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乾陵,为何到现在都挖不动?

用户59853657286


武则天的乾陵,在梁山上,但此“梁山”非彼“梁山”,这个梁山在陕西咸阳市乾县。

乾陵是唐朝所有皇帝的陵墓里面保存比较完整的,也是唐朝帝陵里面唯一没有被盗过的陵墓。不是盗墓贼不想盗,实在是盗不了,不能盗,这是为什么呢?

那些历史上想盗武则天乾陵的人,都没有成功,大多连山门都没有找到

乾陵其实不是武则天一个人的埋葬地,而是和唐高宗一起合葬的陵墓。鉴于里面葬了两任帝王,很多人“当然而然”的认为里面有很多的金银财宝。

于是,从古至今,就有不少人动过乾陵的心思。在唐朝时期,就有人大张旗鼓的挖掘乾陵,这个人叫黄巢。在武则天死后不到百年,黄巢就下手了,可是用了近40万人,挖了一条又大又深的沟后,还是失败了。别说失败,连墓地的门都没找到,只留下了那条沟,那条被称作“黄巢沟”的沟。

五代时,后梁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来盗取乾陵,结果和黄巢一样,还是无功而返。

再后来,据说有不少盗墓英雄也有各种行动,可是都未能成功,基本上也都是找不到门。但民国时期,有人不信这个邪,非要试一试,这个人姓孙,但不是孙殿英,而是孙连仲。

孙连仲用炸药、炮弹折腾了一段时间,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门,孙连仲只能摇头惨笑,看来论盗墓,他和本家孙殿英还是有差距。

看历史无数摸金校尉,观众多盗墓英雄,皆在乾陵前低下了头,黯然离去。

但,神奇的是,1958年,竟然有人找到了山门,到底是谁找到的呢?

山门是找到了,但挖不动

找到山门的人,不是摸金校尉,也不是考古专家,而是几个农民。他们本来是要炸山找些石头,可是无意间,把武则天陵墓的门给找到了。这下“盗墓界”和“考古界”沸腾了,个个蠢蠢欲动,纷纷摩拳擦掌。

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4月3日,开始行动了,一段时间后,工程仅仅是把墓道旁边的砌石全部披露了出来,但其材质坚硬无比,没有办法继续用常规手段挖下去了,其情况和《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完全相同。

鉴于此,委员会停止了挖掘,并上报省里、国家,最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了批示,

“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暂时停止挖掘”,于是,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的墓道基本是完整的,而且没有发现任何新的盗洞,所以很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没被盗掘的陵墓。

除了常规手段挖不动,还有政府不让挖之外,很多盗墓英雄不敢挖

盗墓界对盗墓是有讲究的,风险过大的陵墓,很多盗墓高手是不愿意挖的。

乾陵的建造过程,非常不同于一般陵墓的建造。仅仅是选址,武则天就让当时两个最牛逼的风水专家,经过精挑细选才选了“梁山”这个地方。自然,这两个人就是当时风云一时的袁天罡和李淳风。

说起这个,还有一段小故事,说武则天让两人同时去找陵墓建造地,结果,两人经历了不一样的过程,但却选了同一个地方。

袁天罡接旨后,踏遍黄河两岸,秦川大地,没有发现所谓的风水宝地。结果在一天晚上,袁天罡夜观天象时,发现某处山峦紫气冲天,与北斗相交,袁天罡一阵兴奋,赶到山峦之处,浅浅埋下一个铜钱,回去复命了。

而李淳风,沿着渭水前行寻找宝地。在某天中午,艳阳高照之时,李淳风发现远处有座石山,其轮廓像极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头部清晰,五官齐全,乳房坚挺对称,肚脐明显,这个“女人”双腿微微分开,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奔流不息。李淳风很开心,赶快到了跟前,做了一个小八卦阵,然后拿自己的发针插到了地上,作为记号,也会去复命了。

听到两人的汇报后,武则天大喜,因为两人看中了同一个地方,看来这就是自己最好的去处了,当有人和他俩一起到了地方时,才发现,李淳风的发针刚好插进了袁天罡的铜钱中心,真是巧极了。

这样的传说,盗墓者们都没少听。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两个风水大师选的地方,而且两人辅助对陵墓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别说能不能进去,就算进去了,肯定是机关重重,一定是十死无生。

所以,民间的盗墓英雄们大多对乾陵不敢去挖,挖掘难度又大,风险又不小,谁愿提着脑袋去送死?出力不讨好,还会丢命的事,讲求实际的盗墓者门自然很少会主动前去。

武则天和唐高宗所在的乾陵没被开发,挖不动,主要原因是:设计精巧,布局有术,所用材料坚硬无比;早期盗墓者门找不到门,后期的考古者门常规手段挖不动;另外,通过乾陵的传说和文献资料,说明里面机关重重,不能挖,很多人也不敢挖。


