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一部塵封五年之久的國產片終於上映,電影的名字是《狗十三》。

因為頗具玩味的電影名字,許多人抱著戲謔和獵奇的心態去看這部電影,看完以後無不心神久久難以平復。

這是導演曹保平拍給所有孩子的一部電影,只關於童年,無關聲勢浩大的青春宣言,展示了一個孩子如何“長大成人”,平靜地揭露偽善的大人世界。

正如海報上寫的一樣,“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2006年,13歲的少女李玩。

她和許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樣,過著上學放學,吃飯睡覺的平常生活。

她還有著一些小愛好,愛看《鏘鏘三人行》,愛聽搖滾樂,愛讀《時間簡史》,尤為鍾愛物理學。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李玩身在一個父母離異的家庭,父親瞞著她再婚生子,她和爺爺奶奶住一起。

大人總會把他們自以為好的東西給予你,不管你接不接受,也不管你適不適合。

爺爺奶奶每天催促她和牛奶。他們只看到了李玩抗拒牛奶,喝牛奶到吐,卻不知道她牛奶過敏。

繼母可能為了討好李玩,也可能為了討好李玩父親,會了解她的喜好,給她買禮物。

父親平常性情暴躁、脾氣不好,除了她的成績什麼都不關心。在她不開心時,就給她錢搪塞過去。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李玩鍾愛物理學,但因為父親脅迫李玩改報英語興趣班,而發生爭吵,落得不愉快的下場。

父親為了安撫她,給她買了一條小狗作為補償,喜愛物理學的她把這條小狗起名為“愛因斯坦”。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平日缺乏關愛的李玩,非常珍視小狗。因為她覺得自己和小狗很像,都不被家人重視,於是把小狗當作是靈魂的伴侶。

她和小狗同吃同睡,形影不離。她偷偷把爺爺奶奶給的牛奶餵給小狗,把小狗抱上床一同睡覺,對小狗述說難以開口的少女心事。

直到一日,爺爺買菜時,和菜販聊天,一不留神把小狗弄丟了。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全家人怕李玩不開心,坐在一起商量對策,但他們沒有去找小狗,而是買了一雙溜冰鞋給她作為補償。

李玩知道以後,大哭大鬧,折騰了幾番,夜裡隻身一人瘋狂地尋找小狗,一邊找一邊喊著:“愛因斯坦!愛因斯坦......”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為了阻攔李玩,爺爺崴腳,奶奶差點走丟。

大人們最後偷偷買了一條小狗謊稱是“愛因斯坦”,因為他們覺得,“小孩子的事情,哄哄就過去了。”

知道真相的李玩以大鬧、折騰、喝酒來宣洩不滿,被激怒的父親以一場暴打終結了她的任性,也終結了她的童年。

而李玩的一夜長大,也從父親抱著她,一句“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開始的。

那一次暴打以後,她知道自己是無力反抗的弱勢一方,知道自己除了妥協別無他法,知道學會順從懂事才是“好孩子”。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於是她學會了將牛奶一飲而盡,學會了喊小狗“愛因斯坦”來配合大人的謊言,學會了接受弟弟的存在,學會了在宴席上接過一筷子狗肉也不忘說句“謝謝”。

電影裡,小狗貫穿全劇,從丟失、尋找、替代、接受的過程,殘忍卻平靜地將一個13歲少女“長大成人”的因果披露在觀眾眼前。

到最後,李玩再也不是孩子了,小狗也再也找不回來了。

早在2013年,電影就已經拍攝完畢,還進行了小範圍的試映,也曾經登上一些電影節的熒幕,反響不錯,好評如潮。

由於導演曹保平不願意做一分的修改,以及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未能如期公映,在塵封了五年以後才正式上畫。

導演曹保平說,最初版海報上的電影名字是《狗13》,到最後審查時才更換成《狗十三》。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電影上映以後,任素汐發了一條微博總結自己的觀後感:“操。”

姜思達也拍了一段七分鐘的視頻,回想起自己是如何成為“大人”的過程。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狗十三》之所以引起廣泛的共鳴,因為這是每個人的《狗十三》。每個人都能從這部電影中或多或少看到,作為孩子時的自己和大人們的對立。

你會發現,大人們似乎只會告訴你“好不好”,而不是問你“開不開心”。

像是電影中父親脅迫李玩改報英語興趣班,因為相比於物理學,學英語才是更顯得正道的事情。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但這種種行為在大人而言,都能因為一句話化之了了:“這都是為你好。”

像是打著“為你好”旗號的這些話,自我們懂事以來就不絕入耳。而且比比皆是:

“都是為你著想”

“打你,是因為愛你”

“你不懂,是因為你太小”

“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大人們似乎有著強烈的改造欲,總是希望我們能夠按照他們設定的軌跡走下去,如果稍有不滿或不同意,就像是辜負他們的一片好心。

於是“為你好”這些話,也成了大人們打壓我們,或是證明自己絕對權威的武器,讓不少人痛恨自己的父母,給予自己一個並不快樂的童年。

但讓人矛盾的是,大人們偶爾暴露出的脆弱和無奈,又會讓人懷疑自己的痛恨是否沒情沒義。

例如李玩父親在酒席上應酬時,點頭哈腰地給人敬酒,卑躬屈膝地給人說好話,你知道那種卑微都是為了家庭。

像是《狗十三》的最後,李玩和媽媽打過電話以後,她好奇地問爸爸,“你和媽媽是如何開始的呢?”

女兒的提問,讓一直威嚴十足的父親哭了,他捂著李玩的眼睛,而自己在一旁痛哭流涕,才發現原來他們也有脆弱的一面。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其實許多大人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他們總是以大人那種偽善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總是希冀孩子一夜之間,能夠聽話懂事,然後一夜長大。

歸根結底,因為大人們總是不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待孩子就像對待李玩的“愛因斯坦”一樣,孩子覺得大人不理解自己,大人覺得孩子不懂事。

有人說過一句話:

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我們誰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抄襲了我們的青春,難怪被禁5年!


有人評價說,看不懂的人都是幸福的。但我想,電影裡可能是許多人都無法企及的幸福。

就像李玩被打了,父親會道歉,會說自己是因為“愛她”。而大多數人捱打以後,往往等來的只是一句“過來吃飯吧。”

電影的結尾,李玩和父親在滑冰場,看著慢慢長大、也會像李玩一樣吐掉牛奶的弟弟。

弟弟在滑冰場溜冰,不斷地摔倒,哀求教練扶他起來。摔倒、站起來,週而復始。

李玩看著弟弟,就像看著曾經的自己。我們看著李玩,也像看著曾經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