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用户58803258887


魏忠贤当时的势力确实相当骇人。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可以说,朝野上下、军队内外都是他的人。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朱由校后期,他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魏忠贤剧照)

那么,既然这么强悍的一个人,刚刚上位,毫无根基,年纪也只有17岁的崇祯皇帝,说拿下,为何就把魏忠贤拿下了呢?

第一,朱由检识破了魏忠贤想在他身边安插眼线的阴谋。

朱由校是因为溺水生病而去世的。本来,魏忠贤和客氏以为守着一个文盲木匠,又厌倦朝政的皇帝,就可以权倾天下高枕无忧。没想到朱由校这样就死了。在朱由校生病去世前,魏忠贤和客氏刚让张皇后流产而不能生育,朱由校又没有其他子嗣。因此魏忠贤和客氏急急忙忙从民间找一些怀有身孕的女子,冒充宫女,说是朱由校让其怀孕的。祈望孩子生下来,立为太子。没想到朱由校没挺得过来。更没想到朱由校并没有立宫女肚子中的孩子为继承人,而是立弟弟朱由检为继承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忠贤的部署。

可以说,魏忠贤在朱由检身边并没有安插眼线,对朱由检的情况一无所知。

为了掌握朱由检的情况,魏忠贤通过向朱由检进献美女的方式,不但企图麻痹朱由检,让他纵情声色,而且还可以因此在朱由检身边安插眼线。但朱由检对这些美女一点也不碰。这样一来,魏忠贤一时找不到应对办法。

(朱由检剧照)

第二,朱由检通过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压垮阉党。

魏忠贤实力强劲,党羽遍天下。同时,由于魏忠贤一系列的残酷打击,他的政敌们都被打压得不敢轻易开口。

朱由检当然希望大臣们开口,确实也有大臣包括陆澄原、钱元悫、史躬盛等弹劾魏忠贤。但是朱由检这时候都没有表态。他知道,一表态就意味着打草惊蛇,引起魏忠贤的注意,让他铤而走险,贸然行动。所以,朱由检不但什么也不说,还软语宽慰魏忠贤。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杨所修、杨维垣攻击崔呈秀。

其实这三个人都是魏忠贤党羽。这个举动,是朱由检指使的呢?还是魏忠贤想舍车保帅呢?这个没有历史定论。不过,朱由检指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并不确定这些人就愿意站起来反对魏忠贤的。魏忠贤自己舍车保帅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虽然阉党内部可能有矛盾,但那时候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互相攻击,把火拨开,就不好收场了。

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朱由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阉党内部崩溃了。大家不敢攻击魏忠贤,就攻击崔呈秀

这时候,朱由检的态度非常关键,他不再客气,重处崔呈秀。

朱由检保护魏忠贤而重处理崔呈秀的做法,让大臣们明白了朱由检的态度,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了。

(弹劾魏忠贤,图取其意)

第三,朱由检动作非常干净,不给魏忠贤留下反击的时间和机会。

原本朱由检一直采用宽慰魏忠贤的方式,就算是大臣多次上书,朱由检也不为所动。但是,一个嘉兴贡生攻击魏忠贤的奏折,朱由检却拿出来给魏忠贤看。并以保护他为由,把他送回凤阳安置。朱由检这样做,相当于一下解除了魏忠贤的各种权利。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臣们弹劾的奏折变得异常猛烈,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终于选择上吊自杀。


张生全精彩历史


崇祯皇帝最大的败笔就是杀魏忠贤。魏忠贤的权势滔天是皇帝赋予的,他是朝局中平衡文官势力的重要力量,他在,文官不能只手遮天,朝局还能稳定,税赋还能基本正常。崇祯被东林党人迷惑,上任就杀魏忠贤,魏忠贤不过是皇家豢养的一只狗,杀来简单,可是朝局自此失衡,文官势力独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税赋不能正常征收运转,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财政崩溃,流民四起。历史是文人写的,东林党正是大明文人的主要力量,受魏忠贤压迫多年的东林党自然要不惜笔墨在史册中写尽魏的不堪,何况魏本身也是行不正站不直呢?翻阅大明史料,有时候会想,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会不会多挺几年?可见,帝王的平衡术还是很有用的,可惜崇祯没有学会。补一句,读史书可以参考不可尽信,首先,史是文人编撰的,文人是一个阶级,这说明史书不过是仅仅代表一个阶级的说法而已,其次,司马迁等等,抛开个人品性不说,其写史也只是一家之言,局限性很大,难免偏颇,第三,史是由统治阶级主持编撰的,自然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清朝编撰的明史中朱元璋的画像很丑,为什么岳飞死了,秦桧成了千古罪人,赵构却没有任何责任,所以,崇祯杀了魏忠贤,魏忠贤理所当然就是一个万恶之人,不过一个偶然得势的阉人,在史官的笔下,文人的口中,哪里会有一丁点儿的好?


