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何有些历史记载的满清官员都怕得要死?

卢金潮


在现如今道路顺畅的年代,宁古塔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但是放在清朝那个赶路全靠骑马或者脚力、东北完全没有开发的年代,宁古塔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人间地狱。

宁古塔是清朝最负盛名的流放要地,每当有人犯下重刑,皇帝不想让他死,但是又想让他承受无边苦痛的时候,那皇帝就会把这个人流放到宁古塔,让他去承受这其中的痛苦。


宁古塔的位置

宁古塔的所在地位于现如今的黑龙江以及俄罗斯和东北接壤的少部分地区。

而宁古塔的核心区域就在现如今的黑龙江海林市,或许说起黑龙江海林市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但是只要说到一个地方,或许大家就知道宁古塔在哪里了,前段时间很多新闻中所报道的宰客之乡雪乡就位于黑龙江海林市,就是曾经宁古塔的一部分。


在现在,很多人宁愿冒着被宰的风险都要跑去这个地方旅游、去那我国的极北之地一览冬天的壮阔雪景。

但是在清朝时期,这里却是所有人都不愿来到的死亡禁地。

清朝人恐惧宁古塔的原因

在当时,甚至有不少人在犯了错之后是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来到宁古塔的。

为何当时的人们会有这种极端的想法呢?是雪不好玩呢?还是当时这里也有那么多宰客的现象呢?

其实都不是,主要原因是当时这里太过于苦寒、这其中的路途又太过于凶险了。

在整个清朝时期,东北都处在于一个完全被封禁的状态中,除了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以及极少数被允许进入东北的中原人之外,其他中原人是根本不能进入东北的。


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就在东北与中原的边界设下了形同虚设、但是却有着严格意义的柳条关(柔软柳枝搭建的边关)。

东北是一直到慈禧当政后期才有大规模中原人涌入、逐渐把这里开发成沃土的。

在这之前的东北,一眼望去尽是荒原和无边无际的森林,这一路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补养和供人休息的地方。

这里以前除了少部分女真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烟。

如果是常年生活在这里、骑着马匹行走的女真人还好,但是对于那些犯了事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来说就有些承受不住了。

因为他们受的是刑罚,所以他们被发配到宁古塔的时候是不能骑马的。

这一路上他们只能在相关人员的看押下从中原地区走路到宁古塔,这期间的路途就很是折磨人,再加上他们在中原地区生活惯了,难以承受东北的酷寒环境,因此使得很多人在赶路或者在宁古塔的居住过程中,痛苦不堪。

其中就有很多身体羸弱的人,在赶路的过程中或者来到宁古塔不久就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当时人们恐惧宁古塔的原因。

宁古塔之所以叫做宁古塔

说完这些,大家可能就会感到好奇了,宁古塔为何叫做宁古塔?难道这里有座塔?

不,其实宁古塔并没有塔,这里在清朝时期只是一片被荒原和森林包围的原始居住地。

所居住的大多数是生活原始的女真人和有着守卫边疆性质的披甲人,还有被发配而来的犯人和他们的后代们。

这里之所以叫宁古塔,其实是满语的一个汉文译音。

在满语中,他们称呼这片土地时的发音跟宁古塔很相似,因此被翻译成了宁古塔。

在他们的语言中,宁古塔的前两个字是六的意思,而最后一个字是个的意思,翻译成他们的话就是“六个”,“六个”指的是他们有祖先六个人从这里成长壮大的意思。

犯人们来到宁古塔的两种不同待遇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犯人们在来到宁古塔后的待遇。

这些犯人们在来到宁古塔后一般会有两种待遇,第一种待遇就是读书人和官员的待遇。

因为读书人和官员都比较有文化、生活在宁古塔的原住民和披甲人都比较崇尚文化人的原因,所以他们对这些人是非常客气的,平常不会给他们分配累活脏活,一般会让他们在当地担任教书先生或者处理一些文职的工作。


