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作戰勇猛,擁兵30萬,為何還打不過只有2萬人的左宗棠?


問題中所說的應該指的是翼王石達開遠征過程中,也就是在1859年5月-8月期間打的那場寶慶會戰。在這場戰爭是石達開遠征後第一次重大的軍事失利。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戰爭勝負主要地決定於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等多項條件,並且還決定於作戰雙方主觀指導的能力。

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這裡的人,不是指人多,而是說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數量多不代表實力強。

那麼,我們就先從人的角度來看看石達開為什麼會敗。

石達開是著名的太平天國將領,他本人作戰非常勇猛,自十六歲隨洪秀全出徵到二十四歲與曾國藩對峙,一直所向披靡,屢建戰功,為世人所敬仰。在石達開南征期間很多貧苦人家的孩子和不少社會閒散人員紛紛加入到石達開的隊伍,兵力一度高達六十萬。

石達開重視廣招兵力,但是他對部隊的操練並不重視,士兵來源參差不齊,素質普遍較為低下,入編後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整編和訓練,這就導致了這幾十萬大軍真正的戰鬥實力其實並不是非常強大。

左宗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湖南湘陰人。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 左宗棠率領的湘軍是正是曾國藩創建的那支鄉友兵團。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也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並且逐漸成長為鎮壓天平天國的主要力量。

湘軍的組成不像石達開的部隊那麼隨意。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治軍重在思想紀律而不在技術性的訓練。他制定“辨等明威”的軍禮,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地維護封建統治的軍隊。

這支軍隊雖然是由農民和書生組成,人數最高峰的時候也只有十二萬人左右,但是它在曾國藩的治理下形成了湘軍特有勇猛的戰鬥風格和堅強的戰鬥意志,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參加的歷次戰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從人的角度來說,湘軍即便人少,但是在戰場上能夠以一敵十,作戰協同能力和服從指揮的素質保證了湘軍具有以兩萬之力敵三十萬之眾的實力。

另據史料記載,石達開此次攻打寶慶城採取的是“圍城不攻,待其自破”的辦法。他下令部隊不強攻由新兵駐守的城池,只是一直和城外的士兵交戰,想要通過圍困,最後等寶慶城不攻自破。

但石達開沒有能夠正確地分析當時雙方所處的環境因素,沒有對自己的處境正確的評估,遠征軍是孤軍在外,部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沒有落實。由於士兵糧餉不能及時的得到補充,士兵的情緒就會變得很低落。

而且沒有根據地就沒有辦法給士兵提供長期休整和訓練的可靠場所,一旦在堅城之下遇到阻止將無法進退自如,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有書博物館


石達開傭兵何止三十萬人,其兵勢最勝之時,兵力達到五六十萬人!但是,人多並不代表有戰鬥力!


首先,石達開單幹以後,迅速擴兵,來者不拒。採取的還是太平天國那一套,不管你是地痞流氓,還是無業遊民,只要信教參軍就行。

而且,還攜裹大量無辜百姓!比拉壯丁還狠,動不動全家都被捲入軍營,湊人頭!這就是一支“鳥獸”隊伍,出去遊行還行。要是遇到正規軍,很容易就被擊潰。

所以,這樣的隊伍,就是人多。訓練裝備都不行,而且,還不團結。趁勢燒殺搶掠還行,搞攻堅戰,那就等於送死。

石達開部隊的表現確實如此,遇到李續宜、劉長佑率領的湘軍時,往往一觸即潰。三十萬大軍對陣寶慶城外一萬多清軍依然落下風。

其次,石達開沒有了根據地,失去了糧草後勤支撐。這時候的石達開,就是流寇。走哪搶哪,根本不可能在一處久居。


再者,石達開率兵30萬,圍困寶慶時,他的對手是駱秉章和左宗棠!尤其是左宗棠,那是優秀的漢族地主代表。石達開就是一個無業遊民。整體素質跟左宗棠沒法比。

最後,石達開打仗,善於“投機取巧”,不善於打硬仗,攻城戰。在寶慶城下,石達開三十萬人圍困寶慶,就是打不進去!而且,幻想“圍點打援”,結果,三十萬人被打的就剩下幾百人。


總之,不要高估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打仗,一看軍隊素質,二看將領能力,三看隊伍士氣。

