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上次说到土耳其10万大军把君士坦丁堡围了个水泄不通,而城内防守的兵力却只有7000人,还有2000人是雇佣军。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曾经横霸整个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国,会沦落到这种地步?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前面讲过:为了应对外敌入侵,拜占庭采取军区制,但这个制度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地方割据。地方军阀零零散散占据的地方,在统一行动的土耳其人面前根本抱不成团,最后都被各个击破。所以,到1453年的最后时刻,拜占庭已经没法从其他地区调兵,只能靠首都的卫戍部队拼死抵抗。

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七千人对十万人,在一般人看来这仗还用打吗?实际上,这仗不仅打了,而且还持续了好几个月,这真叫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了。那么拜占庭是靠什么抵挡十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进攻呢?这里有个重要因素:君士坦丁堡三面临海,背靠陆地。土耳其人真正可以发起持续地面进攻的,只在拜占庭背靠陆地这一面,但正是这一面,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却十分坚固。因为在上千年当中,拜占庭需要抵御不同外敌的冲击,所以在一代代的皇帝任内,都在加固城防,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不例外。

对于这一点,他的对手穆罕默德二世当然知道。所以他特意花重金雇请专家研发秘密武器。什么秘密武器呢?那就是:火炮。其实,火炮早在1453年以前就被发明出来了,但由于它的射程短、威力小,之前并没有被大范围应用。但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太过坚固,所以穆罕默德二世特地邀请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来建造更大体量的火炮。这其中就包括一位匈牙利的工匠,叫做乌尔班。

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有意思的是,这位造炮专家乌尔班在战争开始以前,本来先来朝见的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但问题在于,拜占庭这时候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钱供养工匠(我竟不自觉想到了崇祯皇帝)。无奈之下,这位造炮专家只能“跳槽”到了奥斯曼人这一边。很快,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支持下,乌尔班就针对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设计出一种巨型火炮:这种炮有8米长,可以把半吨重的花岗石球射到1.5公里左右的地方。虽然命中率非常低,并且一天只能打出七发炮弹,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毕竟是有限的,而火炮却可以批量生产。

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到拜占庭,君士坦丁十一世感到厄运临头。除了继续加固城墙、清理护城河,也没有什么其他办法了,最后的一线希望,就只有盼着西方能够派兵来支援了。这里的西方指的是什么人呢?就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西欧各国。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西欧能够向拜占庭伸出援手,按理说君士坦丁堡也不会丢,至少还能再坚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最终,援兵还是没有来。

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为什么援兵没来呢?拜占庭和西欧不都是信仰基督教?并且我们以前也说过,拜占庭是西欧的东大门,又怎么会眼看着拜占庭在危难的时刻袖手旁观呢?这还要从基督教和拜占庭社会的内部说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原本统一的基督教内部开始出现分化。在东部实行政教合一,基督教的教皇听命于拜占庭皇帝,称作东正教,而西部由于没有皇帝,所以罗马教皇是最高宗教领袖,称为天主教。

在一些宗教仪式上,这两派确实有一些区别,但本质上他们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同一部圣经,与其说是教义上的分歧,不如说是领导权上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了拜占庭末期。由于连年征战,国力衰弱,拜占庭一方已经倾向于和解了。拜占庭皇帝意识到:只有维持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才能对抗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所以,早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前几任皇帝,帝国刚刚出现危机的时候,拜占庭就派出使者前往罗马教廷,请求支援。

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出于合纵连横的考虑,尽管罗马教皇提出东正教要听命于天主教的条件,但为了共同抗击土耳其人,拜占庭皇帝还是咬牙答应了。因为,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们最清楚现在的局势:如果单纯靠拜占庭自己的力量,是无论如何都没法阻挡土耳其人的。面对强敌的威胁,必须放下分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但不幸的是,这一点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并没有达成共识。在拜占庭民众头脑中,国家危亡,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关注每天祈祷、礼拜是按照什么样的仪式。他们认为只有东正教才是最正宗的信仰,而西欧的天主教属于异端邪说。民众从心理上无法接受所谓“异端邪说”,而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又害怕丢掉手中的权力,所以,对皇帝的战略意图,始终不愿意去理解。

说到这,我们可以引申来思考一下,其实不只是一个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统治者与老百姓的思考不在一个层面上,这种矛盾,就很像我们在一个组织里,组织的领导人和组织里的普通参与者,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做决策的出发点也不一样。组织越大,高层和基层的想法就越容易出现分裂,而当分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整体发展,这是很值得我们很多正在成长中的组织反思的。

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在这个问题上,拜占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典型:尽管皇帝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想要联合西欧,但老百姓不理解啊,他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受影响了。为什么要听那些讨厌的西欧传教士的布道?为什么要遵照他们的仪式而不是我们的?为什么皇帝要带头向西方妥协?为什么我们不能靠自己?

当这些情绪越来越非理性的时候,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慢慢演化成了冲突。最严重的时候,拜占庭内部甚至发生了宫廷政变,差点把皇帝推翻。所以,拜占庭皇帝很多次向西方的这种示好态度,最终也没有落到实际行动,反而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教皇的援军没有到,而这个时候又赶上英法百年战争、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日耳曼各个邦国混战一片。所以,在最后的时刻,君士坦丁十一世只能孤军奋战,独自面对强大的土耳其人。(未完待续,稍后送上)

君士坦丁堡之战,按理说千年拜占庭家底应该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