至于没文化人的待遇就不同了,没有文化的人在宁古塔是根本不吃香的,他们来到这里后就会成为披甲人的奴隶,奴隶有什么样的地位,他们就是什么样的地位。

所以说清朝的官员们之所以如此恐惧宁古塔,主要原因是宁古塔的恶劣环境使得他们在这里难以生存、前往宁古塔路途的艰难险阻使得他们感到绝望,因此才对这里如此的恐惧。


孤客生


大臣被发配到宁古塔,就像妃嫔被打到冷宫。

宁古塔是今天黑龙江牡丹江市下的宁安市,这两天的气温已经到了零下二十多度,满清的发源地。在清朝大臣犯了大事,惹了皇帝,还不到赐死的地步,皇帝就会流放大臣,既冷又偏的宁古塔就成了很多皇帝的首选。

“流放”,大臣能不怕吗?那是惹了君怒,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逻辑下,流放几乎意味着死缓。


丢了官帽,又是以这样一种被皇帝流放的方式,那种尊严感的被唾弃会给大臣很大的威慑,今天还是百姓爱戴的大臣,有富足的生活满腹的报复,一夜之间就要流放到千里之外的冰寒之地,翻身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种心理上的落差,才是很多大臣畏惧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重要原因。

而且宁古塔确实太冷,零下二三十度,甚至到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那会儿没有暖气,也没有大伙炕,而且很可能还需要劳动,大臣想到发配宁古塔,能不绝望?



老李有刀



宁古塔,有多可怕?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可怕的可怕,一句话,要命,可怕不?

一、清朝大臣官员人犯,一听皇帝发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莫不魂飞天外,虽蒙皇恩浩荡,赦免不杀活命之恩!

但与杀头并无什么区别,发配宁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二、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县级市,今日本地人自豪的称之为人类宜居幸福安康之地。

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镇守此地,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衙门。

康熙十五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衙门,迁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衙门。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据说,早期有清朝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皇室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汉人移民进入东北。

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当时条件下,实在不宜人居。



宁古塔,地处边远荒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三、宁古塔,艰苦生活环境之外,加上发配宁古塔,路途遥远艰险,有的押解差役为逃避遥远艰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复差。

既使押解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兽袭扰吞食之险仍在。

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能否到达宁古塔是个未知数,可想而知。



因而,清朝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之言。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顿时万念俱灰。

发配宁古塔,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可不可怕?

奈何!奈若何!


z山海


实际上宁古塔不可怕,当时的宁古塔只是一个军区,这个军区的司令部设在现在吉林省北部,在现在镜泊湖附近,还没到黑龙江。要说气候还没黑龙江纬度高,黑龙江都能住那么多人,宁古塔肯定是还不至于冷死人。当时的清军有设宁古塔将军,也叫黑龙江将军,与盛京将军并列,负责辖区在吉林北部到黑龙江以及瑷珲城六十屯地区大约100多万平方公里,兵源总数在13000人左右,常年驻扎在当地,除此之外,还有大约10多万的屯垦军户为这支部队提供后勤补给,也就是类似现代建设兵团,而这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实际上就是成为这些边军的军户。

不过呢,可怕的是那一句给披甲人为奴,这基本上就是军妓了!在当时,由于宁古塔远离中原,这使得中原人根本不会想着去北方做生意,也没有妓院。清朝官府为了安抚军心,让这些边关守军能够振作士气,特别开设了官妓军妓,专门给这些边军解决生理需求。由于没有人愿意来,那么清朝官方就会把那些罪犯的妻女家属给没入官籍当妓女给押送到宁古塔来。在清朝时候把贞操看得很严重,只要女人失贞那么是不能被家人接受的也入不了祖坟,所以导致大部分女的是宁可死也不愿意受辱。


优己


宁古塔没有塔,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就是六兄弟,据说就是指努尔哈赤的父辈六人,也叫六祖城。是清朝的发家地。

它有什么恐怖的呢?

