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

钊君在此


明氏沐氏家族在云南的情况非常特殊,他们世代镇守云南,但是并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他们不是“云南王”,云南也不是他们家的封地,他们家的有世袭的爵位(黔国公),但明朝的爵位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不是土地和人民的实封,大多数的公爵、侯爵都不到封国就任的,沐氏家族的“家长”虽然世代承袭黔国公的爵位,但是他们在云南的实力和地位,来源于每代人都可以成为明朝在云南的武装部队总司令——“镇守云南总兵官”。但是注意,云南总兵并不是世袭的职务,当时云南有大量的世袭职位(各地的土司),但云南总兵不是世袭的,而是朝廷从中央委派的流官。

  • 明成祖时代的云南军政区划地图


那么明代的沐氏家族在云南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体制,拥公爵之虚名,处藩封之实地,以总兵流官之名,负世镇土司之实。这么一个奇怪的体制,当然有他奇怪的原因。沐氏家族世代镇守云南,源自沐英,可是沐英在云南干了一辈子,纯属偶然。明军打下云南后不久,就班师回朝,朱元璋鉴于云南的局面还不是太稳定,于是让跟随大军在云南的沐英留下来稳定局面,这只是一种临时安排,在给沐英的诏书里,朱元璋还说“尔其留镇,抚绥平定,当召尔还”。意思是你先在这里安定一下局面,事情搞定了我还是会让你回来的。

显然,朱元璋最开始只是想让沐英在云南弄一段时间,局势稳定了就让他回朝的,但是沐英在云南干得太好了,不但把局势稳定下来了,而且还得到当地的各族首领的拥护,成了云南安定团结的支柱,后来沐英到南京朝见朱元璋,结果云南的蛮夷土司、各地百姓,“无老幼,惟恐其不来也,咸戚然东向”,生怕沐英不能再回云南,等到沐英返回云南时,“蛮夷酋长,越境款迎,军民室家相庆”,显然云南对沐氏已经形成了“依赖”,这让朱元璋不得不让沐英继承镇守云南。

不过,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普通人要是在地方上位高权重,还深得民心,估计死期就到了!可是沐英跟朱元璋关系不一般,沐英八岁就跟了朱元璋,收为义子,小时候跟他姓朱,后来才恢复沐姓,从小在朱元璋身边长大,跟亲儿子一样亲,明初兵权大多掌握在军中的元老功臣手上,这些人辈份跟朱元璋一样,他当然不放心,但沐英是养子,有感情,又是他的晚辈,自己在沐英那里是有绝对的权威的,所以沐英掌兵朱元璋是放心的。沐英的儿子沐春成年后按例去军中任职,本来是要先做试职(实习),但朱元璋却说:“是儿也,我家人,非他比,畀实授”。

但是既便如此吧,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仍然是临时措施,他把沐英当干儿子,虽然比对一般功臣要放心一些,但干儿子,毕竟还不是亲儿了,可是他的儿子们那时还小,担不起这个担子,只得让沐英先在云南弄着,等到时机成熟,自己的儿子长大可用了,再去云南取代沐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居然英年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沐英一死,云南对沐英的依赖就出问题了,局面开始再次不稳定,各族首领对“沐氏”信服、怀念,让朱元璋不得不让沐英的儿子沐春去云南做云南总兵,这样本来不是世袭职位的云南总兵,成了父子相承了。

对此朱元璋是很警惕的,他还是怕云南最终成了沐家的天下,于是洪武二十六年他把自己比较小的儿子(第十八子)岷王改封到云南,岷王的封地本来在甘肃,让岷王去云南,显然是要化解沐家在云南的权势,朱元璋还特别说了一句“云南土旷人悍,必亲王往镇之”。可见朱元璋还是觉得亲儿子可靠些,洪武二十八年,岷王到达云南,以亲王之尊镇守云南,对沐家来说是个很大麻烦和威胁,本来沐家在云南的天下,到这个时候就该差不多了。

