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冷战打到最后,决胜的战场已不在大气层之内。太空已经成为美、苏两家最高的擂台。争霸世界的政治动机刺激了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反过来又刺激两国在包括太空在内的各个重要领域争先恐后互不相让。苏联率先实现载人航天,把美国甩在大气层内;美国则铆足劲“把苏联人摔倒在月球上”。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事实上也只有这两个超级大国,在太空里跳着孤独的“探戈”舞。直到一方彻底败下阵来,重新跌回重力世界的尘埃之中。而唯一的胜利者——美国,则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征程。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作为冷战的胜利者,美国发现,太空是一个神秘的宝库:得天独厚的太阳能、丰富的矿产资源,零重力、近乎理想的真空、无限吸热能力以及无菌环境,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这个无尽的宝藏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还潜伏着重大的政治、外交、军事利益。

在所有的太空竞争者中,美国无疑是走得最远、站得最高的一位。然而,美国的领先却不是坐享其成的,更不是一贯领先的。回顾美国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条非常崎岖坎坷的道路。

1903年,作为美国公民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然而面对这项改变人类未来的新技术,美国一开始的反应并不快,虽然此时美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是美国本土的航空企业小且分散,技术、工艺、设计、制造能力都不如欧洲。在“一战”中,美国所使用的基本都是欧洲产的飞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里,欧洲航空技术继续领先,尤以德国和英国为突出。美国虽然在1915年组建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也发明了变桨距螺旋桨等新技术,但在作为航空技术的前沿来说的战斗机领域,美国航空技术甚至落后于日本。

珍珠港事件发生时,美国没有一款战斗机可以比得上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当时还没有独立的美国空军,而只有分属陆海军的航空兵。其中,陆军航空队在整个30年代只有几十架战斗机。“二战”前,美国国内飞机市场狭小,美国的众多飞机公司(如格鲁曼、道格拉斯、马丁)大多是作坊式运作,规模不大,产品批量只有几十架,像飞机大王休斯这样的人物,不但要负责企业的管理、生产组织和推销工作,还要兼职当飞机的设计师和试飞员。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被空中力量打醒的美国开始了踏上空天大国的征程。战前作坊式的飞机公司成为科学管理、分工协作的大企业,战前众多的飞机品牌逐渐被新的有实力的大公司品牌取代,北美、格鲁曼专攻战斗机,波音专攻轰炸机,各大公司形成分散协调的网络式整体,正如造船业中的“周刊航母”神话,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彻底转化为战时的产量,动辄几千、上万架的飞机被生产了出来。在飞机的性能上,P47、P51、B29等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投入了战场,彻底压垮了日本。然而就飞机技术而言,此时最先进的技术在德国,德国Me262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战斗机在“二战”后期投入了实战。而且,当时德国还发明了世界第一款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即V1和V2,并将其投入实战,此时美国的航天产业基本是零。尽管美国凭借巨大的产量已经成为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国,但仍然没有完成质的蜕变。

先进的技术没有挽救第三帝国的衰亡,但却成为了另外两大国的催化剂。“二战”后期,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吸收纳粹的航空航天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美军被德国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所震撼,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技术储备,如何处理好预研、型号开发和生产的关系。战后1947年,原有的陆军航空队从陆军彻底分离出来,组建美国空军,1959年,美国空军首次提出了“空天一体”的概念,将空军条令中的“航空力量”更改为“航空航天力量”,将地球表面以上的整个空间称为“航空航天空间”,并视为空军的作战环境。美国空军的成立和发展为美国迈向空天大国打下了制度基础。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的米格15率先投入了战场,年轻的中国空军凭借先进的战斗机“一夜之间成为空中强国”,而此时美国与之相对应的F86还没能投入战场。

1957年8月,苏联成功试射了洲际弹道导弹。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10月5日《纽约时报》头版文章称“他们(苏联人)已经战胜了美国”。科学家爱德华·泰勒甚至将苏联人造卫星的首先升空看成是比珍珠港更大的失败。因为卫星发射竞争中的失败意味着美国在弹道导弹技术方面也处于劣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更是如坐针毡,认为苏联已经超越美国,在美国人头顶几百公里处拥有了“话语权”。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了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与此相对应的是1961年12月6日,美国用“先锋”号火箭发射的人造卫星上升仅1米就摔了下来,亿万美国人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这一悲惨的画面。美国再次被甩在了后边,引发了美国朝野的巨大恐慌。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开始了一系列战略性的重组和调整,充分证明了美国也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甚至办得更有效率。随着一批政府—工业界联手的军工复合体的出现,使美国航空航天工业摆脱了一盘散沙的单兵作战形式,而是转入系统对抗。将“二战”中巨大的产能优势逐渐转化为了科技优势。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1958年,美国政府正式成立了美国宇航局(NASA),以NASA牵头进行科研的创新和装备的科研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二战”中缴获德国技术的吸收和发展。50年代仅航空领域就同时上了8个战斗机项目和7个轰炸机项目。到了60年代,平均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动机问世。更重要的是,NASA和空军以及飞机公司合作,推动X飞机计划。在此之前,新飞机试飞总是和型号设计连在一起的。但X飞机不受具体的型号约束,纯粹就飞行的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索,通过NASA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和探索,美国的航空航天科技获得了爆炸性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在后掠翼喷气机时代,美国的技术与英国、苏联持平,到了60年代,随着超音速喷气飞机的出现,美国超过了英国和苏联,并逐渐将他们甩在后边。苏联的米格15比与之相对应的F86服役早,而随后在F104、F4、F111等第二代战斗机的竞争中,苏联与之相对应的米格19、米格21、米格23在时间上比美国推出得晚,在技术上也逐渐落后于美国。随着以F15为代表的第三代战机的出现,苏联在航空领域已经被美国甩在了后面。F15战斗机1972年首飞,1974年即投入部队服役。而苏联与之相对应的苏27战斗机在1977年首飞,到了1985年才投入部队使用,与美国差了十年时间。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在航天领域,1961年,在与苏联竞争载人航天失败后,美国即启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21日,美国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飞抵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了人类登月第一人。以此为标志,美国彻底站在了空天技术的最高点,尽管此后其他国家在一些小的领域还有超越美国的技术存在,但是在产业、科研以及航空航天全系统方面已经无法超越美国,美国代表了全人类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最高水平,其空天帝国形态自此开始形成。

