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會滅亡?

馬學斌自媒體


唐帝國的滅亡不是某次事變造成的。而是安史之亂後中唐長期的積弊,造成中央政府的積貧積弱。最後,被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燒盡了最後一絲元氣。

造成中唐以後中央政府的積貧積弱主要是三點原因:

1、藩鎮割據造成地方上中央政令不達。安史之亂後,唐朝所實行的藩鎮制度便已經出現問題。尤其是唐代宗為了儘快徹底平定安史之亂。選擇與偽燕朝廷所分封的河北諸藩達成和解,保留了他們權位。這些原本偽朝的節度使們對於唐中央政府並無多少忠心。有利可圖則聽,有不如意則反。這也為唐德宗時的藩鎮大叛亂埋下了伏筆。唐德宗繼位開始銳意改革,對藩鎮採取強硬手段。最終因為魏博節度使的繼承問題拉開了藩鎮大叛亂的序幕。這次叛亂致使唐德宗丟失長安倉皇出逃,險些命喪叛軍之手。而中央政府一直一來對於河北諸藩鎮的姑息養奸態度。只是全國各地藩鎮節度使埋下了野心的種子。最終造成了除了河北諸藩鎮外李希烈與李懷光先後叛亂。唐中央政府元氣大傷。統治後期唐德宗為了和諧穩定更是縱容。甚至出現一鎮節度使去世,朝廷要和該藩鎮軍隊商議冊封誰為節度使,或者是一個藩鎮七年換了五任節度使(全死了)的笑話。從此之後藩鎮自傳自主,形同異域。


2、宦官把持中央軍權,廢立皇帝。安史之亂真是唐朝一個大的分水嶺。安史之亂前,即使出現權宦也不過是皇帝身邊的“狗”。一身榮辱全賴一人。可是安史之亂後一切都不同了。最先出現的新型權宦就是李輔國。最後甚至到了唐肅宗的任何命令都要考慮李輔國的利益。之後這種情況更是愈演愈烈,唐朝的皇帝們或由宦官所立比如唐文宗、唐武宗等,或被宦官所殺比如著名的殘唐中興之主唐憲宗等。身為皇帝生死卻操於宦官之手,不也很悲哀嗎?




3、黨爭不斷,朝堂烏煙瘴氣。自古各個朝代都害怕文官們結黨。因為結黨必然營私,必然任人唯親。致使很多有才能的官員無法得到任用。最終使國家大事變為意氣用事。你同意我就要反對,你拒絕我偏要接受。唐朝一直都有黨爭。只是未曾像唐憲宗時“牛李黨爭”爆發的這麼徹底,持續時間這麼長。這次黨爭持續了四十年,牽扯所有在朝官員。造成政事不通,朝令夕改,使朝廷的權威大大喪失。以致唐文宗感概: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黃巢起義,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地方藩鎮割據,抑制住了朝廷的經濟。宦官掌控禁軍,致使禁軍成為只懂得領賞聽命的街頭無賴。朝堂黨爭不斷,致使大臣們尸位素餐,貪財惜命。此時的唐帝國依舊幅員遼闊但是早就是外強中乾,一戳就破。

地方藩鎮各自擁兵自重,為了供養足夠的軍士,不得不在地方橫徵暴斂或是前往他地強取豪奪。這還不算,中央政府還要徵收賦稅,外放官員還需要養護費用。民間早已經積累了太多的矛盾。終於在黃巢這個落魄讀書人的帶領下揭竿而起。


起義的烽火中,割據藩鎮唯恐避之不及,國都禁軍四散逃竄,朝中文武溜之大吉。黃巢軍不費吹灰之力便攻破了長安。於是,唐帝國朝廷最後的遮羞布被扯了下來。人們對於唐朝皇帝最後的敬畏之心喪失。唐朝的皇帝此後與其說是傀儡不如說是一面旗幟。用完可棄,此時唐朝當真是名存實亡。最終黃巢叛將朱溫換下了這面旗幟,掛上了“梁朝”旗幟。

你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嗎?


歷史的塵沫


一、直接原因: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一場嚴重的社會動亂,這場動亂幾乎摧毀了李唐政權統治秩序,動搖了統治基礎,社會狀況一落千丈,內外矛盾重重,李唐王朝危機四伏。安史之亂成為唐代歷史的轉折點,亂前是唐朝的鼎盛時期,亂後的唐朝則進入了衰落階段,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二、重要原因:

 

(一)唐朝權力中樞政治腐敗

 

1.       皇權腐敗

 

唐玄宗統治中期以後,曾經勵精圖治的唐玄宗深居宮中,花天酒地,寵信楊貴妃,重用奸佞李林甫和楊國忠等,政治腐朽不堪。唐朝後期的大部分皇帝,大都是宦官擁立。其中唐憲宗和唐敬宗,為宦官所殺。中央政權實際上操縱在宦官的手裡,皇帝成為了宦官的傀儡。

 

2.宦官專權

唐朝宦官權重至極,宦官操縱著皇帝、宰相官員的任免,國政出於宦官。唐玄宗天寶年間,宦官的權力逐漸擴大,如宦官高力士,諸王和公主稱其為“阿翁”;唐肅宗時,宦官李輔國執掌禁軍;唐憲宗宦官仇士良曾經當著皇帝的面,歷數其過失。從唐德宗時開始,宦官掌握禁軍,成為慣例。唐朝後期中央政權實際上操縱在宦官的手裡,皇帝成為了宦官的傀儡。

