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會天下
如果這麼說,中國有1個地方在戰鬥力持續時間上可以排名第一。就是陝西,陝西第一次大爆發出了秦朝,秦軍打遍六國,一統天下。陝西第2次大爆發,是在漢朝,劉邦從漢中出發打敗項羽,統一天下。漢朝反擊匈奴的主力騎兵大多是由西北六郡的“良家子”組成,當然也包括今陝西地區。
到了南北朝,三千鮮卑軍人來到陝西與當地人融合,建立西魏,組成大軍,號稱:晉魏秦雍,自古干戈百戰 之地,山川氣勢,剛勁猛健,土風豪勇,有捨生取義之俗. 武卒銳士,著稱前世。
最終西魏統一北方,到了隋朝和唐朝,陝西迎來第三次大爆發,隋朝和唐朝軍隊的主力就是陝西兵,唐詩說過: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也說明秦兵耐苦戰,不斷被徵兵到青海,西域,中亞等各地與遊牧騎兵作戰,建立了顯赫戰功。
到了宋朝,宋朝最精銳部隊,就是陝西人組成的西兵,宋史說:陝西被邊之地,以鞍馬射獵為事,其人勁悍而質木。到了明朝,《明史》記載:“榆林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
經常,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還經常攻入草原,對蒙古人進行“搗巢”和“趕馬”行動。榆林雖然孤懸塞外,但“士馬健鬥”,固若金湯。到了,清朝,陝西綠營都是精銳部隊。
第一,作為主力隨同八旗軍,參加了對準葛爾,大小和卓,張格爾等等戰爭。到了抗戰時期,陝西人組成的第1軍在淞滬戰場的戰績,也不是一般軍隊可以比較的。陝西人為主的我軍一野,同樣具備相當的戰鬥力,以2萬軍隊牽制30萬敵軍。在我國曆史上秦朝,漢朝,隋朝,唐朝,四次以陝西兵為主力統一天下,這樣的歷史,也足以稱雄了。
深度軍事
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要按照我個人的認為,一旦遭受外侮侵略時,每個地方都有血性、都能打!無論西北、北方、中原還是南方!這在中國歷史上,已是早有先例所證明的。在這裡,我沒有任何地域歧視、地域黑的意思。僅僅是個人認為,這幾個地區相比之下更有血性一些、也更能打一些!
一、川地。先說抗日時,川軍40萬出川。在此後的八年中,累計共300多萬人,傷亡60餘萬人。幾乎每次對日會戰,都有川軍的身影。
硬是靠“一雙草鞋、一杆老套筒步槍、一把大刀”的簡陋單兵裝備的一身硬氣,在對日淞滬會戰中,26師4000餘人,在撤離戰場時只剩下六百多人。川人喊出了“旌旗一片立功勞 萬馬軍中赴戰場 馬上官長傳下令 不除日寇不回鄉”的一片豪氣!
作為戰時大後方,川地為抗戰貢獻的兵役勞役、糧食、稅收等也是全國最多的。僅1941年至1945年,國民政府從川地收谷8228.6萬市石,佔當時全國徵收稻穀總量的38.75%。當時國家的財政開支,川地也負擔了30%以上。以川為基地而搶修的川陝、川滇、川黔、川湘、滇緬等交通路,前後從川地徵工總計在250萬人以上.抗戰中四川各地捐獻金額5億多。
二、湘地。八年抗戰期間,約210萬湘人應徵入伍,投身抗戰之中。而遠征軍將領約三分之二為湘籍。八年抗戰,犧牲的湖南籍將領在全國是最多的。在大多數時間裡,在湘地與日大型會戰爆發很多次,雙方過百萬的軍隊在湘地整整搏殺了約七年之久。“
四次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三、桂地。古屬百越。乃民風驃悍、饒勇好鬥之地。1885年的鎮南關大捷,打得法國人大敗、導致法國內閣都下了臺......民國北伐時,川軍稱為“鐵軍”、桂軍稱為“鋼軍”。八年抗戰,桂地共前後徵調100餘萬兵員。最關健是桂軍沒有出過一支漢奸部隊,這在全國來講都是絕無僅有的。桂軍作戰勇猛、誓死不退。連對手日軍也在戰史裡評價道:“
桂系鋼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四、東三省。作為抗日的最前沿。東三省的血性男兒也不甘示弱。馬占山將軍的江橋保衛戰:同日軍血戰三天二夜、八女投江誓不降:以東北抗日聯軍冷云為首的八名女兵,在彈盡糧絕、 被敵重重包圍的情況下,選擇了毅然沉江,誓不投敵。楊靖宇、趙尚志、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遊擊隊、東北抗日聯軍......東北血性老爺們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視死如歸。
五、藏地。近代史中,英國有兩次入侵中國西藏。一部《紅河谷》就能反映出藏地人民的驍勇與骨氣。
六、陝地。忘不了那群不到18歲的陝娃娃們,高唱著秦腔,寧可砸爛手中的步槍,也不留給日軍的血氣。忘不了八百陝兵在跪拜家鄉後,依然投入黃河,也不做日軍俘虜的壯舉......
