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漢書·地理志》

聊聊《漢書·地理志》

(一)

中國古代關於地理的文獻,一般有這麼幾種:

一是正史中的地理志。

二是全國性的地理總志,或者地方誌等比如《元和郡縣誌》。

三是專著,遊記之類比如《徐霞客遊記》,四是地圖之類。

正史中的《地理志》既是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相對獨立的歷史地理著作,在二十五史中,共有十七部史書含有“地理”方面的內容。

在正史中編寫地理的 內容是由班固在《漢書》中開創的。

《地理志》在有的史書中也有叫《郡國志》、《州郡志》、《地形表》等。

(二)

《漢書地理志》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導論,開篇講述了從黃帝時期到漢代初期這一段時間的疆域變遷概況,轉錄

《禹貢》《周禮-職方》的全文,這兩篇是上古的文獻了。著重介紹歷史上的“九州”。

第二部分是主體,以郡國為綱,縣、道、侯國為目,詳細記載西漢時期的地理狀況,諸如郡縣設置,管轄範圍、治所沿革、土地面積,人口數量,鹽鐵分佈、土貢特產、山川形勢、關塞要隘、名勝古蹟、道里交通等等,均在敘述之列。

第三部分是綜述劉向《域分》和朱贛《風俗》的基礎上,按區域景觀和風俗特點,論述各個地區的歷史變遷、風土民情及中外交通狀況。

因為他是結合地理景觀和風俗特點,就要先講什麼是風俗。

班固認為:人呢,從生下來每個人身上都有仁義禮智信的本性,但是由於出生地的水、土的風氣不同,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剛柔緩急,語音聲氣是不相同的,這個叫做風。

而各地人們的好惡取捨,是跟隨者君上的喜好來的,所以稱為俗。

打個比方,風呢,就是你身上天生的仁義禮智信的比例在當地風水影響下的不同。是有客觀的必然性的,比方說日照少的地方的人皮膚偏白,漁獵地區的人肌肉發達等等。

而俗就類似於一個由統治者的喜好決定的模子,把你塞進去,出來一個形狀。

客觀的地理和主觀的君王兩個原因,各地的風俗表現出很大不同。

(三)

我們選擇了秦地、齊地和魯地三個地方來作為例子,來給大家看一下《漢書地理志》的基本寫法: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先寫分野,虛、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兩個。

中國古代的占星家認為,天上的不同天區的星宿與地上的某個特定的區域有著固定的聯繫,如果某部分天區出現不尋常的天象,就意味著與之對應的某一地域將有大事發生,這種為了用星象變化來占卜每個地方人世的吉凶,而將地上的某一區域與天上星空區域一一匹配的占星法就叫“分野”。

那麼占星家如何利用分野來進行占卜呢?

比如史記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時期,出現了一個天像,叫熒惑守心,就是熒惑星,也就是火星,在心宿的位置徘徊,按照分野學說,心宿是宋國的分野。所以這就預示著宋國將會有災難。

接下來是把秦地的疆域說清楚。不贅述。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顓頊,堯時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育草木鳥獸,賜姓嬴氏,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善馭習馬,得華騮、綠耳之乘,幸於穆王,封於趙城,故更為趙氏。後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汧、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乃封為附庸,邑之於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孫,氏為莊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東遷洛邑。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岐、酆之地,列為諸侯。後八世,穆公稱伯,以河為竟。十餘世,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並六國。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之。

接著寫秦國統治者的光輝譜系,秦國的先祖叫柏益,是顓頊帝的後代,在堯帝的時候幫助大禹治過水,在舜的時候做過管理山澤的朕虞官。被舜賜姓嬴氏。

到周朝的時候,出了一個叫造父的,給周王養馬,周穆王把他封在趙城,從這時候起,就是嬴姓趙氏。後來有個叫非子的,為周孝王在汧水、渭水之間養馬,養的很好,周孝王很高興,就把秦地封給了他。