可是这个岷王运气不好啊,他到云南没两年,朱元璋就挂了,这时沐春已死,弟弟沐晟接了棒,沐晟看到建文帝一心要对付自己的那帮叔叔们,要削藩,于是抓住机会,告发岷王谋反等各种罪状,建文帝顺势就把岷王给废了,废为庶人,流放到福建去了,这下云南基本上就是沐家的天下没问题了,可是又是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帝没几年居然被朱棣干掉了。

朱棣上台,立即宣布给自己的兄弟岷王平反,恢复封爵不说,还继续回云南镇守,岷王回云南后,当然跟沐家势同水火,搞得很不像样子,朱棣自己以藩王起家造反成功当上皇帝,对各地的藩王其实也是不放心的,岷王做大,对朱棣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沐家坚决反对岷王,且在云南已经父子相继了三任(沐英、沐春、沐晟),已经树大深根,岷王如果要真能扳倒沐家,那时势力一大,也未必肯听他这个造反成功才当上皇帝的燕王,更重要的是,朱棣发动交趾战争后,云南成为战争第一线,不能没有真能打仗的人主持大局,就算把云南交给岷王,他也撑不住,所以永乐六年,朱棣最终下定决心把云南彻底交给沐家,宣布把岷王召回京城,后来把他放到湖南的武冈去了。

  • 考古出土的黔国公金冠(昆明呈贡王家营)


岷王走的当年,朱棣正式封沐晟为“黔国公”,本来沐家的爵位是西平侯,西平是为表彰沐英在青海的战绩,西平的地理位置也是指的青海一带,这次升级为黔国公,并且以“黔”作为封号,把地域的象征符事情从西北的青海转到西南地区,表明朱棣彻底承认了沐家在云南的实际地位,从此明朝中央再也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一局面,沐家世镇云南算是稳定下来了。

  • 明代后期的黔国公金牌(南京博物院藏)

只爱潘多拉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家族非常显赫,他不但躲过了朱元璋血洗功臣的腥风血雨,而且在整个明朝时期,地位都非常显赫,这就是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镇守云南,近300年时间成为明朝在云南边陲的重要支撑点,那么为什么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300年而不受明朝统治者的猜忌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云南需要藩王常年驻守

云南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虽然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就将西南夷纳入了中央版图,但是由于云南地区山脉广布,地形崎岖,民族众多,因此中原王朝一直无法实际统治这里。

唐朝时期,云南地区的蒙舍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南诏政权,后来南诏政权被段氏大理所取代。

等到中原王朝想要再一次统治云南地区时,已经是北宋时期,不过赵匡胤在平定南方诸国后,选择了止步大渡河,放过了大理政权。

云南第一次纳入中原版图是在蒙古时期,1253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南下大理,消灭大理政权,将云南纳入蒙古版图。

不过此时的云南距离蒙古本部太远,因此蒙古采取了分封藩王镇守云南的政策,梁王作为蒙古的藩王世代镇守云南,为了加强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忽必烈将大量蒙古人迁入云南地区。

不过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措施,云南地区距离中原核心区域还是太过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不得不在分封梁王的同时,强化地方土司制度,即任命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地方长官,中央政权不再委派流官进行管理。

明朝初期,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甚至包括沐英等人率领明军平定云南,都是千里迢迢孤军深入。这时的明朝如果想要保持对云南的统治,就必须要延续元朝的藩王镇守政策,加强对云南的管理。

所以朱元璋派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养子沐英镇守云南。

2、沐氏和明朝皇室的特殊关系

之所以是沐氏镇守云南而不是其他藩王,归根结底是因为沐英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

沐英和朱元璋是安徽同乡,在八岁时沐英被朱元璋夫妇收养。因为朱元璋对马皇后情深意重,这使得他们抚养的孩子沐英也成为朱元璋最宠爱的孩子。

虽然沐英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朱元璋在立太子前,也刻意的将沐英排除在外,但是作为父亲,朱元璋对木英的宠爱是无以复加的。

