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這種令人窒息的手段,讓人受益匪淺,但他終究有個致命弱點!

于謙這種令人窒息的手段,讓人受益匪淺,但他終究有個致命弱點!

更正上篇文章的兩個錯誤:朱高煦不是寧王,朱宸濠才是,罵朱高煦的是朱瞻基,不是他爹朱高熾。

下次複核一下再推送。

現在我們接上一篇文章繼續瞎說。

于謙在保住了諸位大臣的小命後,開始思索如何抵抗瓦剌的進攻。

土木堡之戰,簡直掏空了明朝的中堅力量,曾經的神機營(拿槍的部隊)戰功赫赫,名字就能讓敵人聞風喪膽,這樣的部隊,在土木堡還沒放上一槍就全軍覆沒,你說氣人不氣人。

瓦剌嚐到了甜頭,原來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這麼不抗揍啊,於是懷揣著恢復大元帝國的偉大夢想盯上了北京城。

此時朝堂一片混亂,對於瓦剌的進攻,大家都想南遷避禍,現在北京城空虛,剩下的都是老弱殘士兵(精壯的去土木堡報道了)根本無招架之力。瓦剌幾萬野蠻騎兵衝過來可不是來旅遊拉動GDP的。

另外一個想南遷的原因是當官的怕受到連累,留在這裡危機重重,但是跑路了就很安全,可以繼續當官領工資。

大家都想這樣,但都等著別人開口,於是一個徐大人十分英勇的說出了南遷的主張。但最終未被採納(皇帝才有決定權),就因這個主張,他成了整個朝廷裡最怕死的笑話。

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他日子更加舉步維艱,所有人都嘲笑他,連皇帝都不待見他,就算他工作再刻苦認真績效第一,可年年提拔人沒他份。

于謙這種令人窒息的手段,讓人受益匪淺,但他終究有個致命弱點!

明明都想南遷,只是他勇敢說出來了而已,而那些苟且偷生、貪生怕死的突然就成了英雄,自己就是小人了,為何?因為:

不勇敢的、退縮的提議,不到萬不得已別先開口,誰先提誰有機會遭殃。

1.被採納了:其他人保住了名譽也享受了利益,但是萬一秋後算賬不找你找誰?就是你主張的!

2.不被採納:當場就遭唾棄,如果問題又通過其他積極的辦法解決了,那你以後更遭殃。

徐大人偏偏遇到了于謙這種能解決問題的人,所以註定他將來日子不好過(直到換了皇帝)。

徐大人建議南遷時,一個鏗鏘的聲音響起:建議南遷者,該殺!

此人就是于謙。

最終,明朝主戰。

于謙的統籌下,明朝最終戰勝了瓦剌,保住了半壁江山,具體細節就不說了,但有一件事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下。

決定守城後,于謙盤點了一下資源:北京城幾乎空虛。於是準備從各近處集結軍隊赴京備戰,如果都能如期趕到的話,不久京城大概會有17萬人馬,質量雖然一般,但飯量很大。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瓦剌來了不用打,直接圍起來餓死這17萬人。

明朝不是沒有糧食,相反多的很,且就在不遠處的通州。可當時交通不發達,距離北京城還是有相當一段距離,糧食要是運不來,可能就成敵人的口糧了,瓦剌部隊要是勒緊腰帶省著點吃,可以吃到小學畢業。

可是,要把糧食從通州運輸到北京,基本是絕路。

若安排工人運輸,這一來一去浪費的時間不說,也很危險,不知道瓦剌哪天就殺到了,中途要是被劫了,倒成了他們的運糧後勤了。

就算沒被劫,就靠馬車和人工,運輸量很有限,工人從北京出發的路上要吃飯吧,回來也要吃飯吧,只怕是運輸的剛夠工人自己吃。而且這一來一回多費時間,究竟要多久才能運足17萬大軍打持久戰夠吃的糧食?

況且運輸隊伍也有問題,京城的軍隊本身就非常少,誰敢派那麼多軍隊去取糧食呢? 萬一瓦剌來了怎麼破?

怎麼想都是絕路,自己拿不來,又怕給了瓦剌。於是很多人建議乾脆把糧食一把火燒了。

燒了,那17萬人吃土嗎?

如果你是于謙,遇到這情況怎麼處理?思考一下。

….

于謙這種令人窒息的手段,讓人受益匪淺,但他終究有個致命弱點!

