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沐氏家族為何可以鎮守雲南近三個世紀?

釗君在此


明氏沐氏家族在雲南的情況非常特殊,他們世代鎮守雲南,但是並沒有“制度”上的保障,他們不是“雲南王”,雲南也不是他們家的封地,他們家的有世襲的爵位(黔國公),但明朝的爵位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並不是土地和人民的實封,大多數的公爵、侯爵都不到封國就任的,沐氏家族的“家長”雖然世代承襲黔國公的爵位,但是他們在雲南的實力和地位,來源於每代人都可以成為明朝在雲南的武裝部隊總司令——“鎮守雲南總兵官”。但是注意,雲南總兵並不是世襲的職務,當時雲南有大量的世襲職位(各地的土司),但云南總兵不是世襲的,而是朝廷從中央委派的流官。

  • 明成祖時代的雲南軍政區劃地圖


那麼明代的沐氏家族在雲南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體制,擁公爵之虛名,處藩封之實地,以總兵流官之名,負世鎮土司之實。這麼一個奇怪的體制,當然有他奇怪的原因。沐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源自沐英,可是沐英在雲南幹了一輩子,純屬偶然。明軍打下雲南後不久,就班師回朝,朱元璋鑑於雲南的局面還不是太穩定,於是讓跟隨大軍在雲南的沐英留下來穩定局面,這只是一種臨時安排,在給沐英的詔書裡,朱元璋還說“爾其留鎮,撫綏平定,當召爾還”。意思是你先在這裡安定一下局面,事情搞定了我還是會讓你回來的。

顯然,朱元璋最開始只是想讓沐英在雲南弄一段時間,局勢穩定了就讓他回朝的,但是沐英在雲南幹得太好了,不但把局勢穩定下來了,而且還得到當地的各族首領的擁護,成了雲南安定團結的支柱,後來沐英到南京朝見朱元璋,結果雲南的蠻夷土司、各地百姓,“無老幼,惟恐其不來也,鹹戚然東向”,生怕沐英不能再回雲南,等到沐英返回雲南時,“蠻夷酋長,越境款迎,軍民室家相慶”,顯然雲南對沐氏已經形成了“依賴”,這讓朱元璋不得不讓沐英繼承鎮守雲南。

不過,朱元璋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普通人要是在地方上位高權重,還深得民心,估計死期就到了!可是沐英跟朱元璋關係不一般,沐英八歲就跟了朱元璋,收為義子,小時候跟他姓朱,後來才恢復沐姓,從小在朱元璋身邊長大,跟親兒子一樣親,明初兵權大多掌握在軍中的元老功臣手上,這些人輩份跟朱元璋一樣,他當然不放心,但沐英是養子,有感情,又是他的晚輩,自己在沐英那裡是有絕對的權威的,所以沐英掌兵朱元璋是放心的。沐英的兒子沐春成年後按例去軍中任職,本來是要先做試職(實習),但朱元璋卻說:“是兒也,我家人,非他比,畀實授”。

但是既便如此吧,朱元璋讓沐英鎮守雲南,仍然是臨時措施,他把沐英當乾兒子,雖然比對一般功臣要放心一些,但乾兒子,畢竟還不是親兒了,可是他的兒子們那時還小,擔不起這個擔子,只得讓沐英先在雲南弄著,等到時機成熟,自己的兒子長大可用了,再去雲南取代沐英。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居然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沐英一死,雲南對沐英的依賴就出問題了,局面開始再次不穩定,各族首領對“沐氏”信服、懷念,讓朱元璋不得不讓沐英的兒子沐春去雲南做雲南總兵,這樣本來不是世襲職位的雲南總兵,成了父子相承了。

對此朱元璋是很警惕的,他還是怕雲南最終成了沐家的天下,於是洪武二十六年他把自己比較小的兒子(第十八子)岷王改封到雲南,岷王的封地本來在甘肅,讓岷王去雲南,顯然是要化解沐家在雲南的權勢,朱元璋還特別說了一句“雲南土曠人悍,必親王往鎮之”。可見朱元璋還是覺得親兒子可靠些,洪武二十八年,岷王到達雲南,以親王之尊鎮守雲南,對沐家來說是個很大麻煩和威脅,本來沐家在雲南的天下,到這個時候就該差不多了。

