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传家4000年的邻水包氏

趣说广安姓氏文化之1

忠孝传家4000年的邻水包氏

包姓,是邻水县大姓,据不完全统计,邻水县包姓族人如今已有2万余人,他们不仅是“包青天”之后,其祖可追至4000余年前,上古时期的舜帝,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皆为其祖。4000余年来,包氏家族一直以忠孝传家,显赫有声。

忠孝传家4000年的邻水包氏

包姓始祖申包胥画像。

明朝初年,包元恒别妻抛子携侄入川

笔者前往的目的地是邻水县兴仁镇——现居于场镇的包文超老人(现年72岁)是邻水包氏族人新推选的族长。抵达老人家中后才知,老人早早地就邀约了几名家族代表,并提前准备了诸多资料。令笔者吃惊的是,一本本泛黄的包氏分卷老族谱竟保存相当完好。

包文超介绍,邻水包氏早在明朝早期就入川了,入川始祖叫包元恒,于明洪武四年(1371),奉皇命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堰洗脚溪瓦屋平包家河迁移至四川北道顺庆府邻水县兴仁镇鹿洞湾插占为业,续娶柏氏,遂此繁衍生息。而今,包元恒嗣孙遍及西南9省、6个市(州)、22个县,仅邻水县包姓人口便达23000余人。

然而,当笔者细读老谱时,却发现一个很意思的现象:包元恒入川前,有妻有子,但他入川却只带了两个侄子。

忠孝传家4000年的邻水包氏

邻水包氏入川始祖包元恒墓。

据老谱所收录的《元恒祖入川记》载,明洪武四年,皇帝下命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然而,湖广人因四川为蛮荒之地,都不愿前往。为此,皇上下旨张榜广而告之:湖广乡村人民务必于当年秋后填川,凡应迁之民一一登记入册,不遵旨者,杀无赦。消息传出,人民震惊,因眷恋家乡不忍远离,四处皆传号泣之声,惨不忍闻。

当年十月十六日,官府捕役四出,按册点民上路。时包元恒有原配曹氏,下有二子,年尚幼,曹氏便对包元恒说:“圣命难违,你今年才47岁,还不算老,若遵命移川,还可再娶妻子生子。我母子三人,乘机去江西,再转回(湖广)麻城报名注册,(在麻城)插占田业。即便你在四川无后,我将两个孩子养大,也一样延续了包家香火。而且你我两边都有田业,随去随来,两相照应,也就不怕天旱无收了。”包元恒则说:“可我是一个人入川,无人照应啊!”曹氏则说:“四弟的两个儿子奇生、保生,从小就没有了爹妈,而今也是十六七岁的人,可让他们扮成你的仆人,不上名册,他们俩以后即便想回麻城,也没有什么妨碍。你在那边一定要照顾好两个侄子,让他们完婚生子,也可续四弟祠祀,四弟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你啊,这何乐而不为呢?”见曹氏说得有理,包元恒这才勉强同意了。

第二天,曹氏母子三人急赴江西,离别时,夫妻俩依依难舍,包元恒叹道:“老来别妻抛子,这是多么的难为情啊!”曹氏则莞尔一笑:“你不用担心,看你这气色,入川后必定添子。”包元恒也转苦为笑:“今日之兆,吾必有嗣。”于是,包元恒续取了20个字辈,随即候县发落入川。

2500年前续修族谱,厘清舜帝到申包胥

在包文超家的桌上,还放着一本现代翻印本《包氏玉龙谱·上党氏记》,包文超说,这是从原谱上复印下来的,其原谱才是邻水包氏保存的最老的谱,该谱于1998年在达州万源市包氏族人中找到,其谱上也表明从邻水迁来,入川始祖为包元恒。

细看《包氏玉龙谱·上党氏记》,笔者这才惊奇地发现,国内包姓始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申包胥,申包胥后隐于玉龙山,改姓包,为让后人知其先祖根流,便续族谱,名为《包氏玉龙谱》。按申包婿所处时间,《包氏玉龙谱》首创时间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

申包胥在《包氏玉龙谱》中记述,其为始祖舜帝第89代孙,舜帝生于姚墟,其后人遂姓姚。舜帝作帝之前,在历山耕田,在黄河之滨制陶,后受尧帝禅位,为帝61年后又让位于禹,从此,舜帝后人代代为官及至帝相。成汤灭夏,商朝建立,舜帝第十一代孙姚怀义为民。商朝末年,纣王残暴,姚怀义后裔姚崐峰听说西歧(地名,位于商朝时的国境西部)民安,便迁于首阳山下东水沟。周朝建立后,姚崐峰的后人被封为诸侯,立于陈国,仅25年,陈国国主改姚姓为妫姓。再后来,陈国被楚国所灭,申包胥的父亲便恢复姚姓,即姚申全。姚申全在宁国被奸臣害死,时年申包胥年仅9岁,为避祸,便去姚姓,因父亲之名为申全,遂改姓申,并随母亲姬氏投奔楚平王(申包胥外婆是楚平王的妹妹)。申包胥长大后,楚平王重其才,授其官职,后来替父报仇,并屡立战功,加升为楚上大夫。后因楚平王失德,人伦错乱(指楚平王将儿媳纳为已有,其儿媳为秦国公主),君臣大变,申包胥认为,楚国很快将遭亡国之祸,为远离乱世,便隐于玉龙山,去掉申姓,就名为姓,即姓包名胥,并从此定下包姓千载不变。