限於篇幅國,不再列舉了。象中原腹地、粵地、魯地.....其實祖國大江南北、各地都不乏有血性、剛氣。也都滿滿的愛國之情。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
恆實說
不同階段不一樣。古代時,不同朝代往往集中在不同的某一特定地區,但近現代以來,由於戰爭波及全國,則是多個地區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首先看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是全國性的戰爭,名將層出不窮,距離時間最近,最值得全面分析。
從部隊整體素質來看,山東、河北、山西、東北、江蘇等地最能打。整體來看,由於我軍抗日根據地、解放區主要分佈在北方,兵源也來自北方,因此東北、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是八路軍和解放軍主要兵源地,以他們為主體的部隊最能打。
1、一野是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前身是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主力部隊,後期招收兵源主要是陝西、甘肅、寧夏、山西一帶,可見這些地方很能打,特別是陝西。
2、二野是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中原野戰軍,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5個縱隊,連同一些地方部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接近中原地區的兵源最多,可見這些地方比較能打。
3、三野是陳毅、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前身是抗戰時期的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以山東人最多,後期也有不少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華東或接近華東地區兵源,可見山東很能打。
4、四野是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前身是奔赴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來自山東、蘇北、晉察冀、晉冀熱遼等地方,以山東最多)以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再加上在東北戰場招募的士兵,可見山東、東北、江蘇、山西、河北等地很能打,尤以山東突出。
從開國將帥數量分佈來看,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最能打。1614名開國將帥和26名軍事家名單中,各省分佈如下:
1、江西,軍事家1名(方誌敏),上將蕭華、陳奇涵、賴傳珠等325名開國將軍,高居第一,但沒有十大元帥、十大大將。
2、湖北,軍事家4名(林彪、李先念、徐海東、王樹聲),元帥1名(林彪)、大將2名(徐海東、王樹聲),陳錫聯、韓先楚、王建安、王新亭等14名上將,王必成、王近山、秦基偉、聶鳳智等31名中將,以及187位少將,開國將帥總數為235人,名列第二,且規格高,上將多。
3、湖南,軍事家15名(毛澤東、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十大元帥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3名,十大大將中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6名,蕭克、王震、鄧華、宋任窮、蘇振華、宋時輪、楊得志、陳明仁、陶峙嶽、楊勇等上將19名,中將73名,且規格高,中將以上高級將領在全國最多。
4、安徽,洪學智、李克農等2名上將,皮定均、徐立清、林維先、曾紹山、陶勇等12名中將,加上少將,共有128位開國將軍,雖然沒有大將、元帥,但總人數不少。
5、河南,軍事家1名(彭雪楓),上將1名許世友,鄭維山等中將8名,加上少將,共有108位開國將軍,,雖然沒有大將、元帥,但總人數不少。
6、四川(含重慶),軍事家7名(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聶榮臻、楊尚昆、羅瑞卿),元帥4名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大將1名羅瑞卿,張愛萍、陳伯鈞、傅鍾等上將3名,加上中將和少將,共有開國將帥99名,總人數排不到前三,但規格極高,大將以上就有5人。
其次看古代和近代。
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家輪番坐莊,關中(秦)、山西(晉)、河北(趙)、湖北(楚)、山東(齊)、江蘇浙江(吳、越)……似乎都挺能打,各有特點。
戰末和秦朝
秦國從關中發家,陝西地區(關中弟子)最能打,不然能掃滅六合,統一全國?
