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能不能逃脱?

玻璃霸王


这个问题真的要详细说的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楚的。现代战争中,每一种武器都有相对克制其性能的手段,就像矛与盾的关系,敌人研发出来某种战术导弹,我们必定会针对其战术性能、技术参数研制相对应的武器装备或者研究相对应的战术手段。没有哪一种武器装备是无敌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决定双方胜负概率的一方面是武器装备的性能,另一方面是人的临机处置和战术运用。下面我就简单地分析一下,被锁定的战斗机有多大的概率逃脱。

被导弹锁定后,大家普遍有所了解的几种应对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应该经常能看到,一个是快速向地面俯冲,利用地面杂波欺骗对方导引头,二是利用牵引式拖曳诱饵,三是在最后关头使用诱饵弹和大幅机动摆脱锁定。但是不同的战术选择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首先,导弹有个不可逃逸区,比如一个导弹的最大射程是80公里,那其实它的发动机只会工作60公里左右,剩下20公里全部是在靠惯性飞行,如果被锁定的飞机刚好在79公里处,那只需要抖抖翅膀加个速就可以了,锁定了都不怕;而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只有大约40公里,因为在40公里时,导弹有充足的燃料,可以追着被锁定飞机飞。不考虑机动性,飞机的时速和加速是远远不如导弹的,所以在这个距离内,只要飞机的干扰、诱骗措施无效,那就是必死无疑,逃脱概率基本为零。但是如果战斗机被导弹锁定时,导弹处在惯性飞行段,即“强弩之末”,飞行员是可以通过机动来规避导弹的,此时导弹燃料已经耗尽,全凭惯性飞行,只要飞行员技术过硬,80%以上是可以躲开的。【欢迎关注 老兵到:最有味儿的军事平台】

其次,就是干扰措施,比较好防范的是主动或者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早期红外线制导导弹也比较好对付,向着太阳飞只能对付第一代的红外制导导弹,到第二代的都已经不行了,只能靠干扰弹了;从实战战果来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要比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高很多。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实战次数比较多,红外制导导弹多用于近距格斗,而且预警探测难度稍高于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而由于作战距离近,被红外制导空空空导弹锁定后留给被锁定战机飞行员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只要格斗弹本身不出问题,一般来说躲开的机率极低。最新的响尾蛇AIM-9X采用的是阵列红外线成像,换句说飞机在导弹导引头上的成像不是一个点,而是具体的一架飞机,如果红外干扰弹无法欺骗我们的肉眼,那它也无法欺骗AIM-9X的成像导引头,在它的不可逃逸区被锁定,那就是必死无疑了。

第三,攻击方所使用的战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被锁定战机的命运。典型战例如2015年土耳其F-16战斗机埋伏俄罗斯空军苏-24歼击轰炸机,前者在后者的必经航线上埋伏,使用中距弹进行攻击,被锁定的苏-24处在AIM-120的动力飞行段内,根本没法儿逃脱。再如我人民空军击落U-2的战例,在其航线上进行连续攻击,对方躲得了第一发难躲第二发,被击落是大概率事件。【欢迎关注 老兵到:最有味儿的军事平台】

所以飞机在空战中遭受导弹的攻击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位飞机于导弹的不可逃逸区之外。第二种情况是飞机位于导弹的不可逃逸区之内。区分不同的情况,飞行员对导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剧烈规避机动、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手段。箔条干扰弹和红外干扰弹是最常见的被动干扰手段,箔条弹中的金属箔片散布在空中形成一个虚假的雷达目标;热焰弹则发射高强度红外信号来诱骗早期红外制导导弹。2017年6月18日,美国海军的一架F/A-18E“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击落了叙利亚空军的一架苏-22战斗轰炸机,“超级大黄蜂”在800米距离上发射的第一枚AIM-9X“响尾蛇”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被苏-22发射的红外干扰弹诱骗,错失目标。随后F/A-18E补射了一枚AIM-120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这次准确击中目标,迫使叙利亚苏-22飞行员弹射跳伞。可见低技术的干扰弹同样能欺骗具有成像引导头的先进近距空空导弹。

这些只是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实际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作战胜负双方对换。所以,即使被导弹锁定,只要战术处置得当,就有逃脱的希望,正如“薛定谔的猫”,胜负未分之时依然是各占50%。

