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他本來去了臺灣,為了學業又回到大陸,自此與父親相隔海峽

在一九四八年底,蔣介石其實就已經有了遷臺計劃,並且將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成員們遷到臺灣,其中有大家熟悉的傅斯年,也有一位大家不曾知道的,那就是考古學家李濟。

1949年他本來去了臺灣,為了學業又回到大陸,自此與父親相隔海峽

李濟

李濟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他是我國的“考古學之父”,正是他主持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而他主持的殷墟發掘塑造了中國考古學學術體系的雛形。

在一九四八年年底,許多流言在學術圈裡流傳起來,學術圈裡的人們不問政治,也不分流言真假,於是傅斯年就決定帶領史語所的人們遷到臺灣。

而李濟就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去了臺灣,可能那個時候已經52歲的李濟沒有想到,他剩下的唯一的孩子李光謨竟會回到大陸,而且自此父子相隔海峽。


1949年他本來去了臺灣,為了學業又回到大陸,自此與父親相隔海峽

臺灣大學不接收

當時已經到了臺灣的李光謨當時還在讀大學,因為他已經是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到了臺灣以後,臺灣大學給他的轉學要求是:第一,必須倒退兩年;第二,要學一年的日語。這樣的話,李光謨的三年大學等於白讀,所以他不是很能接受。

當然這只是一點原因,到了晚年,李光謨曾說過,自己當時也有一些地下黨的朋友在勸他回大陸,不過他沒有敢和家裡說。

於是在1949年1月,國共和談的時候,李光謨決定回上海,把剩下的兩年課程讀完。

在李光謨離開的時候,李濟沒有去送,他們全家都以為李光謨很快就會回到臺灣。


下定決定等待解放

然而李濟對於身在大陸的兒子深表擔憂,他多次寫信,催促兒子趕快到臺灣。當時臺灣已經限制大陸的人過去了。

在那個時候,去臺灣的一張飛機票需要用黃金買,而李濟託著傅斯年的關係給而兒子寄過去了一張飛機票。

然而那個時候的李光謨已經加入了學生會,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默默期待著新時期的到來。

於是李光謨把機票退給了父親李濟,並且給父親寄去了一封信,對父親說不如暫時分開一段時間,將來總會有見面的一天。

李光謨在信中還說,他想看到一個新社會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那個時候,他們都不曾想過兩個人居然會相隔海峽。

收到信後,李光謨的母親痛哭了一場,而李濟則在臺灣主持考古工作,李光謨在大陸成了一名資深的翻譯家,從事德文、俄文翻譯工作。

相隔海峽之後,李濟會託香港的朋友寄東西給兒子。

後來有人披露,在1960年李光謨其實和家裡人相會過一次,但是也只能是見面,後來李光謨在大陸成家立業,而李濟於1979年逝世於臺灣。


1949年他本來去了臺灣,為了學業又回到大陸,自此與父親相隔海峽

李濟

重回臺灣

在1995年的時候,李光謨回到了臺灣,可是父親李濟再也見不到了。

李濟將父親的遺物運回了北京,並且致力於父親遺著的編纂,為學術做了很大的貢獻。

李光謨自己也是一位優秀的馬列翻譯家,四十餘年共翻譯了幾百萬字,一生嚴謹,據同事們說,他嚴重到“

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錯”。

2013年,86歲的李光謨去世。


如今再談起這段父子的經歷之時,不免唏噓,父子二人本都是我國優秀的人才,卻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相隔兩岸,而李濟牽掛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兒子,他身為考古工作者,卻沒有辦法再來到曾經考古過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