于謙不是一般的才智過人,他輕鬆化解:所有快馬加鞭進京的軍隊,全部要經過通州——自取足夠糧食帶到京城。

一切問題都解決了,糧食由軍隊自己帶來,省時又安全。

嗯,這就是水平,別人想不到的他想到了。

看歷史看的越多,越覺得,似乎所有問題都有解,就看你是否足夠智慧。

這只是一個開端。

于謙最終將憑著自己過人的智慧趕走瓦剌。

他只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文官,從未帶兵打過仗,卻要指揮近20萬散裝大軍對抗強大的瓦剌,他扶大廈將傾,最終挽救了風雨飄搖中的帝國命運。

就是這樣一個人,你崇拜嗎?

可是最後卻含冤而死,讀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悲涼?

北京保衛戰後,石亨(土木堡之戰倖存者、北京保衛戰立功者)向朱祁鈺舉薦于謙兒子,于謙沒有接受,還和皇帝說了石亨的不是,大概就是講他不會舉薦人或舉薦無功之人的話。

石亨知道了,這下可不得了啦!

石亨雖然是武將,但氣量小的很:我好心舉薦你兒子,你不體諒我的好意就算了,還這樣不知好歹!從此就仇視于謙了。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新復位,石亨、曹吉祥、徐有貞合謀殺害了于謙。徐有貞,就是當年建議南遷之人,北京保衛戰後被大家恥笑抬不起頭,曾求于謙幫忙到朱祁鈺那說好話,于謙為他求情了,無奈朱祁鈺不原諒他,於是他堅持認為是于謙不肯幫忙而仇恨他。

至於曹吉祥,就是《龍門客棧》裡大太監原型,專業追殺于謙一家。

被陷害的這一年,于謙58歲。

抄于謙家的時候,官府帶了很多車準備拉金銀珠寶,怎麼著他也居高位這麼些年,應該有點存款吧,結果掘地三尺,只有鍋碗瓢和打了一層又一層補丁的常服。

這就是于謙,智商爆表的于謙、一生清廉的于謙。

于謙的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一、君子和小人不能成為朋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什麼原因又得罪他了,也許是因為一句很平常的話,或者你沒有完成他的一個要求。

不管你智商多高,這個防不勝防。

二、適當的人際交往規則要遵守。不能太尊從本心。別人推薦他兒子,以他的功勞,接受也是應該的,即使不接受,說幾句“犬子不配”的話就好,可他那麼耿直,耿直到直接到皇帝那說石亨的不是,這才使石亨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對於來自他人的欣賞或討好,大家可以大方接受;不想接受的,謙虛幾句推辭就好,千萬別為了顯示自己高尚而一本正經的說他眼光或行為有偏差、很離譜,更加不能在第三者那這樣評論他,這是交際大忌。

你若這麼做,討好你的人,必定會倒戈為你的敵人。

三、留一點精力給自己。于謙太過敬業,他把他全部的心血和智慧都用在了國家建設上,卻從未分心留意身邊的魑魅魍魎,他不參與拉幫結派,也從不注意其他人在幹什麼,這樣忠厚正直的人,在權力燻心的官場很危險。

在努力工作的間隙,記得偶爾停下來看看四周的情況,只有確保了周邊安全,保全了自己,才能繼續實現個人的價值。

有時候,順勢而為不可恥,因為你的目標是高尚的。

這點,我個人比較推崇戚繼光,他的行為值得借鑑,以後有機會再說說他的一生。

四、未辦成的事要及時和別人解釋清楚,越具體越有誠意

徐有貞拜託于謙幫忙的事,于謙做了,但沒有給徐有貞正式回覆,也許是政務繁忙,或者覺得沒有回覆的必要。

事實上,越沒辦成的事,越要和別人仔仔細細說清楚前因後果,最好還能就下一步怎麼提供指導意見,這樣才能讓人覺得你有誠意。

于謙是耿直的人、胸懷廣闊的人、高尚的人,有誠意的人,可是徐有貞不知道。

古人云:讀史明智。這裡所有的文章,都是對歷史故事進行深度解析,總結經驗教訓,提升我們的做事格局。

查看歷史消息,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蔡候之死:如何隱藏自己不可告人的心思(推薦閱讀)

學習晉文公——離間他人關係的高超手段

讀史明智—一代良相管仲那沒有道德的智慧

學習管仲——如何引導他人向你道歉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