秦末漢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江東子弟兵又相當強悍,可見湖北和江蘇很能打。
兩漢
西漢時,劉邦的兵馬主要來自漢中一帶,可見仍是陝西一帶最能打;東漢光武帝劉秀自河北起家,橫掃天下,自然是河北一帶最能打。
三國
曹操實力最強,青州兵打遍天下,可見山東能打,當然四川(蜀)、江浙(吳)一帶也不差。
兩晉
西晉繼承魏國,陝西、陝西、河北、山東一帶都挺能打,比較平均。
東晉時,以江淮流民為主體的北府兵戰鬥力剽悍,江蘇、安徽最能打。
南北朝
南朝方面,戰鬥力較強的主要是荊襄兵和嶺南兵,也就是兩湖、兩廣最能打。
北朝方面,陝西戰鬥力再次爆棚,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自然能打遍天下。
隋唐
隋朝唐初,關隴兵一直是絕對主力,滅掉南朝,統一全國,陝西最能打。
隋末時,河南小小爆發,瓦崗軍風光一時。
唐末五代
群雄並起,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軍閥都不差,但戰鬥力最強的還是山西。
遼宋夏金
兩宋積貧積弱,長期與少數民族交戰的河北、陝西一帶戰鬥力較強;遼從大漠興起,金從白山黑水興起,夏從西北興起,大多都是東北、甘肅、寧夏、內蒙古一帶遊牧民族,戰鬥力剽悍。
元朝
最能打的無疑是蒙古人,打出了一個蒙古大帝國。
明朝
朱元璋乃“淮右布衣”,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最能打的是安徽一帶;後期,浙江又因抗倭大放異彩;末期,四川又打出一片名堂。
清朝
清初八旗兵戰力強悍,自然都是關東子弟;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廣西戰鬥力一度爆表,又被湖南代表的湘軍、湖北代表的楚軍和安徽代表的淮軍鎮壓,也算是各領風騷。
近代軍閥混戰
辛亥革命爆發後,很快又是軍閥混戰,幾乎每個省份都有軍閥割據,東北、四川、廣西、廣東、陝西、山西、福建……都挺能打,又沒有絕對優勢。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乃全民抗戰,每個省份都浴血奮戰,前赴後繼,但尤以四川、廣西、湖南、山東、廣東、山西等地特別能打,不但戰鬥力普遍強悍,且名將如雲。
哪個地區最能打,每個歷史階段並不相同,那些戰略位置重要、戰事發生頻繁、反抗意識強烈、民風尚武剽悍的地區,往往誕生眾多名將和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反之,經濟發達、和平安定、富足舒適的地區很難有強大戰鬥力。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哪個地方更有血性、更能打,這個真不好說。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那麼幾個厲害的老祖宗,比較哪兒更尚武,這個真無從談起。但我們換個角度,根據中國歷史發展的自然階段中,各區域對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貢獻,對推對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作用,不難評價其戰鬥力的高低。
上古時期,掌握著先進生產技術的炎黃部落,因西北氣候異常大舉東遷,擊敗蚩尤的東夷部落,征服黃河流域,確立了最早中國的雛形,奠定了華夏族之基。
中華民族原本就是個尚武的民族。中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炎帝、黃帝、蚩尤及其後代打下的江山。黃帝軒轅氏,起於姬水,三戰炎帝於阪泉,擒殺東夷蚩尤於涿鹿,“天下有不順從者,就前去征討,平定後即離開,一路劈山開道,從未在哪兒安居”(《史記.五帝夲紀》)。炎帝神農氏,起於姜水,八世不衰,足跡遍佈黃河流域、長江南北。蚩尤是戰神,頭像就畫在黃帝的旌旗上,四方歸服,不需多言。
炎黃部落即華夏族的前身,仰韶文化應該就是其東漸的文化遺存,依分子人類學結論,其本融合了西遷東夷的西羌族的一支,如今漢人Y染色體上都有M168、M122、M134、M117突變點構成的基因樹(漢、藏僅在M117上不同);山西陶寺、陝西石峁遺址就是他們輝煌文明的見證。若非如此,源於西亞的青銅鑄造、小麥種植、綿羊養殖迅速興盛於中原地區,很難得到合理的解釋。
三代之時,武力以祖地西北為最,東夷次之。正如司馬公在《史記.六國年表第三》中所言:“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綜觀三代,黃帝五世孫夏后氏大禹治水,南伐三苗,劃分九州,建立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東夷之後湯滅夏,定都中原,征討四方,創造了青銅器、甲骨文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黃帝之後武王伐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推行禮樂王道,諸夏構成最早的中國,華夏族、中原正式成型。
春秋時期,黃帝之後季連部崛起於荊山江漢間,至戰國中期滅國50餘,成為南方中國的代名詞,戰力最為強悍。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化,和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幹。戰國中期,秦用商鞅獎勵耕戰,終滅六國,建立以郡縣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典範。
