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饕餮”這倆字 文

說說“饕餮”這倆字 文/李梅

“饕餮”(tao tie)一詞,值得一說。首先是繁複的筆畫,不好寫,弄不好就寫錯;其次是難記的讀音;再者就是複雜多變的詞義了,最後一點是重點要說的。

大多數人都籠統地知道“饕餮”是個貪財貪吃的怪獸。然而,為什麼到了蘇軾筆下,它又一下子成了人人羨慕的美食家了?

“饕餮”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這段話是說,縉雲氏有個壞兒子叫饕餮,貪食貪財,無惡不作。老百姓把他與混沌、窮奇、檮杌合稱為天下四凶。混沌結交盜賊,行兇作惡,殺人如麻;窮奇散佈謠言,陷害忠良;檮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饕餮貪婪成性,慾壑難填。

“饕餮”的長相如何?《神異經·西荒經》:“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而《山海經·北山經》又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這裡的“狍鴞”,就是“饕餮”。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刻有一種獸面紋,《呂氏春秋》稱之為“饕餮”。據《呂氏春秋·先識》說,“饕餮”貪吃無厭,為滿足吃的慾望,竟然吃自己的身體,結果只剩下自己的頭、因無法吃到而留下了。所以作為青銅器上的主流紋飾——饕餮紋,都是“有首無身”的。

有的說它是牛身人面,有的說它是羊身人面,還有的乾脆就說它是人。但不管它是人還是獸,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都說它“貪”。所以,“饕餮”就成了貪婪的象徵。但是,蘇東坡為什麼給它授予“美食家”的稱號呢?這源於蘇東坡的《老饕賦》。在這篇文章中,蘇東坡這樣寫道:“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就是把鮮美的食物統統聚斂起來,以滿足我的口福。

有人認為蘇東坡把“饕”理解成貪吃,是用錯了,其實不然。大學問家蘇東坡這樣用是有根據的。的確曾有人把“饕”解釋為貪財,把“餮”解釋為貪吃,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把它們分得這麼明確。如《說文解字》中就沒有分哪個字是“貪於飲食”,哪個字是“貪於貨賄”,而一律把它們都解釋為“貪”。

《淮南子·兵略運》:“貪昧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搔動。”其中的“貪昧”就是“貪婪錢財”,而與“貪昧”並列的“饕餮”就不可能再有“貪財”之義了。根據《左傳》上“貪於飲食,冒(貪)於貨賄”之說,可知《淮南子》上與“貪昧”並列的“饕餮”應該是指“貪於飲食”。所以說,蘇東坡把貪吃的人稱作“老饕”不是沒有根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