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每天3点起床批阅奏折,12点就吃晚饭,17点就睡觉。清朝的所有皇帝都这么累吗?

苍雁


清朝皇帝的用功程度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为了汲取明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奇葩迭出的现象,清朝一是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根据众皇子的表现来确定皇位的继承人,这样既避免了皇子的内争,又增加了皇子的上进心,二是建立一套严密的皇子教育制度。

(御批知道了)

清朝的皇子在六岁的时候就要上学了,不像今天的小朋友一样可以杂七杂八的学习,清朝的皇子学的都是四书五经,骑射武艺,一般是早上五点起床,在太监的陪同下打着灯笼摸着黑来到尚书房早读,大约一个时辰后,老师上课。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发现有的皇子没有背下来昨天教的内容,就会罚背几十遍,打倒是不敢打,但会怒目而视,一直瞪。上午学习完功课后,下午就该联系骑射武艺了,一般会教射箭骑马什么的。

(光绪皇帝)

清朝的皇子教学远比现的孩子刻苦,除了过年放五天假,皇帝、皇后和自己的生日之外,无论春夏秋冬,一般都不放假。

清朝的皇帝也不是都是累,例如同治帝,年级很小的时候就继位了,如何教育一个幼小的皇帝,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在这方面同治帝的教育效果显然不理想。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十六岁了还识不全字,看奏折批阅的错别字很多,在生活上也非常贪玩,经常出宫寻花问柳,最终导致自己年纪轻轻就身染梅毒身亡。

(皇帝作息)

光绪帝小时候功课也不好,但是长大后渐渐懂事了,但在垂帘听政的体制下,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42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每天3点起床批阅奏折,17点就睡觉,这在古人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也未必就太累。

简单计算下,17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共有10个小时。而成年人一般睡眠七八个小时就很充足了。17点上床,3点起床,其实和22点上床,8点起床是一样的道理,而且严格说来人家这个还更健康,因为在深夜24点这个所谓的最佳休息时间,他正好陷入深层次睡眠中,能得到充足的休息。这种作息比一些死宅24点睡觉,9点、10点起床,甚至凌晨两三点睡到中午12点要健康多了。所以皇帝就算睡前临幸一两个妃子,也完全能得到好的休息。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一般东方就会有隐隐的白光了,所以勤劳的人会在差不多这个点起身赶时间干活。当然一般人不比起这么早,五点左右也就差不多了。而下午17点的时候,北方东部地区太阳已经西斜得很厉害了,这时候就准备休息。这在中国古代是很常见的事情,算不得特别勤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自然规律的时间表,也代表经济和健康。古代工业不发达,照明条件很差,灯油也贵。没有太阳的时候对着灯油干活很费眼睛,也容易疲累。所以,尽可能在白天有充足日照的时间工作,自然光的强度远远胜过现在的电灯光,更胜过古代的灯火。

同时,赶早不赶晚即使在今天也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本人写稿子以前也经常熬夜,后来改成十点左右强制睡觉,有需要的稿子,可以早上三点、四点起床。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早起写稿子的精神和效率比夜里熬好得多,而且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所以,光绪皇帝早3点起床,17点睡觉,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说明他特别勤勉。这只是古人正常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而已。


巴山夜雨涮锅


看上去很忙

清朝皇帝勤政是学界共识。故宫保存下了一万两千余册的起居注,记录了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皇帝一般早上5点起床,有重大庆典还会更早,对于习惯睡懒觉的现代人来说,真是可怕的要命。国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起床梳洗之后,第一件事是要给老太后请安,之后,上早自习,读书!

7点钟要用膳,清朝皇帝只吃两顿正餐,早餐和午餐,晚上只用些点心。用过膳后,就开始处理朝政,清朝早期,皇帝比较勤政,几乎每天都要上朝,但到了晚期,慢慢就懈怠了,每周上朝两三次就不错了。

皇帝下午的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办公,也可以听听戏、逛逛花园之类的娱乐一下。晚上,他们要礼佛,念念经。9点之后,点的妃子过来睡觉,此处省略一万字。。。

以上只是大概的时间,时间表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何况皇帝是九五之尊,他要干什么,不是一张表能限制的住的。

清朝有特别勤政的皇帝,比如雍正,他老人家是个典型的工作狂,一年到头只有生日那天才休息一下。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当政13年,光奏折上的批示,他就留下了1000多万字,平均每天大约要写2000多字。这个实在太可怕,写2000字得看多少字啊?别说日理万机的皇帝,就是普通人每天能写200字就很难得了。

当然,清朝皇帝也不都是这么勤政的,特别是到了后期,比如同治皇帝,他6岁继位,刚上小学的年龄,朝政都是慈禧加上叔叔恭亲王奕訢在办,等他成年之后,又不学好,最大爱好是去八大胡同逛妓院,他能勤政得了?