蓝风破晓


公元705年,武则天于上阳宫驾崩,时年八十二岁,并立下遗嘱,改称自己为”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一代传奇女性,自此落入黄土。

虽然武则天死后所埋葬的乾陵是一个合葬陵,但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她花了23年对乾陵做了进一步的修缮,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乾陵。千百年来,乾陵所在的梁山早已面木全非,唯有乾陵屹立于咸阳。


而这样一个有权、有势、有地位、有故事的女人,她的陪葬品自然会比其他帝王更加奢华,墓地占地面积更大。那么为什么数千年来武则天的墓没人敢动呢?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保护着?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动过念头。据传说唐朝末年,黄巢就曾打算挖乾陵,但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五代时期,后凉组织过军队挖过唐朝黄陵,除了乾陵外其他无一幸免。民国时期,国民党就以演练为借口,让士兵使用炸药,都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

直到1958年,几个农民无意发现了乾陵墓的道口,并报给了当地政府。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后由于政府的“全国帝王陵墓前不要先挖”的要求而做罢,最后,此处成了一个著名的风景区。也因此,乾陵得以免遭官方挖掘。


肥宅佬


说起武则天的乾陵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难挖的陵墓,乾陵不仅被刀剑劈过而且还被机枪、大炮轰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名的乾陵盗墓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还有一次出动40万人之多,梁山被挖走了一半也没能进入乾陵。

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奥妙呢?

经考古学家研究梁山上的武则天的乾陵的规模和样式非常的壮观、独特、罕见。

此地是武则天在位时特派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位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才得到的一块稀有的风水宝地。

在民间有这样的一种传说,唐朝初年有一位智勇双全的突厥族可汗叫阿史那元庆,深的部落人民的爱戴,而他的儿子阿史那石明不知原因的到乾陵去砸石像。

可是最后不但没砸成守陵人给赶了出来,阿史那石明不肯罢休便借刀杀人,最后计成,将石像的头颅带回家,但是阿史那石明却因此得到了诅咒,他变成了石像。

于是凡是破坏石像以及挖掘乾陵的人就会变为石像的说法被流传下来。

另外据研究学者研究梁山所在的地形不管是阴面还是阳面,都是正气的所在,但是乾陵内部的情况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样。

因为在修建时里面暗藏了许多致命的机关,再加上陵墓构造复杂,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武则天的陵墓。

这也是至今没有人能够进入乾陵的原因。

在这现在社会对文物的保护也是非常的重视,已经不在主张挖掘古代帝王的陵墓,因此乾陵是否能够进入已不再是重点。


这不是历史


怎么可能挖不动呢?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来了,分分钟把它搞定。

开个玩笑,其实乾陵是以山为陵,在历史上曾经有人动过它的心思,但都没有得成,比如史上第一盗墓狂温韬,曾经把唐陵挖了一个遍,但挖到乾陵时,突然飞沙走石,天现异象,温韬吓得赶紧跑出回来,再也没动过乾陵的心思。

起义军领袖黄巢也想挖乾陵,曾经动用数十万大军挖了数个月,只挖出了一条黄巢沟,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为什么呢?

前面说了,乾陵是以山为陵,特别的大,要挖它最大的困难是找到它在哪个位置,不然,那么一大片山,你从哪里下手呢?

黄巢数十万大军也没找到墓道口。

但是,这个问题到了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乾陵在哪个地方,神道也清理出来了,门票都开始卖了。按这个道下去很容易找到乾陵的金刚门以及地宫。这个还是意外发现,当年乾陵附近修路,工人上山取石,一炸之后,发现一块块石条,这一看,就是神道的东西,就此就把乾陵的入口给找到了。

现在,不但入口知道了,里面有什么东西,在什么方位,结构是什么样的,都用现代化的技术探测出来了,宝物以数吨计。但为什么不打开呢?

