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今天我為大家講述一個強行為大明王朝續命的“國士”——于謙。


在明朝歷史中,曾經就有兩次被人打到“家門口”(指的是北京城下):一次是1449年,另一次則是1629年。令人感到巧合的是,兩者之間,剛好相差三個甲子,也就是180年。只不過兩者結局卻不盡相同:一個迎來明代宗景泰七年之治;而另一個卻迎來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兩次都遇上了外有強敵、內無良將的境地,大明江山眼看著就要面臨滅亡的下場。可是在第一次1449年,卻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了。他就是于謙。

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于謙本人

圖上錯了,不好意思,下一幅才是他。

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于謙於少保

咱們先來說說1449年發生了什麼?要知道,大明王朝才建立不到一百年,難道就要走到亡國的邊緣嗎?那麼到底在哪一年發生了啥大事?

正統十四年六月,北京紫禁城中後宮皇后嬪妃哭聲一片,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在爭著逃跑路線,有人主張往南京跑,有人主張往四川跑,甚至很多官員已經做好了逃跑的準備,百姓們更是慌張的不行,總之所有人都覺得大明王朝要亡國了,準備逃離北京城。

怎麼回事?北京城可是大明首都,天子腳下。怎麼城中一片慌張逃離的景象。因為,他們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居然被敵國瓦剌給俘虜了!

土木堡之變,人心惶惶

皇帝不是一直就待在深宮嗎?難不成瓦剌人溜進大內皇宮綁架了英宗皇帝?開個玩笑,這肯定不現實。英宗之所以被瓦剌人俘虜了,完全是他自己作死。

與歷史上很多皇帝相比,英宗當皇帝可以說一帆風順,剛出生四個月就被立為太子,明宣宗駕崩後,他也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大明王朝的主人,可以說嚴格按照皇帝的繼承順序。不過坐上大位的年齡只有九歲,念其年幼,由太皇太后主政,由楊士奇、楊榮、楊溥這

“三楊”擔任內閣輔臣,輔助處理朝政。在三楊時期,安定邊防穩定,吏治清明,大明朝國力鼎盛,一片欣欣向榮。然而人終有一死,三楊和太皇太后接連去世,而這是英宗也長大成人了,也該是他這個皇帝撐起這個國家的時候了。

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朱祁鎮影視劇形象

或許過得太舒服了,也沒遇上什麼坎坷,其本性逐漸暴露出來,在朝中寵幸宦官王振等人,一時間王振這些宦官風頭無兩。後來這個大太監王振為了滿足自己能夠統帥大軍、建立不世之功的“夢想”,竟然鼓動英宗御駕親征瓦剌,而英宗腦子也缺根筋,估計是年輕氣盛,絲毫不聽群臣勸阻,率領20萬大明精銳大軍親征瓦剌。簡直就是一個作死的節奏!

結果如何呢?在這兩個人的一系列作死的操作(雨中行軍和捨近求遠)下,20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朝中凡是跟隨皇帝親征的大臣,什麼兵部尚書、戶部尚書、侍郎、駙馬等等,都全部陣亡,連皇帝英宗本人都被瓦剌太師也先給俘虜了,當然,大太監王振也逃不了,死在了戰場上(幸好是死了,否則這場鉅變誰背鍋,死人才不會拒絕背鍋)。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土木堡之變

而這場鉅變傳回京城,朝野上下瞬間大亂,這也就有我剛才說的北京城裡的場景。皇帝被抓了!

你再說一遍!!

20萬大軍全軍覆沒了,皇上他,也被俘虜了……

……

快,快,快回家通知收拾細軟!

各位大臣,快商量往哪兒逃吧!

郕王殿下,你快拿主意啊,我們該怎麼辦?乾脆遷都吧!就遷到南京吧!諸位大臣覺得如何?

遷都?這倒是好,臣附議!

臣也附議!

臣也附議!

……

郕王:這……

忽然間,朝堂中閃出一個人:不能遷都!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這個人就是兵部右侍郎于謙。

什麼樣的“死棋”

不過這可是一盤“死棋”啊!

首先要軍隊沒軍隊:自洪武年間以來,大明王朝經營多年的精銳都葬在了土木堡,這其中還包括明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

其次要良將沒良將:當年打下大明江山的開國元勳,或者是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擁立之功的功臣,基本上都老死了,有人說不是還有他們子孫呀!那更別指望上。其餘稍懂帶兵打仗之道的,都差不多跟隨英宗親征,葬送在土木堡裡了。

最後要士氣沒士氣:瓦剌大軍還沒有兵臨城下呢,大多數大臣就主張遷都,美名曰避開瓦剌大軍鋒芒,扯淡,這不就是逃命嘛!

就在這種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的“死棋局”裡,兵部右侍郎于謙決定力挽狂瀾,挽救大明!

該如何下活這盤“死棋”

該如何解這盤“死棋”呢?于謙決定走四步。

這第一步,獲得郕王朱祁鈺的認同。郕王朱祁鈺是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前留下的監國。既然皇帝被俘了,那麼郕王就是目前大明朝的實際統治者,離皇帝只差一個名分。後來眾臣紛紛提議立郕王為天子,郕王不受。於是于謙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這才受命。這就是擁立之功,在抵抗瓦剌前,獲得當朝統治者的支持是前提,更何況于謙還擁立郕王為帝。妥妥的擁立功臣,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朱祁鈺影視劇形象

這第二步,掃清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堅定朝野上下抵抗的信心。團結是前提,你在前線打仗,後方說不定什麼時候拖你後腿,你哭都沒地方哭。所以,于謙像郕王(也就是明代宗)建議,凡是議論遷都者,該殺!這一下子,誰敢再說遷都兩個字,刀就架在脖子上!就這樣,在於謙的“威逼”之下,眾人堅定了與京城共存亡的信心。

這第三步,集結周圍兵力。將附近重鎮,無論是後備軍,還是守門軍,甚至是運糧軍,都命令集結在北京城,共二十二萬。這其中有十萬後勤部隊。

這第四步,死守城門。當也先抓著英宗,率領著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本以為大明朝看到皇帝在手中,肯定會開城投降,可沒料想,皇帝居然這麼快換人了,而且看大明軍隊好像一副有備無患、準備與京城共存亡的樣子,也先覺得得速戰速決,他決定主攻德勝門,這是北京城北門,正對著也先的瓦剌大軍,而正巧,守德勝門的統帥正是于謙,原來是他以身作則,親自守城門。並且他還親自率軍出城與瓦剌大軍交戰。

于謙,一個生生將大明王朝這盤“棋局”下活的人

明北京城

在相持了五天後,也先覺得打又打不過,找人談判沒人理,英宗這個棋子也啥作用,乾脆回去吧。不過就在那一晚,于謙給也先送一份大禮:只見城樓上數十門大炮齊發,數不清的瓦剌士兵在睡夢中被炸死,不得已,也先收拾殘部倉皇逃走。最終,北京保衛戰以明軍完勝結束。

那句話咋說的?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強行為大明續命兩百餘年,生生將這盤“死棋”下活,真國士也!《明史》也稱讚其為“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