其实就是冷嘛,偏僻嘛。是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天寒地冻,不是人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被发配到了宁古塔,说明你犯事了,而且事比较大,很难翻盘,更可能死在异国他乡,想一下,昨天还是灯红酒绿,小翠小蝶的,今天就要戴上铐子,送到关外去流放,那吓不吓人。

这是跟本身的地位有关的。你要本来就是一个穷人,送到宁古塔,说不定还是一条活路呢。以前清朝人搞柳条关,是不允许人进去的,所以才叫闯关东。

看一下,曾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

张缙彦,河南新乡人,明朝的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后投降,后面因为替人作序,惹上了文字狱,全家发配宁古塔,去了之后,似乎适应得挺好,跟同样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江苏吴江诗人吴兆骞以及安徽桐城人方拱乾一起喝酒嗨皮:朝夕相对,欢若一家。

张缙彦还搞自助游,去参观了渤海国故都遗址,写了一篇《东京》,还跟一群人在当地搞诗社。算是黑龙江第一个诗人组织。叫七子诗会。到了康熙年间,老死在了宁古塔。

还有吴兆骞,他来到这里时,对这里很悲观,写信告诉家人: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主要是冷, 另一个生活无着落,后面他当了教书先生,开始好起来了。二十三年以后,因为写诗出名了,认识他的人多,求情的也多,最终被康熙放了回来,结果他已经习惯了东北的冷空气,回到家乡南方,对温暖湿润的环境还不适应,回来就生病,回来三年,生病不断,最终病死。

还有方拱乾,他后面是捐钱赎罪,早就回来了,但把钱花光后,一辈子受穷,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宁古塔志》,就描写了宁古塔。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四时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

男子率数妇,多则以十。(一个人可以娶十个老婆)

最后,他总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那宁古塔到底在哪呢?

宁古塔大佬叫宁古塔将军。辖地很广,现在的海参崴这个天然海港以前属宁古塔将军管。宁古塔将军的任务还有去库页岛收皮子。在清末的时候,清国败家子把祖地都割了给人家。

而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倒还在中国。就是现在的黑龙江海林市。

海林市怎么样呢?

好得不得了啦。这里现在是旅游城市。

中国雪乡

中国虎乡

中国猴头菇之乡

要看老虎有东北虎养殖基地,要滑雪有八一高山滑雪场,要看雪有雪村,《智取威虎山》的外景拍摄地也在这里。有杨子荣纪念馆等等。

可以说,现在想被“流放”去,得自己掏钱啦。


脑洞历史观


宁古塔满语为ᠨᡳᠩᡤᡠᡨᠠ,其汉语意思为六个,六个什么呢?有种说法是,努尔哈齐(即努尔哈赤,本名为努尔哈齐)父亲兄弟六个定居该地,故而被称为宁古贝勒塔。什么意思呢?宁古为六,贝勒是太师(根据福垊考证源自太师、节度使),塔是个,就是六个贝勒或六个太师的意思。该地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但在清朝他位于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福垊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宁古塔没有塔,而且我们一般所说的宁古塔都是说的是宁古塔副都统辖区。

宁古塔都统辖区,让人落泪的历史变迁

在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前,宁古塔副都统辖区为上图红色线条所画区域,其中就包括摩阔崴、岩杆河、海参崴、双城子、虾蟆塘、蚂蚁河、苏城、 赵老背、红土岩、挠头沟子、曹操沟子、阿马沟……。之后的宁古塔副都统区其范围就是左侧红线和蓝线所构成的区域。

宁古塔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此流放为奴

其实并非满清官员对宁古塔怕得要死,而是这些官员最怕的是流放到宁古塔副都统辖区,然后与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官员怕的都是判处流刑,到这里成为披甲人的奴隶,从而劳动改造(劳动教育),而且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让我们看看到底神马是披甲人?

清朝东北的旗人按照由从低阶层到高阶层有三: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是由汉人或朝鲜人充任满人的包衣奴才;旗丁,满族人。披甲人,披甲上阵的降兵,也就是二等士兵,但高于阿哈。阿哈是满人的奴隶,流放的官员多为披甲人的奴隶,也就是说阿哈的地位要高于披甲奴!

披甲奴的悲苦生活——满清官员惧怕流放宁古塔的原因!