乌拉盖纪事


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登基后诛魏忠贤是必然的,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还是从明朝的政治结构来说。

明朝皇权集权程度之高,仅次于清朝,是之前历朝所没有的。但皇帝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明太祖、明成祖这么勤劳,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实际上,废宰相之后,也就明太祖从头到尾都勤政,明成祖虽然精力充沛,但后期也没那么勤快了。

更重要的是,皇权与官僚体系的斗争早晚都要来。每一个朝代开创基业的皇帝权威一般都还比较强大,能够应付官僚体系,不至于被官僚集团挟制。但每个朝代到中后期,都会出现皇权受制于官僚体系的状况。当然,开国的时候就受制于世家大族的西晋和东晋,皇权就没强过,是个例外。即便如此,西晋在司马炎时期,世家大族也还是老实的,不至于凌驾于皇权至上。

所以,皇权在与官僚体系的斗争中,必须要依赖一些常规的官僚体系之外的力量的支持。一般来说,这种力量最强的无非是宗室、宦官、外戚这几个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个朝代都会难以避免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光靠皇帝一个人,赤手空拳,要对付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庞大的官僚体系是不可能的。而且,每个朝代越往后,皇帝都会越缺乏社会经验,处理与官僚体系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每个朝代越往后就会出现越明显的宦官、宗室和外戚的问题。

明朝的问题就在于,宗室在成祖登基后被打压得厉害,也就是能保持个锦衣玉食而已,政治上连自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夹辅王室了。明朝前期的皇帝因为和功臣之家相互联姻,外戚多少还可以给皇帝提供点支持。但到中后期,皇帝的生母出身多数低微,也没有形成有政治影响力的外企家族。

那么,留给皇帝的选择就只有一个了,如果皇帝不信任官僚体系,就只能信任宦官。而且,正如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里说的,明朝几乎每一个有点作为的大臣,都要得到宫内宦官的支持。就因为有宦官在皇帝与大臣中间做中介,皇帝与大臣才能保持相互信任。典型的比如张居正,没有冯保在宫内的支持,张居正也很难施展得开。

对皇帝来说,外戚和宦官自然是最容易得到信任的人。如果外面有外戚,里面有宦官,外戚与宦官之间就会相互制约,不至于外戚或宦官一家独大。而在明朝中后期缺乏有力的外戚支持的情况下,皇帝能够依靠的也就只有宦官了。反过来说,如果宦官从中弄权,皇帝是不大容易发觉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东林成党的“争国本”问题。

万历跟整个官僚体系关系闹僵,最起初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想立福王,而整个官僚体系都认为,必须立皇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宗。两边相持不下,万历就干脆不上朝,官员奏疏也不及时处理,甚至六部大臣空缺长达十年之久。这个问题僵持了差不多三十年,万历和官僚体系都不肯让步。一开始,官僚体系还算是坚持政治原则,也就是所谓的维护祖宗成法,到后面就纯粹是意气之争了,对士大夫来说,就成了个政治正确的事。

其实所谓祖宗成法说的立储立嫡,无嫡立长,用意不难理解,无非是怕皇帝因为私心宠溺,立小儿子为储,造成主少母壮的情况。但就光宗和福王的情况来说,其实只差了两岁,并不用太担心出现这种情况。

一开始,官僚体系是争国本,要求万历立光宗为太子。但光宗无宠,万历显然更喜欢福王,所以,万历后期的官僚体系极力要做的,就是保护光宗,不让福王夺嫡成功。这才有了梃击案。

从后见之明的角度看,梃击案至少在当时来说,要说是郑贵妃指使,证据是不足的。郑贵妃就是傻子,也不可能找一个疯子去光打死光宗。以郑贵妃宠冠后庭的情况来说,宦官争相攀附,郑贵妃如果真的想害死光宗,办法多的是,比如让人给饭里下毒,在操作上要简单多了,何必找个疯子去明火执仗的行凶?反而是主持审讯张差的东林党人锻炼成狱,以牵连郑贵妃乃至福王的嫌疑要大很多。从这个角度说,万历在处理该案的问题上捣糨糊,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东林党人后来又说,光宗之死可能也是郑贵妃害的。但光宗登基的时候身体就不好,崔文升给的泻药究竟是不是郑贵妃指使的,也没什么证据,李可灼的红丸,更不见得就跟郑贵妃有关。至于所谓郑贵妃给光宗送了八个她宫里的宫人,累死了光宗,显然也不可信。光宗从登基到驾崩,总共才一个多月,他不干别的事了,天天就在宫里和八个美女乱搞至死?

