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商丘迈开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步伐

自1988年9月,中国进入了三年治理整顿阶段。这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两次会议和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三年治理整顿是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成熟、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转折点,它为后来几年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90年,全国正处于治理整顿的第二阶段。这一年,商丘地区出台《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意见》,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明确了1990年到1992年整顿深化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打下良好基础。

【大事回放】

1990年1月2日至4日,中共商丘地委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四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部署全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扎实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治理整顿中,要抓住“压缩需求,调整结构,整顿秩序,提高效益”四个重点环节,完成各项治理整顿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丘地区的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建成了一批像低温箱厂、商丘市面粉厂、商丘啤酒厂、永城水泥厂等骨干项目,增强了经济实力。但是长期积累的问题也不少,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国民收入分配中通过各种渠道向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倾斜造成财力分散、财政困难,农业生产基础不牢,流通领域中的中间环节公司过多、混乱现象依然存在等。

根据1989年中央提出的“用三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的要求,商丘地区从实际出发,设定了1990年到1992年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到1992年力争把物价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下;国民收入1992年达到30.6亿元;工业总产值1992年达到51.5亿元。同时,要将固定资产规模控制在“笼子”内,多搞技术改造,集中力量保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建设,支持增加社会有效供给的全民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进一步控制财政支出;努力增加外贸出口,扩大外汇收入等。

【亲历者说】

原商丘地区计委调研员齐献琴: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整个经济还处于半计划半开放状态。当时出现了一窝蜂上项目、开公司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金和资源的紧张,就是国家提到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各县也都在上项目,争取国家配套资金,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而一些盲目上马、半途而废的项目则造成了浪费。治理整顿阶段,国家把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这对商丘非常有利,完善了不少农业基础设施,比如打井、修路等,发展了永城煤矿,为今后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打下了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