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是不是怕理財產品賠了推脫責任?

理財迦


對於理財子公司的概念我就不再贅述了,直接來討論一下題主提出的問題。

對於理財子公司,銀保監會的相關負責人有這樣一段表述:“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有利於強化銀行業務的風險隔離,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的本源,逐步有序的打破剛性兌付。”

通俗來講,就是說銀行以前通過資金池保底,一邊賣理財產品,一邊把錢借出去,即使借出去的資金有一部分出現虧損,理財投資者也不知情,並且不必擔心,反正銀行會把所有的收益彙總,最終都會按照之前承諾的利息兌付給客戶。但是理財子公司設立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理財子公司其實就和公募基金、資管公司、信託、甚至私募類似,做資產管理業務。設立理財子公司,就是要把風險從銀行切出去,由理財子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和銀行做分割,打破剛性兌付。

所以,以後在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就要擦亮眼睛認真篩選了,要知道如何進行風控。這對之前無條件相信銀行,缺乏金融知識的投資者來說就有一定的難度了。總之,想要獲得高收益,就得承擔高風險了。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越來越有錢,早日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哈哈。



hungry的鏟屎官


成立理財子公司,並非是為了推卸銀行的責任,而是為了銀行的理財業務變得更好。之前,理財機構在銀行只是一個部門,現在獨立出來,組建了一個子公司,以後專業的理財業務,將由專業的子公司來打理,這是銀行向國際投行的發展模式靠攏的一步。如此可優化銀行的業務結構。

而對於理財者來說,因為成立理財子公司,就可以讓專業的人去專心幹專業的事情,當然可以獲得比原來更多的投資渠道,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好處多多,並不是為了推卸自身的責任。

第一,過去買銀行理財產品規定門檻為5萬元,而現在成立理財子公司,門檻只有1萬元。這樣低的門檻,多數人都能夠讓銀行來替咱理財了。當然,也打破了剛性兌付,也就是說,理財獲得高收益率歸客戶,但是如果受到損失了,銀行不再替你的財產託底做擔保了。

第二,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這就意味著,本來如果只是銀行下屬一個理財部門的話,有著“任何理財產品不得投資股票市場”的禁令。而現在單獨脫離出來,理財業務可以允許投資公募股票型基金,從而間接的投資股市,這也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渠道更加寬泛,替客戶多元化理財的渠道也會越來越多樣性。

隨著越來越多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理財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這更有助於理財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升級,走更專業化、趨向平民化的道路,而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推脫責任,更是希望給客戶帶來更高的投資收益,更低的投資門檻,更寬的投資渠道。


不執著財經


成立子公司是為了更加規範更加人性化的做好理財服務工作!

比如蘭州一位農民靠種百合攢了3萬塊錢,想要選個安全的理財產品“掙錢”。他也不懂什麼寶,只放心銀行,可是銀行之前理財5萬起步,他買不了,但現在好了,門檻降低1元起,,這位農民伯伯也可以買固定期限的理財啦!對年輕白領和農民等群體更是利好。為什麼有這項政策呢?降低投資者門檻,有利於銀行理財的客戶範圍擴大。也就是說,門檻降至1萬元,也算是國家的惠民政策吧!但在此提醒大家除了投資門檻,新規還強調打破剛兌不得保本保息,這就意味著誰也不能亂買銀行理財了,理財有風險投資投資需謹慎!


浦發銀行南豔萍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不是為了跑路,也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為了讓銀行的理財業務變得更加好,開展更加順利,更加規範。所以我們就需要來搞清楚什麼是理財子公司和為什麼要設立理財子公司。

什麼是理財子公司

理財子公司就是商業銀行設立的子公司,子公司主要是用來做理財這一塊業務,但是在業務和管理上面還是屬於銀行。原來的理財機構在銀行只是一個銀行的部門,現在獨立出來了,變成了一個公司,這就是理財子公司。


為什麼要設立理財子公司呢?

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為了讓理財業務更加集中,把他作為一個完整的公司來負責運營,同時也可以專門研究和運營理財產品,獨立性更大一些,還有就是增加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比如和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平臺對接,然後增加銷售的渠道,銀行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財資金。

理財子公司對於理財者而言有什麼影響呢?