【欢迎关注 老兵到:最有味儿的军事平台】


老兵到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这里的导弹可能是防空导弹,也可能是空对空导弹。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可以依靠以下几个因素脱离锁定。

一是飞机的速度。导弹追击飞机,导弹要完成加速追赶的过程,导弹速度越快,飞机越难逃掉,被击中的概率就大。飞机速度越足够快,飞机会加速逃离,不会乖乖的等着挨揍。

二是飞机的高度,有时候天高任鸟飞,高度也给了飞机得天独厚的保护,在高空,特别是超高空,空气稀薄,导弹的控制效率变低,机动效率也很差,同样,高度也消耗了导弹的有效射程,导弹基本有最大射高和最大射程,两者不能兼顾。超低空飞行,地面杂波影响比较大,能使低空飞行的导弹攻击错误的目标。低飞依靠地球曲率,地面杂波来隐蔽自己也是很有效的。低空飞行是每个飞行员的必修课的,对于战斗轰炸机,轰炸机部队更是如此。

三是飞机自带的干扰功能。飞机还有红外诱饵,电子设备干扰,释放假目标也是很有可能的。另外,飞机也有电子战吊舱,也是可以哄骗导弹的,当然导弹也有防欺骗功能,导弹的导引头能区分战斗机引擎和红外诱饵等不同波段的信号,防止被骗,还有导弹的近炸引信等。

四是靠飞行员的操作技巧。飞机在速度、高度还有欺骗等手段都用上了还没摆脱导弹追击的的时候,就靠飞行员使用各种操作,用高机动性来躲避导弹的追击,飞机依靠高速运行中的机动来摆脱导弹的攻击,如果飞机大过载机动,就有可能使得雷达脱锁。

因此被导弹锁定了的飞机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阿尔法军事


首先明确一点,锁定即摧毁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战斗机发射导弹比作开枪,那么锁定就相当于瞄准。

难道你瞄准目标,敌人就死了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对于战斗机而言,最大可锁定距离要远远大过实际攻击距离。

往往人们总是说一个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多少,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就没有一个定值。一般那些空空导弹标榜的最大射程都是各种外部,内部条件都确定时的射程。

但是实际作战中,往往导弹具有命中率的射程是比纸面最大射程小很多的。

通常来说,一款空空导弹如果最大射程有100km,那么对于战斗机目标的有效射程则只有25km左右。超过25km,那么命中率非常非常低。

比如美国的AIM-54不死鸟,纸面射程160km,但是对于以6-7G持续机动的敌方战斗机,其射程不到40km。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发射的AIM-7M麻雀整场战争中命中率高达75%。但是美军飞行员则是这样评价的:

即使在敌我态势完全压倒性的优势下,每一架伊拉克飞机起飞后就被攻击的情况下,麻雀仍然只有75%的命中率。如果敌人是像前苏联那样拥有一整个体系的大国,我们的空空导弹根本不可能实现厂家宣称的90%命中率。在演习中,我们的中距空空导弹往往只能保证5%-15%的命中率,视距内格斗仍然非常常见。

锁定即摧毁,仅仅是某些厂家夸大事实的宣传而已。在红旗军演中,F-35所有被击落的案例都是视距内空战。而F-22则从未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F-22的机动性能要比F-35好不少。另一方面是因为F-22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在红旗军演中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场面:视距内空战格斗中F-16,F-16,F-18咬住了F-22,此时F-22直接俯冲加力飞行,进入超音速巡航段,屁股后面的四代机发射的导弹飞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勉强追上F-22,此时导弹的速度已经不高,被F-22轻易用大角度机动躲开。

这也就是为什么重型五代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这么重要的原因:空空导弹的速度越快,威胁越大。所以被导弹锁定的飞机是完全可能逃脱的,特别是对于J-20,F-22这种超音速飞行性能优秀的战斗机而言。


白虎堂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所谓的被导弹“锁定”是什么情况。这里的“锁定”是专指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火控雷达锁定了目标机,也就是说,目标机要面对的是怎么让对方的制寻雷达不能继续引导导弹实施攻击的问题。这既和导弹本身的类型有关,也和目标机的类型有关。因为目标机可能有电子战能力,也可能没有电子战能力,如果属于前者,那么目标机可以通过施放电子干扰,压制对方导弹的制导雷达,从而实现解锁。这种情况因为太技术化,所以通常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大家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一架普通的没有电子战能力的飞机被制导雷达锁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机只能是通过两种方式寻求解锁。

