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東周前期為什麼叫“春秋”?具體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的東周前期,為什麼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麼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孔子像)   第一,“春秋”一詞出自於孔子修訂過的史書《春秋》。   這本史書記錄了東周時期,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後一共242年的各種大

(司馬遷劇照)   第二,“春秋”是代表年的時間概念,“冬夏”不是。   有人還可能問,就算東周前期的命名,是根據魯國的史書《春秋》來的,為什麼魯國的史書要以“春秋”命名,而不是以“冬夏”命名呢?   這主要是在古人的時間概念中,春天是萌發的季節,秋天是衰敗的季節。或者說,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秋天是收割的季節。春天到秋天,然後秋天到春天,就是草木生命的一個輪迴,這就有了時間的概念。而“冬夏”沒

(三家分晉)   第三,“春秋”一詞可以概括東周前期的時代特點。   從東周開始,社會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諸侯們開始不聽周天子的話了,不遵守“周禮”了。同時,那些大諸侯們又依靠自己的強大,任意攻打併兼併其它弱小的諸侯,侵吞瓜分小諸侯們的土地,並且把小諸侯給滅了。同時,那些大的諸侯國內部,也會產生分裂,比如韓趙魏三家分晉等等。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有的諸侯變大了,蓬勃發展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