第一、流放之刑足以要命。他们千里迢迢,风餐露宿,一路上又苦又累还受辱,大多官员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头。有的会因为绝望而死有的会因为生病而死。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个可比那个“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怕多了。

第二、苦寒之地足以要命。官员大于来自中原甚至南方,那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而宁古塔都统辖区,天寒地冻,林海雪原。这里常常零下四十多度,而且人烟荒芜,养尊处优的官员受不了宁古塔都统辖区的寒冷和孤独。有时还要他们学会在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学会生存,不然会因为水土不服或者野兽出没而丧命。

第三、劳役之苦足以要命。作为披甲人的奴隶,他们常常从事繁重的劳役,还要承受披甲人粗暴的对待。而这些对于那些曾经高高在上和养尊处优的清朝官员哪怕是士子,无疑是很大的生理和心理的挑战。他们不是被累病甚至累死就是被气疯甚至气死。而且还有一点连吃饭都不能保证能吃饱。被流放的吴兆骞因此成为了边塞诗人,在诗中常常抱怨劳累、饥饿、寒冷、住得苦。幸运的是吴兆骞后来回答中原,然而他却因不适应中原的生活而抱病身亡。

不知道早期有没有流放到海参崴、双城子、苏城等这些地方的犯事的清朝官员呢?谢谢大家回答完毕。


福垊


宁古塔没有塔,位于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是在中国东北的北面,“宁古塔”是满语,“宁古”翻译成汉语就是“六”,“塔”翻译成汉语就是“个”。

关于宁古塔名称的由来,根据《宁古塔纪略》中的说法:"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但是根据明朝最后一个兵部尚书张缙彦在《宁古台》一文的说法:“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宁古贝勒塔。

虽然关于名称的由来到现在还没有确定,但是一旦被发配到这里,那是九死一生。在清朝所有犯了错的官员都害怕发配宁古塔。

首先,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北边,天气极为寒冷,现在抖音上很多人在东北拿一杯热水玩“撒水成冰”,可见东北多冷,然而清朝时期的东北更加寒冷,当时正处于小冰川期,不像现在全球都在变暖。

伴随着严寒,却并没有御寒的东西,古代虽然也有貂皮,但那都是有钱人穿的,到了发配这个地步,估计身上能批一层麻就不错了,尤其是脚上穿的鞋,古代没有雪地棉啊!再加上路途遥远,很多被发配的人,可能走不到宁古塔就没了小命。

到了宁古塔之后,由于没有塔,大部分的犯人都是自己搭草棚居住,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在清代时期宁古塔以及东北都是未全面开发的区域,因此特别荒芜,人烟稀少,在这种地方生活,根本就没有跑的机会。

其次,发配宁古塔主要是为了开发建设,也就是所谓的实边,开发不是嘴上说说,那可全是劳力活,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每天都要干很多的重苦力的活,包括开荒种地,修桥修路等等。

不但活累,全年无休,一年四季都要干,最难熬的就是冬天了,实际上现在东北人冬天的时候都没有农活,在家里一待等着猫冬,而发配宁古塔的人,往往都是朝廷命官,养尊处优惯了,哪里还能受得了这份苦。

当然,如果能受得了严寒的对于宁古塔也不会那么恐惧,宁古塔地处东北,物产丰富,当年的北大荒在未开发的时候还是“棒打狍子瓢舀鱼”想来宁古塔也不会差到哪里。

而且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不用当差,不用纳粮,说白了在这地方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养活了,只不过流放宁古塔的大部分都是文人,文人在古代基本都不用当差、纳粮,让他们亲自去种地干活,他们肯定会心生怨恨,因此写诗文诉苦,古代人又都是没有愁来强说愁,一来二去就把宁古塔描绘成跟黄泉路一样的地方了。


史论纵横


所谓的宁古塔(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满语数之六为宁古(ninggun),个为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它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时的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以及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为清代吉林三边之首(宁古塔、三姓、珲春)。

现在的宁古塔地区已经建设的相当美,但在清朝时期,作为流放犯人的最常去处,那里可是人迹罕至,自然环境尤为恶劣。

流放宁古塔,单单是这几千公里一走几个月的路程就无比艰辛,很多人还没到就因为难以忍受或者病痛折磨而死在了路上。

另外发配宁古塔其实是让犯人到那搞开发建设的,开荒种粮,修桥修路,挖山凿石。等等苦役,并且还没有工资,过程可谓是比现在的西部大开发还要艰辛。

除此之外犯人还得“与披甲人为奴”。所谓披甲人,指的是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文明程度相对较低,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一些奴隶,以稳定军心。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脾气秉性都不太好, 让犯人去给披甲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