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開發較早,土地肥沃,姬、姜、子姓封國多如牛毛,實則人多地少,因而更加講究禮儀、秩序和等級。對於興起的南方楚國,齊桓、晉文只能糾集中原諸國方能一較高下。魯國推崇周禮,齊國官方主辦、私家主持的稷下學宮,成為文化高地和百家爭鳴的源頭。推崇禮樂、追求平實理性、不言怪力亂神,實則宣揚奴性、守舊的風尚,逐漸成為以齊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的主流。
千年漢水楚人,是中國南方最有力的開發者,是中國南方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把華夏族的優秀文化基因植根於漢江流域,擁有了南方蠻族的實用、剽悍、尚武之風和博大胸懷。他團結著各個南蠻方國、戰神蚩尤的後人,並與之融為一體,即使征伐,也只是遷王族它居,就地置縣任用公、尹管理,絕少殺戳。迴歸中原上國,甩掉商、周強加在楚人頭上的“蠻夷”的帽子,是他們共同理想。所以,楚人“篳路藍縷,跋山涉林”為榮,以兵敗為恥;以觀政中國為任,征討商、周、中原諸侯為榮,從而形成優良傳統:“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楚國之舉,常在少者”。
八百年的楚國,作為當時最強大的世界大國,她的治鐵、青銅製造技術,它的漆器、服飾,它的音樂、屈騷文學,它的鬻熊、老子哲學思想,代表了當時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毫不遜色於地中海的希臘文明。 中華文化中所具有的“出世”、“浪漫主義”、“崇巫卜敬鬼神”等基本品質與精神,直接來源於楚文化,脫胎於巴、庸、濮、戎蠻等南方文化這一母體。她尚武叛逆、博大包容、瑰麗多姿、浪漫張揚、追求自然靈性的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極。 戰國晚期,楚國因公族勢力大於王權,丟棄了“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沉迷於奢糜的物質文化享受、爭權奪利,終被秦國所滅。但她強大的王族勢力,已滲透到中華南方大地的山山水水、各個角落。楚文化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民族危亡、國家興衰的關節點上,總能爆發出驚人的“敢為天下先”的能量。這恐怕就是“鳳凰涅槃”吧。
《漢書.地理志》可以揭示中國南方文化的成因:“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褥,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蕆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始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
秦朝戰時軍國體制的治理方式,只會國強民弱,終激起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反秦復楚。楚文化因劉邦起於漢水再度復活,以“黃老之術”治國,陽儒陰法為後世統治者所效法,統一的漢族、漢文化正始形成。漢朝,漢民族的尚武精神,在對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得到完美體現。
“漢朝”、“漢人”、“漢服”、“漢字”等等,源於漢水,原本是北方遊牧民族辨識中原農耕民族的統一稱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雷歷風行地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的全面文化改革,甚至通過“焚書坑儒”掃蕩六國地域文化種種之“異”,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共同文化基礎。憑著秦始皇打下的政治文化基礎和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歷史,中原諸族就成了真正的大同小異的統一的漢族了。
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直達歐洲,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漢朝的全面興盛。自東漢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內遷,開始接受漢人的農耕生活、文化禮儀。氐、羌西入關中,匈奴、羯族南遷山西,鮮卑族遷入遼寧、河套地區。
五胡亂華,中原衣冠南渡,南方開始成為政治、文化中心。隋朝經過戰爭,再度統一南北。西北的關隴集團,吸取隋亡的教訓,開創了中國古代的最鼎盛時期。
大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載史冊,唐太宗被北方各民族尊為“天可汗”,萬國來朝,經濟繁榮,社會開放,文化輸出。 經歷五代十國之亂,失掉幽雲十六州的宋朝,立足中原已無險可守,重文輕武機構雍腫,缺少馬匹、以步兵對抗騎兵,成為最懦弱的朝代,已難以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只得向西夏、遼、金恭送歲幣請和,維護著虛假的繁榮。
蒙古鐵騎、滿清八族,體現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尚武之風,但都是曇花一現。蒙古統治中原八十餘年,即被趕回沙漠。滿清不足百年,八旗已淪為笑柄,只能靠漢營甚至湘軍平定四方。
在楚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南方,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如元朝政治腐敗、經濟倒退之時,如清末列強入侵、腐朽不堪之時,如民國軍閥割據、民生倒閉、內外交困之時,一次又一次敢為天下先,挑起民族振興的重擔。這是黃河文化的沒落,還是楚文化的一次又一次涅槃呢?
