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费德曼实验”注定也是一门“烧钱的”生意

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城市,无人货架成了白领们热议的焦点,没吃早餐,来一盒泡面,中午犯困,来一包咖啡,加班补充能量,来点零售.........相比于便利店,无人货架把商品搬到了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地方,提供方便的同时更是节约了成本。

2017年堪称无人零售的元年,无人货架更是得到了资本的新宠。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截至9月末,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其中不乏单笔融资金额过亿元的案例,最高融资额达3.3亿元,总额超过25亿元。厦门又一城认为,无人货架在短时间内屡屡刷新融资金额,有望成为新零售风口下的一匹黑马。

其实,无人货架的出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基本的雏形。当时美国有一个名叫保罗·费德曼的农业经济学家,每拿到一个研究合同时,费德曼总会买点儿面包圈分给大家,当作一种奖励。后来费德曼养成了习惯,每到星期五都会在办公室里放一筐面包圈,让大家随便吃。这样下去费德曼自己觉得很不划算。为了收回买面包圈的成本,他在面包筐旁放了一个空的用来装钱的篮子,上面标有建议价格。结果这个没人看守的收款篮收回了95%的面包钱。后来,费德曼决定辞掉研究所的领导职务,专门卖面包圈。费德曼用很简单的方式招揽生意:一大早,他将面包圈和一个用来装现金的篮子放在不同公司的食品间,等到午餐时再回来取钱和剩下的面包圈。几年后,费德曼赚的钱和原来当研究分析师时一样多。

如今市面上获得高额融资的猩便利、缤果盒子等无人化模式也只不过是保罗·费德曼的“面包圈”的升级版,除了商品种类变得多样化,支付方式从以往的现金转变成电子支付。那么升级版的保罗·费德曼的“面包圈”是都真的前途光明?

1、货损率

原本业内普遍认为:在办公室这样小范围的消费场景下,依托公司内的熟人关系,可以对购物完主动买单做一定的督促,而且主打的白领群体素质应该也比较高。但真正运行之后发现,人性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9月14日,虎嗅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吃垮两家无人货架了》反映了无人货架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现在无人货架各创始人都强调,无人货架货损率在商超业态可接受的10%之内,但具体实情仍备受质疑。

2、SKU少

无人货架的性质决定了虽然在SKU上比笨重的自动售货机要强,但与便利店相比仍旧非常有限。虽然许多无人货架创始人头提出过类似利用大数据画像,实现无人货架“千架千面”,但是目前只能通过每个货架上货物的消耗量进行粗略画像,并不能做到精准。而如果想做到淘咖啡那样运用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结合,将用户的整个购物行为和轨迹捕捉进行精准画像是否又违背了无人货架的低成本的出发点。

3、缺乏有效的竞争壁垒

从已有的无人货架上来看,大多是简易的货架与商品+支付二维码模式,有的附带冰柜。从无人货架硬件配置上来看,似乎毫无壁垒可言,而软件应用层面就更没有深挖的可能性。如今,由于无人货架落地模式大多是地推人员与放置点的公司谈好合作形式,以排他合作模式来作为壁垒。但这种壁垒的价值性非常受质疑,巨头一旦入场或者竞对烧钱入局,都会大大增加无人货架的稳定性。如何在更好服务用户的硬件、软件层面形成壁垒,将是无人货架玩家未来长期经营的关键核心。

无论如何,这场升级版“费德曼实验”已经不仅仅是当年卖面包圈的实验了。无人货架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有效的竞争壁垒,但作为最贴近用户的前端,它有可能成为白领用户高密度的触点,如果无人货架能够和其他相关业务(线上平台、物流系统、o2o服务、本地便利店、本地生活服务等)结合起来,最终有可能会对传统便利店、传统零售业务形成高频打低频的降维打击。

无人货架最终能杀出重围的,也是这些能跟线上平台、物流系统、o2o服务、本地便利店、本地生活服务形成有效互动、建立完整体系的公司。同时,它还是一门“烧钱”的生意,讲究扩张速度,看重运营能力,强调差异化打法,急需精细运营的技术加持。它是一门对场景选择高度依赖的生意,也是一门需要和人性对抗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