第一种方式,如果在近距离内有高山这类地形可以利用,那么可以冒险降低高度,利用山体阻挡对方雷达的射线——制导雷达为了提高精度多用短波,跨越障碍的能力弱,最终实现解锁。

如果没有第一种方式那么好的运气——无地形可以利用,那就只能是通过做各种大过载机动(也就是大动作),力争实现“解锁”。但是,在做各种大过载机动动作时,飞行员本身也会承受飞行状态变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甚至产生红视、黑视等现象,引发各种驾驶方面的险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由于导弹上的导引头不发射雷达波只接收雷达波,所以要靠载机上的制导雷达锁定目标机,因此目标机还有机会和攻击机拼一下机动能力,如果能够甩掉攻击机,则尚有一线生机。如果对方使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那么导弹完全不用载机帮忙,凭借自己的导引头即可完成锁定引导。由于导弹抗过载能力大于飞机,即导弹要比飞机更灵活,因此靠操纵飞机做大过载动作甩掉导弹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至于降低到什么程度,由于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无法一一解释。记得曾经有未知来源的数据显示,一架三代机在没有电子战支援的情况下,

遭到两枚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先后攻击仍能生存的概率约为4%。

ヾ( ̄▽ ̄)~以上~拿好不谢~

我是【航天科学传播平台 语宙】欢迎关注!


语宙


不可能逃脱的。现在一般战斗机速度,大多数都是1.6马赫,就拿号称五代战斗机,F―22,J―20来说,也就是2马赫,就到顶峰了。

如果在六,七十年代,要说苏联人的米格―25,也许能逃脱导弹的追杀。当时这架米格―25的速度是3马赫,那时候,导弹的速度没有如今导弹的速度快,千万不能忽视了,俄国人的军事技术力量啊,据说是,米格―25还是用不锈钢制造的。到现在,又有哪个国家的战斗机,能超越过米格―25呢?……。

如今随着军事技术力量,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导弹比飞机速度快的太多了,大多数导弹,一般都是4马赫多,有的空空导弹也有6马赫的。

现实中如果飞机,让导弹锁定,你就是插翅难逃,也许会粉身碎骨,也许就是一股烟火,就被导弹干碎了……。

别看在电影中,战斗机还能“戏弄”导弹,好像追不上飞机似的,现实中你试试看,打不碎你,就算你成“精”了。

俗话说:“神仙都怕一股烟”。火器可不是开玩笑的。


春天来了7270


答案是大概率可以逃脱的,相信看过好莱坞电影的朋友都会对飞机用尽浑身解数来摆脱导弹有深刻的印象,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比如最近叙利亚战场上,叙利亚政府军一架老旧的苏22居然摆脱了美国最新的AIM-9X近距格斗空空导弹。

导弹的所谓锁定,其实就像你在茫茫人海中盯住了一个人,就追上去,在追的过程中,这个人可能跑得太快甩掉了你,或者混到人群里,你跟丢了,也可能往你这边打了几枪,趁你躲避的时候逃之夭夭……飞机摆脱导弹也是差不多的路数。

第一招就是跑啊,导弹虽然普遍比飞机快,但打飞机的导弹的发动机显然没有飞机的发动机那么持久,所以很多导弹在最大射程上其实发动机早就已经燃尽,指示凭惯性机动罢了,所以在最大射程上一般只能打那些机动能力比自己还弱的大型飞机,而灵活的战斗机只需要做些激烈一点的机动就可以甩掉导弹,甚至像米格25逃命时的最大速度居然高达3.2马赫,连刚发射的AIM-9都硬是追不上。

第二招就是干扰,早期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要是目标飞机向着太阳方向机动,就足以让导弹像人一样,被猛烈的太阳光晃花了眼,丢失目标。随着导弹导引头的改进,飞机更多需要依靠干扰弹进行干扰,比如开头说的苏22,就是靠俄罗斯先进的干扰弹引开了AIM-9X,只不过看起来没有足以干扰AIM-120的干扰弹,所以还是被打下来了。美军目前甚至还开发了类似小飞机那样,可以完全模拟各种真正目标飞机全部信号特征的ADM-160空射诱饵导弹。

