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晚年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余生繁华似锦


朱元璋晚年不重用刘伯温,原因如下:

一、刘伯温性格直爽又孤傲、任性。

性格决定命运。你先看刘基是怎么加入朱元璋的阵营的。

至正二十年四月,胡大海攻下处州。胡大海奉令去请叶琛、章溢、刘基。前两个受到邀请,立马就到。而刘基却不尿他,胡大海上报朱老大,朱老大得知刘基懂天文,亲自派使者孙炎去召,刘基竟回赠一把宝剑给孙炎,孙炎一脸严肃: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刘基光棍不吃眼前亏,暂时夹着尾巴来到朱老大身边。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朱老大所有谋士都主张放弃应天,只不过大多数谋士主张逃跑,少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

当问到“算命先生”刘基时,刘基歇斯底里地叫喊: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先诱敌深入,再伏兵攻击即可打败陈友谅!一味逃跑,无脸称臣!

这个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但你初来乍到,把自已当朱老大啦,真是不拿自己当外人!

再看刘基和朱元璋在建国后的一次关于丞相李善长接任者人选的密谈。

杨宪如何?有才无量,不可以。

汪广洋如何?此人浅薄,不可。

胡惟庸如何?他现在是头小牛,将来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朱老大冷冷说:看来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刘基答:我不是不可以,但我嫉恶如仇,皇上慢慢选吧!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洪武三年,朱老大把他赶回了乡下。

二、朱元璋较信任的还是淮西集团,朱老大是董事长,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头领,朱元璋让他任御史大夫,只不过是用他来制衡淮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善长等家乡元勋。

朱老大开国大封爵,同为文臣,老乡李善长授韩国公,被称第一功臣,年俸四千石;算无遗策、屡立战功的刘基只被封诚意伯,俸禄二百四十石。朱老大是想用刘基来抗衡李善长的。

三、刘基军事政治上的前瞻性不亚于朱老大,甚至有时还超过朱老大。

上文提到的,在老大与陈友谅第一次PK时,他力主诱敌深入、伏击友谅。最终利用康茂才诈降,在龙湾设伏干掉陈友谅二万多军队、俘获大船百余艘。

在张士诚降元进攻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所在的安丰时。朱要救,摆出两条理由:韩林儿是我名义上的皇帝、安丰是南京门户。

刘基坚决反对,也摆理由:韩林儿没利用价值,救出来不好处理;主力打安丰,陈友谅来,咋办?朱老大气吼吼去啦,结果安丰失守,韩林儿救回,后来尽管廖永忠下手让韩林儿溺亡,但老大总难逃弑君恶名。而陈友谅直赴洪都!幸亏朱文正名将风流,拼着老命守住洪都!

……

刘基为元璋称帝献计献策,打天下时他被元璋当成智囊,老大坐稳天下后,自然对刘基深为忌惮。因为刘基已对皇权构成威胁。怎么可能真正重用刘基呢?你刘基有大本事、再有大权在手,到时哪顶才能压住你?我决不能让你坐大!





苍茫大地顾炜斌


在韩信死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已破、谋臣亡。这句话完全可以提现在刘伯温的身上,天下未定之时,朱元璋急需大量人才辅佐自己,所以那时对刘伯温加以重用、言听计从。可是明朝开过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对功臣百般冷落、甚至杀戮。说明朱元璋就是典型的那种能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之人。

朱元璋为人本来就生性多疑,对自己手下的朝臣并不放心。再加上有些开国将领居功自傲,于是朱元璋起了杀心,大肆屠杀功臣。有一天太子朱标都看不下去了,于是问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朱元璋让朱标拿起了一根棘杖,朱标看仗上好多的刺,很是为难。朱元璋回答只有把刺砍掉才能拿起来,可见大杀功臣也是为朱标继位铺好的道路。可惜朱标早逝,朱元璋选了朱允炆继位,知道这位皇太孙生性善良,肯定镇不住手下的人,所以更不放心。

而刘伯温也受到朱元璋的冷落,告老还乡,算是保住了性命。后来刘伯温生病,朱元璋让胡惟庸送去补药,吃过药的刘伯温病情加重,最终因病去世了,有传言是朱元璋下的毒。


柯南AP4869


号称知前后五百年的军师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张良,可是在帮助朱元璋夺取江山后却很快被其冷落不得不告老还乡,后来更是被心狠手辣的朱元璋派胡惟庸带来的御医给毒死了。

被民间神化的刘伯温(刘基)原本是一名进士出身的元朝旧官吏,后来因为看不惯元朝统治腐败就辞官回家了,而此时正处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元末时期,刘伯温在蛰伏期间也密切关注着天下的局势。

当占据应天(南京)的红巾军一支起义军领袖朱元璋邀请他出山时,刘伯温马上献上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时务十八策”这样的大手笔,制定了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总方针,从此就如汉时刘邦的张良一样不断献出奇谋帮朱元璋夺取天下。


其中就包括了分析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性格特点针对性的提出先取陈友谅后灭张士诚避免两线作战,趁刘福通韩林儿在中原和元军主力决战脱离他们自立但仍打他们旗号,先定东南再挥师北伐一举消灭元朝等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性方针政策。

尤其是当陈友谅大军大举进攻朱元璋之时其它人都主张投降或者逃跑,唯有刘伯温指出陈友谅是在自取灭亡劝朱元璋趁机一举将其消灭,后来朱元璋果然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一统东南建立明朝,然后趁元军两大主力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混战之机出兵北伐轻易的灭亡了元朝。



明朝建立后担任御史中丞的刘伯温又帮助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和卫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后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刘伯温没有理会李善长的求情处斩了其犯法的亲信李斌,遭到了尖酸刻薄的李善长记恨于是就联合了一大帮人不断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坏话诬陷他。