这还要从定陵发掘说起来,新中国后,是发掘了定陵,当时也是找了很久,后面找到了一块指路石,然后才发掘了出来。现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我本人去过,可以说比较失望,因为没什么东西,东西都被弄走了。

定陵要对得起他的门票,就应该把定陵里的宝物都陈列出来了,让大家看看,现在什么都没有,就一个地宫,几个大洞。

发掘定陵的时候,本来就有争议,因为挖人坟是很不厚道的,清兵入关 ,也没有挖明十三陵啊。

只是郭沫若要搞研究,想挖来看看,结果挖出来后,很多东西因为社会或者技术上的原因导致东西出现了损坏,比如那个皇袍,以前是光鲜如新的,现在已经变黑了。

比如万历皇帝的棺材,加皇后一共是三口大棺材,金丝楠木的,结果把它扔到山下,现在你去看到的是复制品。

所以,发掘皇陵,一定要慎重。郭沫若也想发掘一下武则天的乾陵,因为里面可能会有稀世珍宝《兰亭序》,但后面周总理专门做了批示:帝陵暂不发掘。

现在,地方上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我们技术现在很成熟,应该发掘,把这些宝贝重见天日,不然,乾陵很可能受到水浸,反而对保护文物不利。这里面的水就很深啦,咱不是专家,就不置评了。


脑洞历史观


乾陵是唐朝武则天和他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它是迄今为止唐代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

乾陵没有被盗掘是因为过去盗墓者找不到墓道口。不过从1958年以后,这个问题随着几个农民采石无意间发现墓道口而打破。此后发掘乾陵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也就是说从1958年以后,乾陵从挖不动的问题,转化为挖不挖的问题。

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文化名人郭沫若曾多次请示周总理发掘乾陵,郭老想在有生之年解开心中的谜团,那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不是埋藏在武则天的墓里。



▲武则天和李治

周总理眼光看得长远,他说在技术没有完全有把握保存文物时,还是埋在地下比较安全。总理指示,乾陵一百年内不开发。这就是乾陵虽然发现了墓道口但没有发掘的原因。

随后根据总理的指示,考古学家经过记录后又掩埋了墓道口。

乾陵在58年之前没有被盗掘,这完全得益于梁山地理位置的保护。梁山是圆锥型石灰岩山体,共有三个主峰,北峰最高,乾陵的玄宫就建在北峰上。另南面两座山峰较低,并且东西对峙,中间司马道隔开。俯瞰东西对峙的小山峰,就好像妇人的两个乳房,故而这两峰取名为“乳峰”。

讲真当初唐代两位堪舆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奉命为女皇选择墓址的时候,考察梁山后惊叹不已,这不是一个妇人安静的躺在蓝天之下吗?简直是上天赐给的洞天福地。二位大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个地方。



▲乾陵

乾陵武则天的陵墓就建在了最高峰北峰,陵墓和山体合二为一,想想看,假如盗墓贼找不到墓道口,他不可能把整座山挖个遍进入地宫吧。

当初唐末军阀黄巢听说梁山西侧有许多挖出的石料,他认为是挖墓道口堆积的石料,有石料说明墓道口就在附近,于是他带领40万军队开始挖掘,挖来挖去也找不到墓道口,到现在留下了一道沟,人称“黄巢狗”,见证着黄巢的愚蠢。其实这是袁天罡为女皇出的“障眼法”计谋,故意把人们视线转移到西边山峰。

更为神奇的是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乾陵的事,温韬遍掘唐代陵墓,最后把目光盯上了武则天陵墓,他带领军队盗掘陵墓,只要士兵一干活,老天爷不是刮风就是下雨。

有一次士兵正在起劲的挖着,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随后电闪雷鸣,天空霹雳一个接着一个,歪打正着劈死了一个士兵,这下子可炸了锅,士兵说什么也不敢挖了,纷纷说女皇显灵了,放下工具都跑了,温韬只好带着军队撤走了。

到了近代国民党时期,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名,带着先进的武器——机枪和大炮,又是扫射又是炮轰的,想打开陵墓盗取宝物。然而老天爷再次显灵,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大作,同样吓跑了孙连仲,从此以后也就没人敢打乾陵的主意了。



▲墓道口示意图

时间到了1958年11月,国家召集农民修复经过乾陵的西兰(西安到兰州)公路,因为石料不够,当地人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

11月27日下午,公社社员贺社社与同伴们在距无字碑向北1000米处的梁山北峰东南坡炸石头,突然发现炸出石块有异,上面有文字。贺社社读过几天书,知道些历史,他说:“坏了,把姑婆炸出来了”。本地人称武则天为姑婆,其他几个人以为他开玩笑,于是打趣的说:“你没睡醒吧?人家机枪大炮都打不开姑婆的墓,你一炮就炸出来了?开玩笑!