而沐英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从来没有居功自傲,相反对朱元璋夫妇,以及对弟弟朱标,沐英都摆正位置,尽职尽责,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另外作为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还是一员虎将,在南征北战中为明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为这样的特殊身份,使得沐英不受多疑的朱元璋猜忌。而因为沐英不可多得的能力,使得沐英能够成为镇守云南的得力人选。

因此在平定云南后,沐英才能够作为藩王镇守云南。

3、明朝最云南的统治始终鞭长莫及

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在沐英之后仍然数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在西南地区的扩张推进得非常缓慢。

明朝时期的云南孤悬西南,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陆上孤岛。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继位后设置了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此举标志着明朝的中央势力,开始向西南地区逐步延伸,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使得云南和内地彻底连为一体。

不过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盛行的局面。

虽然明朝在朱棣之后开始逐步推行改土归流,即撤销土司派驻流官进行管理,设置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但是因为山高路远且地方土司势力庞大,拒不服从中央的管理,使得明朝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的行政改革推进得非常缓慢,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完成。

历史上云南的改土归流是在清朝时期完成的,此时的清朝平定了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以追击流寇的名义,派大军大举进入云南,压制了土司势力,才最终完成了对云南的改土归流。

而直到清朝,云南才建立了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藩王镇守才真正成为历史。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适时的汉化,向中央靠拢,是明代沐氏家族可以300年镇守云南的秘诀!去过丽江的读友应该都会发现一个情况。(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丽江的纳西族虽然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但汉化的却很彻底,说汉话过汉族的节日,而且由于汉化的原因,纳西族还是云南省为数不多的高考不加分的少数民族!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明代沐氏家族在丽江纳西族之间强力推行汉化的结果,同时由于沐氏家族汉化的突出成就,沐氏家族三百年基业的开创者沐英,一面帮助明太祖朱元璋鞍前马后的打天下,一面利用在云南形成的势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

最终达到掌控云南的地步,当然,沐英不是为了割据一方,包括他的后人,都是一方面发展云南经济文化,另一方面帮助大明稳定云南局势。


为了彻底打消朱明的猜疑,他们一直在丽江地区主动推行汉化措施,尤其是在文字以及语言文化上,共同的文化特征使得沐氏家族与朱明朝廷有了更多的共鸣,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沐氏家族几代人都受到朱明朝廷的善待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现今丽江古城的――木府中,原沐氏家族办公居住生活的场所,有一处藏书阁叫万卷楼,也是整个木府建筑的中心,在一楼大厅的正中间,端坐着沐氏家族的开创者沐英。

而在中央的房顶上,在沐英的头顶上,一条蜿蜒巨龙盘旋欲下,怒目圆睁的的注视着沐英,这就很有意思了,寓意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山虽高,皇帝虽远,但真龙天子皇帝一直在注视着你,让你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沐英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百年,最大的秘密不外乎与中央朝廷同呼吸共命运,唯有如此,才是生存至高大道!


历史三日谈


因为沐氏家族的老祖宗沐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不过仅凭这点还不能完全让朱元璋放心。

沐英是朱元璋在路边捡回来的,当时他与夫人看到沐英挺可怜,膝下又无子女,就把沐英认作干儿子,起名为朱英,沐姓是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改的。

这个沐英的功绩什么的就不多说了,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功劳肯定是非常大的,我就不做叙述,我们来探讨为什么沐英能深得朱元璋信任。


感恩之心人人都会有的,更何况当年沐英还是个小孩子,为了报答朱元璋的养育之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十几年,每次杀敌都是冲在前面,最危险最困难的事他都要去做,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忠义,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对沐英也非常肯定。

沐英平定云南之后,就留在了云南,但是有一个问题,朱元璋疑心很重,当年的开国功臣都差不多被杀光了,沐英在云南那么远的地方,他相当于云南地区的土皇帝,要是沐英养兵造反,那自己这江山岂不是没了,但沐英是自己的干儿子,十几年走过来,朱元璋对他的品性很了解,认为沐英不是这样的人,但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于是朱元璋做了最后一次试探。



那一次沐英到京城述职,朱元璋留下来请他吃饭,吃饭的时候朱元璋嘀咕到: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谁的孩子呢?