楚國故地爆發反元農民起義!
清末,辛亥革命發源於南方和陝甘!
發源於楚國故地的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於陝甘!
有人說,北方文化的儒家思想閹割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有人說,“獅子率領的羊群,能幹掉羊率領的獅群”;有人說,“你叫老子過不成年,老子叫你混不成蛋”,“武”都是被逼的。我不知道,中華大地哪兒更有血性、更能打,只希望每個中國人不要內耗,要團結;在面對外來欺壓、凌辱時,要敢於亮劍!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罷我上演,打來打去,幾千年後,56個民族打成了血肉相連、文化一體的親戚和兄弟,組成了統一的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我國曆史上,分裂、戰爭的時期不少,但統一、和平、共同發展更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和必然。
中華文化,在與遊牧文化的長期鬥爭中不斷髮展壯大,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過程不斷學習、吸收西方先進的管理、科技、文化成果,最終在反抗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和外來侵略的長期革命鬥爭中,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超越和復興。
反觀歐洲,面積跟中國差不多,卻分裂成四十餘個國家,東、西發展極不平衡,民族問題、分離傾向、領土爭端層出不窮,甚至存在著尖銳的政治、軍事對立;以西歐為主的國家,好不容易加快一體化進程,能增強世界話語權了,英國又玩起了脫歐。
願中華武魂長存,天佑中華!
嘉會天下
當然是江西人,古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漢青。近代抗倭江西僅上高一小縣就殲日兩個師團二萬五千多人,江西境內埋葬日寇的萬人坑不計其數。抗戰時期全省無一漢奸、叛徒、帶路黨。現大陸陸軍三大王牌二個半是江西人打出來的。
晨鼓1
關於全國各地區戰鬥力強弱的問題在網絡上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直到如今人們也沒有得出一個確切的結果出來。
如果我們認真去觀察歷史中戰鬥力強悍的地區,我們就會發現一些越是野蠻、越是貧窮的地方,人們的戰鬥力就越發強大、戰鬥風格就越發兇狠、就越發地擁有血性。
如果我們從地域因素去分析人們戰鬥力和血性的話,那終究是有些太過於偏激的。
因為每個地區人們的戰鬥力在歷史中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在漸漸享受安逸生活之後,即便以往戰鬥力再強的地區,最終所能培養出的也只能是一群嬌弱之兵。
而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案例擺在我們的面前,接下來我們從近代史開始逐一地往前去了解這些案例。
以判斷越野蠻、越貧窮的地方戰鬥力、血性就越發強悍的說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廣西狼軍和滇軍的兇悍
在近代史中,李宗仁的廣西狼軍和雲南的滇軍雖然戰鬥力並不一定是最強大的,但是他們的兇悍和血性卻是國內其他軍隊難以匹敵的。
在北伐戰爭中,廣西的軍隊憑藉著自己的血性以及悍不畏死成為了北伐軍隊中戰鬥力最強大的隊伍,而當時他們的武器遠比其他軍閥們要來得落後。
在抗日戰爭爆發早期的淞滬會戰上,廣西軍隊更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對日本人的火炮坦克等鋼鐵洪流進行了誓死反擊。
雖然抗日戰爭中後期廣西軍隊大都被調去打了游擊戰,但是從淞滬會戰中他們的英勇來看,廣西軍隊的血性卻是無法辯駁的。還有云南的滇軍也是一樣,在抗日戰爭中日本只小範圍地侵略過雲南,其餘時期,他們是根本沒有心思去打雲南這種偏僻地方的。
不過他們雖然沒有花太多心思去打雲南,但是卻並不代表著雲南人會把自己置之度外。
在蔣介石的統轄下,雲南軍閥龍雲派出了很多滇軍出滇抗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雲南滇軍的英勇、血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民國時期廣西和雲南軍隊之所以那麼能打的原因
當時廣西的狼軍和雲南的滇軍之所以會那麼能打,其實與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貧窮以及風氣的彪悍有關。
