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范范范范范范范er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的语文成绩,重在识记。比如字词的记忆和课文内容还有每一个单元"语文园地"里的文学常识和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都需要孩子们一字不差地背诵默写。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慢工夫,字词句上没有功夫,何谈对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实孩子们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不写错字,不乱用词语,积累并会用名言警句,这样的厚积才有初中的薄发!

所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是不合适的!




二、小学阶段的语文在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阶段的课文,最常用的结构有三种:总分,总分总,分总,按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等表述的较多。倒叙插叙的也不多,老师不过细地分析课文,在学习之处,只是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对文字的热爱,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孩子们较弱。

初中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们小学阶段没有作常规训练,所以这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学的语文成绩是虚假的。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不一样,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小学有小学的目标,初中的目标相对于小学阶段肯定是有难度的。但不能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第三、初中语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性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此时明显不太有用。如果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这时候真是举步维艰,没有鉴赏是因为读的少,没有独到的见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因为综合能力不够。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只是基础而已,简单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孩子们应该具备,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毕竟有心理和年龄特征影响认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点作文这块,小学阶段只要语句通顺没有跑题,作文分数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养孩子们敢于书写乐于表达的习惯,所以在思想内容和遣词造句上,谋篇构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则不一样,孩子们的思想,语言,结构,行文的深度广度都会影响作文的分数,故而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不会高,感觉小学语文啥也没学到,实际是基础扎实了,文采是每个人的天赋,对文字的敏感度每个人不同,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语文的感觉,语感,都与孩子们的阅读分不开。小学有时间多多书,初中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距离了!


漫语慢文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几年里,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分数都不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升入初中后,家长心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这让很多家长,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依然是认真学习的,小学学习成绩也挺不错的,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下降了呢?

小学时期的成绩有可能是虚假的,这里的虚假并不是指孩子小学成绩不好或者作假。

平时家长太过于强调分数,认为只要高分数,就代表孩子成绩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减少业余知识的培养,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不断的进行课本知识反复复习,补习。孩子一点没有时间看一些课外书,学习的知识面只限于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当然需要学习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考出高分数就是真的成绩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课本的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孩子大脑的需求量。

孩子小学除了学到课本知识,脑海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丰富的知识,大脑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开发。

学习的好坏是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评判的,家长只注重强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课本内容简单,一般孩子在学习上都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比较理想。但由于缺乏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小学期间哪些把全部经历用来考高分的学生,和平时成绩不是太突出但课余生活丰富,博览群书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会发现,原来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有的反而比小学考高分的还要好。

孩子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该是以分数来决定好坏的

全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更多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评孩子成绩的关键。就好比一个每天被规定呆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新知识的积累及思维上,远远不如经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触新事物的孩子。

平时接触的事物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积累的知识才更全面

大脑需求越得到满足,孩子的聪明天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说只注重课本知识,考高分的成绩是存在虚假性的。

这种成绩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会造成孩子因为知识面的缺失,时间越长,成绩越明显出现不理想,而平时大量积累业余知识的孩子,往往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成绩上升,后来者居上。


决胜网


家里有小学生,亲戚也开着小学托管班。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学知识的着重点问题。如果说初中、高中的考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考核更着重于学生对知识“亦步亦趋”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识。小学生只需要听话,认真,细心,紧跟老师的思维,考试成绩基本问题就不大。

第二、小学考试方式的问题。通过对周围小学生的观察,小学生4年级之前,期末考试前很多老师会提前让孩子们做一次试卷,这样,到正式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师们和家长们都皆大欢喜。到了5、6年级,这种方式被置换为80%原题,20%活题形式。即试卷上的80%的试题是平时反复练习过,甚至连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题,包括语文作文也是这样,提前会有范围,孩子们只需要在给定范围之内背诵范文然后考试的时候灵活“挪移”即可。而额外的20%则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对课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核,考题的灵活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有的难题甚至60-80%的学生都做不出来。比如上学期我家孩子所在学校的数学考题,最后一道题全年级将近200人,做出来的可能不到10个学生。