可是這個岷王運氣不好啊,他到雲南沒兩年,朱元璋就掛了,這時沐春已死,弟弟沐晟接了棒,沐晟看到建文帝一心要對付自己的那幫叔叔們,要削藩,於是抓住機會,告發岷王謀反等各種罪狀,建文帝順勢就把岷王給廢了,廢為庶人,流放到福建去了,這下雲南基本上就是沐家的天下沒問題了,可是又是天有不測風雲,建文帝沒幾年居然被朱棣幹掉了。

朱棣上臺,立即宣佈給自己的兄弟岷王平反,恢復封爵不說,還繼續回雲南鎮守,岷王回雲南後,當然跟沐家勢同水火,搞得很不像樣子,朱棣自己以藩王起家造反成功當上皇帝,對各地的藩王其實也是不放心的,岷王做大,對朱棣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沐家堅決反對岷王,且在雲南已經父子相繼了三任(沐英、沐春、沐晟),已經樹大深根,岷王如果要真能扳倒沐家,那時勢力一大,也未必肯聽他這個造反成功才當上皇帝的燕王,更重要的是,朱棣發動交趾戰爭後,雲南成為戰爭第一線,不能沒有真能打仗的人主持大局,就算把雲南交給岷王,他也撐不住,所以永樂六年,朱棣最終下定決心把雲南徹底交給沐家,宣佈把岷王召回京城,後來把他放到湖南的武岡去了。

  • 考古出土的黔國公金冠(昆明呈貢王家營)


岷王走的當年,朱棣正式封沐晟為“黔國公”,本來沐家的爵位是西平侯,西平是為表彰沐英在青海的戰績,西平的地理位置也是指的青海一帶,這次升級為黔國公,並且以“黔”作為封號,把地域的象徵符事情從西北的青海轉到西南地區,表明朱棣徹底承認了沐家在雲南的實際地位,從此明朝中央再也沒有想過要改變這一局面,沐家世鎮雲南算是穩定下來了。

  • 明代後期的黔國公金牌(南京博物院藏)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明朝近300年的歷史進程中,有一個家族非常顯赫,他不但躲過了朱元璋血洗功臣的腥風血雨,而且在整個明朝時期,地位都非常顯赫,這就是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鎮守雲南,近300年時間成為明朝在雲南邊陲的重要支撐點,那麼為什麼沐氏家族可以鎮守雲南300年而不受明朝統治者的猜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雲南需要藩王常年駐守

雲南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雖然自漢武帝時期以來就將西南夷納入了中央版圖,但是由於雲南地區山脈廣佈,地形崎嶇,民族眾多,因此中原王朝一直無法實際統治這裡。

唐朝時期,雲南地區的蒙舍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南詔政權,後來南詔政權被段氏大理所取代。

等到中原王朝想要再一次統治雲南地區時,已經是北宋時期,不過趙匡胤在平定南方諸國後,選擇了止步大渡河,放過了大理政權。

雲南第一次納入中原版圖是在蒙古時期,1253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南下大理,消滅大理政權,將雲南納入蒙古版圖。

不過此時的雲南距離蒙古本部太遠,因此蒙古採取了分封藩王鎮守雲南的政策,梁王作為蒙古的藩王世代鎮守雲南,為了加強中央對雲南的統治,忽必烈將大量蒙古人遷入雲南地區。

不過雖然進行了一系列加強統治的措施,雲南地區距離中原核心區域還是太過遙遠。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不得不在分封梁王的同時,強化地方土司制度,即任命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作為地方長官,中央政權不再委派流官進行管理。

明朝初期,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甚至包括沐英等人率領明軍平定雲南,都是千里迢迢孤軍深入。這時的明朝如果想要保持對雲南的統治,就必須要延續元朝的藩王鎮守政策,加強對雲南的管理。

所以朱元璋派出了自己最心愛的養子沐英鎮守雲南。

2、沐氏和明朝皇室的特殊關係

之所以是沐氏鎮守雲南而不是其他藩王,歸根結底是因為沐英和朱元璋的特殊關係。

沐英和朱元璋是安徽同鄉,在八歲時沐英被朱元璋夫婦收養。因為朱元璋對馬皇后情深意重,這使得他們撫養的孩子沐英也成為朱元璋最寵愛的孩子。

雖然沐英不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朱元璋在立太子前,也刻意的將沐英排除在外,但是作為父親,朱元璋對木英的寵愛是無以復加的。