雖然當時廣西和雲南也有一些發達的城市地帶,但是在李宗仁和龍雲等人挑選士兵的時候,他們更多選擇地還是山區中兇悍的少數民族們。
生活在山區中的少數民族們風氣非常彪悍,經常會因為一些小摩擦而爆發大的族群戰鬥,因此就練就了一副強悍的身板。
在文化野蠻的同時,他們的生活也非常貧窮,他們不像中原地區很多魚米之鄉的百姓們一樣享受到了溫和環境帶來的美滿生活。
很多生活在富裕地區的人他們會有很多顧忌,不願意在戰場中犧牲自己的生命,因此就會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大為減弱。
但是貧窮中的人卻並不會這樣,他們全身空空、沒有太多的牽絆,如果再被將領在某些程度上疏導一番的話,那這些貧窮、野蠻的人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將會是非常恐怖的。當然,廣西狼軍和雲南滇軍的強大、血性只是相對於民國早期的軍閥們而言的。
後來在國軍和我軍的部隊中的信仰出現後,他們這種兇悍所帶來的優勢開始大幅度的減弱。
因為在信仰的影響下,即便再怕死的人,也會變得悍不畏死起來。
這些來自於各種各樣地區的人們,在變得不怕死之後,再加上現代槍支彌補體力的不足,他們的戰鬥力是一點都不比民國早期強大的廣西軍隊和雲南軍隊差的。
當然這種將信仰殖進軍隊中的做法是在近現代才出現的,在古代,更多決定戰鬥力以及血性的還是我們上面所說的貧窮和野蠻。
義烏礦工同樣能說明貧窮、野蠻是戰鬥力強大的重要因素
我們再把歷史往前推進一點,最經典的就是戚繼光採用義烏礦工組織抗倭隊伍的案例。
在日本的倭寇以及我國海盜聯手組成倭寇隊伍對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襲的時候,江浙地區很多過慣安逸生活的士兵們在沒有經歷太大戰鬥的情況下,就開始發生了大潰敗。
當時甚至出現了一支2萬人軍隊被40個日本浪人追著打的事情出來,由此可見這些過慣安逸生活的人戰鬥力有多麼差。
為了避免這些事情再度發生,戚繼光就採用了當時非常貧窮又民風極其彪悍、經常因為礦上問題爆發生死鬥毆的義烏礦工們組成了抗倭軍隊。
最終通過長時間的努力,這才解決了對明王朝東南沿海一帶威脅極大的災患。
從這件事情來看,我們就可以排除地域問題對戰鬥力的影響。
因為那些義烏礦工與其他被倭寇追著打的士兵們都是來自於同一個區域範圍的,都屬於江浙人。
而義烏礦工們則因為太過於貧窮,根本沒有那些江浙士兵們花花腸子的原因,他們在戰場中爆發出來的力量反而會更加令人矚目。
因此就造就了他們遠比江浙士兵們強大無數倍的戰鬥力。
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對比也是有著這些因素的影響
除此之外,歷史中還有很多的案例,其中最為廣泛的案例就是草原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戰鬥力對比。
古代遊牧民族的人數都是非常少的,一般人數保持在十來萬到幾十萬之間。
而他們面對的中原王朝人數都保持在幾百萬到數千萬之間,雖然中原王朝比他們擁有著先進的文明、有著更多的軍隊,但是在面對這些遊牧民族時,無數的中原王朝都深深感到了頭疼。
甚至最後被這些看起來比他們弱小無數倍的遊牧民族拖垮的案例也是時有發生的。
這些看起來強大萬分的中原王朝之所以被遊牧民族們拖累得如此之深重,除了與遊牧民族們遊離不定的打法有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很多中原王朝的士兵們並沒有遊牧民族那麼兇悍、有血性。
因為常常沒有填飽肚子的食物,所以他們經常會將自己的兇悍暴露出來,對農耕地區的富庶中原人們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搶奪。
正是在這種種的情況下,古代的遊牧民族們被逼出了很強大的戰鬥力以及一股中原人完全無法相比的兇狠。
因此就導致了雙方之間的戰鬥力出現了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看似強大無比的中原王朝都深深地為他們苦惱著。
從這方面來說,也直接說明了生活的貧窮以及風氣的野蠻對戰鬥力、血性的影響。
所以說我覺得用簡單的地區概念來判斷戰鬥力的說法是錯誤的,自古以來能使得人們的戰鬥力更強大、更有血性的原因更多的還是貧窮落後的生活以及野蠻彪悍的地方風氣導致的。
孤客生
泱泱中華,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從青藏高原到江南水鄉,就拿抗日來說,哪裡不是敢打敢拼的漢子和姑娘,有沒有血性,那些帶有地方特點的人設都是虛的,在民族危亡之際,展現出來的血性才是實打實的。
在抗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首推川軍,一省佔了傷亡數的五分之一,川軍雖在安全的大後方,但同樣積極出川抗日,穿著簡陋的衣服,帶著原始的裝備,用兩隻腳一步步走到抗日戰場,與強大的日軍作戰,犧牲無數。