小学生这样的知识考核重点和方式就导致小学成绩往往呈现如下特点:分数密集度高。孩子们语数外分数分布在85-95之间的是常态,一分之间,全区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学生。因为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很难做出来,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差,不过就是一个细心与否造成的落差。基于此,小学成绩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但我的观察,高分者,也就是说能把范围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学生依旧凤毛麟角,这些学生的脱颖而出,与其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和认真细心高度相关。这些都是学霸的潜质,这些潜质将会以一种良性影响延伸至他们未来的学业中,照亮他们的学业前景。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尽管,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从小到大,一路开挂”的学霸,也容易找到“红灯满堂,一路相随”的学渣,然而,我们更容易找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实例,还容易找到“小时平平,后发制人”的对象,所以,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欺骗性和虚假性,还是很有道理的。

从现实的角度看,小学成绩确实并不能决定后面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如何,尽管读书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某种连贯性和连续性。

以我本人为例。本人在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属于中下水平,直到六年级才开始发力,在一年的时间里成为班里前三。而后在初高中阶段继续发力,在重点中学我所在的年级里名列前茅。

探究本人这种类型的学生形成的原因,我个人总结出三点:

一、年龄和心智。小学阶段心智稚嫩,对于读书并不很上心,但到了六年级时,紧迫感来了,就把心思真正用在了学习上,就得到较大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小学前五年的成绩还真是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成绩不好很可能只是还没到自发努力的年龄。

二、有厚积薄发的因素。小学二三年级开始,我的兴趣在于看各种课外书籍,虽然那时学习能力有限,但有兴趣,借助字典和其他辅助工具,在小学前五年看了一些课外书籍。这个过程,逐渐提升了自学能力,并在六年级开始,运用到了课堂学习中。从这种意义上说,之前五年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成绩不佳只是还没发力。

三、小学课程,总体而言,以记忆为主。对于一个并没将全部心思放在课堂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成绩不佳实属正常。而到了六年级之后乃至初高中,理解然后记忆的成分明显增加,这对在小学阶段培养的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就容易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反之,对于那种只擅长记忆(或者叫只会死记硬背)的小学优秀学生来说,就未必适应。从这种意义上说,小学的成绩确实具有一定欺骗性和虚假性。小学优秀后面则未必,而小学成绩不佳后面则未必也不佳。

所以,在我看来,学校和家长不必把小学阶段的成绩看得太重,因为年龄的关系(往往还没到自发努力学习的年龄),因为小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几乎都是靠记忆),小学阶段的成绩,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成绩,很多时候,说明不了问题。

重要的是,在小学开始的阶段,就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或许不会在小学阶段体现出来,但终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阶段的走高而体现出来,并发挥出稳定而巨大的作用,使孩子在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获得稳定而优秀的学业。


风雨燕园之百二十载


因为小学的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记忆来完成,很多孩子还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做得不错。说得浅白些,就是孩子即使是不理解,也依然可以把题目和做法给背下来。

但是到了初中,特别是高中之后,海量的题目,变式很多,这个时候,再靠记忆来完成,则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当然,如果是极个别科目,你也可以把套路都背下来,但是,高中那么多科目,每天海量的作业,如果都是靠这种方法学习,绝对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小学时候很多很乖的孩子,似乎成绩都不错,但是到了初中就困难了,高中更是原形毕露,一下发现根本不会学习了。

尖子生是什么状态的,如何学习的呢?

1、尖子生首先有很强的记忆力

没有记忆力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又有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差生,其实也不是没有记忆力,只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无法消化吸收记忆罢了。

举个例子:我见过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但是电影的台词是可以大段大段的记忆下来的。而我学习很好,我却很难记下那些电影的对话和台词。为什么?主要还是不感兴趣。

2、尖子生敢于探索,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很强

有很多小学生,因为怕错,所以一般都不大敢自己想。一般的学习方式就是记下老师讲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后来就成为很大的障碍。

尖子生也听老师讲,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敢去尝试着挑战新题型。

尽管有时候做得不对,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的释放了自己的大脑的存储空间。

尖子生喜欢自己分析问题,把一个问题自己消化了,相通了才记下来,这样记忆更为深刻。

3、尖子生喜欢自己总结属于自己的规律

普通学生利用别人的规律,很多时候记忆起来很困难。

尖子生自己总结规律,对于题型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能够自己把平时发现的题型的共性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所有的知识都是网状的,互相关联,所以灵活性很大。

而普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点状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孤立的,无法融会贯通。

所以,我们看一个学生是不是有后劲:

一个看学习的精气神,有没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二看他喜不喜欢自己想,有自己的方法。

三看他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有没有改善自己的强烈欲望。

以上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学习的几个指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我是翼翔老师,喜欢教育。

