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刀只有刀尖一掌開刃有什麼好處?

阿席達卡11499131


這個問題貌似簡單,其實涉及到很多內容。

首先,你說的這個形制的確在績效新書裡有記載。叫做長刀,也的確是戚繼光的發明。

第二,這刀怎麼用?沒學過內家器械的人還真不知道。學過內家器械發力的人,上手就能用。這刀不能掄著用,掄也沒用。用法是用槍勁,這個勁抖過杆子的人都知道。其實苗刀也是這個勁。技法只有三下攔拿扎。抖過大杆子的人也都會把勁慣在刀尖上。

第三,不能掄砍,只能用刀尖豈不是作戰效能低很多?錯。掄砍式的苗刀套路才是瞎編的表演。真正戰陣上,只有攔拿扎三下能用。為什麼?戰陣上自己戰友跟自己的距離是肩並肩,你哪有空間掄砍刀?你手裡的刀的揮舞空間只有你自己身前的投影那麼大一塊!除了攔拿扎你還能用什麼?

所以,戚繼光長刀其實是結合了長槍和倭刀的創新武器。對於使用者的要求也很高。它更適合規模化團隊作戰。


人人都會耍流氓


一掌開刃利於殺敵,而其他部分用於格擋,倭刀鋒利,但遇鈍器容易捲刃,一場仗還沒打下來,刀就廢了,倭刀的製作週期是十個月......而且價格非常昂貴,保養也很困難,在搶到多少錢不好說的情況下,對於普通倭寇來說,倭刀完了那就算是傾家蕩產了。

戚繼光將軍沒有提過戚家刀這種說法。而後來被冠名為戚家刀的冷兵器,只是在倭刀的外形上有所參考,不同之處頗多。

《戚武毅公寶刀歌謝蓬萊徐明府桂寶同年》: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注: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

直奔主題我們先來看看制式腰刀的外形,瞭解下這個疑問的由來。見下圖,這種刀是專為剋制日本倭刀、火銃兵自保而製成,並非簡單模仿。從現在保存下來的腰刀來看,幾乎沒有採用日本刀的鍛造方式。

上圖為腰刀,下圖為明代倭寇使用的日本刀。

為什麼要開發新產品?

《紀效新書》:“倭喜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身多兩斷。”------戚繼光

迸足→丈餘→一丈有餘→10尺以上→3.2米以上。

五尺是多少?

營造尺:32釐米×5尺=160CM=1.6米(嘉靖牙尺,尺長32釐米) 

概括的說------跳斬作用距離4.8米左右。這種爆發力和慣力作用之下,“遭之身多兩斷”就不奇怪了。見下圖,刀身和刀柄真的很長。

《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

上圖標註的很清楚了,長三尺,按嘉靖牙尺計算,也就是96釐米左右,還不到一米。一般火銃部隊會配備這種“制式”軍刀(腰刀),火銃需要填充火藥,在這個時候火銃手是非常脆弱的,誰來了都能捅上兩刀o((⊙﹏⊙))o.所以,上圖腰刀是必要的自保工具,能抵擋攻擊。

一斤 =16兩 =604.79克

16兩+10兩=26兩

真正算得上戚繼光創制的,是《紀效新書》中的“長刀”--雙手刀,按照史料上的標註“刃長5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很可惜,我沒能找到相應的圖片,主要是帶有刀柄前的那段銅護刃的戚家刀,實物圖片找到眼花也沒能如願獲得。

戚家刀只是和倭刀的弧度近似而已,刀背部分相對來說更寬更厚。握柄並沒有倭刀刀柄這麼長,並且符合中國傳統的握柄形狀。重量超輕,超級順手。

真正的製作方法也是有差別的,既要考慮殺傷力,又要兼顧迅捷性,事實證明戚家刀這種冷兵器在實戰中,對於剋制日本倭刀,作用顯然是巨大的------


古今通史


以槓桿原理來說,長刀發力點就在前邊三分之一處,軍刀不同於私人用刀是需要大量生產,使用,而且有巨大的消耗量,所以這樣的軍刀是實用的。

日軍三八步槍的刺刀也是三分之一開刃


步驚雷37


方便像拿棍子一樣不傷手。


榔淫汙


怎麼又出了個戚家刀?戚繼光弄的是苗刀好吧。


回火58124952


所有武器都是以經濟為基層,實戰為目地。戚繼光倉促成軍,只能通過改良武器達到實戰效果最大化。戚家刀和抗日戰爭中的大刀殊途同歸,拼的是視死如歸的勇氣!

刀前一尺便是你日寇的死地!身後是我父老河山!日寇來你敢來,我便埋了你……


山巒


建議看看電影《倭寇的蹤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