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专栏作者/多吃肉少喝汤

最近,有三家药企因为关键职能部门人员不在岗,而被撤销GMP证书。这大概是最直接的知乎体回答,“离开几个人,公司就玩不转了是种怎样体验?”

在某省这次公告上,可以明确看出这三家企业的共性问题:“没人”

关键岗位上一个人都没有,还有一家是关键人员短时间内集中离职。

不针对该企业评论,单单说短时间集中离职意味着什么?

一、存在重大的隐患或者风险

在一家企业久了,老员工们容易产生依恋感。尤其是从基层做起,慢慢成为管理层的员工,很是在意自己得来不易的地位。

如果某一个元老级别的员工离职,几乎意味着其他元老级员工权利或者地位的隐性上升。

所以,单一老员工的离职,不代表公司有太大风险。但短时间内,大量关键人员离职,则明显的透露出一个信号:

公司潜在风险对个人的危害已经超过了预期收益。

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现在越来越多的法规针对药企出台,原本只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的,已经明确到某个职位的实际人员。为了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把自己搞进监狱,肯定是不值得的。

曾经某企业的质量受权人离职,老板的意思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干脆在团队里再提拔个人员接任,然而尴尬的事情出现了,没人愿意做。

工资加不了多少,却承担了更多的刑事风险,如果背锅,得不偿失。

试想,如果企业没有重大隐患和风险,大家还会对这个职位那么忌惮吗?

二、没有能力或决心去面对

作为药企而言,无非几个关键项目:原料是否供应及时、充足;硬件是否完善、正常;人员是否胜任(资质符合与能力匹配);生产工艺、质量是否稳定可靠;销售情况是否稳定、持续。

任何一个项目发生问题,都直接影响公司生存。所以一旦涉及此类事件,必须迅速有效的处理好。

能不能处理好,和有没有决心(或者说真心)处理好,还是两回事。

没能力处理好或许还会让员工抱有奇迹发生的幻想,而直接没打算去处理则会让员工,尤其是有能力的员工立马走人。毕竟与其等着被飞检挂名后带着污点离开,不如自己走的踏实。

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企业高层是如何打算的,不论说的多好,其实下面做事的,看的一清二楚。只要一再声称“考虑一下”,“再考察一下”,“大家集思广益想办法”的,基本上都是属于没能力或者决心解决风险的,尤其很多是要花钱做硬件设备的。

不花钱,设备不会凭空产生,这根本不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能解决的。

如果真的能,那其他企业还用得着花钱?

三、没打算留人来搞好公司

很多企业遇到停产或者产品证吊销后,第一时间做的不是处理问题,而是先裁掉员工以节省开支。

“好,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处理了,其他人辞退。别和我说这个必须三个人做,就你一个人来做!工资一分也不会少给你,甚至可能会给你加班费!”要知道药企不同于其他行业,职责划分要明确,有些职位不得兼任。但经济成本面前,一切都是扯淡。

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真打算留人处理好事情的,都是第一时间稳定人心,避免人心浮动造成效率低下。尤其是避免关键人员的流失。因为一个关键人员的出走可能会造成企业元气大伤。先不谈对其他人员的情绪影响,单单新员工上任的交接就会耗费不少时间与精力。

小结

当然,不止上面这三条,这三家企业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只有老人走,不见新人来。岗位直接真空状态,更可怕。

不知是企业没打算招人,还是招不到。如果是没打算招人,看来是打算改行了;如果是直接招不到,看来真个企业在行业内口碑还需要经营一下。

现在网络的发达,很容易产生趋光效应,就是说如果做的好,大家都会了解到,然后争相奔赴;如果做的差,大家都避而远之。

别说什么人性贪慕富贵什么的,连单细胞的草履虫都知道趋光性,我们普通员工为何不能追求自己的光明?

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职场上,真有“不可替代”的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