而沐英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從來沒有居功自傲,相反對朱元璋夫婦,以及對弟弟朱標,沐英都擺正位置,盡職盡責,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另外作為朱元璋的養子,沐英還是一員虎將,在南征北戰中為明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因為這樣的特殊身份,使得沐英不受多疑的朱元璋猜忌。而因為沐英不可多得的能力,使得沐英能夠成為鎮守雲南的得力人選。

因此在平定雲南後,沐英才能夠作為藩王鎮守雲南。

3、明朝最雲南的統治始終鞭長莫及

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夠在沐英之後仍然數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擴張推進得非常緩慢。

明朝時期的雲南孤懸西南,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陸上孤島。在這樣的情況下,朱棣繼位後設置了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此舉標誌著明朝的中央勢力,開始向西南地區逐步延伸,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立,使得雲南和內地徹底連為一體。

不過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立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整個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盛行的局面。

雖然明朝在朱棣之後開始逐步推行改土歸流,即撤銷土司派駐流官進行管理,設置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機構。但是因為山高路遠且地方土司勢力龐大,拒不服從中央的管理,使得明朝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地區的行政改革推進得非常緩慢,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沒有完成。

歷史上雲南的改土歸流是在清朝時期完成的,此時的清朝平定了吳三桂的三藩之亂,以追擊流寇的名義,派大軍大舉進入雲南,壓制了土司勢力,才最終完成了對雲南的改土歸流。

而直到清朝,雲南才建立了和內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機構,在這樣的情況下,藩王鎮守才真正成為歷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適時的漢化,向中央靠攏,是明代沐氏家族可以300年鎮守雲南的秘訣!去過麗江的讀友應該都會發現一個情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麗江的納西族雖然地處邊陲,交通不便,但漢化的卻很徹底,說漢話過漢族的節日,而且由於漢化的原因,納西族還是雲南省為數不多的高考不加分的少數民族!

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明代沐氏家族在麗江納西族之間強力推行漢化的結果,同時由於沐氏家族漢化的突出成就,沐氏家族三百年基業的開創者沐英,一面幫助明太祖朱元璋鞍前馬後的打天下,一面利用在雲南形成的勢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地位。

最終達到掌控雲南的地步,當然,沐英不是為了割據一方,包括他的後人,都是一方面發展雲南經濟文化,另一方面幫助大明穩定雲南局勢。


為了徹底打消朱明的猜疑,他們一直在麗江地區主動推行漢化措施,尤其是在文字以及語言文化上,共同的文化特徵使得沐氏家族與朱明朝廷有了更多的共鳴,也就有了更多的瞭解。

沐氏家族幾代人都受到朱明朝廷的善待就是最有力的說明。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現今麗江古城的――木府中,原沐氏家族辦公居住生活的場所,有一處藏書閣叫萬卷樓,也是整個木府建築的中心,在一樓大廳的正中間,端坐著沐氏家族的開創者沐英。

而在中央的房頂上,在沐英的頭頂上,一條蜿蜒巨龍盤旋欲下,怒目圓睜的的注視著沐英,這就很有意思了,寓意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山雖高,皇帝雖遠,但真龍天子皇帝一直在注視著你,讓你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沐英家族可以鎮守雲南三百年,最大的秘密不外乎與中央朝廷同呼吸共命運,唯有如此,才是生存至高大道!


歷史三日談


因為沐氏家族的老祖宗沐英是朱元璋的乾兒子,不過僅憑這點還不能完全讓朱元璋放心。

沐英是朱元璋在路邊撿回來的,當時他與夫人看到沐英挺可憐,膝下又無子女,就把沐英認作乾兒子,起名為朱英,沐姓是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改的。

這個沐英的功績什麼的就不多說了,作為明朝的開國功臣,功勞肯定是非常大的,我就不做敘述,我們來探討為什麼沐英能深得朱元璋信任。


感恩之心人人都會有的,更何況當年沐英還是個小孩子,為了報答朱元璋的養育之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十幾年,每次殺敵都是衝在前面,最危險最困難的事他都要去做,用一個詞形容就是忠義,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裡,對沐英也非常肯定。

沐英平定雲南之後,就留在了雲南,但是有一個問題,朱元璋疑心很重,當年的開國功臣都差不多被殺光了,沐英在雲南那麼遠的地方,他相當於雲南地區的土皇帝,要是沐英養兵造反,那自己這江山豈不是沒了,但沐英是自己的乾兒子,十幾年走過來,朱元璋對他的品性很瞭解,認為沐英不是這樣的人,但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於是朱元璋做了最後一次試探。



那一次沐英到京城述職,朱元璋留下來請他吃飯,吃飯的時候朱元璋嘀咕到:朱英啊朱英,你到底是誰的孩子呢?