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吧!下次再见!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几点事实:

1.在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他们在小学阶段的成绩也不差,最起码在中游以上。而大部分都属于在班级或者年级成绩拔尖的那一部分人。

2.在小学阶段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是在家长强制性要求下学习,是一次次的刷题重复性学习,是靠死记硬背把老师要求的知识点不断重复学习而获得的高分,但是这部分孩子不管是什么情况,如果没有建立起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知识储备不够,思维活跃性不够 ,在进入初中时特别是没有人再像小学阶段那样严格的监管他们时,自我的放松、学习方法的不健全、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就会让他们的成绩直线下滑。

3.欺骗性和虚假性这两个词主要针对的是父母,很多父母不看孩子能力的积累,只看孩子的考试分数,分数虽然能反馈出很多问题,但是分数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且很多家长在看孩子的分数时,不看试卷的难易程度,不看孩子班级同学的分数状态,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九十多分就很了不起,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容易被骗,在“我孩子成绩还不错”的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放松对孩子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对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监管,导致孩子能力建设不到位,知识点掌握浮于表面。

进入初中,考察孩子综合学习能力的阶段才算真正的开始,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阅读、没有思维结构,只是根据家长的要求,像算盘珠一样的学习,最先“露出马脚”的肯定是他们。

所以,不管在哪个阶段,要看分数,但更要看孩子的综合状态。看班级的平均分,看试卷的难度,听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否则才是真的吃大亏。


九斗学生心理


因为小学的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记忆来完成,很多孩子还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做得不错。说得浅白些,就是孩子即使是不理解,也依然可以把题目和做法给背下来。


但是到了初中,特别是高中之后,海量的题目,变式很多,这个时候,再靠记忆来完成,则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当然,如果是极个别科目,你也可以把套路都背下来,但是,高中那么多科目,每天海量的作业,如果都是靠这种方法学习,绝对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小学时候很多很乖的孩子,似乎成绩都不错,但是到了初中就困难了,高中更是原形毕露,一下发现根本不会学习了。




尖子生是什么状态的,如何学习的呢?


1、尖子生首先有很强的记忆力


没有记忆力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又有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差生,其实也不是没有记忆力,只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无法消化吸收记忆罢了。


举个例子:我见过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但是电影的台词是可以大段大段的记忆下来的。而我学习很好,我却很难记下那些电影的对话和台词。为什么?主要还是不感兴趣。


2、尖子生敢于探索,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很强


有很多小学生,因为怕错,所以一般都不大敢自己想。一般的学习方式就是记下老师讲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后来就成为很大的障碍。


尖子生也听老师讲,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敢去尝试着挑战新题型。


尽管有时候做得不对,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的释放了自己的大脑的存储空间。


尖子生喜欢自己分析问题,把一个问题自己消化了,相通了才记下来,这样记忆更为深刻。




3、尖子生喜欢自己总结属于自己的规律


普通学生利用别人的规律,很多时候记忆起来很困难。


尖子生自己总结规律,对于题型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能够自己把平时发现的题型的共性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所有的知识都是网状的,互相关联,所以灵活性很大。


而普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点状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孤立的,无法融会贯通。




所以,我们看一个学生是不是有后劲:


一个看学习的精气神,有没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二看他喜不喜欢自己想,有自己的方法。


三看他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有没有改善自己的强烈欲望。


以上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学习的几个指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太平洋保险公司孙海龙


作为一个一线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我经常遇见家长朋友会有如此的疑问,类似的问题还有:为什么某某高一高二学习很一般,到了高三成绩却一下上来了?归根结底我认为这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小学课程偏向基础与记忆,且家长作用巨大;

众所周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学生在小学才真正的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小学教育是比较基础和简单的。这就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如果家长认真的履行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帮助和督促学生预习与复习,对有针对性提高成绩的题型进行反复习练,很容易让学生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但是过于包办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于课程和教材的敏感性的形成。这里并不等于让家长撒手不管,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自己驾驭学习内容的能力,比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基础汉字书写等内容一定要牢固砸实,而看图写话等发散的部分切勿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再去记录,不怕内容干涩,就怕你不去看,不下笔。

二、在初中、高中成绩突飞猛进的学生,在小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知识厚度;

