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思雨731


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自己思想,已經正式長大成人了,不願意被人管理,想要獨立,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很多父母還是拿他們當小孩子在使喚,對他們的管教還是很嚴格,這讓很多孩子非常反感,和父母形成對立,讓很多父母對孩子也是束手無策,不知道怎樣應對他們了。侯媽從事親子教育多年,現在跟大家談下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1. 父母們要拿青春期的孩子當作大人看待,對待孩子要平等,不要以父母的身份壓制孩子,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換位思考,改變對待孩子的管教方式。

2. 父母要鼓勵和誇獎孩子,對於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父母要給予正面的評價,不否定孩子,多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

3. 父母要多關心孩子,對於孩子的想法,父母要給予支持並幫助孩子一起去實現,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會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和建議,不再與父母對著幹了。

4. 父母要相信孩子,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處理,不要干涉孩子的事情,多給孩子自由和自主權。

5. 父母不要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不在孩子面前哆嗦。

父母們想學習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識,可以關注我。


侯媽家庭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理解和信任,如果家長不理解孩子的行為,以致產生懷疑,孩子就會越來越叛逆,從而就不與父母溝通,造成父母更加不清楚孩子的情況。那麼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呢?

首先要理解孩子

沒有家長不愛孩子的,但是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凡是叛逆的孩子,他們幾乎都會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理解是消除叛逆最好的方法。

  • 傾聽是關鍵,是不帶任何雜念的傾聽,不急於對孩子的觀點下結論,要做到:目光和孩子接觸不能東張西望、不做與溝通無關的事情、對孩子的行為不批評,可以提建議

  • 說出家長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 如果孩子很痛苦,告訴他這是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而不要說這樣做沒有必要之類的

只有愛是不夠的,要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以及積極的一面

避免大喊大叫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大喊大叫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經常用大喊大叫約束孩子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可能出現人身攻擊、語言攻擊和社會退縮行為,並且缺乏積極行為。

  • 表面看起來,孩子通過父母的喊叫而約束了行為,但孩子內心會懷疑父母是否愛他,時間長了他們會總結出,父母對他的愛取決於他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他會心懷怨恨。

  • 通過理解讓自己平靜,所以理解是第一位的
  • 提醒自己孩子並不總是不聽話,孩子也有聽話的時候,用幽默、低聲細語代替
  • 記住你是要控制局面而不是越來越糟,大喊大叫的後果就是家庭戰爭的爆發

當你停止了大喊大叫,孩子更容易接受你所說的話。

避免權力爭奪

有時候一些原則的東西必須堅持,但是你的內心並不是想著這個事情因為是正確的而要孩子堅持,而是你要與孩子產生個輸贏。叛逆孩子在與父母爭奪權力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在權力爭奪之後,他會強烈的感覺到父母不愛他。只有放棄掌控權,才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效果。

  • 不要操控孩子,而是給予孩子權力,而不是強硬的要孩子接受結果

  • 平靜的時候多與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知情權,有明確的界限
  • 用我理解~~~~做開場,要知道孩子也有權利說不,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權利之爭

當孩子用叛逆試探家長的耐心的時候,請不要失去耐心。保持步伐,承認自己的不足,遠離消極的質疑。家長豐富的業餘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積極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泡泡育樂園”有很多的育兒知識與大家分享,同時有專業的睡眠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可以給媽媽提供幫助。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看法,也可以關注公號留言,泡泡與更多的媽媽一起,致力於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泡泡育樂園


建議去看看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

就是講述龍應臺跟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思想的。當我們只關心孩子的分數的時候,龍應臺跟她兒子是以書信的形式交流思想,就是真正的去接納孩子現在的想法,不是以批判的眼光和高高在上的大人視角,而是把他當成平等的個體。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就是因為有思想,有觀點,追求成長,才有於家長的孩子視角發生衝突。