其实朱元璋这就开始试探了。

朱英一个劲儿的回答:我只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似乎还是不满意,一次不够又反复问了好多遍,朱英就始终磕着头重复那句话,最后朱元璋一下子笑出声来。

对沐英说:你是朕的养子,你不能再随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之恩,就赐你沐姓吧。

通过朱元璋这句话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重点在于沐英知道感恩,给他赐沐姓更是完全肯定了沐英,所以朱元璋对沐英放心,让他镇守云南。


历史先森


第一次听说明朝的沐氏家族是看《鹿鼎记》的时候,里面的云南沐王府是反清复明势力之一。其实沐氏是明代世袭黔国公,只不过因为世代镇守云南,威权日盛犹如皇族亲王,因此百姓尊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咱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对开国功臣相当严苛的人,用杀戮严防权臣的出现,那么像沐王府这种权势家族是怎么来的?这里面就不得不提沐王府的开创者沐英,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就是沐英打下的基业。

沐英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老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沐英的父母都死于战乱,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沐英四处流浪,1352年,8岁的沐英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和马皇后刚刚结婚没有孩子,因此收养沐英为养子,让沐英改姓朱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抚养教育,从此沐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无数,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要说朱元璋养子不少,大都被他诛杀,为什么独独厚待沐英呢?

1、沐英是朱元璋夫妻第一个养育的孩子,相识于微末,感情深厚。沐英和朱元璋其他的养子不同,两人相识的时候一方面沐英才8岁,心思单纯;另一方面朱元璋当时只是一个红巾军小头目,远没有后来的权势,因此这对父子相认的目的很单纯。另外朱元璋夫妻一直到1355年才有了亲生儿子朱标,在这之间的3年沐英受到了这对夫妻的所有关爱,这种感情基础是其他养子甚至于朱元璋的亲儿子比不了的。

2、沐英摆的正自己的位置,知道感恩。1367年时天下形势已经明朗,朱元璋称帝在即,这个时候立谁为太子就提上了日程。朱元璋为了给亲儿子朱标铺路,就让名义上的长子、养子朱英改回叫沐英,实际上就是将沐英排除在了皇族之外。沐英没有任何怨言,任劳任怨,依然将朱元璋和马皇后当成亲生父母一样尊敬,将朱标等人当成弟弟一样爱护,但是在外人面前沐英从不炫耀和朱元璋的关系。后来沐英年仅48岁就病逝,主要就是因为马皇后和朱标先后去世,悲伤过度所致。

3、沐英确实功勋卓著。在明朝的开国将领中,沐英是和蓝玉齐名的后起之秀,18岁就已经成为坐镇一方的将军,在平定江西、福建、关陕、甘肃、青藏等地的战斗中屡建奇功;1381年,沐英随大将军徐达北征蒙元,独当一面,可以说论战功沐英是徐达、常遇春之下有数的几人之一了。

4、明朝云南特殊的形势需要有能做主的人坐镇。明朝初年云南地区蒙元残余、大理段氏、番王土司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叛乱时有发生。而云南远离当时的明朝统治中心,等出事再派人镇压就全晚了,必须有能镇得住的人在此地掌控军政大权,和朱元璋关系亲密的沐英就成了最好的人选。从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五年,沐英镇守云南期间先后平定安抚威服曲靖、广南两府之乱,浪穹等地变乱,土著首领思伦发叛乱,东川土酋之乱,贵州普安、云南临安之变等等,几乎是一年一场大战,沐英都完美的解决了。

1382年,沐英因为养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吐血伤了身体;1392年,又因为好兄弟太子朱标去世,沐英身体彻底垮了,不久病逝。当沐英的遗体运到南京后,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追封沐英为黔宁王、配享太庙,从此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


当狗容易做人难


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成这4个方面:

第一,沐氏家族的双重身份:既是藩王,又是流官。

一方面,沐氏经由明朝中央政府任命、代表行政权向帝国边陲的延伸;另一方面,沐氏虽然实际是黔国公,但威福自专,尊重拟于亲王(云南百姓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

第二,沐氏家族的独特身份:尊尊而亲亲和举贤而上功的统一。

从朱元璋的养子沐英开始,沐氏家族和明朝皇室之间有着拟制血亲般的亲密关系,能够得到明朝皇室的信任和偏袒,而作为回报,沐氏家族成员也一直忠心耿耿,尽心竭力。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相比于真正的血亲藩王,沐氏家族不可能在法统上对皇位构成觊觎和挑战,可谓有血亲藩王之利而无其弊。

(沐英死后被明朝廷追封为“黔宁王”,系明朝开国元勋之一)

(南京沐英墓出土梅瓶)

第三,沐氏家族起到的作为明朝政府代表和与云南及周边国家政治势力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

沐氏家族极力周旋于云南地方势力,以及后世的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地方政权之间,

一方面,凭借着这种强大政治影响力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偶尔也不乏养寇自重的成分。

到永历帝逃难入缅的时候,缅甸国王还以永历帝的玉玺和之前明朝诏书大小不相符为理由质疑永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缅甸国王认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很多地国内外地方政权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种准封建关系(Feudalism)也不为过。

第四,沐氏家族高超的为官做人技巧。

前面说到沐氏家族偶尔也不乏养寇自重的成分,可见忠心耿耿之外,他们也不是纯粹的善男信女,他们通过联姻、进贡、贿赂、和皇室本身以及权贵要员们勾兑。在云南,朝廷本身也安排了镇守太监、督抚巡按、三司官员、参赞军务等等制衡沐氏家族的权力,沐氏家族也必须和他们平衡协调好关系。

事实上,世镇云南的沐氏家族,遇到过许多的弹劾抨击,也很多次从抄家灭族的边缘滑过,明朝的皇帝始终控制着他们从婚丧嫁娶到死后归葬,从富贵荣辱到人身自由的一切。

他们就像明朝中央嵌入云南的一个楔子,掌控着局势,也被掌握着。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有一个家族镇守了云南两百多年,直到明朝灭亡

后,这个家族还在为反清复明做着努力,直到后来大势已去,才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销声匿迹。这个家族就是明代的沐氏一族。


沐氏一族,第一代家主是沐英。沐英是谁?我想大家多少了解一些,他是朱元璋的养子。在当年元末那个混乱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七岁的沐英与母亲躲避战乱而逃


难,但母亲却不幸在途中遇难。成为孤儿的沐英流落至濠州,当时的朱元璋正在濠州起义,无意中认识到了这个可怜的小孩子,见他乖巧可爱,便与马皇后将他收为养子,视


为己出。教他读书识字、用兵之道。



公元1362年,年仅十八岁的沐英就被朱元璋任命为帐前都尉,镇守镇江。随后又被封为镇国将军,在后来的年月中,他随着朱元璋南镇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381


年,朱元璋派付友德、蓝玉、沐英等人率军清缴云南的元军残余势力。这是沐英第一次进驻云南,也是他日后功业的开始。


云南的元军虽然剿灭,但仍然有大理的段氏割据一方,沐英后来又被朱元璋命令讨

伐段氏。沐英分析战况,一举击溃了段氏的势力。大理归附之后,云南其他的势力尽皆

归降,云南也正式化为大明的国土。


好景不长,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给了沐英很大的一个打击。公元1382年,马皇后病逝,当沐英听闻此消息时,几日不食,甚至还咯血。还未从伤痛中走出的沐英,很快又


收到了叛军来袭的军报,于是,与蓝玉率领军队返回昆明,联合当地驻军,与叛军交战多日,终于将叛军一举击溃。虽然云南暂时统一,但有时仍有反叛势力出现,又经过了


四年,终于将反叛势力一一剪除。


云南一统之后,沐英积极为百姓谋福利。开始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农业。在朱元

璋统一天下之后,大宴群臣。在宴会上,朱元璋高兴地说:“自从你镇守云南之后,我

就省心多了”。也正是因为云南有了沐英的镇守,才能得到多年的太平。


公元1392年,太子主标病逝,沐英闻此消息,肝肠寸断,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情谊