其实,同治还好,虽然不问政事,但有人给他打理,促成了“同治中兴”的良好局面。最要命的,是那种自己不会干,整天还忙得要死的皇帝。比如道光,头上是康乾盛世,下边是道光萧条。

道光最大特点是节俭,也很勤政,但是缺乏做帝王的天赋,特别是缺乏远见和洞察力,保守的要死。《清史稿》说:

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说他处理问题,要么特别着急,仓促上马;要么畏畏缩缩,故步自封,整天加班,把自己弄得累死累活的,也把国家整的半死不活的。

晚清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看起来很忙,整天忙忙活活,却忙不到点子上。当然,这也很难归罪皇帝个人。晚清正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时代的悲剧。


饮水君


34年在位的光绪,窝囊郁闷地看着帝国走向崩溃

大清一共296年,12位皇帝,光绪是大清倒数第二位皇帝,光绪仅活了38岁有34年待的是皇帝的位置,是仅次于“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清朝皇帝。光绪死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登场,三年之后大清王朝完了,也是整个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结束。

光绪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共400多位皇帝中最郁闷的几个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可谓注解了皇帝的另外一种命运:受制于人,窝囊地看着帝国走向崩溃,心有改革雄心却无改革之力。

支持“维新变法”和“新政”,光绪兢兢业业于其中

但光绪在短暂的38年时间里,依旧按照清朝延续下来的“起居”传统,勤勤勉勉地维持国内朝政运转,一般都是5点起床洗漱,向太后皇太后请安,然后早读到7点。7点用早膳,9点半上朝理政处理公务到11点。而11点到下午两点半是午休和晚膳(清朝皇帝一般用两餐)时间。午休之后继续办公或者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到下午五点。之后就是就寝时间。

一般清朝皇帝的作息就是这么安排,而光绪的作息时间更加紧密,可能也是由于晚清历史转折期的各种琐碎事务尤其多,都需要皇帝拍板做决定。而且光绪也是有过图志的想法,支持了“维新变法”和“新政”,这都是晚清政府难得的不昏聩之处。在处理“维新变法”和“新政”的过程中,除了慈禧太后的威权之外,还要面对朝野上下保守派的阻挠,光绪自要更加兢兢业业于其中,因而他的作息看起来比一般清朝皇帝作息更忙。

其他11位皇帝,作息上同样如此严格,让大清持续了将近三百年

当然,作息时间如此严格的不止光绪。从康熙朝开始的239年,一万两千多册的记录皇帝每天日常的“起居注”中记录了9位皇帝的起居,除了幼童溥仪之外,其他8位皇帝都是严格按照作息,像雍正每天光批奏折就要批一万多字,勤恳可见一斑,这也在客观上让大清持续了将近三百年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受列强侵略,危卵之中还能存在72年。

你觉得清朝的作息时间是否太过严格?如果现在让你按这个作息时间,你能坚持多久?


老李有刀


自皇太极建立清朝后到溥仪皇帝一共有13位皇帝,除了溥仪皇帝只在位3年,而且当时仅6岁,没有办理处理朝政以外,其他的清朝皇帝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都是比较勤奋的,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是怠政的,这与明朝的诸位昏君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比。

那么,勤奋的清朝皇帝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又在做些什么事情呢?