明末時候,明軍經常用幾千人趕著十幾萬農民軍亂跑。但是,明軍遇到滿清,又會被滿清趕著跑。

就算到了近代,也有這種事例。九一八,幾百日軍攻打北大營,七千東北軍精銳就這樣被"擊潰了"(逃跑)。此後,在東三省,三五日軍,都能佔領一個縣城。

唉,隊伍不好帶啊。


勇戰王聊歷史


石達開的失敗是無法避免的,當時太平軍的根據地幾乎已經全部丟失,石達開只能是流動作戰,說句不好聽的就是流寇式作戰。一路上石達開大軍只能靠劫掠為生,這樣的軍隊勢必使不受歡迎的,所以處處遭到排擠和打擊,最後在大渡河的時候,曾經有人要石達開快速過河,但是石達開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太平天國全盛時期,石達開手下有60萬部隊,是當之無愧的太平軍第一將領,但是由於洪秀全的消極享樂,導致了太平天國一年不如一年。而對比之下的石達開則要更優秀一點,我曾經試想過如果石達開來主導太平天國運動回怎麼樣,最後我認為石達開至少可以達到劃江而治。

而左宗棠為何兩萬可以戰勝30萬,其實這十分正常,拿兩萬精銳去打擊30萬士氣全無,還有一半是壯丁百姓的部隊,肯定是十分輕鬆的。當時石達開這30萬人中,有戰鬥力的不過十分之一,加上流寇式的作戰,幾乎是一群逃兵了,被清軍趕著跑。石達開一失敗,太平天國就永遠成為歷史了。

縱觀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其綱領和指導思想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壞就壞在洪秀全是打著宗教的旗號,並不是真正想要解救萬民。太平天國的革命性是有的,其造成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例如使得漢人大臣成為了清朝的主角,但是太平天國運動也把清政府的財政搞得亂七八糟,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直接用海關稅權來向英國貸款,實在可恥!


小司馬遷論史


石達開作戰勇猛,傭兵何止30萬,最多的時候60萬也有。但是怎麼卻打不過兩萬人的左宗棠呢?其中原因很多。


第一也是最大的原因是他在圍住寶慶城就要活捉左宗棠和駱秉章的時候選擇了圍而不打的策略。要知道此時石達開手下有名將張遂謀、傅忠信、賴裕新等又緊緊團結在他的周圍,此時最好的作戰方針是全軍強行攻城,在湘軍援軍趕到之前拿下寶慶城。但石達開卻沒有。這才為後來的失敗打下了基礎。



第二是石達開只看重軍隊的數量,卻不對他們進行訓練。在石達開出來“單幹”時,他非常看重自己的擴張,往往只要有人願意加入石達開的軍隊,就能拿到軍餉。但是這些“軍隊”往往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他們的作戰是為了“混口飯吃”,在戰場上是不能指望這些人能為你賣命的。所以一但石達開的軍隊遇上湘軍就做鳥獸散狀。

第三是石達開沒有支援。在洪秀全鞏固自己地位的大清洗中已經將大多數的異姓王殺掉了,此時就只有石達開。但洪秀全已經不再信任石達開,特意給自己的兩個兄弟封王,來掣肘石達開。石達開在這種情況下出走,是不可能擁有支援的。


第四石達開不是做王的料。在石達開出來單幹的時候,他的心裡並沒有什麼計劃。並且所有異姓王都有造反的心,唯獨他沒有。可見石達開只能做將軍,去領兵打仗。一旦自己單幹,就毫無頭緒。在自己有那麼多的人的追隨下,在那麼大的人數優勢下,竟然還能輸掉。只能說,石達開不是做王的料。

以上就是石達開打不過左宗棠的理由,不過還是為石達開惋惜,好好的局面,要是再珍惜點,中國的歷史可能就要改變了。不過你覺得呢?