贺社社拿起一块较大的石块,指给同伴看,这是唐朝文字。众人一看,确实情况异常,于是几个人就急忙告诉了公社书记。书记不敢怠慢,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了情况。

12月4日,相关考古专家便来到了梁山下,最后确认炸的地方就是武则天陵墓的墓道口。



▲无字碑

由于当时保存文物的技术不过关,乾陵地宫入口虽然被发掘,国家仍决定暂不对乾陵继续发掘,于是又掩埋了墓道口。直到现在都没有发掘。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今天刚刚看了电影《神探狄仁杰》,刘嘉玲饰演的武则天确实有武则天形象的丰韵,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登基的女皇,武则天既有权力的狠劲儿同时还有女子的温柔劲儿。武则天登基后给去世的李治修了皇陵,武则天去世后就与李治同驻乾陵。


唐朝一共18座皇陵,其中17座都被后来人挖过破坏过,唯独乾陵没有被挖出没有遭到毁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乾陵是“依山而建”,占地足足有40平方公里,在咸阳梁山上建造的这座大型陵墓,考究风水,营造上也是非常讲究,一座主墓,17座陪葬墓,墓地里的复杂构建保证了它的不易被挖掘。历史上黄巢动用几十万大军挖掘都没挖出乾陵的入口,可见其构造之复杂。


再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郭沫若一意孤行挖掘定陵,由于对文物保护极为不够,造成大批文物的损坏。随后就有了周总理的指示,帝王陵墓不再挖掘。这很大保护了乾陵不被挖掘,及其受到必要的保护。

你觉得乾陵应该被挖掘,揭开更多历史真相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的陵墓历经千年风尘、战乱、盗墓等世事,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其如此“幸运”?



01梁山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02无字碑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这时,有人告诉了黄巢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乾陵坐落于陕西乾县梁山之巅,距西安约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其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61尊石人像,采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残高在1.5米至1.77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在习惯上称其为“蕃像”、“宾王像”。


用“外国使者”守陵,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因为守陵是臣属的职责,而使臣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奇怪的是,这些石像大多丢了头颅。人们不禁要问,乾陵为何要用“外国使者”守陵呢,他们为什么又只有身子没有头呢?这个回答在我之前发的问答有过相应的回答,不过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只能听到所谓的传说和相关专家的分析了。

乾陵现存的蕃像共有61尊,东边29尊,西边32尊。然而这样不对称的放置,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于是有学者怀疑蕃像并非只有61尊。

03甬道

果然,在乾陵的东侧陵园区,研究人员发现了两块未完成的毛坯石料。毛坯石料高2.45米,宽0.86米。根据这个尺寸推测,符合一个石人的毛坯大小。后来,在这一侧又发现了另一个半成品,人的形态身体已全部刻成。附近的村民又在距此不远的地方发现一尊未完工的石像。如果加上那个石人毛坯和这两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蕃臣像正好是64尊。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后期遭到很大破坏,仆立相伴,多已无头。到本世纪初,所有石像头部均已失去。关于石像无头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在民间有许多说法。一种说法是石人成妖,糟蹋到附近农民家里去说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粮食都糟蹋粮食,被百姓打碎了,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一种说法称,唐代初年,北方有位突撅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庆,文稻武略,智勇双全,深受部落民族爱戴,不知何故,有人雕刻了他的石像立于乾陵,他的儿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后,极为不满,于是便扮作喇嘛来到乾陵,一看果然如此,顿时怒从心中起,举起石块就要砸碎石像,却被护陵人发现,毒打一顿赶出陵园,他因此怀恨在心,便想出借刀杀人之计。

一天,趁夜黑窜人石像附近的农田大肆践踏庄稼,却造谣说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他的头,才能免除祸殃。老百姓信以为真,纷纷冲上乾陵,砸碎了石像头。阿史那石明趁机捡回了父亲的石像头,用包袱裹着背回家,从此乾陵上的壬宾像就成了无头石像。


半月禾的大长腿


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墓合葬两个皇帝,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据说,乾陵里埋有500吨宝藏,稀世珍品“兰亭序”很可能就在其中。


一千多年来,乾陵成了盗墓贼光顾的重点对象,它经过无数次冷兵器的洗礼,也遭受过热兵器的狂轰乱炸,有据可查就有多达180次的盗掘。其中,大规模就有三次。

唐朝末年,黄巢是第一个在光天化日之下盗掘乾陵的人。他带领40万大军来到乾陵,找了半个多月,也没有发现乾隆的地宫入口。整个梁山几乎被铲去一半,最后只得无功而返。至今乾隆还留有一条大沟,名曰黄巢沟。


第二个对乾陵虎视眈眈的是: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韫韬。这家伙几乎把唐朝皇陵盗掘一空,然而,当他开始对乾陵下毒手时,奇怪的事发生了。只要他派人上山挖掘乾陵,就会有狂风暴雨降临,一旦停止挖掘,天空便会立刻放晴,如此几次,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惹怒了上天,最后只好罢手,乾陵又一次躲过一场空前浩劫。