每天5点钟的时候皇帝就要起床,起床洗漱完毕后要先去太皇太后或者皇太后处请安,以示孝道,请安完毕后,皇帝就要开始早读,早读的内容一般包括《圣训》和《实录》,内容前一天晚上由太监安排好。读书的活动一般到7点钟结束。

此后7点到9点之间,皇帝会吃早饭,吃完早饭后会去上朝,上朝完毕后有可能会单独召见一些大臣来商议。这样的话一早上时间基本上就会结束了。那么皇帝会不会在忙完后去吃午饭呢?答案是否定的,清朝的皇帝是不吃午饭的,宫廷里面只有两顿正餐,一顿是早饭,一顿是晚饭,所谓的晚饭实际上是从下午一点钟开始的。大概到下午3点左右,晚饭会结束,此后一直到傍晚时间都是皇帝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吟诗,也可以去御花园赏花。

晚上7点到9点的时候,清朝的皇帝还要参加祭祀活动,主要是满族的萨满祭司,结束后就是皇帝的休息时间了,从清朝皇帝的作息时间可以看出清朝皇帝还是比较劳累的。光绪帝在晚清的皇帝当中,还算是一位比较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所以光绪帝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可能会更劳累一些。


青年史学家


看完这些垃圾奏折,给8亿我都不当皇帝!

在清朝时期,各种有用的没用的奏折疯狂涌现,而康熙雍正乾隆三父子,正是自家奏折制度的最大受害者。至于为什么清朝这三位皇帝会这么累,且看下文分析:

按道理奏折这种东西,本身只是用于汇报工作和各地大事,以及君臣之间的秘密♂交流,但在原则性超强的清朝皇帝眼里,奏折反而和上班打卡一样,管它事大事小,反正都给我先走一遍程序就对了。

大事?揭发检举?工作汇报?都给我先等等,请安了没?没有麻烦先去排队。

说到清朝奏折里谁最烦人,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男人——奏折狂魔赵弘燮

作为蝉联多届“我是奏折王”冠军的人才,就连康熙迎面看到他,都得立马掉头走人,不然下一秒就是一封奏折糊脸上。

据台北故宫不完全统计,在赵弘燮担任巡抚的十七年里,就疯狂写了

1176封奏折,平均不到六天就要递上一封新奏折,奏折数量第二的人还不及他一半。

而且在这1176封奏折里,光是纯粹的请安折,就占据了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在外人眼里看来,赵弘燮简直就和夏天的蝉一样,没完没了的围在身边烦人

“皇上你好吗?”

“皇上你最近怎么样了?”

“皇上你在吗?”

而且作为一名铁头娃,赵弘燮还屡次申请进京给康熙贺寿,即使不断拒绝,也从未放弃过继续上奏哀求,偏偏康熙还不能屏蔽他,只能一次又一次拒绝,能碰到这么一个人才,想必康熙也是非常心累了。

但无论手下大臣多烦人和头疼,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皇帝,清朝皇帝还是坚持每个奏折都去认真阅览的,甚至还一一作出批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清朝皇帝经常加班熬夜,批改奏折改到半夜精神恍惚都不能睡。

像康熙他儿子雍正,估计就是因为熬夜工作导致大脑失灵,不小心在朱批里留下了“朕最近又胖些了”这种黑历史

有时候碰到奏折实在太多,雍正会直接被弄糊涂,把请安帖的回复写到了奏事帖里。

所以说,清朝皇帝人均晚上十二点睡,早上四五点起床,一周七天全年无休批奏折,真的全是自己作出来的哈哈哈哈。

但说到底,皇帝也是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工作,晚上还要抽时间翻牌子以免后宫起火,这样下去谁扛得住?于是,清朝皇帝定下了朱批专用三连。

能不写字就不写字,要写也尽量只写三个字以内,要多任性就有多任性,而号称清朝第一大猪蹄子的乾隆,甚至还在奏折里回复过“放你的屁”

言之不自惭乎”这种话,也算是任性到没边了。

但有些好奇宝宝可能会问了(并没有)

在明朝时期,就有一个人因为废话实在太多,在朝堂上挨了一顿毒打,他就是明朝刑部主事

茹太素。

简单来说,明朝洪武九年,茹太素上了一个奏疏(明朝时期不叫奏折,叫奏疏),朱元璋让人读了才不到一半,就花了三个多小时,然而这奏疏竟然还没进入正题。

朱元璋当即喊停,命人不要在读下去,数了数字数,竟然还有一万多字,这人废话怎么这么多?