反倒是东林党长期坚持反对万历皇帝派宦官外出挖矿和收商税,显得问题很大。现在很多人认为,东林党人多数出身江南,而江南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达,所以,东林党人反对收商税,其实就是保护江南手工业的利益,而不顾朝廷死活。也是因此,才有所谓阉党更顾全大局,而东林党人只是保全家乡利益而已的说法。

东林成党,多数是从所谓言路开始。后来被视为东林的刘 一燝尝言:“任天下事者,惟六官。言路张,则六官无实政。善治天下者,俾六官任事,言路得绳其愆,言官陈事,政府得裁其是,则天下治。”东林之所以能够成党,把持言论,也就是因为万历长期不补充六部长官,都御史也长期无人,所以下下面的大小言官纷纷上疏,或者弹击大臣,或者指斥时政,甚至直接谩骂皇帝,以邀直名。在一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更是党争不已,不顾大局。

比如杨涟。杨涟确实看上去很悲壮,这没问题,这些年也有不少电影以他作为背景。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杨涟的做法显然过于激愤,没有考虑全局。天启四年的时候,叶向高还在当首辅,魏忠贤并没有完全控制朝廷,但杨涟突然上疏直至魏忠贤,要和魏忠贤决战。

其实魏忠贤也并不见得就容不下东林党。比如他对叶向高,就一直还是比较尊重的,在杨涟上疏之前,并没有对叶向高特别不满。还有朱国桢。他被迫上疏求罢的时候,魏忠贤也没有对他下杀手,反而说 :“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对孙承宗在辽东的举措,魏忠贤也是比较支持的。虽然派了宦官去前线观察,但并没有真的下杀手。

本来叶向高还想着能够笼络魏忠贤,逐步扭转形势,杨涟的上疏一来,等于提前发动决战,非要一战定生死,叶向高也被逼进死角,无路可退了,只能拜章求罢。叶向高一走,剩下的刘一燝、韩爌更加不是对手,就把朝廷留给了阉党。

从这个意义上说,而是意气之争,乃至卖直求名,党同伐异。

天启帝刚继位,出现了所谓的众正盈朝的情况,结果东林党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辽东局势、财政等重大问题上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不在做事上用力,就在“言路”上用力,把持舆论,在朝廷内部搞斗争,非要和阉党争个你死我活。最后把一些原本并不见得就是阉党的人也推到了阉党那边去。到天启四年魏忠贤把持朝政之后,有心想为国家和朝廷做点事而不只是求名保身的人,也只能依附于阉党。

所谓东林和阉党,本来就是很笼统的说法。当初三党和东林互斗,三党得势,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东林,东林得势,又把不肯趋附自己的都归入三党邪党,魏忠贤为了和东林斗,又拉拢各种反对东林的人。其实两边的逻辑都是一样的,东林这边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阉党的人;阉党认为,不是我们的人,就是东林。

崇祯在天启朝岌岌可危,自身难保,对阉党自然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在打倒魏忠贤的时候,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进入阉党的,都一律打倒,结果朝署为之一空。当初为了做点事不得不结交阉党的人,崇祯也不管还能不能用,都一起打倒。而当初反对阉党的人,也不管究竟能力如何,都加以召用。过了几年一看,东林的人也就是夸夸其谈,实际上也靠不住,只好又走回到老路上去,任用宦官。

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初官僚体系不要和万历闹僵,就让万历立福王为太子,让福王登基,难道就一定会比光宗当皇帝更糟糕吗?其实也不见得。光宗登基才一个月就驾崩,天启登基时才15岁,要他能有多大作为,自然不太可能。

天启和崇祯都曾在东林和阉党之间摇摆,先引用东林,发现靠不住了,再引用阉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登基的时候年龄都太小了,没有能力驾驭本身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廷局势。而福王的健康状况要好得多了。如果是福王继承皇位,也许结果并不会比光宗继位更糟糕。


萧武


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中,把明朝太监写的非常厉害,只手遮天。但是,明朝相比之前的唐朝有个很大的差别。唐朝太监是真正掌握了兵权的,因此可以结交权贵,反过来挟持皇帝。