對於理財者來說,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是好處多多,不是為了推卸責任,反而好處更大更多。下面就來說說幾個好處。

一,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增加

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之後,各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以及其他地方性銀行在理財市場上面的競爭就更加激烈了,對於理財者來說可以提高收益率,在同等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上升,但是依然需要注意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率上升不等於理財產品的風險沒有了。


二,理財產品的銷售門檻降低了

大額存單至少20萬元才能購買,信託則是至少需要100萬元才能購買,理財的門檻好高啊,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理財子公司設立之後,理財產品的門檻就會降低了,理財產品的門檻降低了,大家也就可以買入一些門檻變低了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較高,對於理財者來說也是好處啊。

總之,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實實在在為了理財投資者們,理財市場的競爭就會更加激烈,有助於理財市場的不斷完善和升級,走向專業化的道路。

打字不易,點個贊吧,評論說說你的看法吧,歡迎關注小車說理,更多理財內容等著你。


小車說理財


鑑於銀行制定打破剛性兌付新規,又把理財產品的銷售與銀行脫勾,分離到子公司。建議提請人代會,督促銀行或子公司,要與用戶坦誠相告:

1.不承諾、不保證購買理財產品會得到利息和本金,到期時與銀行達成預期的利息乃至本金,有可能是零。這是客觀反映了銀行制訂理財新政的真實意思表達。講得明明白白,是對銀行、對人民都有擔當。過去拿了錢攜款跑路的理財公司,就是遮遮掩掩,結果對社會對人民都是慘重損失。同時,要安民告示,大字寫在銀行理財產品當日推薦題板上的正前方第一行。

2.理財產品半年、一年、五年的年化率,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要改正過來。寫成半年到無限,一年到無限,五年到無限,原因是已打破剛性兌付,包括年限都可能是無限變化的。年化率改成百分之四到零,百分之五到零,原因是打破剛性兌付,包括第一行的不承諾不保證到期會有利息和本金。所以,這麼個改法,更符合銀行初心的意思表達。這也讓廣大理財用戶吃了個定心丸,事先“看破紅塵”地警示過了,總比事後吵鬧不斷,糾紛不止要好得多。

如果銀行只是“含混其辭”,僅簡單說句打破剛性兌付,或“羞嗒”以小字寫上非保本理財品種,其它的真實意思表達都躲在繁文紙堆裡,讓購買者自己去深度學習,卻在推銷板上大字介紹有多少多少的年化率,恐怕有誤導之嫌。繞過了坦誠相告,一旦理財出了問題,給社會、給國民、給信心,很可能會產生動搖?儘管現在理財產品絕大多數還處在安全的範圍,但理財產品的制約機制還有很大進一步完善的空間,許多地方還沒有講清講透,做到相關的參與者都能有效監督,做到銀行人員不敢亂來,不敢貪,不敢腐。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金融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善整個系統的監督機制,反貪反腐同樣應是銀行系統永遠在路上都要重視的工作,給人民以安全的理財環境,構築起銀行與用戶的理財命運共同體,應是國家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用戶104746258265


當然不是,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子公司也是歸屬於銀行,責任無法規避,也意味理財產品賠了責任依然在銀行,但是除了保本理財產品,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虧損風險的,理財產品虧損銀行也不擔負賠償責任,這點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投資者必須有充分的認知,並且如今國家規定理財產品不許保本保息了。

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更多是了優化銀行的業務結構,實行專業的理財業務由專業的子公司來打理,這是銀行向國際投行的發展模型靠攏的一步,同時也是受到銀行理財新規打破了此前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股票市場的限制,規定了在理財業務由銀行內設部門開展的情況下,允許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的消息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想要投向股票市場,實現產品多元化的關鍵一步。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目前已經公佈的信息中有13家銀行設立了全資理財子公司,其中包含工農中建,成立理財子公司並不是怕賠了推脫責任,如果是為了推脫責任,那麼銀行大可不必自己發行理財,直接作為承銷機構代理就可以了,穩賺手續費,還沒有風險。銀行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體系的主要角色,不會那麼膚淺,成立全資理財子公司主要是為了配套管理辦法,順應監管政策要求。

銀行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要履行央行制定的貨幣政策,目前央行的意圖是希望銀行能夠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國家也一直在倡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以往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多以非標資產為主,不參與股票這類標準資產投資,所以理財資金這一大部分資金無法幫助實體經濟直接或者間接融資,而新規出臺就是一種過渡,放開了口子,允許銀行可以把理財資金間接投放股市和公募基金,但是太繞,這時候銀行為了順應形勢要求,就需要成立一個機構來實現這種轉變,全資理財子公司就可以不受條款的限制,直接並且有效,所以作為配套的設施,10月19日國家又發佈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緊接著12月2日銀保監會又正式發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銀行理財可以投資股市、並且可以和私募基金進行合作。

所以,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執行政策。對銀行來說,成立理財子公司可以拓寬產品的投資範圍,提高產品收益率同時又可以順應政策要求,一舉兩得。