菠蘿密125


寶慶會戰中,號稱30萬大軍的石達開,卻被只有三萬多人的左宗棠等眾打得屁滾尿流、烏七八糟,最後只好帶著餘部突出重圍,退據廣西。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威名遠播的翼王“石敢當”嘗此敗績和屈辱呢?下面我們就來探探究竟。天京事變後,身居權力中心的翼王石達開,為有效的緩解天王的猜忌與排擠,毅然率眾遠征,去開闢一片新天地。

幾年間,一路輾轉征戰江西、浙江、湖南等八省地區,然而,並未取得什麼像樣的勝利。

但,萬幸的是,石達開憑藉天國“義王”的大名,沿途吸納了不少“粉絲”,不過三年的時間,翼王的太平軍已達到三十萬之眾。

咸豐九年5月,石達開與宰輔張遂謀為南路大軍,賴裕新率西路大軍,傅忠信領東路大軍,分兵三路,對寶慶(今湖南邵陽市)形成合圍之勢。

各部都依據險要地形,構建營壘,挖掘壕溝,佈置陷阱,將寶慶城圍得水洩不通。

但由於寶慶湘軍數量較多,早有防備,外加此城地勢險要,城防堅固,石達開大軍久攻不下。

寶慶是湘軍老巢湖南所轄的重鎮,湘軍頭子曾國藩等意識到,如果寶慶丟了,會被世人恥笑連家都守不住,他可丟不起這個老臉。於是,急令左宗棠、胡林翼調兵,圍救寶慶。

本想以閃電戰奪取寶慶,沒想到打成了一場持久戰。

石達開大軍紮寨連營100多里,每日將士伙食所需糧米就需12萬斤,彈藥數千斤,要命的是糧草沒有可持續的增援通道,在這久攻不下的困頓中,太平軍危機重重。

湘軍各路回援,對幾路太平軍內外夾擊,各個突破。

石達開擅長打曠野遊擊戰,出奇兵偷襲包抄是他的專業手法,但對於持久攻堅戰是他的短板。幾十萬人的大軍,在狹小的寶慶城下,根本施展不開。

太平軍雖然人多勢大,但首尾不接,又無援軍接應。此時的石達開,應該強烈的體會到了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四面楚歌的處境。

石達開部與以左宗棠為代表湘軍,在寶慶城邊展開了兩個多月的持久消耗戰,連連失利,完全陷入被動應戰。原本就軍心不固,加上士氣低落,終於潰敗。

結合上面事件描述,對石達開所率30萬人打不過左宗棠3萬人的內在原因歸結如下:

1、石達開30萬太平軍多為臨時組建,缺乏長期系統的軍事及作戰訓練;而左宗棠的2萬湘軍久經沙場,驍勇善戰,士氣高昂。

2、寶慶民風剽悍,民眾勇猛好戰,拿起鋤頭鐵鍁就是幹;湖南本又是湘軍的發跡地,湘軍們為了保衛家鄉,更是誓死一戰。

3、石達開低估了寶慶城的城防,沒能及時破城,搶佔後方,打通補給。

4、石達開部沒有退守、進援的軍事據點,盲目作戰,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沒有持續的軍備及糧草補給,軍心渙散。

5、石達開部太平軍離開天京後,沒有一個軍事與政治目標,將士們看不到提升希望,只為混口飯吃,竟還吃不飽,士氣低落,一擊即潰。

天時、地利、人和,全部一邊倒的眷顧著湘軍。誰勝誰負,顯而易見了。

石達開像一隻猛虎,左宗棠似一隻怒獅,而石達開所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像是聚在籠子裡的流浪貓狗,左宗棠的三萬湘軍則像是一群兇殘的餓狼。

以猛虎為頭的大隊伍,打不贏以獅子為首的小隊伍,難道是因為老虎打不贏獅子嗎?寶慶會戰的失利,是石達開英雄悲劇的開始。

四年後,石達開兵困大渡河,四萬餘眾苦戰至7000餘人,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與清軍談判,太平軍自行遣散5000人,剩餘2000人保留武器,隨石達開進入清營。

石達開被壓往成都後,清軍不守承諾,太平軍2000將士全部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毫無懼色、慷慨陳詞,令主審官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面對著劊子手的屠刀,義王依然神情坦然。雖身受千刀凌遲酷刑,但至死默然無聲。思及此,餘不禁紅了雙眼,於是,留詩一首,以為尾聲。

男兒當如石達開,

熱血情義抒壯懷。

丹心濟世文武藝,

天國不負翼王才。


南宮尋歡


將領有這麼幾種,統兵不多能征善戰,統兵多能征善戰的,統兵不多也不能打的,統兵多還是不能打的,石達開就屬於最後一種,石達開在最鼎盛時期擁兵遠不止三十餘萬,但是他善於守城,卻沒有率軍攻城的能力,所以不管他有多少兵,始終也只是個捱揍的主,別的將領打仗鮮有敗仗,石達開打仗鮮有勝仗。

