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主要是无为不争的思想,这种思想适用于有志的大学生吗?

Fny丶樂兮


无为,不争。是积极的,不是让你等着吧,消极等死。无为,是回归本来,真理,自然而然,比如打坐,你别一直想着我要入静,我要入静。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不净,就是妄念,让人无法入静。比如睡眠,正常情况,当我们心态平和,内心愉悦,自由自在,到了晚上9-10点,我们往床上一躺,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五点后,基本也就元气恢复,自发的可以起床。但是,失眠的群体可不一样了,从晚上九点上床入睡,一直在数羊,在潜意识安慰自己,我要睡觉,睡觉,结果睡到凌晨一点,越发清醒了。这就是妄为所致,如果能读懂老子的无为。刹那的,泥沙俱沉,一切念头纷纷都被无为的心粉碎。粉碎虚空嘛,一念清净,得大自在。再有可能,直接开悟,这个时候,你对天地一切都是掌握了。不怕竞争,不怕军事,政治,职场等领域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用大智慧的文字来描述悟道,但是,普通人不开悟时候,用思维来理解,无为啊,不争啊,或者啥的。这个怎么契合老子的内心,也很难通达儒道佛之最高智慧。



丰富多彩谈国学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人云亦云,自己不深入地学习,甚至是不学习!《道德经》中的“无为”是消极的吗?在理解这两个字之前,你至少要将《道德经》读一遍。有些人会说读不懂,那就读两遍三遍,甚至百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有一部分人总是很懒惰,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总是将别人的观点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这样只能经常地拾人牙慧。说了这么多!


那“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解释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本经中讲的无为就是道,必须损之又损才能达到“无为”。那损的是什么?损(去除)的就是贪。记住是贪而不是欲,贪是贪念,贪心。有贪名、贪色、贪财、贪食、贪睡。


一达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至少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于“无为”的偏见!

根本就没理解什么叫“无为”,什么叫“不争”。不是啥事不干消极怠工。而是干你该干的,不该你干的,就躲远点!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新风堂堂主 2017-06-13 07:35:16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为 无 为 , 事 无 事 , 味 无 味 。大 小 多 少 ,报 怨 以 德。图 难 于 其 易 , 为 大 于 其 细 。天 下 难 事 , 必 作 于 易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于 细 。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难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 故 终 无 难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相互之间的相互关系,机会每个章节都夹杂其中,也是道德经的精髓之一,只想提一下“味无味”,字面意思是最鲜美的味道反倒是不加处理的味道,所谓的原汁原味,放在人生道理上,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再过多的阐述,用自己写到现在为止的一点点体会来总结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做,其实只是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在了前面,因为依道而行,所以不强求、不过分、做该做的,让一切就像流水向海一般的自然而然,该是疏导的就疏导,该是补缺口的就补缺口,所以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其实就因为把该做的就做了,所以看不出他做了什么。

传说扁鹊三兄弟,老大给人们一些平时保养的知识,所以人根本就不会得病;老二在人们刚刚有点病的征兆的时候就会采取措施,药到病除;扁鹊却是在病入膏肓了才出手救助。都是高手,但是人们只记住了扁鹊,说他是名医。可以真正体现了道的内涵的,却是老大。在所有人看来,他啥都没干,但其实他只是干了该干的事,他自己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这才是真正的道。

“大小多少”,应该不单纯是大事小事,多与少的意思。老子一直在讲的“阴、阳、和”才是关键理解。大小是相对的,多少是相对的。至于多大是大,多小是小,多少是多,多少是少,只有在具体的变化过程中才能随时辨别,随时调整。

“报怨以德”,老子的这个思想影响了国人几千年。于是现在出现了很多畸形的社会现象,被人骂了,你不能动手,动手就是犯法;被人强奸了,你还不能报复 ,否则又是犯罪……这个话题讲起来太让人伤感,所以不深入。但是这个思想本人是不赞成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个老夫子的观点是对的,凭啥不能反抗?凭啥你欺负我我就得笑脸迎上去?民族性格中的那种欺下媚上的劲头,应该去掉了。