深厚。自此沐英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时年四十八岁。沐英死后,朱元璋伤痛

异常,把沐英接回京城安葬,追封黔宁王,世袭爵位,享太庙。

沐英一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更是为朱元璋的一统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遗志,终于大明,守护云南,保卫西部边陲的安定。

总而言之,沐氏一族能够镇守云南两百年,离不开朝中皇族的支持,但更是因为自己的那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关注,你们的鼓励就是我前行的动力。


小小呆萝卜


谈到沐氏家族驻守云南,这就要追溯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的那些事了。公元前1381年,朱元璋命蓝玉、沐英、傅友德率领明军收复云南,这场战争最终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但问题来了,云南位处大明边疆而且局势复杂,必须要一位既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来驻守,那么谁可堪大任呢?


沐英!朱元璋毫不犹豫的想到了他。沐英是何许人呢?为何朱元璋放心让他留守云南呢?沐英还真有点背景,他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不是亲儿子是养子。当年沐英流离失所,很小的时候爹妈就离开了人世,八岁时那年朱元璋看他可怜,有点像小时候的自己,于是就把他带在身边培养,沐英从小在朱元璋的教导下成长起来,并且功勋卓著而且人品不错,对朱元璋是绝对的忠诚,毕竟朱元璋一直拿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如此看来,沐英留守云南也合情合理。

沐氏家族永镇云南世袭当然是朱元璋的意思了,一方面是对沐家的恩赐,另一方面也找不出比沐家更合适的人了。沐家也没让老朱失望,一直忠心耿耿的为大明驻守边疆,当明朝走下坡路的时候,西南少数民族及外国势力袭扰云南,是沐家一直稳定西南局势,保证了边境安宁与云南的良好发展。
沐氏家族在明朝的地位有些特殊,沐家的执政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诸侯、藩王、土司或流官,却同时兼有诸侯、藩王、士司和流官的某些特点和权益。但尽管如此,沐家还是与大明王朝荣辱与共二百余年,南明灭亡后,沐家随明朝一道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可敬!可叹!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熟稔历史的人都知晓,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对待功臣极其严酷,能得善终者仅徐达、常遇春等寥寥数人。不过,当众多开国功臣都在为自己性命担忧时,有一个人不仅不用忧虑自己的安危,甚至还成了明太祖依为股肱的南天一柱,这个人就是沐英。

沐氏家族自沐英受封为西平侯起,世代承袭西平侯、黔国公等职,镇守云南直至明朝灭亡。可以说有明一代三百年,沐氏一族亦镇守云南三百年,同大明国运相伴始终。同为大明开国功臣,为何沐英就能逃过被杀的厄运,并获得世代镇守云南的殊荣呢?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一、“父子”之情,关系非凡

沐英姓沐,朱元璋姓朱,为什么说沐英和朱元璋会有“父子”之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沐英少年时便为朱元璋的养子,自幼年起便跟随朱元璋南征北讨。沐英八岁时父母双亡,一日被行军途中的朱元璋撞见,朱元璋见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便收其为养子。此时的朱元璋虽已25岁,但长子朱标尚未诞生,故收养沐英后,朱元璋第一次品尝到了作父亲的味道。是故,朱元璋对待沐英也是极尽宠爱,不仅赐其”朱“姓,令其随侍左右,更是同床共枕,日后沐英虽然复姓“沐”氏,但朱元璋依旧认为其是朱家子孙。