此外,像空中预警机,重要的客机那样的大型飞机,甚至可以用大功率的相控雷达干扰乃至“烧”掉来袭的雷达制导的导弹,部分还装有激光的干扰机,可以干扰乃至“烧”坏红外制导导弹的导引头。


紫龙防务观察


被锁定之后会不会被导弹击毁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导弹的杀伤界、被锁定飞机的的机动摆脱和导弹的引导头性能以及自身机动性等。

下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对主动雷达和半主动雷达引导头的空空导弹来说,锁定是指载机的火控雷达已经锁住了敌机,雷达波束不是扫描而是眼冒贼光地对准这架敌机持续发射,这个时候被锁定的飞机如果有针对这一频段的雷达告警机的话是可以很快捕获对方持续发射的雷达波束的,一般会在座舱里发出持续的蜂鸣报警声。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现在一般在发射前也用机载雷达锁定目标,因为中程弹的射程现在太远了,单靠雷达引导头里的小直径天线是基本捕捉不到上百公里距离上的目标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有一些型号全程使用被动红外方式引导,但是有不少型号在末段会发射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这样也给了被锁住的飞机以发现和告警的机会。

上图是阵风战斗机尾部的激光告警接收机、雷达告警接收机的特写。

其次,导弹要击毁飞机必须得让敌机处在自己战斗部可以有效杀伤的范围内,现在的空对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的战斗部一般采用两种战斗部,一个是连续杆战斗部,如果其装药是TNT的话,连续杆战斗部炸开成型的速度约为6700~6900米/秒,也就在大约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极速展开成一个直径大约15-35米的圆环,给目标飞机来个枭首或者腰斩。

另外一类战斗部是破片型战斗部,爆炸时向一个10°~15°的圆锥里喷射大小弹片,这个爆炸的范围有限,所以对引信的要求挺高。

如果引信动作的条件不满足或者引信动作不可靠,即使战斗部起爆了也可能无法有效的杀伤目标,什么情况下引信可能不满足启动条件呢,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目标飞机和导弹的相对速度比较低的时候,如导弹末段速度1.8马赫,而目标飞机速度1.65马赫,这种情况下,运用多普勒原理的近炸引信可能会将飞机的信号视作地面杂波而过滤掉,导致甚至无法起爆。

另外,在被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锁定时,目标飞机马上增大速度,就可以让尾追的对方飞机的导弹的最大动力射界大大缩小,如果你的速度足够高,高到了来袭导弹的最大动力射界已经小于最小射界的情况,那么你就绝对安全了,因为这种条件下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几秒钟的导弹根本咬不住你。比如米格25,可以在被对方雷达锁定后立即大开油门,把速度提升到接近2马赫的程度,这时候上世纪80年代的几乎所有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都无法从尾部追上并击落它。


现代舰船杂志社


视情况而定,如果是战斗机对战斗机,那么目前而言雷达的探测距离是远远大于导弹射程的,哪怕是对于五代机而言都是如此。

当然了很多人肯定会说现在中距弹的射程都有100km了,这显然就是外行了。

实际上,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没有一个定值,一般厂家标称的最大射程都是攻击方与被攻击方处于高空,迎头飞行,不做任何机动,且飞行速度较高,导弹发射时双方的距离。

实际的使用中,目前AIM-120C7,R-77,PL-12这个级别的中距空空导弹的迎头攻击有效攻击距离不会超过30km,超过30km发射的导弹基本是作为压制弹使用,而尾追射程更小。毕竟雷达弹的基本原理就是雷达高频扫描目标并发射,此时被攻击方是会得知自己被攻击的(具体请了解雷达告警器原理),也就必然会做出规避机动。而相比之下,目前较为先进的四代机对四代机的锁定距离都接近100km,所以很多情况下还是可以逃脱的。举个例子,美军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的使用手册中,明确说明了一点:虽然AIM-54的标称最大射程高达160km,但是对于以6-7G过载持续机动,速度超过700km/h的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在28-54km之间(最小28即低对低,最大54即高对高,因为高空空气更稀薄,导弹的速度损失更小)