朱元璋气得直接把茹太素传了进宫,当场就让侍卫给他屁股来了一套疯狂摩擦,这件事导致的结果就是茹太素回家三天都下不了床,还大大改善了明初文官说废话的现象。

所以说,在这么一对比下,康熙雍正乾隆三父子的脾气,也真的算是非常好了,仅仅是口头责怪一下大臣,该批改还是继续批改。

但在最后,朕想说奏折其实远不像文里说的那么轻松,在那些看似笑料的句子里,背后隐藏的可能就是饥荒与叛乱,我们只是在利用历史的边角料来编织成今天的故事。

但如果这能令我们走近历史,又何乐而不为呢?


【喜欢作者的清奇文风和脑洞漫画,欢迎关注:朕说】


朕说


要说清朝的皇帝辛苦,光绪还是比不上他的祖先的

1清朝皇帝第一敬业--雍正

雍正在从政13年期间,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几乎不敢休息,是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而每年基本不给自己放假,是清朝前几位皇帝中去圆明园最少次数的皇帝。每天批阅奏章数量也十分巨大,当然最后死去的时候,也是积劳成疾(也有说法是吃丹药而死)

2又辛苦又会玩--乾隆

乾隆帝在位60年,也算是以为比较勤政的好皇帝,乾隆的习惯时晚上6点左右睡觉,3点起床4点开始工作,其实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天气的,古代没有电(划重点)往往人们的作息时间就是天黑天亮,乾隆也算是比较正常的。

皇帝的辛苦主要在清代时,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这成大程度上,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所以皇帝必须工作加倍才能基本处理完政务。明朝时期,朱元璋刚开始废掉丞相的时候,朱元璋自己也快累倒了。后来又设置了春夏秋冬的副官来帮他,但是雍正之后,军机处的建立,皇帝大权在握,基本上每件事都需要皇帝处理,所以下率下降不说,皇帝还累个不行。


我想iwant


凌晨4点多钟,养心殿后寝宫里已经有了动静,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内有灯光亮起,当班的太监宫女就都得打起精神,准备服侍。

养心殿这个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过于寡欲”。

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从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明嘉靖帝以乾清宫后暖阁为寝宫,九间屋子里共设二十七张床,每晚随意挑床休息,没有定数,大概是一种安全的考虑。

侍女给皇帝叠好被子,用银盆端了热水伺候他净脸,然后梳头太监头顶着黄云龙缎面的包袱进来,请安,进屋。皇帝每天要梳头,编辫,剃须。

养心殿南边御膳房的人已经忙完了,只等传膳。皇帝在哪,御膳就在哪儿传,有时候乾隆一大早出西华门,到西苑的同豫轩去用膳。西苑今天叫中南海,同豫轩挨着宝月楼,也就是今天的新华门。

皇帝穿戴停当,就出寝宫往东暖阁——百余年后,同治、光绪两朝的太后就在这里垂帘听政27年。皇帝的穿着由内务府的四执库管理——四执:冠、袍、带、履。

每天皇帝穿了什么,都记载在《宫中穿戴档》,同其他诸多宫廷档案一起,在许多年后成为清史学者还原宫廷生活的凭据。

御膳房是宫中大机关,官员厨役共370人。房内炉灶百余口,都编上号,每灶配掌勺、配菜、打杂各一人。这样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可以清晰地责任到人,无论是赏还是罚,都有着落。

皇帝每日用饭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详细记录,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月成一册,称“膳底档”。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宫中大忌,绝不能问,更不能写。

御膳每每几十上百种菜肴摆开,更多是为了安全考虑,让人即便从日积月累的资料中,也难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饮食偏

御膳上齐,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监盯准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赶紧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里。

要是皇帝说不错,就再舀一次,然后立刻撤菜,绝不能舀第三次。这是清室家法,要皇帝小心谨慎,不可贪食,免遭毒害。

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钟工夫,就推开餐具起身了。

上班时间:“朕知道了”“称臣得体”

乾隆在宫中每日早膳后,必读先皇“实录”、“圣训”一卷,“每日间恭阅实录一册,周而复始,于创业垂统之迹敬识之弗敢忘”。

他用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刻来阅读先祖实录,因为对每一代帝王,祖宗的法则和训导都是他们执政的思想资源、精神引导。

读圣训或在乾清宫西暖阁,或在养心殿暖阁及弘德殿。在乾隆时期,乾清宫是清代皇室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帝的旧屋陈列室,其中藏有太祖努尔哈赤实录,是盛京旧本,记载了努尔哈赤发动的一次次战争。