到了秦莊公的時候,秦國向西擴張,搶了西戎的土地。到了秦襄公的時候,周幽王被犬戎打敗,平王東遷到洛陽,秦襄公帥兵救平王立了大功,平王賜給他岐、豐之地。這才進列為諸侯。

後來秦穆公為霸主,以黃河為邊境。到了秦孝公,用商鞅,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國力很快超過了東邊的各個諸侯國。

孝公的兒子秦惠王開始稱王,並取得了上郡、西河之地,到了昭王,攻佔巴蜀,滅掉周國,搶到了象徵天子的九鼎。

到了秦昭王的曾孫嬴政,兼併六國,稱皇帝。但是他呢,仗著自己兵力強大,焚書坑儒,到了秦二世胡亥,就滅亡了。

這一段寫秦國統治者的歷史,寫了秦國每一塊地都是怎麼得來的。

接著寫秦國人民的民風民俗:

故秦地於《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桀則遊俠通姦。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僣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

如何來看民風民俗呢,主要記載在《詩經》裡面,所以要先特別地提出秦國的地理位置在《詩經國風》裡包含哪些國風。《詩經》裡《豳風》《秦風》所產生的地方,後來都是秦國的土地,由於斄、豳、岐、酆、鎬這些秦國地區以前被周王朝的賢明的先王統治過,受到他們的影響,人民比較質樸勤勞,農業生產做的很好。

接著談秦地的物產如何豐富。鄭國建造鄭國渠,又進一步改善灌溉條件,所以秦地呢,是沃野千里。

到了漢朝,漢朝皇帝為了強幹弱枝,把六國諸侯的後代,都遷居到長安附近,這樣呢,各國人的風俗不同,使得秦地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生態。世家大族就比較好禮習文,商人就經商獲利,還有些豪傑遊俠則幹壞事。又因為是首都,有很多不幹活的社會寄生階層,人民不去做農業的本業,反而更願意做商業,很多貴人很有錢,車子衣服都超過自己應該的等級,普通老百姓看見了就仿效,所以婚喪嫁娶都相互攀比,非常奢侈。

(四)

齊地和魯地呢,寫作的條例也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說山東省是齊魯大地,但是齊國人和魯國人風俗很不相同。在《漢書地理志》裡,也從“風”和“俗”兩方面描述和分析了這種不同。

齊地緊靠海邊,海邊產鹽,但是農作物產量不高,人也比較少,所以呢,工商業就比較發達,喜歡奢侈的生活,製作各種絲織奢侈品風靡天下。

魯地就比較偏重農業一些。

這兩個地方最初的管理者不同,管理的原則和風格不同,也導致了兩國人民不同的性格。

齊國的最初統治者是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姜子牙的管理風格是“舉賢而尚功”,大概是由於姜太公是異姓諸侯,能被分封主要是靠功勞,所以對人的才能就很看重。

而魯國的最初統治者是周公,周公是武王的弟弟,為了自己家族永遠保持統治地位,統治策略是:任人唯親,誰跟我血緣關係最近我就用誰。

兩人對對方的統治策略都很不屑,周公對太公說:你這個政策,後世一定會有比你家強的大臣,肯定篡了你的位。太公對周公說:你這個都用自己親戚,你這個國家肯定越來越弱。

兩個人都說對了。齊國後來被田氏所取代。魯國果然存在的更長一點,但是齊國人家當過霸主,九合諸侯,在國際上很是威風了好些年,魯國就一直比較弱小,經常捱打,窩窩囊囊地苟延殘喘著。

到了漢代,魯國也不好,周公的影響衰微了,連孔子的教化也沒什麼影響力了,人多資源少,人就比較小氣愛財,而且周公孔子道德教化,調門唱的比較高,榜樣比較偉岸,各種禮節都很講究,很齊備,老百姓做不到,還要拼命標榜,人就比較虛偽了,不過這個地方好學的風氣一直是比別的地方好的。

(五)

我們簡單地舉這幾段來讓大家感受一下古代的地理著作的寫作風格和內在邏輯。

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客觀的地理環境是我們分析和評價各種上層建築的一個基礎。我們不能超越地理來空中樓閣地談各種制度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