其實朱元璋這就開始試探了。

朱英一個勁兒的回答:我只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深沐陛下的養育之恩。

朱元璋似乎還是不滿意,一次不夠又反覆問了好多遍,朱英就始終磕著頭重複那句話,最後朱元璋一下子笑出聲來。

對沐英說:你是朕的養子,你不能再隨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唸深沐之恩,就賜你沐姓吧。

通過朱元璋這句話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重點在於沐英知道感恩,給他賜沐姓更是完全肯定了沐英,所以朱元璋對沐英放心,讓他鎮守雲南。


歷史先森


第一次聽說明朝的沐氏家族是看《鹿鼎記》的時候,裡面的雲南沐王府是反清復明勢力之一。其實沐氏是明代世襲黔國公,只不過因為世代鎮守雲南,威權日盛猶如皇族親王,因此百姓尊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咱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對開國功臣相當嚴苛的人,用殺戮嚴防權臣的出現,那麼像沐王府這種權勢家族是怎麼來的?這裡面就不得不提沐王府的開創者沐英,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就是沐英打下的基業。

沐英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鳳陽老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沐英的父母都死於戰亂,當時還是一個孩子的沐英四處流浪,1352年,8歲的沐英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和馬皇后剛剛結婚沒有孩子,因此收養沐英為養子,讓沐英改姓朱當成親生兒子一樣撫養教育,從此沐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無數,成為明朝的開國功臣。要說朱元璋養子不少,大都被他誅殺,為什麼獨獨厚待沐英呢?

1、沐英是朱元璋夫妻第一個養育的孩子,相識於微末,感情深厚。沐英和朱元璋其他的養子不同,兩人相識的時候一方面沐英才8歲,心思單純;另一方面朱元璋當時只是一個紅巾軍小頭目,遠沒有後來的權勢,因此這對父子相認的目的很單純。另外朱元璋夫妻一直到1355年才有了親生兒子朱標,在這之間的3年沐英受到了這對夫妻的所有關愛,這種感情基礎是其他養子甚至於朱元璋的親兒子比不了的。

2、沐英擺的正自己的位置,知道感恩。1367年時天下形勢已經明朗,朱元璋稱帝在即,這個時候立誰為太子就提上了日程。朱元璋為了給親兒子朱標鋪路,就讓名義上的長子、養子朱英改回叫沐英,實際上就是將沐英排除在了皇族之外。沐英沒有任何怨言,任勞任怨,依然將朱元璋和馬皇后當成親生父母一樣尊敬,將朱標等人當成弟弟一樣愛護,但是在外人面前沐英從不炫耀和朱元璋的關係。後來沐英年僅48歲就病逝,主要就是因為馬皇后和朱標先後去世,悲傷過度所致。

3、沐英確實功勳卓著。在明朝的開國將領中,沐英是和藍玉齊名的後起之秀,18歲就已經成為坐鎮一方的將軍,在平定江西、福建、關陝、甘肅、青藏等地的戰鬥中屢建奇功;1381年,沐英隨大將軍徐達北征蒙元,獨當一面,可以說論戰功沐英是徐達、常遇春之下有數的幾人之一了。

4、明朝雲南特殊的形勢需要有能做主的人坐鎮。明朝初年雲南地區蒙元殘餘、大理段氏、番王土司等各方勢力錯綜複雜,叛亂時有發生。而云南遠離當時的明朝統治中心,等出事再派人鎮壓就全晚了,必須有能鎮得住的人在此地掌控軍政大權,和朱元璋關係親密的沐英就成了最好的人選。從洪武十四年至洪武二十五年,沐英鎮守雲南期間先後平定安撫威服曲靖、廣南兩府之亂,浪穹等地變亂,土著首領思倫發叛亂,東川土酋之亂,貴州普安、雲南臨安之變等等,幾乎是一年一場大戰,沐英都完美的解決了。

1382年,沐英因為養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吐血傷了身體;1392年,又因為好兄弟太子朱標去世,沐英身體徹底垮了,不久病逝。當沐英的遺體運到南京後,朱元璋親自出城迎接,追封沐英為黔寧王、配享太廟,從此沐氏子孫世代鎮守雲南直到明朝滅亡。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代沐氏家族為何可以鎮守雲南近三個世紀?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成這4個方面:

第一,沐氏家族的雙重身份:既是藩王,又是流官。

一方面,沐氏經由明朝中央政府任命、代表行政權向帝國邊陲的延伸;另一方面,沐氏雖然實際是黔國公,但威福自專,尊重擬於親王(雲南百姓稱黔國公府為沐王府),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第二,沐氏家族的獨特身份:尊尊而親親和舉賢而上功的統一。

從朱元璋的養子沐英開始,沐氏家族和明朝皇室之間有著擬製血親般的親密關係,能夠得到明朝皇室的信任和偏袒,而作為回報,沐氏家族成員也一直忠心耿耿,盡心竭力。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相比於真正的血親藩王,沐氏家族不可能在法統上對皇位構成覬覦和挑戰,可謂有血親藩王之利而無其弊。

(沐英死後被明朝廷追封為“黔寧王”,系明朝開國元勳之一)

(南京沐英墓出土梅瓶)

第三,沐氏家族起到的作為明朝政府代表和與雲南及周邊國家政治勢力之間橋樑紐帶的作用。

沐氏家族極力周旋於雲南地方勢力,以及後世的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和地方政權之間,

一方面,憑藉著這種強大政治影響力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偶爾也不乏養寇自重的成分。

到永曆帝逃難入緬的時候,緬甸國王還以永曆帝的玉璽和之前明朝詔書大小不相符為理由質疑永曆帝,直到沐天波拿出沐氏家族的印章才使得緬甸國王認可——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時的很多地國內外地方政權和沐氏家族建立了一種準封建關係(Feudalism)也不為過。

第四,沐氏家族高超的為官做人技巧。

前面說到沐氏家族偶爾也不乏養寇自重的成分,可見忠心耿耿之外,他們也不是純粹的善男信女,他們通過聯姻、進貢、賄賂、和皇室本身以及權貴要員們勾兌。在雲南,朝廷本身也安排了鎮守太監、督撫巡按、三司官員、參贊軍務等等制衡沐氏家族的權力,沐氏家族也必須和他們平衡協調好關係。

事實上,世鎮雲南的沐氏家族,遇到過許多的彈劾抨擊,也很多次從抄家滅族的邊緣滑過,明朝的皇帝始終控制著他們從婚喪嫁娶到死後歸葬,從富貴榮辱到人身自由的一切。

他們就像明朝中央嵌入雲南的一個楔子,掌控著局勢,也被掌握著。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有一個家族鎮守了雲南兩百多年,直到明朝滅亡

後,這個家族還在為反清復明做著努力,直到後來大勢已去,才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而銷聲匿跡。這個家族就是明代的沐氏一族。


沐氏一族,第一代家主是沐英。沐英是誰?我想大家多少了解一些,他是朱元璋的養子。在當年元末那個混亂的時代,百姓流離失所。七歲的沐英與母親躲避戰亂而逃


難,但母親卻不幸在途中遇難。成為孤兒的沐英流落至濠州,當時的朱元璋正在濠州起義,無意中認識到了這個可憐的小孩子,見他乖巧可愛,便與馬皇后將他收為養子,視


為己出。教他讀書識字、用兵之道。



公元1362年,年僅十八歲的沐英就被朱元璋任命為帳前都尉,鎮守鎮江。隨後又被封為鎮國將軍,在後來的年月中,他隨著朱元璋南鎮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公元1381


年,朱元璋派付友德、藍玉、沐英等人率軍清繳雲南的元軍殘餘勢力。這是沐英第一次進駐雲南,也是他日後功業的開始。


雲南的元軍雖然剿滅,但仍然有大理的段氏割據一方,沐英後來又被朱元璋命令討

伐段氏。沐英分析戰況,一舉擊潰了段氏的勢力。大理歸附之後,雲南其他的勢力盡皆

歸降,雲南也正式化為大明的國土。


好景不長,後來發生的一件事,給了沐英很大的一個打擊。公元1382年,馬皇后病逝,當沐英聽聞此消息時,幾日不食,甚至還咯血。還未從傷痛中走出的沐英,很快又


收到了叛軍來襲的軍報,於是,與藍玉率領軍隊返回昆明,聯合當地駐軍,與叛軍交戰多日,終於將叛軍一舉擊潰。雖然雲南暫時統一,但有時仍有反叛勢力出現,又經過了


四年,終於將反叛勢力一一剪除。


雲南一統之後,沐英積極為百姓謀福利。開始興修水利、發展教育、農業。在朱元

璋統一天下之後,大宴群臣。在宴會上,朱元璋高興地說:“自從你鎮守雲南之後,我

就省心多了”。也正是因為雲南有了沐英的鎮守,才能得到多年的太平。


公元1392年,太子主標病逝,沐英聞此消息,肝腸寸斷,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情誼