第三个就是大名鼎鼎抗日名将孙连仲。当时他的部队驻守乾陵附近,为了筹集军饷,他也效仿当年的孙殿英,以演戏为幌子,把部队拉到乾陵,将周围百里都警戒起来,不许任何人进入。当孙连仲派工兵用炸药炸开墓道的三层条石,依然不见地宫入口。正在这是,一股黑烟冒出,顿时狂风大作,7个曾经笼罩在黑烟中的士兵,接下来便离奇死亡。军人出身的孙连仲对此很是忌讳,随即下令军队撤离乾陵。

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盗掘,乾陵依旧岿然不动,完好无损。这即得益于乾陵完美的防盗功能,又得益于上天及时佑护。让世人不得不对其产生敬畏之心。

解放后,乾陵的地宫入口在一次偶然中被人发现。郭沫若知道后,便向国务院建议发掘乾陵,被周总理及时制止:我们不能把好事都做完,此可以留给后人来完成。郭沫若只得作罢。

如今,乾陵已经成陕西的旅游名片,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欢光,更勾起人们对它无限遐想与好奇。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没有被盗的一座。所以幽宫重启之日,必有珍贵文物重放异彩,使世人以饱眼福。 乾陵地宫的隧道(即斜坡道)口位于陵园某处,凿在自然石层之间。在棺撑放进之后,用大小不同的约l一2吨的石块叠砌闭塞,石块上面再用夯土填实。隧道剖面呈斜坡形,南面宽,北面窄, 实侧全长为63.10米,一般宽3.9米。由隧道南部向北21米处,宽4米。由隧道北端向南13.1米处,宽仅为2.8`米。随道除用石条砌成外,其上部全部用土夯实,十分坚硬。

夯土中加杂有大量石块,与白灰混合而成,还有少量的残小砖块、瓦片、木炭灰等。夯土每层厚为6一23厘米,夯土结构有平夯及圆锥夯两种,主要是圆锥夯。夯窝的直径为4一6厘米,窝深1一1.15厘米。隧道全用巨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封砌,石块上面的凹槽嵌有铁细腰栓板,再用锡铁浆灌入与铁细腰栓板之间的缝隙内。隧道北部的一些石块上有凿眼,并穿有铁棍。

铁细腰栓板的栓拉较多,铁棍的栓拉较少。铁细腰栓板的作用使叠砌的石条栓拉左右不能移动。穿铁棍的作用是使石条上下成为一体。全部所叠砌石块由南到北共计39层。大多数石块上刻字,仅平面上刻的字有363个,这些文字分布在no块石头上。主要有:“焦才、合一、合三、元二、左二、开一、六十四、六十五、左五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百二十九、日、月、星”等,刻字笔画内涂有红色。在隧道两边石墙壁上露出红、绿等色彩,似为壁画。隧道北边石墙有用墨笔写的“中古社至,谓南居上”等大字。隧道内石墙的迭砌,是依山的自然形势砌筑而成的。

由于山势是南北斜坡,同时又是西斜坡,隧道内的石条由南到北逐渐叠砌39层。 关于乾陵未被盗掘的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封石。在修建西兰公路时有群众发现石条并揭去数块。其他均排列整齐而未移动,并用铁细腰栓版和铁拴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同时石块的夯土组织也很完整,未被发现破坏迹象。 其二,在陵墓周围进行调查和钻探,于可疑之处发掘,惟有盗掘迹象 其三,陵墓时凿在石灰岩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其四, 隧道内封石上所凿的凹槽, 有的上面没有栓拉铁栓板, 有的填满石灰代替栓板, 有的凹槽上部残损。《唐会要》卷二十一记载: “ 神龙元年武则天崩后, 十二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李三万的三万里



说起武则天,就想到狄仁杰,不过说起她的乾陵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难挖的陵墓,乾陵不仅被刀剑劈过而且还被机枪、大炮轰过,一千多年来有名的乾陵盗墓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还有一次出动40万人之多,梁山被挖走了一半也没能进入乾陵。不得不说神奇。

据说武则天当时选了两个大神,一个是袁天罡,另一个叫什么,不记得了,同一天分不同方向出发去找墓地,经过数年爬山涉水,两位大神居然找到的是同一地方,所以武则天当即下旨就在此处建造坟墓。

由于里面结构复杂,机关重重,又缺少相应的资料和文物保护技术,所以到现在乾陵也没挖动,相信不久的将来,考古学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