而朱元璋也因为刘伯温提出的乞雨措施执行后依旧没有下雨而迁怒于他,于是就开始逐渐疏远起这位帮其打下江山的军师了,看到苗头不对的刘伯温赶紧以妻子病逝为由告老还乡了,而巴不得他滚蛋的朱元璋自然是很快放行了,此后刘伯温就再也没有得到重用了。

其实刘伯温被逼告老还乡表面上是因为乞雨失败被朱元璋迁怒,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刘伯温在党争中属于失败的一方,当时朝中存在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两大政治势力,而朱元璋显然是更偏向于由自己老乡组成的淮西集团,因此对浙东集团采取打压态度,只不过最终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对淮西集团也没有放过。

而刘伯温后来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后也最终难逃朱元璋的毒手,一次当刘伯温感染风寒后朱元璋派就故意派其政敌胡惟庸带御医前来给他治病,结果刘伯温在吃了御医的药后反而身体不舒服病情加重了最终病死,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是朱元璋派御医毒死了这个比自己还聪明的军师。

死后的刘伯温被民间传的越来越神乎其神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传说其是神仙下凡得了天书前来辅助真命天子平定天下的,还能够预测未来创作了和推背图齐名的烧饼歌这样看起来有点荒诞的奇书,总之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许多都近于神话和鬼怪奇谈。


执斧传播开天名


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刘基个人才略过人,博识善谋,多年为朱元璋争夺天下出谋划策,为建朝立国早于立下汗马功劳,其的威名早于植入军政要害,其的美名早于播向天下百姓的言谈间,其的门生故旧早于遍布朝野上下。朱元璋相比刘基,才弱之,谋欠之,名小之,心中对刘基早于是又忌又恨,一句话就是朱元璋是皇帝,皇权至上,在他的眼中不允许有任何人强过自己,凌驾于自己之上。这也是朱元璋加强和巩固王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统治的迫切需要。



对于以上观点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对此我拿三点依据做佐证:

一、论出生道出朱元璋骨子里的自卑:刘基自幼聪颖,年少已有“神童”美誉。而朱元璋只是个为生存发愁的穷小子。朱元璋并不喜欢听到他的过去,更不想知道他的过去与他人相较是如此的不堪。而在刘基面前,他的过去是如此的不堪。尽管刘基从来并未挑衅过朱元璋的王权、皇权,但打心底朱元璋早于不喜欢这个人,所以不宜任用已是无疑的事实。

二、 这段历史有一个细节,就是刘伯温似乎仅是被冠以“谋士”的角色,朱元璋比之为子房先生(就是大汉刘邦的谋士张良),从攻、定、固国开朝的方方面面来说,刘伯温的功劳不亚于李善长、蓝玉等人,但始终刘伯温自始至终并未位列三公九卿之首。其功名与赏赐并未相称。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朱元璋看人、用人多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刘伯温擅长象纬之术,能言善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能可与天齐。但因此却让朱元璋对刘基有所轻蔑,他一直以刘基为术士之流而心中有所嫌隙,自然有不苟于术士之行之说


三、刘伯温是朱元璋夺天下和稳天下时期的中流砥柱。破陈友谅、张士诚,驱除元兵、固新朝刘伯温都功不可没。在此其的能力也是得到充分发挥的,当时与三国诸葛孔明是相齐的。民间素有“前朝诸葛亮,今世刘伯温”之说。按此说刘伯温位于丞相之位也不为过,但历史上并未如此,不但并未如此,同时也并未允以高官要位,多是次职。为何如此,就一点大明天下已定,朱家江山已固,你刘伯温的谋略已不在首当其冲,并非那么重要了。自然也就不在重用。

再次,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自古君臣这对关系户就很复杂,二者共同点在于手中都集结着天下最毒人的东西――权利。君王和臣子什么时候相处的最融洽,自然是君主的权利没被大臣所威胁和侵犯,大臣的权利没被君主所剥夺,否则二者完全有可能顷刻间翻脸。朱元璋一统天下后,逐步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皇帝至高无上,皇权高于一切)。作为皇帝最不喜欢的就是看到自己的臣子的势力太大,拥有庞大的党羽和门生宿将,从而威胁自我的统治。尽管刘伯温并不会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但其功名显赫,朱元璋防着刘伯温也很正常,统治阶级意志只会围绕着统治阶级统治需要而发生转移和变化。这也正是“在其位谋其政”之说。朱元璋要强化自我权利,势必想方设法削弱官宦阶级的权利和利益。



川翔写人生


刘伯温在大明的建立过程中,给朱元璋出谋划策 ,居功至伟。朱元璋曾赞气为“我之子房”。朱元璋称帝后,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实际上就是言官的头,专门提别人意见的。因为刘伯温嫉恶如仇,又直言不讳,得罪了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集团。而这些人在抓住刘伯温的一点小过错后,便肆意扩大,诋毁。朱元璋应该心知肚明,但淮西集团势力过于强大,他又不敢轻易得罪,只能对刘伯温“赐归”。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八个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江山平定,太平时日,国家无内忧外患,这些骄兵悍将,足智多谋之人没有用处了,所以弃之而且还不放心。


春易盎然


刘基只是一个谋士,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算不上和君王共过患难,他最后只封了一个“诚意伯”。刘基的本事被小说家夸大了。刘基如果太突出,估计死的会更惨,能在家乡走完人生旅途,不错了。


静夜思160519196


就凭他自己说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说明他很狂妄。皇帝都不喜欢大臣居功自傲,他反了皇帝大忌!还有就是朱元璋本身就有飞鸟尽良弓藏之心,在乱世需要阴谋家,在和平之世,阴谋家就是一种威胁,不懂张良和范蠡的退隐,就是他的不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