而明朝,以皇帝之下的内阁、六部、言官三层机制,太监的权力其实相当有限。而魏忠贤魏公公为什么能够这么嚣张呢?其实是源自天启皇帝对他的信任。正是有了皇帝的信任,魏忠贤才能手握大权,才能对文武百官为所欲为。一旦失去皇帝的信任,魏忠贤的政令也就没有人理睬了。

所以,一旦换上一个对魏忠贤没什么好感的崇祯皇帝,魏忠贤的风光也就到头了。皇帝根本不需要“斗”这个太监,因为这个太监的权力全部是皇帝给的,皇帝一句话收回权力,魏忠贤就成了软脚虾。。明朝内阁大臣和皇帝斗,背后还有祖宗家法、有满朝大臣、有那“亢声直言”的美誉给他支持,至少还有斗下去的底气。魏忠贤一个太监,在圣人文章里面也是上不得台面的,他凭什么和皇帝斗?

魏忠贤要想继续只手遮天,唯一的办法是把皇帝控制住。无论是花言巧语迷惑住,还是威胁住,还是直接用武力软禁彻底变成傀儡。问题是,崇祯皇帝本身也是很有城府,狠辣而寡恩。魏忠贤最初可能就是想花言巧语迷惑他,重崇祯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暗中已经做好了收拾他的准备,快得魏忠贤来不及豁出去拼(他也未必有决心拼)。于是,一旦皇帝布置好了后手,魏忠贤就只有乖乖等死了。


巴山夜雨涮锅


魏忠贤错误的估计了崇祯的政治水平(非褒义,魏忠贤深谙权力制衡且忠心于明朝)

崇祯虽然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却有这么点意思!

九千岁早已摸透了明末官场,很明白权力制衡,但是崇祯却打破了这个制衡,只是魏忠贤始料未及

而且魏忠贤本人的膨胀,很关键

九千岁此时权倾朝野,怎会惧怕一个刚登基的新帝,只是崇祯皇帝的水平出乎魏忠贤的预料,在九千岁眼中,这个少年听话,而且还有点懦弱

朱由检深知魏忠贤的权势滔天,但是他的应对方案还是值得肯定的,化险为夷并最终扳倒了此人

反观魏忠贤,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幡然醒悟的时候,为时已晚了

初期想干掉崇祯但却失手——“权力还是我的就行”

中期能造反得天下但却退却——“天下还归我管就行”

后期可以解甲归田但却贪财——“但为富家翁的异想天开”

最后一刻,九千亲卫一哄而散,自己三尺白绫自缢而死,结束了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魏忠贤是如何迅速败亡的

最初的两年,崇祯表现的服服帖帖,至于后来被崇祯的演技太过高明,魏忠贤自动放弃了自己的权力

直到他幡然悔悟的时候,天下已经不在他手中掌握

崇祯并没有那么不堪,他并非是一个用力过猛但却欠缺政治才华的愚笨君王,只是历史这辆大车禹禹而行,并非一般人能改变他的走向

至少,崇祯不能。而且,崇祯杀魏忠贤的方式,其实是自毁长城


  • 错误的妥协

天启皇帝总会长大,他总会明辨是非,比如曾经魏忠贤为了迫害东林党而制作一百零八将点将录,作为排号要一一收拾,结果天启这个天才木匠竟然是个文盲,连《水浒》都不知道是啥,还得魏忠贤这个半文盲一顿解释

但是,天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正直,在听了魏忠贤的解释之后,拍手叫好,认为梁山好汉各个都是忠勇之人。搞的魏忠贤很没面子,本来要搞东林党的嘛

所以,他意识到了威胁,他意识到了不应该再让天启成长下去,那样自己的权势必然会有一天不复存在。之后天启莫名落水,身患重病,服用灵药不久全身浮肿而死

据传,当年魏忠贤与客氏一顿忽悠,差点就让天启做出了决定,传位给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这孩子都要抱到宫中去了

还好皇后是个明事理的人,她对着即将走人的天启滔滔不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做出传位给其弟朱由检的决定

紧接着,魏忠贤开始搞事,三番五次设计收拾朱由检,但均被他躲过去了,直到顺利即位,成为大明新的皇帝

而魏忠贤也觉得,这个朱由检年纪也很轻,而且也没什么根基,是很好控制的,应该可以继续当傀儡,等到他长大了再搞掉换个人做皇帝就好

就这样,朱由校拉着朱由检的手,说出了人生最有水平的一句话:“吾弟当为尧舜!”然后就撒手去老朱那里汇报工作了

  • 错误的判断

好了,朱由检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开始自己的装孙子之路,他依然将国家大权交于魏忠贤之手,魏忠贤也做出了判断,这个皇帝是个聪明人

