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傳家4000年的鄰水包氏

趣說廣安姓氏文化之1

忠孝傳家4000年的鄰水包氏

包姓,是鄰水縣大姓,據不完全統計,鄰水縣包姓族人如今已有2萬餘人,他們不僅是“包青天”之後,其祖可追至4000餘年前,上古時期的舜帝,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申包胥,皆為其祖。4000餘年來,包氏家族一直以忠孝傳家,顯赫有聲。

忠孝傳家4000年的鄰水包氏

包姓始祖申包胥畫像。

明朝初年,包元恆別妻拋子攜侄入川

筆者前往的目的地是鄰水縣興仁鎮——現居於場鎮的包文超老人(現年72歲)是鄰水包氏族人新推選的族長。抵達老人家中後才知,老人早早地就邀約了幾名家族代表,並提前準備了諸多資料。令筆者吃驚的是,一本本泛黃的包氏分卷老族譜竟保存相當完好。

包文超介紹,鄰水包氏早在明朝早期就入川了,入川始祖叫包元恆,於明洪武四年(1371),奉皇命由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高坎堰洗腳溪瓦屋平包家河遷移至四川北道順慶府鄰水縣興仁鎮鹿洞灣插佔為業,續娶柏氏,遂此繁衍生息。而今,包元恆嗣孫遍及西南9省、6個市(州)、22個縣,僅鄰水縣包姓人口便達23000餘人。

然而,當筆者細讀老譜時,卻發現一個很意思的現象:包元恆入川前,有妻有子,但他入川卻只帶了兩個侄子。

忠孝傳家4000年的鄰水包氏

鄰水包氏入川始祖包元恆墓。

據老譜所收錄的《元恆祖入川記》載,明洪武四年,皇帝下命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然而,湖廣人因四川為蠻荒之地,都不願前往。為此,皇上下旨張榜廣而告之:湖廣鄉村人民務必於當年秋後填川,凡應遷之民一一登記入冊,不遵旨者,殺無赦。消息傳出,人民震驚,因眷戀家鄉不忍遠離,四處皆傳號泣之聲,慘不忍聞。

當年十月十六日,官府捕役四出,按冊點民上路。時包元恆有原配曹氏,下有二子,年尚幼,曹氏便對包元恆說:“聖命難違,你今年才47歲,還不算老,若遵命移川,還可再娶妻子生子。我母子三人,乘機去江西,再轉回(湖廣)麻城報名註冊,(在麻城)插佔田業。即便你在四川無後,我將兩個孩子養大,也一樣延續了包家香火。而且你我兩邊都有田業,隨去隨來,兩相照應,也就不怕天旱無收了。”包元恆則說:“可我是一個人入川,無人照應啊!”曹氏則說:“四弟的兩個兒子奇生、保生,從小就沒有了爹媽,而今也是十六七歲的人,可讓他們扮成你的僕人,不上名冊,他們倆以後即便想回麻城,也沒有什麼妨礙。你在那邊一定要照顧好兩個侄子,讓他們完婚生子,也可續四弟祠祀,四弟在九泉之下也會感激你啊,這何樂而不為呢?”見曹氏說得有理,包元恆這才勉強同意了。

第二天,曹氏母子三人急赴江西,離別時,夫妻倆依依難捨,包元恆嘆道:“老來別妻拋子,這是多麼的難為情啊!”曹氏則莞爾一笑:“你不用擔心,看你這氣色,入川后必定添子。”包元恆也轉苦為笑:“今日之兆,吾必有嗣。”於是,包元恆續取了20個字輩,隨即候縣發落入川。

2500年前續修族譜,釐清舜帝到申包胥

在包文超家的桌上,還放著一本現代翻印本《包氏玉龍譜·上黨氏記》,包文超說,這是從原譜上覆印下來的,其原譜才是鄰水包氏保存的最老的譜,該譜於1998年在達州萬源市包氏族人中找到,其譜上也表明從鄰水遷來,入川始祖為包元恆。