 

3.朋黨之爭

 

唐朝的中央官員,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門蔭入仕的官宦貴族子弟,二是科舉出身的官員,他們大多來自庶族地主,傾向與門閥士族鬥爭。門生故吏形成一個政治上的小圈子。牛黨主要人物有: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等,他們都是權德輿的門生。

 

士族地主,雖已衰落,但他們仍然以閥閱自矜,看不起庶族地主。李黨主要人物有:李德裕、鄭覃。李德裕是趙郡士族,以門蔭人仕。

 

這兩派官員,不斷進行明爭暗鬥,而以長慶至大中年間的“牛李黨爭”,歷時最久,鬥爭最為激烈。朝臣分裂內鬥,政治更加腐敗。

 

(二)地方上藩鎮割據

 

唐朝在景雲年間在邊境設置了節度使。“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為了保衛中央政權,設立了更多的節度使。節度使權重,掌握地方軍政和財政大權,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割據勢力。藩鎮之間,以及藩鎮與中央之間,為了爭奪人口和土地,不斷進行著戰爭。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嚴重地威脅著大唐的統一。唐憲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統治區域內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鎮46處。這些藩鎮藩鎮割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三、根本原因

 

安史之亂導致的唐王朝統治危機重重,但這些都沒從根本上改變李唐王朝的統治秩序,真正摧毀李唐王朝統治的,是人民起義。

 

安史亂後,中央財政緊缺,賦稅更加沉重,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兩稅法取代租庸調,以及錢貴物輕,導致農民負擔越來越重。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加上連年發生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於是,以王仙芝與黃巢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爆發了。最終,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瓦解了唐朝的統治。

 

所以,李唐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統治腐敗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最終是人民瓦解了唐朝統治。

 





冀城晨光


從廣義上看,世界上除了日本的菊花王朝萬世一系,不存在滅亡的說法,其他政權和王朝都逃不了滅亡的命運。唐朝的滅亡有其內外因素。

唐朝的興起是因為隋煬帝行暴政,過度用徭役造成的,但隋唐統治階層的主體沒有變,都是把控政治百年關隴貴族集團。唐高宗到武則天統治時期打破了關隴貴族對政治的壟斷,但是沒有新的長效的體制替代。唐朝之所以還迎來“開元盛世",是因為武則天打下的基礎、唐玄宗前期的英明,以及打破關隴貴族壟斷帶來的紅利幾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因素是沒有好的體制接上,宦官亂政、黨爭。

唐玄宗後期貪圖享樂,厭倦朝政,使得宦官、外戚、藩鎮等各種勢力鬥爭激烈,唐朝有外強中乾之勢。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雖然鎮壓了叛亂,卻在高層有宦官專權亂政,地方有藩鎮割據,還有朝廷內有黨爭。唐朝就這樣延續了一百多年,之所以不倒是因為出了三個比較有為的皇帝唐憲宗、武宗、宣宗,同時唐朝一直控制著東南經濟發達地區,有財政賦稅保證。王仙芝黃巢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唐朝不但失去了東南,而且藩鎮強大到足以劫持皇帝,唐朝名存實亡。最終被朱溫滅掉了。外因是農民起義和藩鎮割據。


羽書遲


唐朝的滅亡開始於武則天。不是安史之亂。不是安祿山。開始於薛丁山。樊梨花。多少女人誤國。紅顏禍水。清朝的慈禧。漢朝的劉邦老婆。一個國家的滅亡離不開女人。就是你懂的。武則天可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不用歷史給定論。五代十國。都是拜武則天所賜。沒有武則天就沒有五代十國。唐朝從武則天之後就散了。人心散了。註定了滅亡的開始。仇恨的種子已經種下。就等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唐朝也就不存在了。


馬學斌自媒體


歷史上哪一個王朝不是最終走向滅亡的。這樣下一個新王朝更替。唐朝當時很興盛,據說當時實力領先於其他國家1000年。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權的削弱,主要體現在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直接原因就是安史之亂。這場動亂後唐朝由鼎盛進入了衰落,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朝廷增加了賦稅徭役,人民苦不堪言,農民起義爆發了。最終唐朝走向了滅亡。


鄭好199312


唐朝的滅亡,有與其他其他王朝滅亡相同之處。生產資料向少數人過度集中。不同之處在於。唐朝疆域過大。致使中央政權無法直接有效管理邊區。所以給節度使們讓渡權力過多。特別是徵兵徵稅權。這就為節度使們造反埋下了伏筆。


行行且行行


唐王朝滅亡有這幾個原因,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宦官專權,皇權爭鬥,天災人禍,黃巢起義,造成中央集權制嚴重癱瘓,軍閥混戰,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用戶2047714708659


唐朝的興盛滅亡有點像唐玄宗的一生!


手機用戶23255590438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林子太大,什麼鳥都有。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黨爭不斷。豪門大族把執官場,寒門士子上進無門。


1027佛山義烏貨架


創業難,守成更難。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