深厚。自此沐英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去世了,時年四十八歲。沐英死後,朱元璋傷痛

異常,把沐英接回京城安葬,追封黔寧王,世襲爵位,享太廟。

沐英一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更是為朱元璋的一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子孫們繼承了他的遺志,終於大明,守護雲南,保衛西部邊陲的安定。

總而言之,沐氏一族能夠鎮守雲南兩百年,離不開朝中皇族的支持,但更是因為自己的那一顆忠君愛國之心。


歡迎大家留言、點贊、關注,你們的鼓勵就是我前行的動力。


小小呆蘿蔔


談到沐氏家族駐守雲南,這就要追溯到洪武皇帝朱元璋時期的那些事了。公元前1381年,朱元璋命藍玉、沐英、傅友德率領明軍收復雲南,這場戰爭最終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但問題來了,雲南位處大明邊疆而且局勢複雜,必須要一位既有能力又信得過的人來駐守,那麼誰可堪大任呢?


沐英!朱元璋毫不猶豫的想到了他。沐英是何許人呢?為何朱元璋放心讓他留守雲南呢?沐英還真有點背景,他是朱元璋的兒子,但不是親兒子是養子。當年沐英流離失所,很小的時候爹媽就離開了人世,八歲時那年朱元璋看他可憐,有點像小時候的自己,於是就把他帶在身邊培養,沐英從小在朱元璋的教導下成長起來,並且功勳卓著而且人品不錯,對朱元璋是絕對的忠誠,畢竟朱元璋一直拿他當親兒子一樣對待,如此看來,沐英留守雲南也合情合理。

沐氏家族永鎮雲南世襲當然是朱元璋的意思了,一方面是對沐家的恩賜,另一方面也找不出比沐家更合適的人了。沐家也沒讓老朱失望,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大明駐守邊疆,當明朝走下坡路的時候,西南少數民族及外國勢力襲擾雲南,是沐家一直穩定西南局勢,保證了邊境安寧與雲南的良好發展。
沐氏家族在明朝的地位有些特殊,沐家的執政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諸侯、藩王、土司或流官,卻同時兼有諸侯、藩王、士司和流官的某些特點和權益。但儘管如此,沐家還是與大明王朝榮辱與共二百餘年,南明滅亡後,沐家隨明朝一道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可敬!可嘆!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熟稔歷史的人都知曉,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後對待功臣極其嚴酷,能得善終者僅徐達、常遇春等寥寥數人。不過,當眾多開國功臣都在為自己性命擔憂時,有一個人不僅不用憂慮自己的安危,甚至還成了明太祖依為股肱的南天一柱,這個人就是沐英。

沐氏家族自沐英受封為西平侯起,世代承襲西平侯、黔國公等職,鎮守雲南直至明朝滅亡。可以說有明一代三百年,沐氏一族亦鎮守雲南三百年,同大明國運相伴始終。同為大明開國功臣,為何沐英就能逃過被殺的厄運,並獲得世代鎮守雲南的殊榮呢?原因無非以下三點。

一、“父子”之情,關係非凡

沐英姓沐,朱元璋姓朱,為什麼說沐英和朱元璋會有“父子”之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沐英少年時便為朱元璋的養子,自幼年起便跟隨朱元璋南征北討。沐英八歲時父母雙亡,一日被行軍途中的朱元璋撞見,朱元璋見其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便收其為養子。此時的朱元璋雖已25歲,但長子朱標尚未誕生,故收養沐英後,朱元璋第一次品嚐到了作父親的味道。是故,朱元璋對待沐英也是極盡寵愛,不僅賜其”朱“姓,令其隨侍左右,更是同床共枕,日後沐英雖然複姓“沐”氏,但朱元璋依舊認為其是朱家子孫。