細看《包氏玉龍譜·上黨氏記》,筆者這才驚奇地發現,國內包姓始祖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申包胥,申包胥後隱於玉龍山,改姓包,為讓後人知其先祖根流,便續族譜,名為《包氏玉龍譜》。按申包婿所處時間,《包氏玉龍譜》首創時間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

申包胥在《包氏玉龍譜》中記述,其為始祖舜帝第89代孫,舜帝生於姚墟,其後人遂姓姚。舜帝作帝之前,在歷山耕田,在黃河之濱製陶,後受堯帝禪位,為帝61年後又讓位於禹,從此,舜帝后人代代為官及至帝相。成湯滅夏,商朝建立,舜帝第十一代孫姚懷義為民。商朝末年,紂王殘暴,姚懷義後裔姚崐峰聽說西歧(地名,位於商朝時的國境西部)民安,便遷於首陽山下東水溝。周朝建立後,姚崐峰的後人被封為諸侯,立於陳國,僅25年,陳國國主改姚姓為媯姓。再後來,陳國被楚國所滅,申包胥的父親便恢復姚姓,即姚申全。姚申全在寧國被奸臣害死,時年申包胥年僅9歲,為避禍,便去姚姓,因父親之名為申全,遂改姓申,並隨母親姬氏投奔楚平王(申包胥外婆是楚平王的妹妹)。申包胥長大後,楚平王重其才,授其官職,後來替父報仇,並屢立戰功,加升為楚上大夫。後因楚平王失德,人倫錯亂(指楚平王將兒媳納為已有,其兒媳為秦國公主),君臣大變,申包胥認為,楚國很快將遭亡國之禍,為遠離亂世,便隱於玉龍山,去掉申姓,就名為姓,即姓包名胥,並從此定下包姓千載不變。

申包胥還交代,其之所以要修《包氏玉龍譜》,是受其母親之託。其母姬氏滿80大壽,申包胥特為她慶壽,酒到數盞時,母親突然傷悲流淚,她說:“夕日舜祖,孝道之極,歷代之事,你我都知道,但我怕你我都過世後,祖上之事無以傳後,後人問起歷代根由,難以化筆,何況你也是50多歲的人了。你三個兒子現已漸漸成人,你夫婦二人(注:申包胥妻子叫劉月英)對我也極孝敬,這正是舜祖之孝對後人的影響啊!舜祖大孝,後代也孝,所以天下都稱我們包家世代皆孝,母親我很是欣慰。但讓我難以欣慰的是,你的子孫,於後無譜相傳,無冊可究,不知祖根何在。你何不體諒我的心情,將祖上之事,錄明於譜,以傳後人?”故而,申包胥在文末寫道:“吾聞母慼慼,焉而不敢怠者,皆因母傳子道也。”最後,申包胥還特擬40字輩傳後。

此文落款為:“勅授朝政諫議上士大夫包胥重錄,國周主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敬抄。”從紀年來看,此文仍以周朝紀年,而從“重錄”二字也可知,在申包胥修此譜之前,應有先譜可依——何況,申包胥在文中還能詳述某某是舜祖第幾代孫,而自己還是舜祖第89代孫。試想,若無先譜可依,申包胥對代數的判斷依據又何在呢?由此進一步表明,我國古代氏族修譜,很早很早就有了——從《包氏玉龍譜》推測,估計從夏朝建立時就開始了。

忠孝傳家4000年,數不盡帝王將相與豪傑

包氏傳脈,從上古時期的舜帝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了,結合歷史與鄰水包氏所存族譜,筆者發現,4000餘年的包氏族人中,可謂是數不盡帝王將相與豪傑。

首先看舜帝,正如申包胥之母姬氏所言:“舜祖大孝。”

網搜得知,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處於社會下層,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家人要加害於他的時候,他及時逃避;稍有好轉,又馬上回到家人身邊,儘可能解父母之憂。

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舜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過了10年,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徵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將兩個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築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隻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舜在外面躲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到家裡,仍一如既往地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

後來堯讓舜參預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鍊。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經過多方考驗,堯終於認可了舜,禪位於他。

其次看申包胥,其孝在前文已有所述,而其對國家之忠也可謂大義凜然。

申包胥在《包氏玉龍譜》中介紹,因楚平王失德致君臣大亂,他恐楚國即遭滅國之禍而率家人離開曾經重用他的楚平王,並改姓隱於玉龍山。根據史實可知,申包胥的預判的確沒錯:後來,申包胥的好友、投奔於吳國的伍子胥為報家仇(父兄被楚王所殺),帶吳國大軍攻下了楚國都城,將已下葬多年的楚平王鞭屍。潛隱多年的包胥得知後,派人找到伍子胥說:“你報家仇,我可以理解,但你將死人鞭屍,也太過分了!”