再來說說題目的後半段內容,關於銀行理財的風險性和索賠的問題

首先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中低風險為主,配置資產主要是債券、買入返售資產、銀行存款等低風險投資,這類資產佔比高達90%,而高風險的權益類投資只佔10%,所以總體風險非常低,根據今年發佈的數據,2017年全年理財市場中存續的理財產品9.3萬隻,出現虧損的只有44只,佔比僅為0.047%,比例是非常低的,出現違約也是很少見的。

其次,在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無論是自營還是代銷,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進行風險提示並且闡述產品核心要素,有一個重要的條款就是,銀行不對產品的本金和收益做任何承諾,買賣自願,盈虧自負!現在保本理財已經是過去式了,監管要求理財產品全部要打破剛兌,所以,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虧本理財,那隻能說你選擇不慎,虧本的損失,只要銀行方面在銷售行為中不存在過失,是不會承擔任何責任的。所以也沒有必要為了推脫風險專門費勁周章去整理一個理財子公司。

成立全資理財子公司,只是為了順應趨勢,時機到了而已,並且這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銀行理財走上更專業的道路,對於投資者而言也是一件好事,理財子公司的高門檻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來一些頭部銀行,今後的理財市場將更加規範,風險隔離更明確。


不立而立


某種角度來說,可以說是,不過這個不是銀行主動的選擇,而是銀行理財新規和資管新規的要求。但是題主的用詞“推脫責任”這個用詞我認為很不恰當。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如果金融機構的行為完全合規合法,即使最終你投資虧損也是正常的,金融市場本來就是無法預測的,都是成年人了,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想要無風險收益的,請去銀行辦理固定存款或者購買長期國債!


拉回來說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商業銀行法》規定了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範圍僅包括了存貸、自營債券交易、發行債券、支付結算等。換句話說,“資管新規”中“建立資管子公司”的要求,實際上是專門針對商業銀行的。

據統計2017年年底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 萬億元,而我們國家2017年的GDP也才83萬億元,由此可見這是何等龐大的一筆資金。要是這筆資金有任何大的波動,會對國家的金融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嚴格管控就成為自然的選擇。


第一:風險管控:要求商業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就可以滿足對這筆龐大資金的風險管控的要求。“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去通道、非標不能期限錯配、淨值化”是資管新規中明確的五大核心要點。而獨立子公司在法人層面的可以做到風險隔離(即使子公司破產也不會對銀行母公司產生重大沖擊),是打破“剛性兌付”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從國家監管角度來看,在理財子公司獨立的情況下,監管機構可以針對子公司設置一系列指標,對子公司及理財產品的流動性、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進行全面、專業的監管。在信息披露方面,監管還可以提高理財子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為充分地發揮市場監督的作用。


第二:拜託政策限制,獲得更多運營空間:作為獨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可以不受《商業銀行法》的限制。將公司的某一業務獨立為業務子公司,有助於提升銀行理財業務的專業性。數據顯示,固定收益類資產目前在資產配置中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權益類資產和另類資產佔比顯著偏低,理財資產配置中權益類資產佔比近年來約在6%-8%左右,另類資產佔比不足1%。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大而不強”,正面臨諸多挑戰。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認為,我國理財市場面臨全球化、專業化和混業化等三方面的挑戰,“絕大多數居民家庭資產配置都比較單一,金融機構的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不足,目前銀行也無法提供更豐富的金融產品”。



所以呢,大趨勢看,理財獨立子公司有更多的操作空間,投資收益未來也會比現在更多,不過大家要承受的風險也會更高。 風險和收益,大家需要仔細平衡,不能追著高收益,然後虧損了說機構無能。人家真要是能夠確定高收益,還要你的錢幹嘛,拿自己的錢自己上啦,就是不確定性高,收益才高嗎。


最後還是那句話: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Julixxx


今天下半年各大銀行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這使理財被銀行剝離出來,大家很關心今後的理財產品是否還值得投資,答案是肯定的。

主要原因在於建立子公司是銀行理財和傳統業務區別管理的需要。資管新規出臺後,理財淨值化是趨勢,要求銀行提高投研能力,提供更專業更綜合的服務,傳統的理財產品只能投資在標準化的資產中,成立子公司才可以拓展投資渠道,更好的進行投資管理。

縱觀各類資產管理機構,銀行從管理能力、投研能力、風險管理體系、受監管情況、資產安全性等方面還是有一定優勢的,也長期受到多數穩健投資者的青睞。

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值得購買的。#女神理財大賽#


理財小乖


說是因為資管新規,以後理財產品剝離母行即母公司,專門成立理財的子公司,但子公司是獨立法人的,且資產只須區區10億,屬於小公司,風險肯定增加,所以大多數人心裡都會怕怕的。畢竟銀行家大業大,國家不會輕易讓銀行倒閉的,但子公司的情況就兩樣萬一投資虧損後果估計就是自生自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