正因沐英與朱元璋的“父子”之情,加之沐英自身也文才武略,故深的朱元璋的賞識與信賴。洪武十年,沐英因徵西有功,被封“西平侯”,同時朱元璋更頒下鐵券,令沐家可世襲西平侯爵。四年後的洪武十四年,沐英領軍進入雲南征討元朝殘部及諸反叛土司。洪武十六年,雲南平定。朱元璋念雲南初定,需一員大將鎮守安撫,沐英憑藉其與朱元璋的“父子”親情,自然也就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留守雲南,自此開創了沐氏家族在雲南的統治。

二、身份特殊,忠貞不二

沐氏家族可以世代鎮守雲南,其特殊的”養子“身份,也為沐英加分不少。明初為防範北元殘餘勢力,分封諸王鎮守邊疆,這些王爺均手握重兵,是名符其實的藩王。儘管他們能夠為國守邊,可反過來也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兵力,爭奪皇位。日後的燕王朱棣就正是憑藉藩王起家,奪了侄兒的帝位。因此,朱棣奪位後,大行削藩之策,令諸王成為只有王爵,卻無兵權的擺設。可問題來了,諸王的兵權被削了,那誰來守邊呢。

這時沐氏家族的重要性便凸顯,沐英為朱元璋養子,受其養育之恩,自然是盡忠衛國。沐英後代對大明亦是赤膽忠心,世間更有明亡之際,殉國者僅沐氏一家之言,足可見沐氏對大明的忠誠。正因其與皇室的關係,及忠貞不二的品質,沐氏自然也就成了守衛邊疆的不二人選。同時,沐氏雖為皇室“養子”,可畢竟不是真正的皇族成員,因此沐氏並不能如朱棣一般利用“清君側”的名義來取得帝位,這也令明朝皇室放心不少。

總而言之,令沐氏一族鎮守雲南,不僅不會出現藩王危害皇權的弊端,還能坐收藩王鎮邊的好處,明朝諸帝自是樂見其成。

三、衛國守邊,藩屏中央

除上文所述的沐氏與皇室的關係,及其身份的特殊性外,沐氏能久鎮雲南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實用性。可以說,沐氏鎮守雲南就是作為皇室的屏障,為國守邊。如今的雲南因風景如畫,盛產菸草而聞名遐邇。可在五百年前的明代,雲南可是個夷漢雜糅,民風彪悍的蠻夷之地。因此,明朝宗室諸王都不願去雲南,覺得去這種鬼地方跟“流放”沒什麼差別,這也就間接加重了明朝對沐氏的倚重。沐氏世鎮雲南的三百年間,也的確發揮帝國屏障的作用,雲南數次的叛亂皆為沐氏平定,保證了大明西南邊陲的平穩安定。

沐氏不僅在軍事上維持了西南的安定,更大力建設與發展雲南。沐英初鎮雲南時,即大興屯田,招納流民,教化百姓,使雲南在元末大亂中得以迅速恢復,當沐英去世時,雲南上下皆為之舉哀,可見其政績之深得民心。沐英之後的數代子孫,雖日漸腐化,可也依舊實施著沐英留下的勸農桑,勤水利的政策,尚可安撫雲南民心,這樣也就打下了沐氏在雲南的民眾基礎。

總而言之,沐氏家族外得明朝皇室支持,內有云南民心,加之自身對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沐氏家族能累鎮雲南近三百年而家門不墜,自然在情理之中。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潘洪鋼:《論明代沐氏世鎮雲南》,雲南社會科學,1987年。


歷史研習社


沐英是滁州定遠人,父母早死,孤苦伶仃。朱元璋率部圍攻滁州時,走投無路的沐英投了軍。

朱元璋見沐英聰慧過人,亦且孤苦可憐,於是將其收養為義子 ,改姓朱。這年,沐英才剛滿8歲。元末明初時軍中將帥流行收養義子,既有培植心腹的考量,也有培養、攫拔得力助手的意思,因此都喜歡收養俊秀勇悍的青年帶在身邊,不僅作戰時肯效死力,還可以用來監視麾下諸將,起親信耳目的作用。

沐英認元璋為義父後,軍中都稱他為沐舍(彼時官員的兒子都稱舍人,有“公子”之意),也稱周舍、朱舍。除沐英外,元璋還收養了朱文正、李文忠等20幾個義子,後來每攻佔一座城池,他專用義子作監軍和將領同守。朱元璋用義子監視、節制眾將,既說明了義子所起的作用,也說明了他駕馭、掣肘將士的策略。