龍應臺並不避諱與孩子討論敏感的問題,比如涉及到性,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並不是我們家長所忌憚的那個樣子,他們自己有準則,有自己的做事原則。而且會把孩子當成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的跟孩子討論國際問題,這個視角是我們中國很多家長所不具備的。

都說父母的終點就是孩子的起點。對於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接受的是當下社會最新的思潮和最新的技術,如果父母不跟進,而是以保守的傳統思想認為,必然會遭到孩子的唾棄。因此身為父母也應該與時俱進,多學習,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盧敢敢


青春期的孩子,性格是如此的叛逆,又如此的自我,他們總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處處要自己做主,然而在做事的方式上,還是有些小孩子氣,他們的思維也是非常小孩兒化的,有許多的家長為此過分擔憂,干涉太多,導致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處於緊張的、激烈的狀態,讓孩子無所適從,讓自己過分的焦慮。

1. 與孩子共情,所謂的共情,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替孩子考慮一些問題。

2.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女兒,你女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這時候更不應該以過分嚴厲的語態去跟他說這種事情,最好是由父親去說,媽媽沒有必要再去說了,作為父親的應該跟女兒說明一件事情,就是女孩子一定要保護好自己。讓做父親的,從社會中一個男人的對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說更好一些,女孩子更應該好接受些。

3. 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孩子要完成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簡單來說,就是回答萌新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做什麼。對這個問題死磕到底、揪住不放最為激烈的年級就是青春期。所以,當孩子不斷想要獲得對自我的認同時,父母用權威去控制孩子應該如何行動,孩子會把大量原本用於探索自我的精力,花費在反抗父母。 4. 創造一個良好、溫馨的家庭環境。家是孩子溫暖的港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孩子內心是無所依靠,內心是孤獨的。表現在學習上就是無所事事,不能專心。所以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是順利渡過青春期的前提!

5. 瞭解孩子存在的壓力,讓孩子學會如何釋壓。青春期,不再是無憂無慮的孩子,他們感受到了來自同學、老師、家長的壓力。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帶孩子看電影、讓他們和同學組織個活動,都是很好的釋壓方式!

6.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這個時期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的時期,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人生觀。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的“渡劫期”,熬過去,成龍成鳳;熬不過去,成雞成蛇,請家長一定要重視與孩子真誠溝通,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積極家庭教育


“為什麼?因為我說了算!”

“反正就是不行!”

“你是不是想捱揍啊!”

“我數到三,你馬上給我停下來!”

“你再亂跑警察就會來把你抓走!”

“只要你乖乖聽話,等一會兒就給你買好吃的。”

“你再這樣別人會笑你的。”

“你們誰幹的!”

“你們兩個比賽,看誰吃得快。”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我們聽著這些話長大,等我們成為父母,又繼續把這些話傳遞給孩子。

難道做出正確的行為只是為了不挨罰,為了不被警察抓走,為了一會兒可以吃到好吃的,為了不被別人嘲笑?還是為了不挨罰,必須先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不拖拉也只是為了競爭。

閱讀伊莉莎·梅德哈斯博士在《與孩子好好說話》,你會發現,在父母錯誤的語言方式下,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看大人的臉色行事,不會思考。小時候出於對大人的恐懼或是為了獲取大人的讚美而做出正確的行為,長大後便把目光投向同齡朋友和時尚潮流,青春期的孩子還有可能在同齡朋友的起鬨下為了面子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可我們都是聽著大人的這些話長大的呀,瞧,現在我們不是好好的?

那麼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不是喜歡跟周圍的人比較?有時候我們做出某些選擇僅僅只是為了面子,或者只是因為其他人都這麼做?

原來是父母或老師跟我們溝通的方式出了問題,導致我們習慣了錯誤的思維方式!再看看我們的孩子,因為害怕挨罰而對父母或老師撒謊、為了推卸責任而打小報告、特別害怕遇到困難、喜歡跟大人講條件……全中!

所以,不要再這樣跟孩子溝通了!