石達開真的是毫無軍事才能嗎?這也不盡然,石達開只有防守的才能,問題中石達開三十萬兵敗給左宗棠兩萬多兵這一仗叫做寶慶會戰,是在天津事變之後,石達開出走安慶,先在江西,廣西等地慘敗,後來又想要攻打湖南,當時在湖南坐鎮的就是左宗棠,石達開這個人其實根本就就沒有攻城的經驗,基本上只會搞偷襲,固守城池,正面作戰基本就沒贏過,更別提攻堅戰,攻城戰,左宗棠手下有兩萬多湘軍,最開始曾國潘組建的,可以算中國最早的近代軍隊,石達開幾次攻城一點便宜沒佔到,全被揍了回來。

於是石達開只能改變一下策略,一種古老的攻城手段再次被他用上了——圍城,石達開下令大軍,在寶慶四周安營紮寨,把寶慶圍了個水洩不通,想著熬過幾個月,寶慶就會開城投降,但是可笑的是他似乎以為寶慶完全變成了一座孤島,從來沒有考慮過如果滿清的援兵來了該怎麼辦,這一圍城圍了兩個月,但是他並沒有等到左宗棠開門投降,等來的是曾國潘帶來的援軍,左宗棠也在這時裡應外合,石達開的部隊被兩面夾擊立刻潰不成軍大敗而逃。

其實石達開之所以會敗給左宗棠除了他沒有指揮攻城的軍事才能外,他也不懂的管理軍隊,把手下的部隊治理成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石達開從一開始圍城起就沒想過其他辦法,可見此人缺乏戰略眼光,從他出走安慶開始一路敗逃,可見他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是一軍統帥必須具備的素質,但是石達開都沒有,本來吧幾十萬大軍,先找個小地方慢慢培養好實力日後在做打算,但是石達開卻帶著幾十萬大軍開始長征,必然會導致部隊疲乏戰鬥力下降。

另外我們說石達開手下有三十萬大軍,其實準確說應該講石達開手下有三十萬人,因為按照一些史書的記載,石達開帶來的這三十萬人,頂多就二十萬人能算得上部隊,甚至還沒有那麼多,其他的大約十萬人其實是隨行的家眷,並且二十萬能算軍隊的裡面還有五六萬人是屬於才招募來的新兵,更何況我們前面說過,石達開至從單幹開始,一直屢戰屢敗,所以部隊氣勢也十分低迷,多重原因導致了石達開的慘敗。


玄坤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裡極具人格魅力和領袖魅力的領導人,16歲出山,19歲統帥千軍萬馬南征北戰,20歲受封五千歲翼王,橫掃長江中下游,被清軍稱為“匪類中最悍者”,號“石敢當”。在1854年,24歲的石達開與44歲的曾國藩在九江、湖口一帶大戰,大破湘軍,打的曾國藩幾乎要跳水自殺,幸得部下力保才突出重圍。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太平天國高層領導內部發生重大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被殺,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在1853年前就已戰死,至此,太平天國首義五王僅剩下翼王石達開,在眾望所歸下,洪秀全將軍國大事委託給他,但是洪秀全猜忌心理很重,同時又封自己的兩個哥哥為王,在朝廷上牽制石達開。為避免再次出現內訌時間,1857年5月後,石達開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石達開避禍出走安慶)

天平天國內亂,清軍趁機大量調集兵力,在全線展開反攻,太平天國形勢急趨惡化。洪秀全迫於形勢,在1857年9月再次邀請石達開回京主政,被石達開拒絕,但是他表示會派遣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人回援天京,他本人則帶兵出走南方,以“通軍主將”的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這樣一來,石達開已經不僅僅是聽調不聽宣,而是自立門戶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石達開在太平天國時期,氣勢如虹,勢不可擋,可是在他自立門戶後,卻屢屢失敗。南攻浙江不成,再入福建,後又返回江西,幾經周折,曾國藩都說他“鈍於浙,鈍於贛,再鈍於永,鈍於祁”。