这一日的奏折已经在等着皇帝批阅了。奏折是一种密奏文书,可以由原奏人直达皇帝,不必经过层层官僚关卡。

奏折制度始于康熙皇帝。为了掌握第一手基层政情,他要求部分亲信官员在日常公文外,另将探知的各省大事附在直达皇帝的请安折中,秘密奏上。雍正继位后,深知密折传递信息快速高效,扩大了密折使用范围。

据清代学者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载:每天午夜十二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办事员到东华门外。他们跟着外奏事处的值班官入紫禁城,到乾清门广场东侧景运门内的值班房。

把装奏折的匣子和各自衙门的印片,交给奏事官登记。奏事官根据折上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了先后,送乾清门内的内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的御前大臣或太监转送皇帝。内奏事处收件的时间不超过凌晨两点。

外省奏折除了通过在京衙门,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专差递送进宫,也有的经驿站系统速递到京,交兵部捷报处,再由兵部司员送到乾清门。奏折速递如注明“马上飞递”,按规定日行三百里,更急者可要求日行四百、五百甚至六百里。

乾清门外,办事员送完奏折并不就走,因为前次送皇帝批阅的奏折将从凌晨三时起陆续发下。乾清门石栏的白纱灯如果移上台阶,朱批的奏折就快出来了,各部院办事员再领回自己单位。

经皇帝亲笔批示的朱批奏折,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雍正时规定,得到皇帝御批的奏折必须缴回宫中储存。军机处设立后,朱批奏折必先交到军机处抄录副本存查,称为“奏折录副”。

回缴宫中的奏折和军机处抄录的副本,成为今天重要的清史档案。如《乾隆宫中奏折档》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军机处奏折录副,存于紫禁城西城墙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烙馍卷馓子


根据题目所问,有书君认为,3点起床,12点吃晚饭,17点就睡觉,应该是极少数皇帝能做到的,代表不了大清朝前后共12位皇帝。


不过,清朝皇帝们是历史上最勤政的,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他们几乎个个都日夜忙于政务,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这跟明朝嘉靖,万历的疏于朝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光绪皇帝,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帝王,在慈禧的压制下,他在政治上始终难以施展。即使如此,他的努力仍然让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诚意。


清朝12代近三百年的基业,留给了后世“勤”的印象,这不免让人想要一探究竟。那清朝到底有多“勤政”?听有书君从头说起:


一、清朝皇帝“勤”在政务


根据清宫档案的记录,除国朝大典外,清代皇帝的作息时间大致如下:


1.早晨5:00起床,请安,早朝;

2.7:00-9:00早膳;

3.9:30-11:00办公,批奏折;


4.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

6.下午5:00-9:00吃晚点,做佛事,就寝。


由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当皇帝真不是一个轻快“活儿”,要严格执行这个“职业”的作息时间,并无想象中那么多趣味可言。


清朝皇帝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早晚两次正餐,时间分布极为规律,从早上5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午处理政事,下午学习以及处理私人事务。


上午是皇帝们集中处理政务的时间,他们处理的政务主要有两大类:



1.是早朝,又称御门听政。自康熙皇帝起就开始的早朝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即4:00-5:00,是雷打不动的早朝时间。除了有病和重大事件,只要皇帝在京,就没有节假日。


2.是批阅大量的奏折。奏折分明折和密折两种。明折是由内阁大臣先看,重大事情交给皇帝决定。这种奏折,皇帝还可以让大臣们分忧。密折就不同了,必须得由皇帝亲自批阅,而且四品以上官员都有上奏密折的权利。可以想象一下,皇帝每天需要批多少折子,到底有多累!


二、清朝皇帝到底“勤”到什么程度?这三位可见一斑。


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的“勤勉”最为突出:


1.清太宗皇太极。皇太极可以说是个工作狂,从登基到逝去,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突然死去。史书记载,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清宁宫东暖阁“端坐无疾而终”。仅从这点上看,皇太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2. 清圣祖康熙帝,自除掉鳌拜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唯恐有怠政务,数十年如一日,励精图治”。正如他在遗诏中所说的那样:“自御极以来,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3.清世宗雍正。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真可谓“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迟”,天天熬夜,以至于把眼睛都熬的近视了。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告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歇。