那怎麼行?!小孩子嘛,不嚇嚇他們怎麼會聽話!不打不罵怎麼會長記性!打一頓效果最好!

可是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恐嚇或是打罵時的心理活動嗎?被打得皮開肉綻時,我們真的會發現自己錯了,認真思考下次再遇到同樣情況該怎麼處理嗎?

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打罵和恐嚇,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在《與孩子好好說話》這本書中,伊莉莎·梅德哈斯博士提供了七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值得參考。

如何恰當地進行表揚?我們總是對孩子說“你好棒!”“你好聰明!”,但比起這樣空泛的評價,不妨用更具體的語言,讓孩子認清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用“你今天在班上表現真不錯,努力學習給了你不少樂趣吧”替代“你好聰明”,更能幫助孩子思考,發現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或是用“提問式引導”幫助孩子回顧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引導孩子思索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不再盲目地跟其他人作比較。

如何引導孩子配合大人?這似乎是一件非常傷腦筋的事。在《與孩子好好說話》中,伊莉莎·梅德哈斯博士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孩子不願意系安全帶,怎麼辦?正確的態度,包括事件進行客觀描述,“坐車不繫安全帶很危險”,並在此之後提供有限的選擇,“現在請你要麼繫好安全帶,要麼就下車”。

如何用有效的溝通代替懲罰?孩子做了錯事,大人總覺得要想辦法讓孩子吸取教訓。但一味的懲罰,只會讓孩子出於恐懼不再犯錯,卻不會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錯的,甚至揹著大人幹壞事。比如許多大人喜歡說“你想捱揍嗎”之類威脅性的語言,但完全可以試試有邏輯地提醒孩子,犯錯帶來的後果,用引導的方式提醒他/她,應該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中青文閱讀


方老師曾經講,青春期叛逆都是父母嬌慣出來的。然後孩子一副我現在青春期,我現在叛逆期,你們都別惹我。想我們那時候,十一二歲的時候,都是在想著怎麼幫助父母減輕生活壓力了。

所以,建議父母不要嬌慣孩子。要適當的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甚至可以參與到父母的工作或者生意當做,既鍛鍊孩子,開闊孩子的眼界,也讓孩子知道生活來之不易。

其實,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是孩子開始長大的表現,開始脫離父母的依賴,走向獨立的開始。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但是,很多父母就開始吐槽,怎麼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溝通,自己說什麼,孩子要麼不理,要麼氣沖沖的回應,極度不耐煩,督促他們看書寫作業的時候,那種厭學的情緒實在急得吐血。

既然,青春期叛逆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然階段,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到和孩子有效溝通呢?

第一,瞭解孩子青春期的變化規律,心態上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孩子開始長大了,這是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如果孩子一直蒙著一點的變化都沒有,那才是應該著急的時候。從某種角度來說,不是孩子叛逆,而是父母太焦慮,總是在問,怎麼辦?怎麼辦?

第二、和孩子放到一個平等的水平上來。不要家長制度太強,管理管教是必須,但是不要一味的壓制。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一味壓制只會導致矛盾升級。

第三、適當的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孩子獨立思考,獨立思索。

第四、時刻反省自己。家庭夫妻關係和睦,多一起陪孩子一起出去戶外活動。親子關係融洽,有效溝通會好很多。

我是初中數學老師,班主任,學校中考科普專員。在今日頭條開通,方老師數學課堂,專門講解初中數學和中考科普,歡迎大家關注。祝同學中考大勝,心隨所願,考上理想的重點高中。


方老師數學課堂


每個孩子都要度過青春期,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有些孩子張揚激烈,有些孩子隱忍低調,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確實需要多做思考。

首要的肯定是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但這話說著簡單,做起來實在是太難,我們經常表面上保證說當他們的朋友,實際上卻處在高高在上的權威位置。學會放下身段,學會傾聽,學會設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回想一下我們的青春期,似乎也總是有些孤獨,跟父母長輩從來不敢袒露太多,因為他們會站在大人的立場來以過來人的姿態把你的疑惑說的不值一提。


