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選出影史百佳外語電影,法語和華語片佔比最大

BBC 选出影史百佳外语电影,法语和华语片占比最大

“感覺是時候把關注點從好萊塢上移開,去賞析全世界的好電影了。”

BBC 文化欄目從三年前開始邀請影評人評出“百佳”。繼“百佳美國電影”、“21 世紀百佳”和“百佳喜劇”後,今年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選出了百佳外語片(非英語電影)。

這次評選向世界範圍內電影的多元性致敬,評委也因而來自各個國家。共有 43 個國家、41 個語種的 209 位影評人參與其中。他們在網絡問卷中各自選出自己心中的十佳非英語片,根據喜好程度按 1-10 排列;BBC 給排第一的電影計 10 分,第二 9 分,依次延續至 1 分,再計算所有提名電影的總分得出最終排行;遇到積分相同的電影,則看誰的得票數更高,其次是看有多少人將之排在首位。

選出的百部電影出自 67 位不同的導演,涵蓋 24 個國家、19 種語言。法語片以 27 部的數量佔據第一,華語片 12 部,意大利語和日語片各 11 部;東亞電影占 1/4(日本 11 部,大陸 6 部,臺灣 4 部,香港 3 部,韓國 1 部)。

讓 BBC “感到失望”的是,雖然 209 位受邀影評人的性別比例平衡,其中包括 94 位女性(45%),然而百佳中只有 4 部片由女性導演執導。《為什麼女性導演在影史上隱形了?》一文便探討了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自電影從新奇藝術變成一項盈利的生意以來,它的大多數環節都由男人掌控,除了女演員之外的女性被推出製片體系,“稀少導致隱形,隱形進一步導向稀少”。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雖然各國影評人把黑澤明的《七武士》推上了榜首,然而它恰恰沒得到日本影評人的青睞——6 位日本評委沒有一個人選了黑澤明的電影。本片的動作元素似乎是各國評委最關注的一點,“利用動作場景進行了角色探索:他們如何打鬥,如何使用武器,他們失去了什麼,又渴望什麼,站在什麼立場……開創了一個如今很流行的亞類別:一組邊緣英雄集合起來完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為自己的靈魂而戰”。

Top 25中有四部華語片,分別是:

#9 《花樣年華》(王家衛)——“孤寂和渴望滲透了這部煙霧瀰漫的、色彩斑斕的夢幻般的電影,打破了傳統的電影愛情模式,角色之間幾乎沒有觸碰,細節讓其充滿了質感以及感性的力量……正是這種留白讓它洋溢著美、詩性和浪漫。”

BBC 选出影史百佳外语电影,法语和华语片占比最大

#12 《霸王別姬》(陳凱歌)——“講述了戲曲演員的命運,實際上關於時代變遷,關於榮耀和逝去,關於壓抑的愛與恨。奢華、充滿野心、無法預料的史詩,帶觀眾經歷了 52 年的動盪喧囂史,演員也貢獻了中國電影史上最厲害的演技。”

#18 《悲情城市》(侯孝賢)——“林家人的不幸經歷,其實是把臺灣的黑歷史推到了聚光燈之下。鄰家的平凡日常,體現的是臺灣人在那個年代、面對政府鎮壓時的痛苦與掙扎……它讓人們重新審視歷史。”

# 25 《一一》(楊德昌)——“楊是把宏大的社會政治背景轉變得極其私人化的大師:一個家庭故事可能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故事。這部三小時的中產家庭特寫包含了婚禮、三角戀、葬禮,各種日常悲喜劇。是一部讓你完全投入、感受到鮮活人生的電影。”

Top 25 的電影名單如下,完整名單見此。

25. 《一一》(楊德昌, 2000)

24. 《戰艦波將金號》 (Sergei M Eisenstein, 1925)

23. 《聖女貞德蒙難記》(Carl Theodor Dreyer, 1928)

22. 《潘神的迷宮》 (Guillermo del Toro, 2006)

21. 《一次別離》 (Asghar Farhadi, 2011)

20. 《鏡子》 (Andrei Tarkovsky, 1974)

19. 《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 (Gillo Pontecorvo, 1966)

18. 《悲情城市》 (侯孝賢, 1989)

17.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Werner Herzog, 1972)

16. 《大都會》 (Fritz Lang, 1927)

15. 《大地之歌》 (Satyajit Ray, 1955)

14. 《讓娜·迪爾曼》 (Chantal Akerman, 1975)

13. 《M 就是兇手》 (Fritz Lang, 1931)

12. 《霸王別姬》 (Chen Kaige, 1993)

11. 《精疲力盡》(Jean-Luc Godard, 1960)

10. 《甜蜜的生活》(Federico Fellini, 1960)

9. 《花樣年華》 (王家衛, 2000)

8. 《四百擊》 (François Truffaut, 1959)

7. 《八部半》 (Federico Fellini, 1963)

6. 《假面》(Ingmar Bergman, 1966)

5. 《遊戲規則》(Jean Renoir, 1939)

4. 《羅生門》 (黑澤明, 1950)

3. 《東京物語》 (小津安二郎, 1953)

2. 《偷自行車的人》(Vittorio de Sica, 1948)

1. 《七武士》 (黑澤明, 1954)

題圖來自《七武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