石達開在江西大餘縣休整了一個冬天後,集大兵30萬,分兵數路,充分調動敵軍在各戰場間往來奔突,在1859年5月諸路大軍合兵圍攻寶慶府,劍指長沙。在這裡遇到了左宗棠帶領的2萬湘軍的阻擊。戰事打的極為膠著,石達開在寶慶城的東南西北四面都佈下了壁壘和營寨,斷絕守軍與城外的聯繫後,發起了攻堅戰。此次石達開千里迂迴躍進,打進了湘軍老巢,嚴重影響到了安徽江浙戰場的湘軍士氣,清廷也大為震動,急調圍剿太平天國的各部清軍回援湖南戰場。

(清軍星夜回援湖南戰場)

石達開圍攻寶慶兩個月未下,反而陷入了清軍的反包圍。在寶慶城北面和東面的壁壘已經被清軍突破後,寶慶城已經與城外互通消息,繼續圍困寶慶已經失去了意義。石達開在寶慶會戰中折損了很多兵馬,為避免士氣的進一步蹉跎,他選擇了撤退。於是,在對前出的湘軍李續宜部進行了十多路猛烈的圍攻後,以進為退,快速與清軍脫離了接觸。

從1859年2月至1859年8月,石達開在湖南輾轉作戰將近半年,期間與清軍交戰互有勝負,最終敗退,全軍回到廣西休整。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內堪與楊秀清一時瑜亮的軍政全才,他在天平天國早期攻略地方適,組織各地人民登記戶口,選舉基層官吏,又開科舉試,招攬人才,建立起省、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使太平天國真正具備了國家的規模;與此同時,整肅軍紀,恢復治安,賑濟貧困,慰問疾苦,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業,並制定稅法,徵收稅賦,為太平天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所需物資。同時,石達開作為徵西軍主帥,打造出來一支徵西軍精銳。這支部隊有著後方根據地作為依託,同時軍紀嚴明,屢屢挫敗湘軍,成為湘軍的主要敵手。石達開出走後,他的部將都留在了安徽,交給陳玉成駐節指揮。太平天國後期,陳玉成能夠帶領徵西軍縱橫捭闔江浙戰場,其根基是石達開打下的。

石達開出走,李秀成說“將合朝好文武都帶走了”,然而實際上軍隊主力一直在安徽戰場轉戰,石達開帶走的所謂的精銳老營大約一到二萬人,其餘都是沿途招募的兵勇壯丁。因此,這時的石達開遠征軍的戰鬥力已經不行了,雖然石達開依舊勇猛,但是缺少能征慣戰的兵將,在與訓練精良的湘軍士兵對陣時,戰鬥力是比不過的,這也造成了石達開在浙江、江西等地接連失利。

在後期的石達開已經根據軍隊的特點,制定了批亢搗虛的戰術。所遇到的敵人,大多是擊潰,極少打殲滅戰;所遇到的堅城,大多是繞過,極少攻克堅城。這樣就暴露出來石達開遠征軍作戰的特點:不擅長攻克堅城;不能打陣地戰硬仗;缺少後方基地,戰力不能持久。

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石達開遠征軍在湖南戰場上縱橫數百里,並非是此時的太平軍多麼善戰,而是太平軍將領的素質高。他們打出了很好的配合戰術,使得清軍疲於奔命。

因此,石達開遠征軍看起來聲勢浩大,號稱數十萬人,但是其真正可戰之兵不過十分之一。所以石達開能夠兵圍寶慶府,30萬眾可以會有,但是精銳善戰之軍不過3萬人,這是石達開的看家部隊,這些部隊裡還有廣西天地會的友軍。加上新近招募的兵勇,所得營兵總有6-7萬人。其餘20多萬人都為隨軍家屬,因為石達開遠征軍沒有後方基地,這些家屬也都是隨著大軍輾轉作戰。

所以,很多史書都說石達開集大軍30萬圍攻寶慶,有很多水分,實數沒有那麼多。左宗棠守軍2萬卻是實數。所以,清軍與太平軍在初期兵力上會有差距,但是也絕非10:1那麼誇張。在寶慶會戰後期,清軍匯聚到寶慶城外的已經有7-8萬人,人數已與太平軍相當,在戰事緊急時,太平軍甚至徵發童子軍上陣的記載。

(寶慶會戰)

