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里的一些女子为什么要打三个耳洞?有什么历史因由?

柳侍墨


耳朵上打三个耳洞被称为“一耳三钳”,这是当时满族妇女必须遵守的旧制,而清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全部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大部分都是满足女子,自然也要遵循这个制度。清宫剧的“一耳三钳”不过是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一事实罢了。

“一耳三钳”是满族妇女的习俗

按照满族的习俗,女孩出生之后,一耳穿三孔,戴三钳,这个便被称为“一耳三钳”。所谓的“钳”便是我们说到耳环,富有者多用金、银、翠、玉制成,而贫穷着也用铜圈制作。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乾隆皇帝便曾说过“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可见,当时的清廷对于满族这项旧制是非常重视的。

而在之后的嘉庆、道光等朝,朝廷也都对此进行过强调,因此这种习俗在满族妇女中,延续了很久,直到清末时期,不论是社会还是宫廷,满族妇女也一直遵守着这一习俗,例如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中,在记载当时皇后穿戴情况时,便有“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的记载。

一直到民国年间,在东北满族聚居之地,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老年妇女耳戴三钳,有的竟然因为耳垂窄小,强扎三孔,结果将耳垂豁开的情形。可见,这种“一耳三钳”的耳饰也是入关后满族的标志之一,有别于汉族妇女的一耳一坠。

清朝后宫多满族女子,因此“一耳三钳”极为常见

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秀女和宫女被分开,秀女三年一选,选择范围是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以成为嫔妃或被赐给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而宫女则是一年一选,选择范围限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

然而不论是宫女还是秀女,凡是年满十三岁的,便会造册登记送到内务府会计司备选。如果因故不能参加,则顺延至下一次。同时,清廷还规定,凡是未经选秀的,均不允许私自嫁娶。由于这种规定,非八旗女子想要参加选秀,难比登天;而在旗的女子想要逃避选秀,也是毫无可能。

这种情况下,清朝皇宫中的女子便全部来自于八旗女子,尤其是皇帝的妃嫔,绝大多数都是满族女子,他们自然要遵守“一耳三钳”这种旧制。


至于清宫剧里的女子一耳三孔,只是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情况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