申包胥还交代,其之所以要修《包氏玉龙谱》,是受其母亲之托。其母姬氏满80大寿,申包胥特为她庆寿,酒到数盏时,母亲突然伤悲流泪,她说:“夕日舜祖,孝道之极,历代之事,你我都知道,但我怕你我都过世后,祖上之事无以传后,后人问起历代根由,难以化笔,何况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你三个儿子现已渐渐成人,你夫妇二人(注:申包胥妻子叫刘月英)对我也极孝敬,这正是舜祖之孝对后人的影响啊!舜祖大孝,后代也孝,所以天下都称我们包家世代皆孝,母亲我很是欣慰。但让我难以欣慰的是,你的子孙,于后无谱相传,无册可究,不知祖根何在。你何不体谅我的心情,将祖上之事,录明于谱,以传后人?”故而,申包胥在文末写道:“吾闻母戚戚,焉而不敢怠者,皆因母传子道也。”最后,申包胥还特拟40字辈传后。

此文落款为:“勅授朝政谏议上士大夫包胥重录,国周主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敬抄。”从纪年来看,此文仍以周朝纪年,而从“重录”二字也可知,在申包胥修此谱之前,应有先谱可依——何况,申包胥在文中还能详述某某是舜祖第几代孙,而自己还是舜祖第89代孙。试想,若无先谱可依,申包胥对代数的判断依据又何在呢?由此进一步表明,我国古代氏族修谱,很早很早就有了——从《包氏玉龙谱》推测,估计从夏朝建立时就开始了。

忠孝传家4000年,数不尽帝王将相与豪杰

包氏传脉,从上古时期的舜帝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了,结合历史与邻水包氏所存族谱,笔者发现,4000余年的包氏族人中,可谓是数不尽帝王将相与豪杰。

首先看舜帝,正如申包胥之母姬氏所言:“舜祖大孝。”

网搜得知,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处于社会下层,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家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他及时逃避;稍有好转,又马上回到家人身边,尽可能解父母之忧。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舜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舜在外面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家里,仍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经过多方考验,尧终于认可了舜,禅位于他。

其次看申包胥,其孝在前文已有所述,而其对国家之忠也可谓大义凛然。

申包胥在《包氏玉龙谱》中介绍,因楚平王失德致君臣大乱,他恐楚国即遭灭国之祸而率家人离开曾经重用他的楚平王,并改姓隐于玉龙山。根据史实可知,申包胥的预判的确没错:后来,申包胥的好友、投奔于吴国的伍子胥为报家仇(父兄被楚王所杀),带吴国大军攻下了楚国都城,将已下葬多年的楚平王鞭尸。潜隐多年的包胥得知后,派人找到伍子胥说:“你报家仇,我可以理解,但你将死人鞭尸,也太过分了!”

同时,包胥也想起了伍子胥逃往吴国前与他的对话。当时,伍子胥说:“我必将灭了楚国。”包胥则答:“你能灭楚,我定能兴楚!”为了当年誓言,包胥跋山涉水,不顾艰险,连走七天七夜抵达秦国都城,欲说服秦国出兵救楚。秦国开始不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恢复了楚国。

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包胥,但包胥坚持不受,继续隐居,楚昭王无奈,便旌表包氏全族为“忠臣之门”,从此,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历史的车轮转而来到宋代,包氏又一族人威名显赫,其名到了今天仍家喻户晓。他就是被称为“包青天”的包文拯。

据邻水包氏所持族谱可知,包文拯为包胥第31代孙,父亲包远芳,生三子,包文拯排行老三,18岁上京赴选,中进士,初任知县,娶妻杨氏,生子一,名士吉。

包文拯为官刚正不阿天下皆知,在包氏族谱中也有所体现。包文拯的大哥名叫包文明,娶妻曹氏,仅生一子,即包免。而“包免”后附有注释曰:“父母贤良,七岁丧父,十四岁乃任知县,被奸臣害,包文拯斩首,无后。”

根据著名历史戏曲《铡包勉》可知,包文拯从小父母双亡,由他的嫂子抚养成人,嫂子像母亲那样对待他。包文拯与侄儿包勉一起考试、中举作官,后来包文拯作了开封知府,包勉作了县令,但包勉因贪赃枉法被包文拯给铡掉了。最后,包文拯被嫂子大骂禽兽不如,只得跪地直哭嫂娘,答应为嫂子养老送终,这才得到嫂子的原谅。

明末清初,邻水包氏出了三位武将。一曰包永才,明末服役于保宁白将军行伍,屡立军功,明灭清立后,任江南镇江府游击,升福建、台湾等地挂印总兵。一曰包永鹏,以军功授湖北武昌府镇台,敕封武艺大夫。一曰包永怀,明末武进士出身,以军功平服台湾,升协台,再迁陕西省镇台兼代提台职。

忠孝传家4000年的邻水包氏

包永才像。

清代中后期,邻水包氏再出两武将:包相卿,嘉庆时在邻水县充当乡勇,以平复白莲教王三槐部军功,委署竹鸡关,即补太平县(今万源)守备,升提标参将补广元游击,后钦加总镇,署建昌镇(今凉山和攀枝花地区)总兵,驻防越西,办理夷务;包万刚,原籍邻水县邻山乡,迁居长寿县焦家乡包家庙,军功出身,道光十八年授南川县汛,二十二年迁巴县汛,二十八年升参将任总兵,咸丰元年升重庆府镇台兼守备。

清朝末年与民国年间,邻水包氏仍以武将居多,如:包揆文,于宣统二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运动,先后参加黄花岗之役、四川保路运动、南昌起义,后再渡日本,获日本早稻田大学政学士位;包晓南,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6师师长,多次参与四川军阀内战,誉为川中名将;包建庭,曾任国民党旅长,在抗日战场上勇猛无敌,号称“包打退”,蒋介石特授其中正剑一把。

忠孝传家4000年的邻水包氏

蒋介石赠给包建庭的中正剑。

另据《邻水百家姓》一书载,邻水包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中,有22位献身,被誉为革命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