石達開名聲在外,為清廷眾將所忌,且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眾多將領中比其他人更能正確地選擇對整個戰局將發生重大影響的戰略進攻目標的為數不多的將領之一。石達開出走後,陳玉成、李秀成等後起之秀帶領太平軍左支右絀打了1年。到1858年9月間,石達開面臨這樣的軍事形勢:在西線,包括九江在內的江西各重鎮在湘軍的攻擊下已經失陷,湘軍乘得勝之勢,開始籌備攻擊安徽在天京上游的最後一道屏障——安慶;在東線,清軍相繼攻佔鎮江、瓜洲,進逼秣陵關,重建了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再度夾擊天京。

1858年底,堅持戰鬥在安徽和天京外圍戰場的李秀成、陳玉成等儘管打垮了江北大營,取得三河大捷,但並沒有根本改善太平天國所處的不利環境,隨後陳玉成就在二郎溪遭到重創。

此時此刻,石達開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對整個太平天國事業產生巨大影響。時勢也要求他既果敢又審慎。湘軍傾巢東犯安慶,遠離後方,暴露了湘軍在補員、給養方面的困難,也造成了湘軍將士對太平軍突襲湖南畏懼。倘若太平軍避實就虛,迂迴贛南湘南,進攻湖南腹地,從而推向湖北,必將動搖湘軍軍心,迫使湘軍回救湖南。這不僅可解安慶之圍,且太平軍也可再造高屋建瓴之勢。重現1853年2月間沿長江直下,直撲湘軍後背,與陳玉成等西征軍夾擊湘軍。

石達開在湖南轉戰的半年間,調動了太平天國前線的多數清軍往援湖南戰場,使得天京周圍的壓力頓減。這種戰略佈局被更改後,重新再做調整,會大費周章,需要更多時日。這就提供給在天京附近轉戰的陳玉成、李秀成部良好的戰機,使得他們在1860年2月得以集中兵力再次擊破江南大營,斷送清王朝直轄的武裝力量。陳玉成和李秀成趁勢經略蘇南和浙東,打出了太平天國後期的軍事上的輝煌一章。

(石達開犧牲時才不過32歲)

自天京出走,石達開率領所部征戰十五省的發起了一系列戰役,"縱觀翼王遠征之後,歷時七載,所過地域共十五省(蘇,皖,贛,浙,閩,桂,湘,粵,黔,滇,鄂,川,西康,陝,甘),行程約五萬餘里。調動了大量的敵軍圍追堵截,為挽救太平天國的軍事危局做出了貢獻。

然而,石達開所部的攻勢,天京方面卻沒有過多做配合,他們哪怕是在內部爭權奪利(洪仁玕無功受封,引發眾王不滿,洪秀全於是大肆封王,以至於太平天國官制紊亂),也不願意與石達開進行東西線的呼應作戰。石達開所部在優勢敵軍的圍剿下,部隊因故接連發生了三次大的離散,軍紀開始渙散,流寇主義出現,十多萬大軍逐漸走入了敗亡的結局。


而知而行


石達開當時流動作戰,時起時落,只能一路搶掠過活,其骨幹力量十萬精兵,倒有一大半又逃回南京城,加上一路作戰,力量損失頗多,號稱擁兵30萬,多是裹挾壯丁,徒耗糧草罷了。石達開離開南京後,只能流動作戰,一路上想找基地,明確策略,但是沒有機會,也沒有這個能力達成,這就決定石達開作戰只能勝利,但是不在主戰場,不可能大勝的,如果戰敗,那怕是小敗,石達開部隊都是不可接受的,軍隊會做鳥獸散,直到徹底失敗為止,這就是石達開悲劇的原因。

石達開流動作戰,遇到第一個失敗就是寶慶會戰,然後就一路失敗,直到被擒身亡。

石達開作戰勇猛,擁兵30萬,打不過2萬人的左宗棠,原因有:

一是石達開是流動作戰,勞師動眾,從南京出來,流動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離天平天國主力和根據地越來越遠,孤軍無援,軍心不穩,作戰意志薄弱。左宗棠是以逸待勞,援軍不斷,只要能抵抗住一波攻擊,就穩操勝券,所謂軍在精不在多。

二是石達開部隊精幹力量不多,所謂30萬,不過是裹挾壯丁罷了,勝則算了,敗則做鳥獸散。石達開部隊戰意不強,真正對於太平天國有信心的,早就逃回南京,剩下多是石達開為數不多的親兵,其他都是烏合之眾。石達開部隊意圖不過是借道湖南,直取湖北,再往後就不可得知,要看具體情況。左宗棠部隊是湘軍偏部,然後又有湘軍主力回援,湘軍是守土有責,保護鄉土,戰意旺盛,雖死末辭,加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石達開再作戰勇猛,也奈何不得。