这个时候,不是崇祯不动他,而是说他动不得

朝廷上下,全是魏公公的人,谁敢呢?所以还是默默的行动,先剪除其羽翼

皇帝要动魏公公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心里都开始明白,只是我们的九千岁却浑然不觉危险的靠近,他认为自己和崇祯心灵相通,皇帝不会动他

而且,好像扳倒阉党也没那么简单,还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直到其党羽重要人物崔呈秀被弹劾一事,才让此事的进度大大加快

魏忠贤也意识到了危险,不过他做出的判断是:皇帝不会杀我的

所以,他决定丢车保帅,并未出面拯救崔成秀,而这一动作,让阉党之人大失所望,连最重要的心腹都不救,那其他人呢?

魏公公不过是想要自保罢了,所以此时的阉党已经濒临土崩瓦解

  • 错误的决定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魏忠贤造反,是很有可能胜利的,因为无论军政大权此时还牢牢的握在他手中

但是,他却决定告老还乡,不再参与朝中之事,崇祯也惧怕他造反,所以决定同意并责令其快速离开

然而,魏忠贤竟然以为皇帝是真的不杀他了,所以真的就很是天真的回家收拾东西

而这一决定,彻底触怒了崇祯

他回去收拾了80大车的金银财宝,携带大量的仆人家眷,甚至还有9000名隶属于他本人的护卫,仿佛游街一般浩浩荡荡的启程

崇祯的极限已经到了,他无法再忍受

于是下令追回已走的魏忠贤

结局,我们都知道。深更半夜得知皇帝旨意的魏忠贤上吊身亡,其财产被护卫仆人一抢而空,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绝望的太监

说来凄凉,除去后期被捕治罪的无数文臣武将,曾经号称有五彪五虎,十狗十孩儿,千子千孙的九千岁,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只有身边这一个太监以死相随

  • 深渊的开始

崇祯其实是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然而政治水平比较有限,典型的后天努力型

所以看起来很正确的决定,实际上有很多漏洞

魏忠贤固然罪恶滔天,也陷害忠良,但魏忠贤掌权期间却是大力压制富商士绅,让文官集团十分痛恨

崇祯解决魏忠贤之后,选择将阉党一网打尽,要知道当时很多为国效力的大臣为了做事不得不依附阉党,而这些人属于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

反而是一些连阉党都看不上的渣渣,成为不攀附阉党的正直之臣,被崇祯重用去审判阉党,结果可想而知

而随后东林余孽的上台,百姓则成为他们压榨的对象,敛财能力不输阉党,要知道阉党虽然狠毒,却很少欺负穷人。而自称正直之士的文臣却不那么正直

至于到了后期,出现国难捐款拒绝却在李自成进京后进献数十万白银的“清官”,也有嘴上口口声声说着不迁都,不放弃抵抗,却转身就投入李自成怀抱的内阁大学士

实在是可笑之极,故而崇祯临死之前,发出“诸臣误我”的怒吼。而在死后无处下葬之时,这些昔日的国家大臣也都丝毫不理睬,还是李自成安排的下葬

所以说,崇祯干掉了魏忠贤,却面对更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奸臣”


魏忠贤有权势,有水平,也对大明忠心耿耿

但是,他无恶不作,排除异己,却是为了自己的权势,虽然比那些文臣要好很多,但绝非国家之幸事

崇祯有能力、又勤奋,属于励精图治的帝王。但是,他解决魏忠贤的方式错了,虽然很快,但留下了太多的后遗症

直到他搞死魏忠贤的那一刻,做法基本正确,只是在善后上犯了致命的错误

大明少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恶犬,却多了一堆只会喵喵叫的馋猫

故而,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下来“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更多精彩,请点个关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魏忠贤明末著名的太监,权倾朝野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奇葩”。自明成祖废除明太祖“不许内臣干政”的祖训。明朝就开始了宦官干政的局面。

魏忠贤因为巴结上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进入司礼监,但凭借魏忠贤自身不识字是不可能进入司礼监的。因为明朝司礼监有个规定,司礼监的太监必须识字。而明熹宗朱由校又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加上客氏的劝说,魏忠贤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司礼监,后来成为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极度受天启帝的宠幸,又和客氏相互勾结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时称“九千岁”。

任用自家臣,培植党羽。将自己的侄子安排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假传圣旨将明光宗朱常洛的选侍赵氏赐死,裕妃张氏有孕,魏忠贤和客氏相互勾结将其谋害,皇后张氏妊娠,和客氏勾结将其堕胎。还得明熹宗没有子嗣。

