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来源:我是艾小羊(qingchangaixiaoyang)

昨天去看了《狗13》。巨幕厅里,只坐了十几个人。最后一个镜头结束,谁都没有离开,默默看着片尾字幕,大约想起了自己的成长。

《狗13》成片于2013年,封禁5年后,12月7日终于公映。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它虽然归类为青春片,却更接近于是枝裕和的电影。

慢、细、温情,没有人生开挂,没有大喜大悲,有的是细碎无奈的生活中,意外的温情与无法反抗的悲痛。

没有正面人物,更没有反派人物,每个人都在平凡的人生中如履薄冰,慢慢接纳那些排山倒海般的不容易;从自以为与众不同,到安心于泯然众生。

01

《狗13》是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传统老一辈,离异中生代,青春期熊孩子。

传统老一辈在儿子离婚后,接管了孙女。他们当然爱孙女,但重男轻女思想就像肝、心、肺一样,长在他们那代人的身体里。

离婚的儿子跟年轻太太生了个男孩,让爷爷帮忙取个名字,爷爷说,李玩(孙女)是个女娃,名字是你们胡起的,这个男娃名字就不能太随便了。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他们对下一代鞠躬尽瘁,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他们究竟想些什么。爷爷只管买菜,奶奶只管做饭,尤其奶奶,十几年没出过家门。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对老人的守护下长大的女孩李玩,内心该有多么孤独。当她的狗“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以后,她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一个温暖的小世界坍塌了。

这种坍塌,对少女李玩来说,是世界缺了一角;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继母,一致觉得不就是一条狗吗,丢了就丢了,你还想咋地?

02

有人说,如果这部电影,你看了没有共鸣,恭喜你很幸福,从小到大没被父母欺负和冤枉过。

李玩的父亲是个典型的中年苦逼男。离婚重组家庭,给李玩生了一个小十几岁的弟弟。上有二老,下有二小,还有个精明世故的年轻太太,生活压力可想而知。这个男人活得真不容易,因为不容易,他格外无法容忍女儿给自己添乱。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生了二胎,就觉得老大应该理所当然地一夜成人?

李玩的爸爸就是这样。

他每次出现在李玩面前,都带着中年男人的筋疲力尽。从第一次在学校,告诉李玩,自己为了忙事业,晚上睡不好(其实是老二出生,吵得他睡不好),到最后拉着李玩参加饭局,为了面子,让刚失去爱犬的李玩吃狗肉。

他活得痛苦吗?是的。

所以他一次次用暴力去解决与女儿的冲突。暴力之后,他后悔、痛哭,因为他知道,打在女儿身上的拳头是为了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狗日的中年真难过啊。

然而,他来不及考虑女儿的心理阴影,来不及倾听女儿的理想与未来,能跌打滚爬地让一家老小维持表面的平和与宁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影片最后,李玩问父亲,你跟我妈是怎么开始的。正在开车的父亲,忽然泪流满面。那一刻,我几乎想要站在这个中年男人的一边,对李玩说,你看你爸多不容易,你要听话、懂事啊。

你瞧,成年人多么容易成为帮凶。我们奉行的始终是功利的教育,即父母永远是对的,因为他们生你养你,付出了真金白银。

事实却是,孩子永远是对的。因为成年人,可以选择,而孩子,是没有选择的,他们一张白纸似地被父母带到世上,白纸上的所有,都是父母的基因、教育和影响。

03

前段时间,8岁的朱尔写了一首诗,叫《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你瞧,孩子是不是比我们懂事?为了原谅家长的暴戾、粗糙,他们宁愿相信是自己选的爸妈。

教育的本质是耐心,而爱的本质,是倾听。

为人父母,总觉得自己时间宝贵,赚钱养家大过天。

“不就是一块橡皮吗”,“不就是一个本子吗”,“不就是一个同学吗”、“不就是一条狗吗”,我们轻意质疑孩子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与事,从没想过停下来,问问孩子,它们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被倾听”,这个最简单的要求,很多中国的儿女,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因为没有被倾听,也就缺乏被理解和被爱。

04

《狗13》用了很多细节,表现李玩的孤单。

爷爷奶奶当然爱她,但那种爱,更接近于保姆而不是亲人的角色。她给狗取名爱因斯坦,没人问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她回家跟爷爷奶奶坐在一起无话可说,只好无聊地端着饭碗去沙发上看电视。

她喜欢煮一碗面,坐在防盗窗前,把面一根一根地拎起来,耐心地等热气散尽,再丢进嘴里。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仪式感是人们对平凡生活的无奈反抗。人在孤单的时候,才愿意把一碗面,慢慢地吃出仪式感。

李玩在被打压、被暴揍、被欺骗中一天天长大,终于,她学会了压抑自己,不再反抗。

所有人都说,这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就是成长。当父母拿起手术刀,人们庆祝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平凡的小孩,却并不在乎这个孩子的梦想与个性,被切割得七零八落、血肉模糊。

05

《狗13》里所有的冲突,都以成年人的不容易为句号。

爷爷弄丢了狗,李玩不应该伤心,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容易。

爸爸施暴,李玩不应该计较,因为爸爸赚钱不容易。

后妈拿一条假“爱因斯坦”骗李玩,李玩不应该较真,因为后妈“是为你好”,也不容易。

所有掌握了话语权的人,都说自己不容易。这句不容易,像一块巨石,堵死了成年人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有个读者小时候,父母为了生男孩,超生被罚款,作为大女儿的她,经常挨打挨骂挨饿。她懂事孝顺,工作10年,收入全部交给父母。直到第11年,她有了自己的小家,渐渐与父母疏远。

“那10年,我一直在等他们说一句对不起,始终没等到,也就死心了。”她说。


家长不是圣人,成年人的世界总多委屈,这些都可以理解。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那种永远委屈,永远有理的态度。

狗弄丢了,为什么不能说一句对不起?

隐瞒弟弟出生,为什么不能说一句对不起?

爸爸情绪失控打人,为什么不能说一句对不起?

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可以解决的事,成年人却费尽周章,让孩子去理解自己。就像李玩的父亲,把女儿打得满身是伤,心存愧疚地抱起她的时候,说出的却是:“你长大就知道了,我打你,是为你好。”

13岁女孩李玩之死:一桩被称为成长的“凶杀案”


原来,任性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因为家长的任性和不服软,孩子的成长变成了一个过度被驯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压抑、不满、失望,长大成人后,就变成了他们骨子里无法抹去的自卑或自负:不用来折磨自己,就用来折磨他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精神的成长,离不开时间、尊重、理解与自由。可惜太多的中国父母,奉行阉割教育,早早地切除了孩子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变成顺从的小大人。

少女李玩,死于13岁,葬于83;在父母眼里,这是成长,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凶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