经过战后几十年的经营,在航天方面,美国在升空宇航员数量、发射卫星数量、在轨卫星数量、卫星测控精度、航空航天经济规模、航空航天科研能力等方面遥遥领先。在深空探测器数量、火箭技术、航天飞机技术等方面,其他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往日的竞争对手俄罗斯如今在美国出于成本考虑将全部航天飞机退役后,沦为了替美国跑运输的“专业户”。由美国牵头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不但有利于美国降低成本,更代表着美国在确立未来空间站建造的规格和标准。以GPS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卫星体系成为了整个全球的空间基础设施。GPS提供的定位导航用户占全球的94%,在中国有94%的定位导航用户使用的是GPS系统。离开了GPS的定位和授时,全世界的交通将陷入瘫痪。离开了美国的通信卫星,全世界的通信将无法运转。美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航天科技为支撑的美国弹道导弹技术早在冷战时期,在打击精度、射程、储藏条件、操作的简易性和智能化、燃料、材料等各个层次上都超越了苏联。苏联解体之后,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美国的弹道导弹都毋庸置疑地站在了全世界的最高峰,甚至其强大的打击力量在过于弱小的潜在对手面前显得有些“多余”。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在航空领域,美国空军自越南战争之后主导了历次美国发动的对外军事行动,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空中战役。制空权成为美国霸权的另一种说法。而且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鸿沟越拉越大。就第三代战斗机而言,尽管服役时间比美国的飞机晚、技术没有美国的先进,但欧洲和俄罗斯仍然造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战斗机,如欧洲的阵风、台风,俄罗斯的苏27、米格29。然而随着美国战斗机的隐身化,随着F117、B2的出现,特别是随着划时代的四代机F22、F35的出现,其他国家与美国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代差。在军火贸易领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战斗机出口国,尽管欧洲在三代机上还可以与美国争夺一下市场,然而伴随美国四代机的开发,以F35项目为代表,欧洲国家彻底失去了与开发同等产品的美国竞争的能力,沦为了由美国进行垂直管理的飞机开发分包商。

在民航方面,美国的波音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商,中国需要租赁美国的飞机和设备的费用就达700亿美元,美国民航完成运输周转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稳居世界第一。

美国还统领着全球的航空联盟——这是一个最早由美国国内市场的干线航空公司与支线航空公司之间合作提供联合中转服务而产生的机构。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航空联盟蓬勃发展。1997年,加拿大航空、汉莎航空、北欧航空、泰国国际航空以及美国联合航空共同创立全球第一家战略性联盟——星空联盟(Star Alliance),标志着世界航空运输正式进入全球联盟时代。1998年,由英国航空、美利坚航空、加拿大国际航空、中国香港国泰航空和澳大利亚快达航空共同创建寰宇一家联盟(Oneworld)。2000年,美国达美航空、法国航空、大韩航空、墨西哥航空共同组建了天合联盟(SkyTeam)。如今,全球航空客运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星空、寰宇一家和天合三大联盟所瓜分。

另外,任何民用飞机要想进入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必须取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颁发的适航证,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以美国的试航标准为准,因此美国实际上充当着全球民航领域政府的角色。由于民用飞机开发成本巨大,要想获得盈利必须扩大产量走向国际市场,而能否走向市场的关键就是取得美国的适航证。可以说美国掐着全世界民航产业的脖子。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美国通过在航空航天领域为全球建造基础设施和公关产品成为了类似政府的存在,同时也由于控制了标准、掌握了核心技术,从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全球市场,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了产业收益。而另一方面,美国覆盖全球的航空航天基础设施也成为了霸权的基础。美国可以以此为凭借限制、削弱商业对手,可以以此为依托使用新的战争手段打击军事对手。

美国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顿充满霸气地表示:“作为一名前宇航员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现任局长,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美国会继续引领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已经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美国航天局的字典中,没有失败一词。”

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戴旭:决胜在大气层之外的天空争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