正因沐英与朱元璋的“父子”之情,加之沐英自身也文才武略,故深的朱元璋的赏识与信赖。洪武十年,沐英因征西有功,被封“西平侯”,同时朱元璋更颁下铁券,令沐家可世袭西平侯爵。四年后的洪武十四年,沐英领军进入云南征讨元朝残部及诸反叛土司。洪武十六年,云南平定。朱元璋念云南初定,需一员大将镇守安抚,沐英凭借其与朱元璋的“父子”亲情,自然也就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留守云南,自此开创了沐氏家族在云南的统治。

二、身份特殊,忠贞不二

沐氏家族可以世代镇守云南,其特殊的”养子“身份,也为沐英加分不少。明初为防范北元残余势力,分封诸王镇守边疆,这些王爷均手握重兵,是名符其实的藩王。尽管他们能够为国守边,可反过来也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兵力,争夺皇位。日后的燕王朱棣就正是凭借藩王起家,夺了侄儿的帝位。因此,朱棣夺位后,大行削藩之策,令诸王成为只有王爵,却无兵权的摆设。可问题来了,诸王的兵权被削了,那谁来守边呢。

这时沐氏家族的重要性便凸显,沐英为朱元璋养子,受其养育之恩,自然是尽忠卫国。沐英后代对大明亦是赤胆忠心,世间更有明亡之际,殉国者仅沐氏一家之言,足可见沐氏对大明的忠诚。正因其与皇室的关系,及忠贞不二的品质,沐氏自然也就成了守卫边疆的不二人选。同时,沐氏虽为皇室“养子”,可毕竟不是真正的皇族成员,因此沐氏并不能如朱棣一般利用“清君侧”的名义来取得帝位,这也令明朝皇室放心不少。

总而言之,令沐氏一族镇守云南,不仅不会出现藩王危害皇权的弊端,还能坐收藩王镇边的好处,明朝诸帝自是乐见其成。

三、卫国守边,藩屏中央

除上文所述的沐氏与皇室的关系,及其身份的特殊性外,沐氏能久镇云南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实用性。可以说,沐氏镇守云南就是作为皇室的屏障,为国守边。如今的云南因风景如画,盛产烟草而闻名遐迩。可在五百年前的明代,云南可是个夷汉杂糅,民风彪悍的蛮夷之地。因此,明朝宗室诸王都不愿去云南,觉得去这种鬼地方跟“流放”没什么差别,这也就间接加重了明朝对沐氏的倚重。沐氏世镇云南的三百年间,也的确发挥帝国屏障的作用,云南数次的叛乱皆为沐氏平定,保证了大明西南边陲的平稳安定。

沐氏不仅在军事上维持了西南的安定,更大力建设与发展云南。沐英初镇云南时,即大兴屯田,招纳流民,教化百姓,使云南在元末大乱中得以迅速恢复,当沐英去世时,云南上下皆为之举哀,可见其政绩之深得民心。沐英之后的数代子孙,虽日渐腐化,可也依旧实施着沐英留下的劝农桑,勤水利的政策,尚可安抚云南民心,这样也就打下了沐氏在云南的民众基础。

总而言之,沐氏家族外得明朝皇室支持,内有云南民心,加之自身对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沐氏家族能累镇云南近三百年而家门不坠,自然在情理之中。

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潘洪钢:《论明代沐氏世镇云南》,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


历史研习社


沐英是滁州定远人,父母早死,孤苦伶仃。朱元璋率部围攻滁州时,走投无路的沐英投了军。

朱元璋见沐英聪慧过人,亦且孤苦可怜,于是将其收养为义子 ,改姓朱。这年,沐英才刚满8岁。元末明初时军中将帅流行收养义子,既有培植心腹的考量,也有培养、攫拔得力助手的意思,因此都喜欢收养俊秀勇悍的青年带在身边,不仅作战时肯效死力,还可以用来监视麾下诸将,起亲信耳目的作用。

沐英认元璋为义父后,军中都称他为沐舍(彼时官员的儿子都称舍人,有“公子”之意),也称周舍、朱舍。除沐英外,元璋还收养了朱文正、李文忠等20几个义子,后来每攻占一座城池,他专用义子作监军和将领同守。朱元璋用义子监视、节制众将,既说明了义子所起的作用,也说明了他驾驭、掣肘将士的策略。

