臨港!臨港!上海區塊鏈之都的雄心或從這裡啟航

算力說

上海遠郊的臨港,近期因為“特斯拉”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再度登上頭條。而在區塊鏈領域,臨港也不落人後,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早在今年5月就已落戶。隨著上海各區爭相出臺區塊鏈相關政策,究竟誰能領跑,甚至助力上海引領全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呢?

許多人在降落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之前,都從空中俯瞰過滴水湖的美景。在他們心中,對於臨港的印象可能僅有滴水湖和洋山深水港,遙遠而神秘。

但進入10月以來,這樣的印象正因許多炫目的名字而改變著。

10月17日,特斯拉宣佈以9.73億元成功摘得上海臨港裝備產業區1200畝工業用地,將獨資建設特斯拉在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這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

10月29日,“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召開。幾十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齊聚一堂,其中更是包括了張首晟教授、ShafiGoldwasser教授等區塊鏈領域耳熟能詳的名字。

短短數週內,臨港從上海遠郊的新城變身為全球科學與科技的熱土。而在這華麗的舞臺上,區塊鏈的戲碼能有多少呢?

事實上,區塊鏈產業早已被臨港鎖定為重點目標。

今年5月25日,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在上海臨港正式揭牌成立。

據算力智庫瞭解,儘管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落戶在楊浦灣谷,但該區塊鏈產業中心作為新增板塊則落戶臨港,被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承接,由上海市科委全資控股。

緊隨其後是上海其它區縣的火速跟進,它們在區塊鏈領域動作頻頻,聲量一浪高過一浪。那麼,究竟誰能在上海區塊鏈版圖中領跑,甚至助力上海引領全國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呢?

上海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尷尬

“現在上海能把區塊鏈基本概念說明白的不超過一萬人,五千都難說”,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總經理、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主任屈林向算力智庫斷言。

這樣的推斷反映出區塊鏈仍是小眾行業,也影射了上海在區塊鏈領域長期以來不溫不火的尷尬。

他表示,區塊鏈如果應用不當,尤其在金融領域就很容易走偏,這是政府不想看到的。上海在金融和其它許多領域都已經非常成熟,面對區塊鏈這樣的新事物就不敢貿然嘗試。

“上海的試錯成本太高,經不起折騰!”

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理事長郭宇航則將上海的尷尬總結為“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他認為,上海在區塊鏈領域起步很早,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公鏈都誕生在上海。但由於政策不明朗、缺少大體量資金支持等原因,使得上海逐漸失去了先發優勢,甚至出現了很多來自上海的“杭漂”區塊鏈工程師。

隨著9月6日“楊浦會議”的召開,上海在區塊鏈領域彷彿進入了快車道。有業內人士向算力智庫透露,楊浦區旗幟鮮明地高調支持區塊鏈,是得到了上海市級高層領導的批示。

很快,從楊浦區的灣谷到嘉定區的藍天經濟城,各區都在打造區塊鏈產業集聚區,說明會接二連三,補貼政策目不暇接。上海區塊鏈從業者們的春天似乎已經不遠了。

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總經理、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主任屈林

只不過,從政策出臺到落地,從政策制定到真正適用,仍然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以楊浦為例,儘管“楊浦會議”公佈了令人振奮的政策,但具體細則仍未出臺。另外,這些政策是否真的能給區塊鏈從業者帶來實惠,仍有待觀察。

郭宇航認為,上海現在有很多區塊鏈政策,主要包括辦公租金、稅收優惠、人才補貼等。但是“補貼多”並不一定代表支持力度大,如果政策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效果將很有限。

屈林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政策不是簡單的房租和人才補貼。區塊鏈行業比較特殊,目前具有底層技術不成熟、監管規則不明確、金融屬性較重等特性,因此政策需要根據這些特性進行針對性的制定。”

他對算力智庫表示,區塊鏈和傳統產業,甚至和互聯網產業的性質都不相同,需要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人才都“貼肉”的、成體系的政策,而非簡單的政策疊加。

據屈林透露,他正參與起草上海市級層面的區塊鏈產業扶植政策,其中一大原則就是不能把其它行業的政策拿來拼湊。另外,儘管市區兩級政府對區塊鏈的支持態度都十分明確,但在具體政策方面仍然會非常謹慎。

臨港能否引領上海區塊鏈發展?