一名川軍士兵帶著父親給他的“死”字旗出川,父親告誡: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華北男兒,在敵後根據地,四處出擊,炸碉堡,毀鐵路,打鬼子,殲滅了數以萬計的日軍,建立了廣闊的敵後根據地。
山西打出了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在平日裡,山西八路軍用不屈的釘子精神,發動群眾打鬼子,自力更生,用原始的武器和少量的繳獲,堅持到了抗戰勝利。
在江蘇安徽等地,是更加危險的日戰區,但依託新四軍和南方紅軍游擊隊組織,在鬼子的佔領區,以落後的條件,不斷髮起對日寇的反擊,不斷殲滅日本的有生力量,越打越強,最後連南京都有了新四軍的根據地,就差收復南京了,非常不易。
東北的抗聯,在苦寒之地,幾乎是孤軍作戰,幾萬人馬冒著惡劣的天氣條件與日軍艱難作戰,在長達14年的艱苦鬥爭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大大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1938年,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為了掩護主力部隊,主動吸引敵軍火力,最終被日軍圍困至烏斯渾河邊,在彈盡糧絕、背水一戰的情況下,八名女戰士手挽手,步入水中,最終被洶湧的波濤吞沒。
海南的瓊崖支隊,他們從1927年一直堅持到1950年海南島解放,在抗戰期間,以原始的武器與日偽軍英勇奮戰,雖然孤島無援,他們依然堅持到了最後。
毛主席在《七律·到韶山》中寫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詩句裡說的很明白了:我泱泱中華,遍地英雄兒女。
雲中史記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認為各地的中國人都挺能打的,但前提是讓這些人知道為何而戰。
如果中國人不知道為何而戰,戰鬥力將會從一百無限接近於零。
舉個例子,溫文爾雅的江南人士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輕易投降了清王朝。因為在他們看來當大明的子民和當大清的子民好像是沒什麼區別,所以這個時候江南人士的戰鬥力幾乎等於0。
相對於這些江南人士,滿清的武士不飛吹灰之力征服了富庶的江南,武力值爆表!
但是,當剃髮令頒佈的時候,生活於傳統儒家社會的江南人爆發了。以江陰為例,清軍南下的時候,江陰沒有抵抗就投降了清朝。雖然一些官員不願投降,做出的最激烈抗爭也只不過是辭官回家。
當剃髮令頒佈的時候,這個人口不足10萬的小城市憤而起義,全城軍民同仇敵愾,抵禦滿清軍隊81天之久,殲敵75000人。戰後整個江陰人口幾乎無一倖免,僅剩53人。
剃髮令前後江陰百姓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沒有裝備先進武器,完全靠一腔熱血就打的清軍陣亡75000人,其中親王3名,大將軍18名。
試想一下,如果江陰百姓,能夠獲得和清軍同樣的裝備、訓練,殲滅城外的清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不知道為何而戰和知道為何而戰的區別。
再舉個例子,關中地區的老秦人
看過大秦帝國的人對糾糾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應該就像深刻。實際上,在商鞅變法之前,老秦人怯於公戰,勇於私鬥,遠遠不是魏國的對手。
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軍功制度,激勵了老秦人;秦國的嚴刑峻法,也讓老秦人成了勇於公戰的戰士,在未來一百多年裡,秦軍成了山東六國的噩夢。秦人還是那些秦人,但是,當他們知道為何戰之後,就成了無敵的虎狼之師。
中國其他地方的人也是一樣,都是不缺少血性的人,所以在二戰的時候美國的教官才會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軍人。
歷史風暴
應該說,整個中華民族都是非常有韌性有血性的民族。也正是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一直長盛不衰,血脈不斷,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不過,若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評選一個地方最有血性,最有戰鬥精神,最不屈不撓,我覺得沒有地方可以比得上中原地區。
(中原之戰)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中原地區是天然的領導者。
只要中國處在國破家亡,天下大亂的時候,中原地區永遠處在領導地位。佔據中原地區,讓自己具有更多的話語權,讓自己引領天下走向,一直是諸侯們的夢想。所以,“逐鹿中原”,也就成了爭奪江山的一個代名詞。
