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田 东坑卢氏远祖南迁与唐玄宗宮延政争有关联

东坑卢氏远祖南迁与唐玄宗宮延政争有关联

唐朝李家天子统治的289年里,换了24个皇帝,从强盛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卢姓子弟一直辅助和效力君皇。当时卢氏人才芸萃,争芳斗妍,先后有377人在唐朝里当大官,其中有8人担任过唐朝宰相(卢承庆、卢怀慎、卢杞、卢近、卢均、卢商、卢携、卢光启)有6位状元(卢庚、卢琐、卢储、卢肇、卢深、卢文焕)还有四帝师(皇帝的老师),他们分别是卢简求、卢储、卢弘宣、卢知状。与同代的其他姓氏相比,遥遥领先。成为当时的望族,以崔、卢、李、郑、加上太原王姓共五姓《新唐书.柳冲传》称:“今流俗独为强宗士族,在政治上成了垄断局面。”卢氏成为当时的望族,并非一日能成功,也非日能消除。北宋名臣吕蒙正(公元946101年)曾三度复出任宰相之称职,他写过一首有关卢姓史话的诗:“卢氏分派自范阳,昔时为帝又为王。”清朝乾隆皇帝也写过一副对联:“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是卢氏的郡望。

然而,唐朝的宫延政争相激烈,唐玄宗(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达到白热化,我卢氏也受到冲击和牵连,东坑的远祖卢宗泰,他在朝延为宫,受到当时形势的影响,被迫隐姓埋名,南迁隐居虔化(宁都)的深山老林中。

一、卢宗泰南迁之历史背景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一起,出于宫延政争,杀死后和安乐公主等,拥相王李旦即位,是为容宗,公元712年8月唐容宗腐败无能,让位于皇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此时唐玄宗与太平公主的政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然而唐玄宗在公元713年(即开元元年丑)7月3日,事先得到魏知古的告密,早有预谋准备的唐玄宗,先发制人,计杀太平公主及其同党。

据《资治通鉴》载:“开元元年6月,太平公主窦怀贞、岑羲、肖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酵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元楷,右羽林军李兹,金吾将军李饮,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和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与赤粉中置毒进于上(指玄宗)。相与结谋论太子废立,怀贞、至忠、岑羲、崔湜等以为然,陆象先独认为不可。公主曰:废长立少,已为不顺,且又失德,若之何不去?象先日:即以功立,当以罪废,象先终不敢从,公主怒去又载:“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乱,令元楷、慈(李兹)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怀贞、至忠、岑羲等于南牙起兵应之唐开元元年7月,唐玄宗得知魏知古的告密后,与岐王范、薛王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重,殿中少监姜,太仆少卿李向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计诛之。“甲子三日。王毛重取闲马厩匹及兵三百馀人,与同谋十馀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元楷、兹先杀之,擒膺福、猷于内客省,以出执至忠、義于朝堂,皆斩之。怀贞逃入沟中,自縊死,戮其尸,改姓毒。薛稷赐死于万年狱。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与死者数十人。薛崇简因数谏其母,被挞,特免死,赐姓李,官爵如故。”怀贞等既诛,湜与右丞卢藏用俱坐私侍太平公主,湜流窦州,藏用流泷州时穹治公主枝党,当坐者众百官素为公主所善者及恶之者,或黜或陟,终岁不尽!”可见,牵涉官员之众!宰相崔湜、卢藏用除名,崔湜流放窦州,卢藏用流放泷州。卢藏用卷入了开元元年的宫廷政争,对于卢藏用,唐玄宗“顾未执政”,不杀卢藏用,史学家们有许多不同方面的解释,未斩卢藏用,刀下留人的有几方面原因:第一唐高祖(李渊)与卢赤松(唐行台兵部侍郎,是卢藏用曾祖父)有着深厚的友谊,卢赤松之长子(卢承庆)又为唐高宗(李治)朝下的宰相,唐玄宗不得不考虑这一深厚的渊源关系。第二,卢藏用与同僚关系融治,事后为同僚所保。《卢姓史话》第三,唐玄宗信仰道教,道教在唐朝定为国教,唐玄宗道教之举登峰造极。当时藏用举进士部不第,曾与长兄卢微明在长安城郊之终南山修道,唐中宗(李显)时,累迁要职,藏用指着终南山曰:“此处大有佳处,何必在远?”《资治通鉴》2112页。故藏用坐罪之后终南山的道长也会以道教潜在的魅力为卢藏用说情,使之免以一死。卢藏用出入太平公主之门,卷入唐开元元年宫廷斗争的漩涡,招来杀身之祸。藏用三族内至亲:藏用无子,乃卢藏用传中有载。他所牵连的就是藏用的兄长微明(洋州刺史),三弟若虚(起居舍人)四弟重玄(吏部司勋郎中)。历代的这种政争,诛连者亦不少。远祖卢宗泰恰于是年迁虔州虔化(宁都),确实让人怀疑受此变故的影响,种种迹象,卢宗泰其时属非常(谱载其为宫官)人物,既然如此,就可能受朝廷变故的牵连。从卢宗泰南迁到虔化后的种种处理(把三子分开三地居住,彼此相距4公里。呈犄角之势,隐于辟壤之地等),也可以看出其南迁是某种原故,而这种变故,不是局部性,而是全国性的。是年(唐开元元年癸丑)政治大变故,只有这一件时间恰好是这一年,合理的解释应是与此事有关。《东南亚卢氏源流研究简报》第30期载。东坑卢氏远祖卢宗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南迁虔化。