其次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這個時期的孩子極容易受外界影響,外表可能已經有了大人的雛形,但內心還是尚未成熟的小孩。一次微不足道的忽略或者一次不值一提的關注,都可能會讓他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

另外,也應該給予他們適當的自由,青春期的孩子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對許多事情都是躍躍欲試。這時候如果一味的去阻止,大概只會適得其反,大人只需要給他一個度,在這個度裡就隨他自由發揮吧,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希望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能快樂向前。


萌鑲


跟青春期孩子溝通我有幾招:青春期孩子,其實懂很多道理的,但是心智又不太成熟。情緒容易激動,會做出一些叛逆的事。

首先,和他搞好關係,做好朋友。有很多權威型的家長,總是控制著孩子,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其次,無條件的接納他。青春期的孩子有他的主見,思想和情緒,主些都是正常的。

然後,還青春期孩子溝通不要說教,不管用。他是看你怎麼做,而不是你怎麼說。

再次,幽默很重要。不要整天扳著一副臭臉。

最後,和孩子溝通時就事論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思維導圖親子關係


曾經頑皮的男孩,青春期棍棒好做伴

青春期的孩子都懂事了,這個時候將直面自己構架的世界觀與家庭和社會規則的衝突。記的那時的自己,為了捍衛自己所謂的小尊嚴,總是用拳頭說話,戾氣很大,往往換來的是父親棍棒交加,無問對錯。這樣的結果往往像彈簧希望,壓迫越大,反彈越大,自己感覺作用不大,畢竟沒有觸碰到自己的內心。直到一次父親把我當成朋友,在我初三的一個夜晚長談了一次,真的觸動內心了,那刻起,自己就動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心。

家庭無原則的遷就,導致孩子輸在了人生的下半場

自己青春期的時候,正是港臺警匪片盛行的時候,不少荷爾蒙過剩的男孩都幻想用自己十來歲的肩膀扛起一片自己的江湖。所以打架鬥毆成了一些男孩的常態。一些家庭沒有很好的管束或者說沒有管束,導致現在當年那幫打打鬧鬧並沒有剎住車的男孩們,現在人到中年的處境大多不好。反而是那些當年的書呆子們,混得風生水起。

總之,和青春期的孩子良好溝通,把他們那些認為很偉大的其實很不靠譜的事,扼殺在萌芽中,這是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的關鍵。其中最重要的是有正確的方法,和家長們分享如下:能和顏悅色千萬別紅臉,能和平解決的千萬莫動手。


執念FFF


雖然說每個人不同,每個孩子在青春期所對應的更會不同情況,但是,在此我僅將我曾經在孩子青春期時的真實經歷,當時的方法,以及特別是家長本身自己首先得做到,之後……直到現在孩子大學快畢業了,我們依然是最好的朋友。

“忘記”他(她)是孩子;“忘掉”他(她)是你的孩子;像同學與鄰居從小玩到大的夥伴一樣(只要處於某種雙方事先講好的某些話題範圍;或者,是其他事前講好的那些情景、情形、情況之下,就屬於雙方約法三章的朋友關係狀態)本人當初的確做到如此,不怕見笑,當時孩子過生日時,我承諾只要讓我當送他們去吃飯,我保證不跟同學多講一句話,只當駕駛員,我真的是做到了的。

家長們靜靜想一個道理,很多時候只想著應該怎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樣管教孩子,怎樣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為什麼不轉念想一想,自己的孩子怎麼老是把自己的話“丟掉”(不聽,或者,老忘記)一半,甚至是更多?其實,我個人覺得在孩子青春期這段時間裡,真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更緊密,更親近,相互更瞭解共融的最佳時期!只要家長願意從自身開始修正,自己主動用行為表現給孩子親眼看到真的說到也在做到了的話,一定會有進一步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