说完超视距空战再来说说近距离格斗。大离轴角格斗弹在近距离的杀伤效率还是很高的,但是也远远没有强到能够在5km内锁定即摧毁。一般而言,一个态势,实力对等的进近格斗会持续2-4分钟,在格斗的初始阶段是导弹杀伤率最高的时候(特别是双环战)。而从总体来看,格斗弹相比于中距弹的命中率是高不少的,因为中距弹在实战中很多时候被作为压制弹使用。(相当于火力压制,逼迫对方消耗能量来规避导弹,逼迫对方进入不利位置)

但是总的来说,锁定即摧毁仅仅是开发商的宣传用于罢了。


贞观防务


被导弹锁定的飞机,也是有逃脱的几率的。锁定即催毁,这是错误的概念。应改为:锁定不一定等于摧毁。下面就举两个现实中的例子,看看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能否有机会逃脱。

根据美国《大众机械》网站2017年6月26日的报道:6月18日,美军一架F18“超级大黄蜂战机”与叙军苏22攻击机相遇。美战机对叙利亚苏22发动攻击,在1.5公里处发射了一枚AIM-9X“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叙利亚的苏-22飞行员只是发射了红外干扰弹,AIM-9X竟然脱靶了。美军飞行员只得又补射了一枚主动雷达制导的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才击中了苏-22。



发射AIM-9X导弹

AIM9X,是美国研制“响尾蛇”导弹系列中的第4代最新型号,号称拥有最尖端的搜寻和控制系统,命中率极高。采用的是新一代红外线导引头(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具有更高的目标辨识能力,能清楚分辨人工热源还是自然热源。并且在攻击过程中,导弹还具有抗红外干扰能力。



这次空战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空战,美军最先进的红外近距空空导弹在攻击一架几十年前的老旧战机中“失手”——对方释放了红外干扰弹。这也说明了:一方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是摆脱来袭导弹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状态——设计指标、性能、参数,这些东西会随着战场的环境、目标的性能而变。

释放红外干扰弹,是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有效手段

海湾战争中,美军公布的数据显示:AIM7M“麻雀”导弹,在整场战争中的命中率高达75%。这个数据确实是相当高了,不过还是有25%的导弹脱靶了,25%的目标战机可以说是逃脱了——尽管最终结果还是被其它的导弹、战机给击落。别忘了那是在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战场形势一边倒,联军压着打的绝对优势。

F/A-18发射AIM-7

如果对方可以进行有效的干扰,只怕连50%的命中率都达不到。

2001年,一架俄罗斯客机, 被乌克兰一枚脱靶的防空导弹给击落,66名乘客连同12名机组人员,共78人全部遇难。

事后查明:这架客机在经过黑海上空的时候,乌克兰的防空部队正在开展军事演习,当时向80公里之外的目标一共发射了11枚S-200拦截导弹,其中9枚准确命中靶机,另有2枚导弹偏离了预定弹道——脱靶。在自毁程序启动前,其中一枚导弹就盯上了这架客机,将其击落。


导弹脱靶

对于导弹来说,实际射程远达不到其最大射程(理论上的射程,或者说是“纸上的射程”),实际射程受战场环境、目标状态等影响。 另外,随着导弹射程的增加,目标战机摆脱导弹锁定的机率也在增加——导弹将达到其最大射程前是很容易被摆脱的。导弹对战机威胁最大的是在导弹的有效射程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导弹的命中率低得可怜。


儒道之主


锁定定义

在我看来,所谓锁定指的是飞机的航向,速度,高度,红外特征,雷达反射信号等某些参数被对方通过雷达或者光电等手段获知,并将一些重要的参数输入给导弹,敌方飞机在射程范围内时就导弹可以发射出去奔向目标。


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还是有逃脱的的几率的。下面以三代机(苏-27,F-15C等)中距空战空空导弹对射为例分析:


首先,导弹有个不可逃逸区(定义为导弹发射时对方即使掉头加速远离并且做一定的机动也能有想当的把握命中),比如一枚导弹的最大射程是70公里,那它的发动机可能只会工作30公里(通常空空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只工作几秒到十几秒左右,快速加速到4到5马赫,由此可见在有动力时导弹的加速度非常惊人,千万不要相信导弹能像电影中那样一直拖着火焰追击飞机,比如《空天猎》这种神剧中,萨姆防空导弹拖着尾焰和歼-11B近在咫尺却追不上,要知道导弹在有动力时加速度比战机大的多),剩下的50公里全部是在靠惯性飞行,速度越来越低(当然高度越高速度减少越慢,高空有利于提高导弹射程),如果导弹发动机已经停止工作一段时间还没追击上被锁定的飞机,那导弹的命中率非常低了,结合下面说的飞机的干扰措施(热诱弹和箔条),导弹很难命中,就算干扰失效,导弹一直锁定目标,导弹速度降低,到接近8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时就已经接近失速了,无法依靠小小的舵面实现飞行控制。即使在不可逃逸区,战机也可以通过快速降低高度(增加导弹受到的空气阻力),S形机动,桶滚,3-9线机动(也能争取雷达脱离锁定)等快速消耗导弹的能量,再结合各种干扰措施,也存在成功躲避导弹的可能性。


其次,就是干扰措施,分为被动干扰和主动干扰。先说被动干扰:比较好防范的是主动或者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因为一旦发射了这种导弹,被锁定飞机的雷达告警接收器(RWR)会提供飞行员威胁的方位信息,做机动躲避动作;早期红外线制导导弹也比较好对付,向着太阳飞只能对付第一代的红外制导导弹,到第二代的都已经不行了,只能靠干扰弹了;但是像最新的近距格斗红外弹响尾蛇AIM-9X,霹雳-10这种,抗干扰能力和大离轴攻击能力都强大,是比较难以对付的。对付红外弹,飞行员必须时刻留意四周是否有朝向自己的烟迹,因为RWR无法提供预警,特殊地,有一些飞机专门配备了能够检测导弹发出的紫外线或者红外线的系统,例如美国的A-10C的MAWS和法国的幻影-2000C配备的D2M系统,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不能进行敌我识别(IFF),当导弹不是射向你时也可能出现告警。再来说主动干扰,意思是进行雷达干扰,制造欺骗信号,使对方雷达只能获取你的大致方位信息,不能锁定你。但是当双方距离靠近时,电子干扰就会被“烧穿”。对于开启了主动干扰的敌机,可以进行干扰源寻的模式(HOJ)攻击,此攻击为静默攻击,对方不会收到任何告警信号,但是由于无法获知对方是否在射程单位内,命中率自然很低。我个人觉得,电子干扰,电子战这些措施,可以让雷达制导导弹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这方面是大国空军研究的重点之一。


所以,飞机被对方锁定,还是有可能摆脱的,要看导弹类型以及被锁定的距离以及被锁定飞机采取的措施;一方面,导弹制导方式不断综合化,动力技术不断进步,导弹的射程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各种干扰措施尤其是电子干扰也在不断进行能力提升。

在当下,导弹能否击中飞机,看似很单一的问题,是由作战体系一连串的问题最终决定的,例如,预警机,地面雷达,海上舰船等单位配合和战术的运用。例如,没有预警机的南联盟的米格-29,被有预警机支持的北约战机一一虐杀,最悲壮的故事莫过于南斯拉夫空军司令柳彼萨·维利科维奇将军亲自驾驶一架米格-29 去拦截北约战机,结果一升空就被北约预警机盯上了,结果在半空中遭受到两架F-16战斗机埋伏,随后F-16发射阿姆拉姆中距空空导弹击落了这架飞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

导弹能否命中飞机,与发射方也有一定关系。发射导弹的载机发射导弹时的初始速度很重要,因为导弹的速度是载机速度与自身发射后净增加速度之和,发射同样的一枚AIM-120导弹,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F-22A可能实现射程比F/A-18E增加50%。这就导致了三代机在单纯的单机中距对射过程中,都是一直开着加力向对方飞去,双方可能都占据不了优势。对于导弹而言,在技术可实现范围内,速度越大越好,因为这会大大减小敌机的反应时间,维持导弹较高的机动能力。没有速度的导弹无异于一根“烧火棍”。

导弹发射时的离轴角也有影响,若离轴角大,则导弹必须在增速过程中转向敌机,白白消耗了能量。

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没有完美的,我想到的影响结果的因素还有作战机群的配合,因为,实际作战并不是单枪匹马的作战。当然,飞行员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以上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补充或者修正这些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