卢宗泰南迁虔化

东坑卢氏远祖卢宗泰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唐开元癸丑年(公元713年)南迁江西虔化,时年39岁,在虔化(宁都)麻田隐居二十五年,于唐开元二十五(公元737年)仙世,享寿64岁。

据麻田首修族谱的《范阳郡世传家乘序》和《族谱引》两篇文章,是由卢宗泰的七世孙裔卢孟坚于宋朝雍熙二年(即公元985年)撰写的。《家乘序》日:“我高祖大郎,先代自幽州银灶府范阳郡分派常州,十有三代矣!大郎生:长日二郎,次日三郎,少曰五郎。忽于燕闲之际,父子相告国,尝闻江南地灵人杰,风俗醇厚,但闻其美,未获亲游其地,不如吴头楚尾,择善而居,诚非拙计。于是整束行装,登山涉水,到虔化县乡号清音,因登同衢一小山,四顾龙虎盘旋,溪水平远,父子兄弟相告日:此地可取。兄弟三人就此告别,各择安居,手足分离泪下,因号其山为啼岭。”摘《范阳卢氏宗谱》(54

页)。

又据《族谱引》载:“吾宗本于始祖宗泰公,自唐开元癸丑,偕其子公明、公达、公显,由幽州游吴之豫章,至虔州、虔化县清音里韶坊,见其山水之胜,遂ト居焉。尝谓诸子:幽州祖坟犹存,燕府银灶山下,旗鼓几案排列,左右前后汝宜识之。又,派自范阳。以迁常州,凡一十有三世矣!“《范阳卢氏族谱》(61至62页)可见,卢宗泰父子南迁虔化是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争斗的受害者,是被迫南迁,隐姓埋名隐居于虔化的深山老林中。据《客家贤杰卢光稠》更清楚地记载:“卢宗泰,乳名大郎,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成(公元674年),在开元癸丑年(公元713年)年仅39岁的卢宗泰与夫人赵氏率三子,公明、公达、公显,从幽州迁居虔州虔化县怀德清音里打石窝,即今赣州市宁都县洛口镇高排村委会清音村侧边的打石窝村(距麻田6华里)是为宁都卢氏始祖相传卢宗泰初到打石窝村只有两家人。此地处武夷山山脉西端余脉,与零山山脉北段相交,丛山峻岭,古木参天。土著人的茅屋就建在千山万壑的弹丸之地。卢宗泰怎么会选择在这人迹罕到的地方安家?直到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辞世。在这山沟里度过24年的隐居生活。他的次子卢公达还继续住了四十多年,此事令人费解。

卢宗泰一家五人到了打石窝,得到了热情好客的村里人的盛情接待;腾房安宿,供粮起炊,事事照顾周到。按理说,经过长途跋涉,应该静静地休养生息。可卢宗泰父子却不然,留下则令人难以揣测的传闻说的是父子初来昨到,终日游山玩水,似是有些失落感。不久,卢宗泰两个儿子另行择地分居,命长子居杜源(曾叫南云,即今洛口镇南岭村委会围里村):命幼子公显居下活(今钓峰乡桃源村委会下沽村):命次子公达随自己仍居打石窝。打石窝、杜源、下沽彼此相距4公里,呈犄角之势。三兄弟分别的时候,今人看得出五内俱焚,一方面手足情深,难舍难分;另一方面是父命难违,不得不走,于是抱头痛哭,酒泪而别,留下一处证物啼岭。屹立在麻田村头。从麻田卢氏家谱得知当年三兄弟分居时,次子公达仅16岁。三子公显仅9岁,无独立生活能力,需要其生母赵氏随去照应。对卢宗泰来说,真是妻离子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实在令人费猜。啼岭分居事,宁都县所有卢氏家谱均有记载,当地人其口碑相传,妇孺皆知。就分居时几个人的年龄推断,卢宗泰最少有两位夫人,因为当时次子公达已16岁,而赵氏年仅29岁,怎能生出公达?据麻田谱说,赵氏太婆21岁怀生公显,啼岭分居时,公显仅9岁,赵氏太婆只得带公显分居下沽,可怜公显20岁无钱娶妻成家,便随村中邻人出外谋生,把母亲送回打石窝与其父亲团聚,拜别父母兄长而去,后游福建漳州成家定居。

卢宗泰其人,国史缺载,家谱众说纷纷,存疑一千多年。由于卢宗素有难言之隐,其子公明、公达年已16岁以上,理应知道祖父是谁?父亲因何事南迁虔化?但他们一行五人,守口如瓶,这便使后人不知他的先世为谁。当年他南迁的时候,如果他的长辈在世,也不知避居何处?实有难以告人之情,更不会留下惹祸的记载,旁系怕担关系,谁也不敢记载卢宗泰的出处。”东坑村的远祖卢宗泰,是受唐玄宗与太平公主的宫廷政争,而被迫南迁,隐居虔化。象。东坑村卢氏族人往南迁徒路线:幽州一江西宁都一福建宁化一南雄珠机巷一顺德羊额一东坑。

卢惠田 东坑卢氏远祖南迁与唐玄宗宮延政争有关联

配图与内容无关

运营:TON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