三是石達開策略有誤,不應該在狹小地方投入大軍,戰局不利時又不能及時脫離,最終慘敗。另一方面,左宗棠籌劃得力,布放嚴密,緊緊吸住石達開主力,兩者相持良久。左宗棠後顧無憂,保障充分,戰力綿綿不斷,相反石達開久攻不下,孤軍無援,倉皇失措,待湘軍主力趕來,大敗不可避免。

四是石達開部隊久未修整,部隊疲憊不堪,加上裹挾壯丁沒有訓練就強上戰場,多為炮灰。相反左宗棠部隊訓練不斷,多是戰場考驗的老兵,軍隊軍人素養決定石達開必敗無疑,也就出現30萬打不過2萬人的情景。


大小叢生


這個記載,應該可能是個謠傳。

天京事變,石達開隻身逃出,連其部下、優秀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都未帶走。可見,石達開離開天京之後,悲奮與失望。

石達開出走之後,在安徽、江西一帶少許部隊跟隨,說30萬實屬誇張。傳記之中,石達開率部打誇左宗棠部隊。隨後轉輾入川,最後在大渡河附近,未能逃脫清軍圍剿而滅亡。

石達開率部離開天京,太平軍將領基本呈分裂狀態。部分逃回天京,一些投降清軍。因而,說石達開率部有30萬之眾,可信性值得懷疑。

在1935年,中央紅軍在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的搶奪大渡河的戰鬥中,毛澤東主席曾派人考察安順揚渡口,發現文史記載有誤(參照影視劇《長征》)。

題主所說石達開擁兵30萬,打不過2萬侈左宗棠。應該是有貶低太平天國,抬高左宗棠的嫌疑。畢竟石達開為太平軍首義將領,而且嘗未敗績記錄。


憤怒野虎


筆者認為,就軍事實力而言,太平軍和湘軍實際上是旗鼓相當,特別是前期。然而湘軍最終能以少克眾,最終消滅太平軍,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因為經濟問題。

滿清王朝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曾經授權湘軍在江南各省自籌糧餉,而且還允許湘軍推行賞官制度,即湘軍統帥曾國藩可以在湘軍內部賣官鬻爵,雖然大都是些有名無實的官職,官職無論虛實,其社會地位卻是相等的。這在官本位思想即位濃厚的封建社會卻還是又極大地誘惑力,人們都把當官看做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資本。湘軍經過十多年戰爭,獲得官銜的至少在10萬人以上,其中三品官就有5萬人以上,一品官就有4000人以上。這對於提升湘軍的士氣是個極大地刺激。

再一個就是經濟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清王朝由於連年戰爭,財政十分吃力,而湘軍的待遇又遠高於政府的八旗、綠營兵,無奈之下只好授權湘軍自籌糧餉。湘軍是靠裙帶、師生關係發展起來,成立之初的軍費由地方的富商募捐和自己借貸而來。隨著戰事擴大,這種方式根本難以滿足日益已發展壯大的湘軍。於是曾國藩改變主意,經過朝廷批准,開始在自己管控的地方搞大規模的設卡收費,即所謂的厘金制度,專門針對過往的中國商人和中國貨收稅。這一方式雖然嚴重破壞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和政府的稅收制度,卻給湘軍帶來了極為充足的糧餉,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

再看看太平軍,大部分出自貧苦農民,受洪秀全等人宣揚的“天國世界”這一夢幻宗教鼓動起來造反。採取流寇戰術,基本上打下一個地方,吃光喝盡,然後再到下一個地方,繼續吃喝。有時候還在佔領區胡亂徵稅徵糧再向天京進貢,供領導人享樂,有些封了王的王爺也在自己的地盤如法炮製,搞得上上下下怨聲載道。如此混亂的經濟秩序根本難以保證太平軍的後勤供應,持久的戰鬥常常因缺糧而導致軍心渙散,石達開雖然有數十萬人,卻還包括相當一部分隨軍家屬,人數雖眾戰鬥力卻不高,更不用說由於供應困難而造成的巨大影響。敗於不足2萬人的左宗棠部湘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