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一心为孩子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大家都知道要多鼓励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鼓励孩子时,却总是没有效果,所以很沮丧。因为我是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不少家长找我咨询。下面举两个常见例子来说明一下。

案例分析:一心为孩子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一,一个妈妈鼓励小学五年级的儿子

儿子:妈,我不想去参加朗诵比赛了,我都背不会。

妈妈:没关系,每个人考前都会焦虑,你只是太紧张了。妈妈相信你能行。

儿子:我真不想去,我背不会。

妈妈:儿子,自信点,妈妈相信你!

儿子:我背了一上午了,真是背不会,我不去吧?

妈妈:只要你自信,一定可以的。妈妈相信你一直都很聪明,这点小事难不倒你。妈妈为你加油!

但孩子还是不愿去。

案例分析:一心为孩子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二,爸爸鼓励女儿

女儿:他们都说我在六一汇演上唱得不好。

爸爸:怎么可能,他们都夸你呢。

女儿:他们说我只是长得漂亮,但嗓子不好,声音小到只有第一排的人才能听到。

爸爸:他们胡说,我就听得到。

女儿:你坐第一排。

爸爸:对,可是你唱得很棒,别太在意批评。你得早点习惯批评,优秀的人,都免不了被批评,我也经常被批评。小时候我……

女儿(生气):我说的不是你,而是我!

爸爸:我只想说,你不能感到气馁!要相信自己,再接再厉……

女儿(抓狂):我不想听大道理,我希望你了解我的感受!

爸爸沉默了,他不理解,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在第一个案例中,是母亲鼓励孩子,看得出这位母亲很积极阳光,也深爱她的儿子,还很相信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也很看重妈妈的看法,但妈妈的鼓励依然无效。

案例分析:一心为孩子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第二个案例中,爸爸也爱女儿,女儿也看重爸爸的想法,但爸爸的鼓励依然是无效的。

由此可见鼓励之难。

大家都知道鼓励是好事,关系好的人的鼓励,也更容易发挥作用。他们也都是一心为对方好,绝不存在什么坏心思,但为什么在这两个案例中,鼓励都是失败的?这究竟是为什么?

原因是没有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没有和孩子共情。孩子向父母谈论自己的问题,是想得到倾听和理解;但父母却直接给出了劝告和建议。

有效的鼓励,需要建立在共情之上。

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的作者戈登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说,当孩子遇到问题,我们应该抛开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专心倾听,然后鼓励孩子充分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想法。我们只做陪伴者,而不是做参与者。当孩子的情绪被我们接纳了,当他们的想法被我们听到了,他们自己就会有更合适的决定。不需要我们给建议。

只是大部分父母,总会忍不住直接给孩子劝告或建议,甚至给孩子命令。于是,孩子很难接受,心智也难以因此得到成长。

案例分析:一心为孩子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另外,在孩子信心不足,觉得很难时,否认任务的难度,也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把孩子放在捧杀的位置上(你那么聪明,这点小事难不倒你),也会让孩子压力更大,更想逃避。所以妈妈应该共情孩子的感受,认同这件事有一定的难度。顺势告诉孩子,失败也是正常的,失败,也是在积累经验。

我们回到上面的案例中,要如何回应,才是有效的鼓励呢?我来模拟演示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

儿子:妈,我不想去(参加比赛)了,我都背不会。

妈妈:儿子,你很焦虑、紧张?

儿子:嗯,我害怕,我背不会。

妈妈:你怕上台后,面对很多人,背不出?

儿子:是啊,我背了一上午了,可能太紧张了,就是背不会,我不去吧?我怕到时候背不出来太丢脸了。

妈妈:儿子,我理解你的心情,妈妈也经常遇到你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会选择勇敢去面对,有时候也会选择逃避和放弃。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决定,妈妈都支持你!

案例分析:一心为孩子的鼓励,为何会没效果?

妈妈知道登台朗诵要比平时背诵难度大得多,所以妈妈很理解你。失败也没关系。妈妈在遇到很重要又想逃避的事情时,总是用一句话鼓励自己:没敢去做和做砸了,看似结果都是失败,但永远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前者让人更懦弱,后者让人经验更丰富,也更智慧!

儿子:那我去!丢脸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丢过一次脸也许就不怕第二次了。

女儿:他们都说我在六一汇演上唱得不好。

爸爸:他们怎么说的?

女儿:他们说我只是长得漂亮,但没有好嗓子,歌声弱到只有第一排的人才能听到。

爸爸:你怎么看待这种评论呢?

女儿(沮丧):我觉得他们说的好像没错。

爸爸:我不知道后面的观众如何,不过我可是听得很清楚,我觉得你唱得很棒!

女儿(欣慰):谢谢爸爸!

爸爸(拥抱):女儿,我知道你现在心情不好,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能让你开心点?不过,我永远都是你最忠实的听众,只要你想唱,我就愿意听。

女儿(感动):爸爸,你能这样听我说,我就感觉好多了!

当我们能够先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后,我们的鼓励就有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