正是流放宁古塔这种刑罚生不如死,因而流放的官员听到“宁古塔”这三个字时通常会当场昏厥,甚至有的宁可自杀也不去。





一壶还酹江月


宁古塔的可怕,一是气候,二是政治,三是心态

气候条件恶劣是不容置疑的,南人北放,生活习惯、适应能力不强也是肯定的,但当时宁古塔将军所管辖的地域,这里条件算好的。清朝在前期,沿用的大明律法,流放仅次于死刑,在判决和执行程序上有严格规定,至于给批甲人为奴的记载极少,因为八旗兵也在那冻着呢,这无异于贬损军人。流放的大部分人,都是在刑期内去垦荒、屯边还有在哨所当差。现在大家听这词,一是二月河先生的小说,二是因纳兰性德的词,而追索出宁古塔、批甲人和营救吴兆骞的故事。

先说流放,实际流放大多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成为了有去无回的单程。康熙年间还因为流放人不能准时启程,而定下官员应受的处罚,将犯人因身体健康、变卖财物及其它情况造成的原因要逐级上报,将原来十日内启程变为百日内启程,在刑罚结束前可用钱赎身,从而改变了明朝时期为充军而充军的习惯。流放地也随着清朝的统治时间推移,逐渐向近距离转移,而不是特定的充军地点。犯人所犯的罪大致为杀人、盗窃、抢劫、逃税、诬告、走私、贪污、冒充官方、私通外邦等罪。乾隆以后除了宁古塔还有新疆,新疆去的许多犯事的官员和囚犯为后来新疆发展间接做出了一定贡献。

政治上的因素比起气候,可能更为官员、士子害怕。因为到了宁古塔,也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携家眷的可能以后孩子也失去入仕的可能。这里就要说到吴兆骞,首先他不是官员而是举人,赶巧他那科出了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南闱举人必须到北京复试。这兄台一上考场看监考的全拿着刀,当时一紧张,题没答上来,结果被视为舞弊,抄家、挨板子,流放宁古塔,从北京四个月时间走到地,大河、大海、大泡子、大烂泥塘,一路写下了无数艰辛,幸好和唐伯虎差不多,先以傲气、才气出名,后以傲气、才气折损,从而不肯面对塞外寒风,又不舍得花钱,四处题诗说尽周边悲催,终于待了四年把媳妇接到宁古塔,自己也找了份教书工作,工作职务是黑龙江将军巴海的书记兼家庭教师。当时可以说是关外第一大秘,但这并不能阻止他渴望回家和展现个人价值的信念,经过18年的不停唠叨、不停诉苦、不停打点,终于交了赎金回到了北京,在纳兰性德家里教书。三年后回家省亲,水土不服,进京救治,不幸故去,年五十四。死前念念不忘长白山野鸡、松花江大鱼,和江南相比,东北似乎又是天堂。

有时候,不理解原住民的苦,也不知贫困人的乐。苏东坡在海南岛那老大岁数还自己把自己喝大了,孩子一样的坏笑。纪晓岚在新疆和屯边打仗的厮杀汉喝酒、划拳、讲鬼故事,而吴兆骞坐在黑龙江将军的书房里,留下的作品都是宁古塔的伤疤,传唱了好多年。直到闯关东后,大家对东北才一点点的有了新的认识,这里不光有荒野,还有许多文化,这里不光有白雪还有鲜花,原来地狱、天堂就是一刹间,越是成功的、越是最基础的越能适应,因为他们知道做好自己、活好自己,而不是自怨自哎的哭白了长白山、抹黑了辽河水。不是为谁洗白,因为怕,总要有个理由,爱,也要有个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巴海卒

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莫为清风惹浮尘


一提到宁古塔大家都认为那是个是个苦寒之地,其实并不是那样的,宁古塔就是现在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县,可以说这里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们发家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龙兴之地”。

这儿除了比较寒冷一些其他方面还是挺适合人居住和生存的,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当时宁古塔的人参据说随随便便都能采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河里鱼虾应有尽有,并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让你很难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