到了初中、特别是高中,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成倍的提升,有些家长到了这个是否对于辅导学生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样一些在小学没有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能就会逐渐的败下阵来。反观有一些在小学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且具有知识厚度的学生则开始崭露头角。还是以语文学习为例,小学课程多记忆,而到了初中特别是高中则逐渐过渡到了阅读和写作,某些学生在小学阶段酷爱读书,积累了大量的阅读并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了全面审视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下笔如有神,这样在语文的学习中会逐渐游刃有余。

三、初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成型,有些学生奋起直追

小学的孩子很少思考我为什么学习,但是到了初中或者高中,他会认识到自己学习的意义,由原来单纯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样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巨大的驱动力。

总而言之,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只有在小学阶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行,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砸实基础知识的厚度,才能终生受益。


学习成瘾


我虽然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但是根据个人经验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本人是03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考生,高考560多分,上了浙江大学(那年高考比较变态,虽然只有560多分,数学只有70多分,但也高处一本线将近100分)。从小学开始,我应该算是学习比较好的,三年级以前考试全部都是100分,但是全班和我差不多的有十几个,差距并不大。上了初中以后,我的成绩也一直比较好,每次考试均在前五名以内。我的小学同学和我成绩差不多的,也基本上在各自的班级里名列前茅。真正的差距实际上就是在高中的时候拉开的,中考以后我进入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我小学同学有一些就没有能进入重点高中或者即使进入了也没有进去重点班,还有一个同学不知道怎么想的,报志愿的时候居然放弃了进入重点高中重点班的机会,转而去了民办高中(后来听说是因为学校免除优秀生一切费用,甚至会给钱,那个时候我们那个地方的民办中学和重点中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最后高考的时候,没有进去重点高中重点班的同学基本上全军覆没,绝大部分去了一些较差的大学(当然,不是说去了那些大学以后走向社会一定差,我们仅仅就学习这件事而论)。通过我的个人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1.小学成绩不一定说明以后会怎么样,但绝对不是说不重要,小学是一个建立学习态度的重要阶段,一个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如果小学学不好,态度不端正,初高中想逆袭太难了,成功的凤毛麟角。2.进入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和什么样的学生交往也很重要,这点从我初中开始就有感受,同样是小学学习差不多,因为分区进入不同初中学习的(我找了关系跨区进了个好初中),因为教学质量的问题,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就不一样,我初中那个学校50%能进入重点,而我小学同学的初中学校这个比例可能只有20%。进入高中之后更加明显,重点高中的竞争激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在推着你往前走,你不想走都不行,这里有最好的教学质量,也有最严厉的老师,还有一帮不要命的学习狂人。而一般高中就不行,即使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也能在学校中拿前几,但是和重点高中的尖子生比起来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人要战胜自己远比战胜别人难。3.一个人的自信心真的非常重要,我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高中刚入学的时候成绩一度排在全班20名开外,但是我没有丧失信心,第二次考试就拿了全班第二。虽然以后成绩总是起起伏伏,但是从来对自己都没有失去信心。4.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家长应该学会引导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孩子一时的成绩,不要用分数高低来进行奖惩,而应该更多的肯定和批评孩子的学习态度,这点在小学阶段很重要。多给孩子信心,不要在学习上过多的责骂。而且每个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不一样,有些人真的不适合学习,不如多花点精力用在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最后祝愿各位家长都能够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刘畅元80589908


在小学,学生一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都会很稳定。一些在老师家长眼中的优等生升入初中以后,除了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少数人,剩下的学生成绩突然徘徊在中上,失去了小学的优势。这时,不免让你怀疑,小学成绩好为什么到初中不行了,看来小学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孩子将来成绩的高低。换句话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升入初中,学生不在是单纯的学习语数英,在固定的学习时间里,突然接触政史地生其他的科目。紧张的课业下,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的成绩呈断崖式下降。在小学你能轻松取得的好成绩,在初中似乎有点难。学生精力被各门功课的重难点分散了,偏科的出现,直接将他们的总分与全科型的学生成绩拉开距离。

在小学,你只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习成绩一定排在优等之列。一旦升入初高中,细心的你会发现,即使你记住了书上的知识点,不会举一反三的话,优秀成绩会成为泡沫。特别是高中,很多初中的优等生一样会面临成绩断崖式坠落。一样可以令人怀疑初中成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没读高中以前,不要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耐挫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学习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勤奋努力,乃至终身学习才能够取得成就的。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成绩永远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情商和智商,也不能决定他们将来的工作能力。更不是评价一个孩子优劣的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