中原地區之所以能夠處於領導地域,是由它長期以來處在政治經濟中心決定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最核心的發源地。從三皇五帝一直到唐宋時期,中原地區就是都城所在地,都是政治中心。這種政治中心,也讓中原地區居於王者地位。
佔據中原地區的諸侯,也最容易吸引到人才,最能獲得大家的擁護。比如三國時期,曹操得到的擁護就最多。隋唐初年,李淵李世民得到的擁護者最多。後唐時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得到的擁護就最多。宋朝初年,趙匡胤也最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可。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這些諸侯們都處於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在古代長期以來又是經濟中心,在生態沒有破壞之前,中原地區是大糧倉。其糧食出產,甚至是超過江南和四川的。正因為是大糧倉,因而有雄厚的經濟支撐戰爭的進行。
(逐鹿中原)
第二,中原地區的戰鬥最有韌性。
中原地區,其戰鬥力或許並不是最強悍的,但是,由於其有雄厚的基礎,有王者的氣度,因此,其戰鬥是最有韌性的。
三國時期的曹操,在和吳蜀爭霸中,其實打的敗仗最多,尤其是赤壁之戰一役,曹操敗得非常慘。但是就算這樣,也對曹操沒有什麼大的影響。我們想想夷陵之戰一役,蜀漢由此一蹶不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丟了街亭一個據點就丟了整場戰爭。由此可見,這些地方的韌性是沒辦法和中原地區相比的。
五代時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在和後梁、盧龍等各支諸侯爭霸中,他們打的敗仗也不少,但是因為佔據中原地區,又用了恢復唐朝這個旗號,所以他們能笑到最後,打敗一眾諸侯,建立自己的王朝。
(劉邦劇照)
第三,中原地區是最後的勝利者。
中國古代的諸侯,當他佔領中原地區後,往往就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比如劉邦,當初被項羽分封到偏遠的漢中,山高路險,糧食運輸也不方便。如果劉邦一直住在這裡,他很難在爭霸中打敗項羽。但是,由於他出奇兵佔領了三秦之地,佔領了中原地區,有了這一塊根據地,因此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三國時期也是一樣。當時氣勢最咄咄逼人的,莫過於蜀漢。但是,笑到最後的,卻是以曹魏為班底的晉朝。
趙匡胤因為佔據中原地區,他也笑到最後,打敗南方南唐、南漢,打敗西南的後蜀,又打敗北方的北漢,實現了統一。
這種情況,至少在元朝以前,一直是這樣。
元朝及之後的三個朝代,元朝清朝是北方和東北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明朝是南方的農民起義者朱元璋建立,之所以不再是中原諸侯笑到最後,與中原政治經濟中心的衰落不無關係。不過,從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來看,最有血性和戰鬥性的地區,顯然是中原地區。
張生全精彩歷史
講到中國歷史普遍提到的是奴性,特別是魯迅對國民的奴性有最為尖銳的批評,伴隨著奴性的就是戾性,一體兩面,剛剛在萬州發生的大巴車墜橋慘劇就是一個明證,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女乘客與司機互毆導致這個悲劇。源頭還是戾性。
但中國歷史上並非一直是奴性,也有血性的時期,即使到近代也有血性的體現。
在蒙古鐵騎南下攻打下中原,並且在進行慘絕人寰的屠殺之前,中華民族也是很有血性的,秦漢時期對匈奴的地域,西漢有一批驍勇善戰之將領,從李廣到衛青,都是戰場殺敵的大丈夫,血氣方剛。
縱觀中國歷史,最有血性的還是元朝前期的蒙古鐵騎,那是廣袤草原帶來的野性,英勇無比,別說漢民族,整個歐洲都屈服於蒙古鐵騎之下,血性極了。
而到了近代,晚清時期曾國藩李鴻章的湘軍,是近兩百年來有名是血性之軍,湘軍也是近代史上很能戰鬥的軍隊,出了很多能打仗的將領,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的血性。
在近代中國最為持久的抗日戰爭中,同樣有不少血性軍隊,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狼軍,早在北伐戰爭時期就有血性表現 面對日本軍國主義,他們同樣血性十足,成為擊敗日本的一支重要軍隊。
李宗仁,蔣介石和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