元順帝妥歡帖木兒放棄大都(今北京)北逃大漠時,元朝遺留在內地的大股軍事力量還有兩支:一支是鎮守雲南的梁王巴匝剌瓦爾密;另一支是盤踞東北的納哈出,他倆都沿用元朝的年號,秉承元順帝的旨令,各霸一方。

雲南和蒙古本部距離遙遠,可以說勢單力孤,對新生的明政權構不成太大威脅,較容易解決,所以朱元璋首先將注意力集中在西南方面。從洪武四年起他揮兵消滅了割據四川的明玉珍夏國後,便開始著手平定雲南,先後派員招降,使者都被梁王巴匝剌瓦爾密殺害。

一直忍耐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才決定動用武力一舉討平雲南,他派遣傅友德、沐英、藍玉三大將統30萬大軍,分兩路向雲南發起進攻。

彼時的雲南在政治和地理上分為3個不同的系統:以昆明為統治核心的元梁王巴匝剌瓦爾密軍事勢力,一直效忠於元廷;二是在政治上隸屬於元政府,但享有很大內部自主權的大理白族段氏豪酋集團;三是南部思茅、普洱地區由眾多少數民族部落組成的土司地區以及位於今天貴州西部的八番順元軍民宣慰使司,主要管理當地的彝族、苗族各土司部眾。

朱元璋先派軍平定湖廣,和湖廣交界的貴州司南宣慰司和思州宣撫司相繼望風而降。之後他滅掉了盤踞四川的明玉珍大夏國,將西蜀全部納入版圖,和四川相鄰的貴州宣慰與普定府總管先後歸附。貴州的土司勢力相繼投降了明軍,雲南的東北屏障頃刻間便土崩瓦解了。

傅友德、沐英、藍玉等人率明軍從東、北兩路發起進攻,一路由四川南下攻取烏撒(雲南鎮雄、貴州威寧、赫章地區),該地位於川、滇、黔三省交界處,是彝族聚居區,也是一個軍事據點,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和駐紮昆明的梁王主力相互呼應,戰略地位較重要;明軍另一路由湖廣進取普定(貴州安順),目標是進攻昆明。

從明軍誓師動員那天算起,東路軍只用了百餘天時間,便已兵臨昆明城下,梁王巴匝剌瓦爾密力戰不支,兵敗自殺。

東路軍攻取昆明後,傅友德、沐英率軍乘勢北上,和藍玉的北路軍會合後聯手攻擊烏撒,將駐守該地的元軍消滅,附近的東川、烏蒙、芒部(雲南會澤、昭通、鎮雄)的彝族土司武裝全部歸降明軍,昆明附近的殘餘元軍以及土司部落也先後歸附。

洪武十二年2月,明朝在滇、黔兩省分別設立了貴州都指揮使司以及雲南都指揮使司,建立了軍事統治機構。明軍在各交通樞紐、要害地區,屯兵扼守,建立衛、所,命當地土司提供軍糧和伕役,並協助駐軍保障糧道、交通的安全。

將一切安排妥當後,傅友德、沐英、藍玉等將領率大軍西伐,不久一舉攻克了大理。

雲南西北以及西南諸地相繼被明軍平定,世代在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摩些、彝、撣(今日的傣族)、僰、苗等少數民族相繼被招降,明廷派員勘定各土司,令其各守一方。

《明史》記載,雲南被分為52府,63州,54縣。明政府派官修築道路,路寬10丈,每60裡為一驛,置驛站,設置驛丞、驛夫、馬匹,將雲、貴、川的交通聯了起來。

因為雲南僻處西南一隅,山遙水遠,地勢崎嶇,交通十分不便,朱元璋特命義子、西平侯沐英統兵鎮守,並賜丹書鐵券,沐家子孫世世代代可承襲其爵,沐氏在雲南駐守了將近300年,最後竟和大明王朝相始終。沐英遠在雲南,因此得以幸運地躲過了朱元璋一次次為子孫“削棘”而大肆屠戮功臣的慘劇,他鎮守雲南的10年間,大興屯田,獎勵農桑,禮賢興學,努力傳播中原文化,為明王朝安定西南邊疆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義母馬皇后和太子朱標相繼去世,沐英因悲傷過度而病逝於昆明任所,年僅48歲。朱元璋聞訊倍感痛惜,追諡其為黔寧王,賜諡“昭靖”,配享太廟,可謂哀榮備至。此後,沐家子孫世代鎮守雲南,時間跨度長達280餘年,直到明朝滅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