魏忠贤又和东林党党争,上书诬告中书汪文言,将其投入镇抚司并罗列罪名。借御史林汝翥的事侮辱当时的内阁首辅叶向高,使叶向高致仕。

有在全国各地建立生祠。冒领边功,如:忠贤冒领汪烧饼擒获阿班歹罗铁的功劳,累计庇荫锦衣卫指挥使达十七人。

就在魏忠贤权倾天下的时候,明熹宗天启七年,秋八月。天启帝朱由校病逝,传位当时的信王朱由检即崇祯帝。

崇祯帝素知魏忠贤祸乱天下,但有不得不顾及当时魏忠贤的势力,故意隐而不发。假意接受魏忠贤呈松来的美女,又假意允许已经停工的魏忠贤生祠继续建造。主要是给魏忠贤及其党羽假的意象。

在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后,崇祯帝立马允奏,将魏忠贤发往安徽凤阳,后崇祯帝听说魏忠贤已培植一班死士,立刻将其押解京师。魏忠贤就在途中自知难逃法网,在途中自缢。后崇祯帝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


陆弃


魏忠贤贪不贪?答案是肯定的。崇祯这个人是个直男,而且是直男癌晚期患者,对上了腐朽的晚明,他们的化学反应直接就是朝廷灭亡。仅凭一句戏言或者稳定军心的安慰话,崇祯就割了袁崇焕三千多刀,这人真的是太过固执。


魏忠贤在明朝末年的政治舞台,可以说是风起云涌,是宦官中的顶级人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崇祯从小就知道此人是巨贪,所以一直想除掉他。

终于,时候到了,崇祯未成年就登上皇位,新官上任三把火,当时朝廷分两派,一派是搞学术的东林党,这帮人特别天真,整天想着闹革命,其实每个人都没多少本事。而另一拨是魏忠贤的阉党,这些人比较强势。

而崇祯,就是想杀一儆百,扫除魏忠贤党羽,净化朝廷风气。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杀死了魏忠贤,顺便也把一个能干的实干家杀死了,从此整个朝廷开始变得越来越散,怕死的和无能的大臣居多。



当然,杀死魏忠贤不是只靠崇祯一人之力,他身后有很多盼魏忠贤死的人撑腰。只不过杀死了他,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后期的明朝,越来越走下坡路。最后,那些贪官们照样贪,甚至临死都不愿意拿出钱来帮助崇祯。


历史密探


要弄懂这个问题,得先明白魏忠贤只手遮天的原因所在。

明代自太祖废相,政府变成了无头政府,六个平级的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前世的相权被明代皇帝一分为二;

内阁负责“票拟”,即内阁先就某一问题用黑笔在一小条子上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

皇帝负责“朱批”,即皇帝阅览内阁递上来的小条子后,撕掉,用朱笔批复,形成正式诏命颁布。

后期皇帝的怠政又导致了一个新部门的诞生 -- 司礼监。

司礼监的头儿称秉笔太监。这个新部门并无新的权力。所谓“秉笔”,即代皇帝行使“朱批”之权。

所以,魏忠贤的只手遮天,其实源于“朱批”,其身份相当于代理皇帝。



然而,司礼监,只相当于皇帝的一个私人秘书处。秉笔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本人私下授意,是没有任何法理依托的。

依附于魏忠贤的外朝的那些官员,不是依附于魏忠贤本人,而是依附于“朱批”这一皇权的化身。

所以,当17岁的崇祯要收回权力,魏忠贤是没有任何力量反抗的。



假设魏忠贤想要反抗,他能选择的方式也极少;

首先,他不可能下一道诏书废掉崇祯,另立新皇帝,这样做其实相当于崇祯自己废掉自己。

其次,他的那些党羽,没有理由跟着魏公公和崇祯对着干,魏忠贤的权力来源于天启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即位,自然用新人。

最后,魏忠贤也不能毒死崇祯,且不说崇祯早有准备。即使成功再立一个新皇帝,还是要清算魏公公的。



所以,魏忠贤除了束手待毙,并无其他的路可走!