同時,包胥也想起了伍子胥逃往吳國前與他的對話。當時,伍子胥說:“我必將滅了楚國。”包胥則答:“你能滅楚,我定能興楚!”為了當年誓言,包胥跋山涉水,不顧艱險,連走七天七夜抵達秦國都城,欲說服秦國出兵救楚。秦國開始不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恢復了楚國。

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包胥,但包胥堅持不受,繼續隱居,楚昭王無奈,便旌表包氏全族為“忠臣之門”,從此,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歷史的車輪轉而來到宋代,包氏又一族人威名顯赫,其名到了今天仍家喻戶曉。他就是被稱為“包青天”的包文拯。

據鄰水包氏所持族譜可知,包文拯為包胥第31代孫,父親包遠芳,生三子,包文拯排行老三,18歲上京赴選,中進士,初任知縣,娶妻楊氏,生子一,名士吉。

包文拯為官剛正不阿天下皆知,在包氏族譜中也有所體現。包文拯的大哥名叫包文明,娶妻曹氏,僅生一子,即包免。而“包免”後附有註釋曰:“父母賢良,七歲喪父,十四歲乃任知縣,被奸臣害,包文拯斬首,無後。”

根據著名歷史戲曲《鍘包勉》可知,包文拯從小父母雙亡,由他的嫂子撫養成人,嫂子像母親那樣對待他。包文拯與侄兒包勉一起考試、中舉作官,後來包文拯作了開封知府,包勉作了縣令,但包勉因貪贓枉法被包文拯給鍘掉了。最後,包文拯被嫂子大罵禽獸不如,只得跪地直哭嫂娘,答應為嫂子養老送終,這才得到嫂子的原諒。

明末清初,鄰水包氏出了三位武將。一曰包永才,明末服役於保寧白將軍行伍,屢立軍功,明滅清立後,任江南鎮江府遊擊,升福建、臺灣等地掛印總兵。一曰包永鵬,以軍功授湖北武昌府鎮臺,敕封武藝大夫。一曰包永懷,明末武進士出身,以軍功平服臺灣,升協臺,再遷陝西省鎮臺兼代提臺職。

忠孝傳家4000年的鄰水包氏

包永才像。

清代中後期,鄰水包氏再出兩武將:包相卿,嘉慶時在鄰水縣充當鄉勇,以平復白蓮教王三槐部軍功,委署竹雞關,即補太平縣(今萬源)守備,升提標參將補廣元遊擊,後欽加總鎮,署建昌鎮(今涼山和攀枝花地區)總兵,駐防越西,辦理夷務;包萬剛,原籍鄰水縣鄰山鄉,遷居長壽縣焦家鄉包家廟,軍功出身,道光十八年授南川縣汛,二十二年遷巴縣汛,二十八年升參將任總兵,咸豐元年升重慶府鎮臺兼守備。

清朝末年與民國年間,鄰水包氏仍以武將居多,如:包揆文,於宣統二年東渡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從事革命運動,先後參加黃花崗之役、四川保路運動、南昌起義,後再渡日本,獲日本早稻田大學政學士位;包曉南,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第6師師長,多次參與四川軍閥內戰,譽為川中名將;包建庭,曾任國民黨旅長,在抗日戰場上勇猛無敵,號稱“包打退”,蔣介石特授其中正劍一把。

忠孝傳家4000年的鄰水包氏

蔣介石贈給包建庭的中正劍。

另據《鄰水百家姓》一書載,鄰水包氏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鬥中,有22位獻身,被譽為革命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