他甚至规定,密折制度从近臣扩展到全体臣工。本来每天批的折子都够多了,这一下子,折子数量又以几何数字暴涨,想想都酸爽!当时,很多人认为,皇帝一人承担一朝之事简直开玩笑,肯定坚持不了几天。而雍正皇帝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所有质疑。


据说,雍正皇帝在位12年期间共批复奏折四万多件。算起来,他每天要批复十多件。他对所有密折都认真批阅,而且很多折子上红色朱批都超过了一千字。



当然,光绪也是很“勤”的一代君王,只是慈禧的光环盖过了其真切的付出,史料更多的记载了其悲剧的一面。但我们还是能从他的勤勉看到他想要有所作为的诚意和决心。


三、清朝皇帝勤政的原因。


在历朝历代中,清朝皇帝以“勤”闻名,原因何在呢?


1. 以史为鉴,免步后尘。


明嘉靖,万历疏于朝政,导致国家日渐衰败,最终走向灭亡,这给了满清皇贵们最直接的启示:江山稳固不易,最忌“疏忽”二字。


所以清朝从皇太极建立江山开始,也许就暗下决心,决不能让大清基业毁在“懒”上,并一辈辈领会并传承了这种“勤政”的思想和做事的态度。


2.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执政的难度,皇帝们以“勤”补“缺”。


清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时内忧外患.反清势力也格外多,这就使得朝廷不得时刻警惕,处处小心,力求周全仔细。这也是清朝皇帝勤勉的重要原因。


3.清朝中央集权制的过度膨胀。


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史上号称“权利狂”。他虽然一上位就废除了中书省,即丞相制,但还保留了内阁帮他处理一些政务。而清朝,实行的是绝对的皇权,连内阁都已形同虚设,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亲力亲为。



从顺治朝组阁到康熙朝的南书房,清王朝一次次的皇权集中,使得清朝皇帝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综上,清朝历代皇帝多“勤政”不仅确有其事,而且自有成因。有道是“有多大权利就有多大责任”,我们可能更多的看到了皇权的霸气和任性,却稍有考量其背后的付出和担当。


有书君觉得,任何事业的成就都不容易,老话说“勤能补拙”,就连古代皇帝都如此敬业,我们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最后,有书君祝愿我们的每一位读者都散发出勤劳的光芒!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清朝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皇帝都忙的要命,换句话来说清朝注重君王勤政的传统,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超乎其他朝代的君主集权,清朝是专制统治的一个巅峰,满清似乎对统治之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渔猎的少数民族,不过区区四百多万人,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但是这也是清朝为何面对西方潮流,变革会如此之难,实在是因为一个稳定久了的体系,如果不是外部压力太大,其是不会自己崩溃的。

清朝建立之后,本来是有所谓的“八王会议”,这是唯一一个可以左右皇帝号令的存在,但是仅仅存在了不到30年,这条便被废除了。此时清朝的皇帝成为了大小事务的决策者,清朝又缺乏像明朝一样的内阁制度,所以几乎清朝的皇帝需要处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在雍正之后,更是皇帝都流行工作狂,但是这不是一件好事。

清朝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但是内容是八股文,其原因就是清朝需要的是听从皇帝号令的臣子,仅此而已。这些科举制度的产物,犹如一台机器,构成了满清统治中原的体系。这一切都是为了束缚汉人这个群体,用科举选出机器一般的汉人官员,由这些官员去治理地方。而满人到了汉地,由一个专门的满人聚集地,为的就是不让满人同汉人发生矛盾。

所以清朝百姓只知道地方官员,根本就不知道这上面到底还有那些官员,加上清朝还出台了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也就是去一百里外的地方,就需要上报官府。这些都是满清的统治术,而且十分有效。如果没有外来压力,这种体系估计还能正常运转超过几个世纪,这是清朝社会的特点,这种近乎顽固的体系,将极大限制国家的发展,更导致清朝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

当年百日维新开始之后,地方官员根本就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意思,百姓更是不知道要怎么做,如果这是一群有思想的百姓,面对这样的政策,就算是其之颁布一百天,那么这个潮流也是慈禧所无法阻挡的。光绪虽然勤政,但是却不知道从何着手。真正看透清朝这种体系的只有李鸿章,只有李鸿章明白大清不可用猛药,只能一步一步来,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任何激进的政策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灾难,只有等民众觉醒,国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