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放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大漠时,元朝遗留在内地的大股军事力量还有两支:一支是镇守云南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另一支是盘踞东北的纳哈出,他俩都沿用元朝的年号,秉承元顺帝的旨令,各霸一方。

云南和蒙古本部距离遥远,可以说势单力孤,对新生的明政权构不成太大威胁,较容易解决,所以朱元璋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西南方面。从洪武四年起他挥兵消灭了割据四川的明玉珍夏国后,便开始着手平定云南,先后派员招降,使者都被梁王巴匝剌瓦尔密杀害。

一直忍耐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才决定动用武力一举讨平云南,他派遣傅友德、沐英、蓝玉三大将统30万大军,分两路向云南发起进攻。

彼时的云南在政治和地理上分为3个不同的系统:以昆明为统治核心的元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军事势力,一直效忠于元廷;二是在政治上隶属于元政府,但享有很大内部自主权的大理白族段氏豪酋集团;三是南部思茅、普洱地区由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组成的土司地区以及位于今天贵州西部的八番顺元军民宣慰使司,主要管理当地的彝族、苗族各土司部众。

朱元璋先派军平定湖广,和湖广交界的贵州司南宣慰司和思州宣抚司相继望风而降。之后他灭掉了盘踞四川的明玉珍大夏国,将西蜀全部纳入版图,和四川相邻的贵州宣慰与普定府总管先后归附。贵州的土司势力相继投降了明军,云南的东北屏障顷刻间便土崩瓦解了。

傅友德、沐英、蓝玉等人率明军从东、北两路发起进攻,一路由四川南下攻取乌撒(云南镇雄、贵州威宁、赫章地区),该地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彝族聚居区,也是一个军事据点,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和驻扎昆明的梁王主力相互呼应,战略地位较重要;明军另一路由湖广进取普定(贵州安顺),目标是进攻昆明。

从明军誓师动员那天算起,东路军只用了百余天时间,便已兵临昆明城下,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力战不支,兵败自杀。

东路军攻取昆明后,傅友德、沐英率军乘势北上,和蓝玉的北路军会合后联手攻击乌撒,将驻守该地的元军消灭,附近的东川、乌蒙、芒部(云南会泽、昭通、镇雄)的彝族土司武装全部归降明军,昆明附近的残余元军以及土司部落也先后归附。

洪武十二年2月,明朝在滇、黔两省分别设立了贵州都指挥使司以及云南都指挥使司,建立了军事统治机构。明军在各交通枢纽、要害地区,屯兵扼守,建立卫、所,命当地土司提供军粮和夫役,并协助驻军保障粮道、交通的安全。

将一切安排妥当后,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将领率大军西伐,不久一举攻克了大理。

云南西北以及西南诸地相继被明军平定,世代在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摩些、彝、掸(今日的傣族)、僰、苗等少数民族相继被招降,明廷派员勘定各土司,令其各守一方。

《明史》记载,云南被分为52府,63州,54县。明政府派官修筑道路,路宽10丈,每60里为一驿,置驿站,设置驿丞、驿夫、马匹,将云、贵、川的交通联了起来。

因为云南僻处西南一隅,山遥水远,地势崎岖,交通十分不便,朱元璋特命义子、西平侯沐英统兵镇守,并赐丹书铁券,沐家子孙世世代代可承袭其爵,沐氏在云南驻守了将近300年,最后竟和大明王朝相始终。沐英远在云南,因此得以幸运地躲过了朱元璋一次次为子孙“削棘”而大肆屠戮功臣的惨剧,他镇守云南的10年间,大兴屯田,奖励农桑,礼贤兴学,努力传播中原文化,为明王朝安定西南边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义母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相继去世,沐英因悲伤过度而病逝于昆明任所,年仅48岁。朱元璋闻讯倍感痛惜,追谥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可谓哀荣备至。此后,沐家子孙世代镇守云南,时间跨度长达280余年,直到明朝灭亡。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插图源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