探微阁主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宦官最为典型的三个王朝:东汉、唐朝、明朝。

东汉的宦官是皇帝为了和外戚相抗衡;唐朝的宦官是皇帝为了要直接指挥军队,建立威信,巩固地位,确保不受藩镇军力的威胁;明朝的宦官刚开始是皇帝为了偷懒,让他们和文官集团处理繁琐事务,后期是作为抗衡文官集团的依靠。

即:皇帝需要宦官去抗衡外廷文官,宦官需要皇帝支持才能生存和避免被文官扑杀,二者是相依相生的关系。

皇帝和宦官是以信任、控制为基础;皇帝和文官是以委托、支持为基础。除了开国君主不需要宦官,可以直接震慑文官之外,一般的守成君主都需要宦官去抗衡文官


东汉的宦官——抗衡外戚

东汉在汉光武帝、汉明帝时期,都不存在外戚和宦官问题。到了汉章帝时,开始大力任用外戚。汉章帝死后,继位的汉和帝只有10岁,于是朝政就被窦太后的哥哥窦宪所掌控。汉和帝14岁时,就联合宦官郑众寂灭外戚窦氏,年纪比16岁擒拿鳌拜的康熙帝还小。

由于皇帝总是有外戚,外戚也总是此走彼来,于是官宦就成为皇帝抗衡外戚的工具。

汉和帝死后,东汉朝政落入外戚邓氏之手。邓氏吸取窦氏是教训,联合宦官进行共享权力。邓氏的这一做法,导致了宦官失去了作为抗衡外戚工具的作用。因此汉安帝即便亲政后灭了外戚邓氏,但改变不了外戚和宦官联合的结果。

125年,外戚阎氏所立的刘懿即位200多天就死去,于是宦官王康、孙程等19人就发动宫廷政变,拥立汉顺帝刘保,灭了外戚阎氏。但在汉顺帝的放任下,外戚梁氏达到了外戚权力的最高峰。

汉桓帝即位后,在159年联合宦官单超等5人击灭梁氏,并封单超5人为侯,即“五侯”。在166年的党锢之祸中,汉桓帝为了不让外戚崛起,不惜得罪天下士大夫,下令将200太学生终生禁锢。

汉灵帝是汉桓帝的堂侄,虽然他的即位得到外戚窦氏的支持,但想要夺回权力,只有依靠宦官。汉灵帝在即位后,依靠宦官曹节、王甫等灭了外戚窦氏,并将反对的太学生进行流放、关押,形成第二次党锢之祸。

为了降低儒家经典的地位,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倡导士大夫更多进行辞赋和书法的创作而非研究儒家经典,以此来消除和转移士大夫的注意力。

汉灵帝为了保持对外戚的压制,尊设了十常侍。汉灵帝在死前为了让汉献帝刘协即位,不惜让宦官蹇硕统领几万骑步兵的西园八校尉军,来对抗有军权的外戚何进。

汉灵帝意图的失败,主要是何进之所以能够成为外戚,也是因为宦官。很多宦官都是亲近何进和何太后的,于是就拒绝执行蹇硕杀何进的计划,导致宦官们最后不得不在生死关头反目何进而杀之。杀尽宦官的袁绍又不敢对抗直接来抢权力的董卓,于是东汉结束了外戚和宦官的斗争,直接进入权臣模式。

小结:

从汉章帝开始重用外戚,到汉和帝利用宦官夺权,外戚和宦官的争斗 ,就成为了东汉皇帝用来扩大自己权力的途径。汉桓帝和汉灵帝重用宦官,以此压制外戚,并不惜两次得罪士大夫,形成两次党锢之祸,导致了原本是出于权力平衡的外戚和宦官争斗,变成了宦官和外戚、皇帝和士大夫的混战。

在外戚和宦官都灭亡后,皇帝和士大夫的混战,升级成为了汉末的诸侯之乱。东汉皇帝也从原本的依靠宦官斗外戚,进入了依靠权臣斗士大夫诸侯了。

宦官张让的话很有道理:汉朝的灭亡,只是宦官和外戚的责任吗?天下士大夫就没有责任?

“天下愦愦,亦非独我曹罪也。……卿言省内秽浊,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

东汉末年之乱,哪一个能说自己没有责任?何进、袁绍、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父子、吕布、袁术等,哪个是忠清者?


