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一部尘封五年之久的国产片终于上映,电影的名字是《狗十三》。

因为颇具玩味的电影名字,许多人抱着戏谑和猎奇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无不心神久久难以平复。

这是导演曹保平拍给所有孩子的一部电影,只关于童年,无关声势浩大的青春宣言,展示了一个孩子如何“长大成人”,平静地揭露伪善的大人世界。

正如海报上写的一样,“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2006年,13岁的少女李玩。

她和许多青春期的孩子一样,过着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的平常生活。

她还有着一些小爱好,爱看《锵锵三人行》,爱听摇滚乐,爱读《时间简史》,尤为钟爱物理学。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李玩身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父亲瞒着她再婚生子,她和爷爷奶奶住一起。

大人总会把他们自以为好的东西给予你,不管你接不接受,也不管你适不适合。

爷爷奶奶每天催促她和牛奶。他们只看到了李玩抗拒牛奶,喝牛奶到吐,却不知道她牛奶过敏。

继母可能为了讨好李玩,也可能为了讨好李玩父亲,会了解她的喜好,给她买礼物。

父亲平常性情暴躁、脾气不好,除了她的成绩什么都不关心。在她不开心时,就给她钱搪塞过去。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李玩钟爱物理学,但因为父亲胁迫李玩改报英语兴趣班,而发生争吵,落得不愉快的下场。

父亲为了安抚她,给她买了一条小狗作为补偿,喜爱物理学的她把这条小狗起名为“爱因斯坦”。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平日缺乏关爱的李玩,非常珍视小狗。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小狗很像,都不被家人重视,于是把小狗当作是灵魂的伴侣。

她和小狗同吃同睡,形影不离。她偷偷把爷爷奶奶给的牛奶喂给小狗,把小狗抱上床一同睡觉,对小狗述说难以开口的少女心事。

直到一日,爷爷买菜时,和菜贩聊天,一不留神把小狗弄丢了。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全家人怕李玩不开心,坐在一起商量对策,但他们没有去找小狗,而是买了一双溜冰鞋给她作为补偿。

李玩知道以后,大哭大闹,折腾了几番,夜里只身一人疯狂地寻找小狗,一边找一边喊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为了阻拦李玩,爷爷崴脚,奶奶差点走丢。

大人们最后偷偷买了一条小狗谎称是“爱因斯坦”,因为他们觉得,“小孩子的事情,哄哄就过去了。”

知道真相的李玩以大闹、折腾、喝酒来宣泄不满,被激怒的父亲以一场暴打终结了她的任性,也终结了她的童年。

而李玩的一夜长大,也从父亲抱着她,一句“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开始的。

那一次暴打以后,她知道自己是无力反抗的弱势一方,知道自己除了妥协别无他法,知道学会顺从懂事才是“好孩子”。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于是她学会了将牛奶一饮而尽,学会了喊小狗“爱因斯坦”来配合大人的谎言,学会了接受弟弟的存在,学会了在宴席上接过一筷子狗肉也不忘说句“谢谢”。

电影里,小狗贯穿全剧,从丢失、寻找、替代、接受的过程,残忍却平静地将一个13岁少女“长大成人”的因果披露在观众眼前。

到最后,李玩再也不是孩子了,小狗也再也找不回来了。

早在2013年,电影就已经拍摄完毕,还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映,也曾经登上一些电影节的荧幕,反响不错,好评如潮。

由于导演曹保平不愿意做一分的修改,以及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未能如期公映,在尘封了五年以后才正式上画。

导演曹保平说,最初版海报上的电影名字是《狗13》,到最后审查时才更换成《狗十三》。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电影上映以后,任素汐发了一条微博总结自己的观后感:“操。”

姜思达也拍了一段七分钟的视频,回想起自己是如何成为“大人”的过程。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狗十三》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共鸣,因为这是每个人的《狗十三》。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或多或少看到,作为孩子时的自己和大人们的对立。

你会发现,大人们似乎只会告诉你“好不好”,而不是问你“开不开心”。

像是电影中父亲胁迫李玩改报英语兴趣班,因为相比于物理学,学英语才是更显得正道的事情。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但这种种行为在大人而言,都能因为一句话化之了了:“这都是为你好。”

像是打着“为你好”旗号的这些话,自我们懂事以来就不绝入耳。而且比比皆是:

“都是为你着想”

“打你,是因为爱你”

“你不懂,是因为你太小”

“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大人们似乎有着强烈的改造欲,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按照他们设定的轨迹走下去,如果稍有不满或不同意,就像是辜负他们的一片好心。

于是“为你好”这些话,也成了大人们打压我们,或是证明自己绝对权威的武器,让不少人痛恨自己的父母,给予自己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

但让人矛盾的是,大人们偶尔暴露出的脆弱和无奈,又会让人怀疑自己的痛恨是否没情没义。

例如李玩父亲在酒席上应酬时,点头哈腰地给人敬酒,卑躬屈膝地给人说好话,你知道那种卑微都是为了家庭。

像是《狗十三》的最后,李玩和妈妈打过电话以后,她好奇地问爸爸,“你和妈妈是如何开始的呢?”

女儿的提问,让一直威严十足的父亲哭了,他捂着李玩的眼睛,而自己在一旁痛哭流涕,才发现原来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其实许多大人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他们总是以大人那种伪善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总是希冀孩子一夜之间,能够听话懂事,然后一夜长大。

归根结底,因为大人们总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待孩子就像对待李玩的“爱因斯坦”一样,孩子觉得大人不理解自己,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

有人说过一句话:

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出“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我们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抄袭了我们的青春,难怪被禁5年!


有人评价说,看不懂的人都是幸福的。但我想,电影里可能是许多人都无法企及的幸福。

就像李玩被打了,父亲会道歉,会说自己是因为“爱她”。而大多数人挨打以后,往往等来的只是一句“过来吃饭吧。”

电影的结尾,李玩和父亲在滑冰场,看着慢慢长大、也会像李玩一样吐掉牛奶的弟弟。

弟弟在滑冰场溜冰,不断地摔倒,哀求教练扶他起来。摔倒、站起来,周而复始。

李玩看着弟弟,就像看着曾经的自己。我们看着李玩,也像看着曾经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