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线下”服务就不会尴尬

做好“线下”服务就不会尴尬

来武汉务工的傅小姐,跑了9次社区警务室都没有办成居住证。最后,她在微博反映了此事并“@”相关部门,事情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顺利解决。“跑9次,不如@一次”,这不仅不该发生,而且需要各级政府反思: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

政务服务的“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也的确为政务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部门只需重视网络呼声,而不用倾听现实民意,更不意味着“只要线上、不要线下”。政务服务体现的是公共性,这就要求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现实,公共服务的最终目的是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换言之,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基于现实的公共服务之上的,是在做公共服务供给的“增量”。如果连群众找上门办事都不认真对待,很难让人相信能够办好网上的事。

当然,除了对服务渠道的“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对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的重视。上文提到的审办证件,其实只是诸多公共服务中的一例。诸如注册、审批、证明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项目,都需要各级各部门重视起来。能不能简化流程、方便告知、降低费用,能不能让群众少跑几趟、少绕几圈,能不能在办事程序和日程上尽可能翔实、周全地公开……这些细节既折射出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展现出政府工作的作风与形象。如若不然,简单的事也可能被耽误,容易的工作也会成为“变相的折腾”,最后减分的恐怕还是政府,甚至“@”之后的快速反应也难以抵消低效率、差服务带来的损害。

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应该只是“在路上”,更不能再出现“跑9次”的尴尬。政府服务要有质的提升,要快跑而不是慢跑,不进行供给侧的改革恐怕不行,改革慢了、晚了也不行。除此之外,更应思考如何缩短线下服务的距离,如何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管是提出“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还是要求“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都是为了群众、围绕群众、服务群众,这才是公共服务的最终落脚点。

改革发展中的各项工作,无不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理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