唐朝宦官——皇帝权力的军事保证

唐朝的特点是:唐玄宗以前,唐朝依靠女官制度;唐玄宗之后,唐朝依靠宦官掌权。

唐玄宗以前,唐朝沿袭的是北魏以来的女官制度,女性政治不可小觑。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就让隋文帝不得不成为第一个离家出走的皇帝。李渊女儿李三娘子依靠降伏盗匪在关中起兵夺地,闹得不亦乐乎。长孙皇后、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最具女权意识)、上官婉儿、韦后等都是中国政治中闻名的人物。

唐玄宗出于对女官制度的厌恶,于是开始重用宦官:文用高力士,武用杨思勖。唐肃宗就宦官李辅国的力劝下,发动了马嵬驿之变,又在未达效果 后,离开唐玄宗,最后在灵武不告而即位。

李辅国成为了唐朝第一个以内廷太监掌握有军权的太监,也是第一个或许也是最后一个以太监身份当上丞相的太监。

唐朝真正掌握自己军队的太监,是鱼朝恩。鱼朝恩以神策军作为太监掌权的势力,开创了唐朝太监真正掌握军权的时代。

而神策军也成为了唐朝皇帝最为依赖和信任的禁军。

唐朝真正的败亡,在于唐昭宗开始不信任宦官,改而信任文官。在杨复兴死后,宦官杨复恭掌控神策军,即位的唐昭宗“恶之,政事多访于宰臣。故韦昭度、张浚、杜让能每有陈奏,即举大中故事,稍抑宦者之权。上性明察,由是偏听之衅生焉。”

在宦官景务修、宋道弼被赐死后,宦官季述等发动政变,拥立太子即位,幽禁唐昭宗。虽然文官集团击败了季述,但唐朝朝廷中央的宦官和文官的内斗,导致了文官集团邀请朱温进入长安诛杀宦官,导致了唐朝皇帝被朱温所控制,最终因为禅让而亡。

小结:

在藩镇割据时期的唐朝,皇帝用宦官去掌握神策军等禁军,以此保证自己的军权和威权。当皇帝不再信任宦官,宦官反目皇帝时,唐朝就被藩镇所灭。


明朝的宦官掌握权力,完全是皇帝的授权。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于是所有治理国家的大小事情都得皇帝亲自处理。朱元璋、朱棣等勤奋的人可以勉强处理得了,但继任的皇帝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于是就设立内阁和司礼监这两个部门来代为处理大小政务,尤其是繁琐而大量的治理事务。内阁提出治理意见,司礼监审核同意,不出问题就诏令执行。

明朝的太监 ,其实就是皇帝为了防止文官欺瞒自己、诺虚作假而派遣自己信任的太监去监督、审核。

由于权力是皇帝的授予,加上明朝太监和掌握长期掌握军权的唐朝太监不同 ,基本上明朝太监除了听从皇帝命令之外,再无第二个保命的渠道。

别看明朝的太监似乎权力很大,但离不开皇帝的授权。一旦皇帝取消授权,即便如魏忠贤等不可一世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综述:

东汉的太监,是皇帝从外戚手里夺取权力的方式;

唐朝的太监,是皇帝对抗拥军自立的藩镇而诏令天下的保障;

明朝的太监,是皇帝偷懒而授权治理的代理。

一个刚即位的17岁皇帝,就可以将9000岁之称的魏忠贤给处死。原因就在于此:明朝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和朝中文官的任职其实是一样的。

皇帝杀一个外官,和杀一个太监,是一样的简单——因为他们都是皇帝任命的,并无独立权限。

东汉的灭亡,在于本来联合宦官的外戚,投靠了士大夫;

唐朝的灭亡,在于皇帝不信宦官改信大臣藩镇;

明朝的灭亡,在于崇祯帝用自己的勤政废除了司礼监,却又无力抗衡内阁,最后双双玩死自己。

没有能力,就让有能力的人去做,这是明朝重用太监的原因。天启帝自己玩木工,让魏忠贤去搞,明朝有声有色。崇祯帝不认命,自己没有能力,又不肯让有能力的人来搞,最后在碌碌无为中弄死了明朝。

临死还不忘记倒打一耙的推卸责任: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于是崇祯帝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千错万错总归不是我的错的亡国之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因为魏忠贤的滔天权势,

不是自己的。

明朝文臣权力太大,

土木堡之变,原本赖以平衡的另一角,

武勋家族,几乎损失殆尽。

文人几乎完全掌控了明的朝政社会经济各方面。

皇帝为了皇权,

也为了对文人体系进行制衡,

就必须重新扶持一个力量系统来平衡。

明的中后期,

屡屡出现大太监专权,

就是因为此背景。

但是太监的身份是家奴,

本身所有的地位权限都依赖于皇帝个人意志。

不像文臣可以用,师生,同门,同科,同乡等等手段,

形成网状的文臣体系。

也不像武勋将门,在外拥有自己的兵力,形成力量的基本盘,

比如云南沐家,辽东李家。

因此终明朝一朝,

凡是大太监失去皇帝信任,

那就是一句话就能夺其权,

灭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