“图难于其易……必作于细”。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其中道理也算浅显。要想做成一件困难的事情,必须从容易的那个点做起,必须从其最细微的地方着手。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易与细,是做成大事的关键,从容易的细小的地方开始着手,但是要时刻注意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那些细节。现在管理学有个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么个意思。相互对应的,要成大事,得先从易事小事做起;要成大事,就必须时刻注意那些看起来很容易很细小的环节。

所以圣人不敢夸口说我就是做大事的料,只做大事,也正因为圣人注意了上面的大事与易细的关系,所以才真正成就其“大”。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其他你啥都不用管”,到最后培养出的却是只会考高分的“皇帝”,要么无性格,要么全是性格,还生活能力极差。当年同班有一个中考状元,高二开学的时候自杀了,我当年数学考了24分,现在还在潇洒的活着。那位仁兄就是只能做大事,只能当第一,却缺失了其他太多太多的易和细。生活中,不光只有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承诺、诚信。以前不理解,只知道要讲诚信,殊不知,很多的不诚信,就是因为轻诺。轻易的许下了诺言,却没办法实现,便失信于人。所以,生活中遇到随口答应的事情,还是尽量别当真;遇到任何事情,不要轻易许诺。

一个事情你成功的太容易,那么失败也会很容易。

放在书本上,很浅显的道理;放在生活中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圣人时刻认为天底下没有好办轻松的事情,所以他办起任何事情都是轻轻松松。

这才是真正的道家“为无为”的文化精髓。天地下是没有难事的,只要你找到关键、掌握了度、掌握了势、做好了一切你该做的事情;天地下没有一件不难的事情,除非你找到关键、掌握了度、掌握了势、做好了一切你该做的事情。


新风堂堂主


说起老子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绝不是无为和不争。老子道德经的核心要义,是善与尊重、和谐。至于无为和不争,曲解过多,仅从字面而生义,当然不适合有志青年了。

下面来细究无为、不争。道德经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是全文收官之作: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前一句则是,天之道,利而不害。由此可见,老子的本意是为,而不是不为,他只是强调有条件地“为”,“为”的前提是不争:即不冲突、不矛盾、不作恶。道德经中特别经典地推崇“水”的“七善”,寓意深刻,就是以善为本,积极作为!大家看一下是不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希望真正的有志青年,正确和全面地领会上祖先贤的智慧,胸怀这份源远流长的自信,走进一个你即将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郭城3点14壹伍玖


《道德经》约五千字,分上下两篇,共81章,1~37为道经,38~81为德经,作者老子。

《道德经》的思想:“天道运行,阴阳消长,福祸相依,善恶并存”,16个字概括了宇宙万物。

老子无为不争的意思就是,让人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去生存与发展,更适合国家君王看。适合大学生看,但不适合有志向的大学生,有志可嘉👍👍。


王道正道


道德经是一部真经,用好了受用终身。可是道德经解释版有一千多种,到底谁能正知正见把道德经解释透彻,我给大家介绍两个人讲解视频,一个是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还有一个是空海老师的讲座视频。网络上都能搜到的。看完后你一定受益匪浅。


A0000窦洪彬


我们的大学生决不缺乏知识,而缺的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就是人生的一悟!而人生的一悟在我们整个人生中具有核心价值!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一段话,具有道德经核心价值,我们千万不要轻易滑过。人生一悟就在这里!这里的所说的无,不是没有的意思!千万不要理解错!!悟这个无太重要了!!人生的本来就在这个无里!!它是无中生有的无!!也是无为的无,也是无为无不为的无,也是无争无不争的无!不要把无为思想理解成不争,出发点就理解错了。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核心思想,或者说核心价值,就是要悟这个无,理解这个无。这个无就是我们的心体,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道,就是我们的如来,就是我们仁心的体!我们的身体也是同出而异名,我们的心体是我们的本我,我们的身体只是我们心体之用!认识这个无太重要了,只有认识这个无,你才能理解什么是无为,才能够理解人生要争什么,不争什么。


caoxiaopeng


不适合百分之九十的人,因为太难,首先你为什么是人,人还能升级吗,怎样升级,知道了你还得信,还得是那个人。你一成为有形的生命不管多高级你本身就被谜包裹着。


6006198504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理解老子是厌世,整天静坐休闲,与世无争,甚至混吃等死,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非把老子气死不可。老子教育后入不要去争虚名,争不当之利。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做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