身為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和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的負責人,屈林表示,由於臨港有著獨特的區位及政策優勢,臨港將直接執行市級區塊鏈政策。換而言之,臨港的區塊鏈政策或將大部分成為上海市區塊鏈政策的模板。

那為什麼是臨港呢?屈林向算力智庫介紹,與上海市區相比臨港土地儲備相對充裕,並且能進行整體規劃整體推進,有利於建設產業集聚區。臨港管委會是市政府派駐機構,管委會主任是由副市長兼任,這樣的高規格配置有利於協調市裡資源。

臨港是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的主體承載區,產業扶植政策可以說是全市最優。近年來大批科技企業,特別是智能製造科創企業在臨港扎堆,當然其中也包括了區塊鏈企業。而區塊鏈作為新興產業,也將成為臨港產業集群的有力補充。

上海臨港科創中心已成為臨港區塊鏈的搖籃

據算力智庫詳細瞭解,目前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正從人才培養、技術研究、項目孵化、產業投資四大板塊發力。

首先,人才培養包括了專業人才培養和社會普及教育。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中心與香港商學院合作,開設了全球首個區塊鏈DBA(工商管理博士)課程。在社會普及教育方面,中心計劃舉辦百場公益培訓,面向普通社區百姓以及辦公園區白領。“我們想讓大眾瞭解,區塊鏈就是一項新技術而已,無需神化或妖魔化區塊鏈,這叫正視聽”,屈林說道。

在技術研究方面,該中心成立了區塊鏈研究院,主要為推動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應用技術落地、行業評估體系、助力區塊鏈+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其中最有意義也是難度最大的,就是推動國家級區塊鏈評估基地的建設和制定評估體系的標準了,它們有望為政府與市場有效甄別出區塊鏈領域裡的“空氣”項目和騙子。

目前這一評估體系已獲得專利,但屈林坦言:“現在的評估體系是1.0版本,可以看出一個團隊的健全度和成熟度,但在產業應用落地層面要評價項目是否靠譜,可能還是要等到2.0甚至3.0版本了。”

如果把人才培養和研究院歸結為產業培育,那麼在產業落地方面則需要依靠孵化器和資本。

屈林認為,孵化器首先不是簡單的解決辦公場地。孵化是項目成長的過程,不僅初創期的區塊鏈項目需要孵化,許多傳統大企業的區塊鏈項目也是需要孵化的。

在資本層面,屈林向算力智庫證實,目前由該中心發起的上海區塊鏈產業投資聯盟已經成立,將採取政府出臺引導基金並整合社會資本的運作方式。這一模式顯然與杭州“雄岸百億基金”十分類似。

在項目遴選方面,屈林表示,區塊鏈的發展需要貼緊實體產業。以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為例,目前已經入駐的3個項目包括了共享汽車、食品溯源等方向,都不是憑空而起的區塊鏈項目,而是在現有實體產業基礎上實現的“區塊鏈+”。

據算力智庫瞭解,在區塊鏈專項政策尚未出臺的背景下,這些項目都享受現有臨港“智能製造”相關政策,主要包括零成本入駐、研發費用、房租補貼、“首臺套”獎勵等,臨港管委會每年補貼總計高達10億元。

上海臨港科技創業中心內的無人駕駛汽車,呼應了其“智能製造”的大主題

由此看來,臨港在區塊鏈領域已經有了詳細的佈局規劃,用屈林的話來說就是四大板塊相互關聯形成了生態。而眼下萬事俱備,只欠政策東風了。

如何破局?

然而,對上海這樣的成熟經濟區域而言,出臺區塊鏈專項政策並非易事。屈林也表達了其中的不易:“最大的困難來自於政府和企業兩者截然不同的身份和位置。”

他表示,政府的難處在於,相關職能部門還在觀察區塊鏈這個新鮮事物,同時對企業的實際需求也不能感同身受。這樣很容易造成政策很漂亮,企業卻用不上。

對此,郭宇航表示,政府要了解區塊鏈的學習成本很高,缺乏瞭解就很難推出落地政策。另一個重要問題就在於合規,也就是在所有相關政策推出之前,如何讓從業者能安心工作,免除違法違規的後顧之憂。

的確,該產業在一些方面還處於法律上的“灰色地帶”。一旦區塊鏈合規問題得以解決,相信包括扶植政策在內的許多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畢竟,獲得政府背書是所有行業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

正如屈林感慨:“做任何行業都需要有政府支持,野蠻生長早晚出事。現在的區塊鏈就像沒孃的孩子,而我們希望改變現狀,讓區塊項目找到政策依託和資源平臺,找到真正的孃家。”

本文源自算力智庫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