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趣猪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更利于管制和统治,为了"长治久安"。因为儒家更加契合封建制度,符合封建道德的意识形态。

在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但他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周天子式微。造成大分裂。法家就此崛起推动秦国发展,天下一统。秦国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但立国时间太短。用"法"过度。导致秦国迅速败亡。随后就是老子的清净无为,黄老之术。而汉武帝之所以采取"儒家思想"作为唯一官方思想。就是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当时地方宗室王国的权力很强大。向心力不足。外有匈奴。 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天人三策,为汉武帝使用儒家治国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解释了国家大一统的必要性,得到了汉武帝的共鸣。而国家大一统,首先是思想要统,唯有思想统一,才能政治统一。只有如此才利于封建制度和统治。于是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是个强势皇帝。而儒家思想符合加强皇帝权利,中央集权,可以提高国家实力。积极进取。可以提供汉武帝集中一切力量消灭匈奴的财力和物质需求。儒家的春秋大义大一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与封建制度和道德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与汉武帝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环境任务相适应,适合做统治工具。

应该说,汉武帝采取儒家思想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到后期日益僵化,保守。而儒生又读死书。没有继承和发展。到唐宋就已经落后的明清就彻底僵化而导致了他的死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死亡。


清水空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绝对是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以及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



至于其为何要这么做?

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统一思想!”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就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用儒家的思想来诠释道德,用儒家的思想来约束行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塑造,有了统一的价值观,才会更容易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对于当时旨在中央集权,政令统一的汉武帝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咱们不妨以最近的秦朝作为其参照!



我们都知道,秦朝治国更多的是靠着严明的法律。依法治国没错,但秦朝的法太并不符合实际,只是一味的想当然,缺乏道德教化的支撑!所以会出现暴力,所以会引发大批的不满!

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中,言传身教的伦理道德教化约束,远比那无法深入人心的法治来得容易,来得合理!



然而作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汉武帝之前就是这么干的,虽然在经济恢复期,温和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重的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又开始出现!

到汉武帝时期,农民已处在 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的悲惨境地。



这时候儒家的三纲五常 ,忠君爱国的思想便有了用武之地,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得到缓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想法可没以前那么多了!



当然,这是历史大势之需要!汉武帝也有私心,在他之前,汉朝统治者大都信奉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包括他奶奶窦太后!

汉武帝想要将权力拿在自己手中,扶持新的学派是最好的选择!而当时,唯一能够和黄老学说对抗的,就是儒家学说了!



所以,汉武帝选择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了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秦末汉初,天下大乱,礼乐崩溃。群雄并起,草莽英雄刘老四最终雄起,定鼎中原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初年,混社会出身的刘邦,小学都没读过更不要说小学毕业了,本能的对儒学有排斥。说起话来思前想后,文言的绉绉,难受得紧。一点都没有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张口妈拉个巴子的来得爽。所以儒学的发张与生存在这个时期基本处于寂灭期,儒家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



直至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西汉政府宣布废除秦始皇焚书时颁布的《挟书律》,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诸子学说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慢慢复苏。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所代表的的那一阶层由于在政治上没有诉求,渐渐被汉初的统治者所提倡,居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文化领域执牛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朝堂之上波浪不惊,少了尔虞我诈的派系斗争。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民耕其田,牛放南山,少了朝令夕改的官府政策。国库充盈,社会安定,一幅全民奔小康的和谐画面。



武帝即位以后,不满足于祖宗留下的基业现状,对内改革,对外扩张。而此时国内的政治氛围,经济体制并不足以支持其开拓称霸的雄心。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由于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册小吏


【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更没有独尊儒术】

大家所有和个人所有的概念,自人类诞生起就存在了,整个部落都有血缘关系,打到的猎物、采摘的食物,都是大家所有的,只有分配到个人手里的时候,劳动工具、食物才是你个人的。8000年前,人类第一次产业革命,游牧业从狩猎业中分离,农业从集体采摘业中分离,群婚制变成偶婚制,耕地和牧场就成为私有,除此之外荒地和猎场还是大家的。7800年前,伏羲建立了部落联盟体制,协调各个部落的关系,部落联盟的制度存在了3000年之久。

中国第一个王朝“大象朝”,是由神农炎帝于公元前28世纪中早期建立。4800年前的华夏民族,那时候的人民认为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为公”是如何体现的呢?就是天下万邦,一个城池、一个部落就是一个邦国。邦国的首领是大家推选的,耕地归个人所有,猎场和荒地是部落所有。炎帝之时,全华夏只有700万人,一个五口之家,所能种植管理的耕地也就是100多亩,再多就没有能力维持了,荒地比耕地多的多,只要你有力气随便去开垦,开垦成耕地就是你的。但有个前提,耕地(土地)是不能买卖的。

公元前2070年,夏后启建立“夏朝”,废弃了存在了数万年的“选举制”,也废弃了存在4000年的“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不过,夏、商两朝依然实行邦国制。周武王伐纣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邦国制转化为“分封制”,《六韬》记载文王问政于姜尚,“天下为公、有德者居之!”分封制有利于小农经济,几百年后华夏人口增殖,春秋早期华夏人口达到2200万,王权下的井田制崩溃了,“废井田、开阡陌”打破了原有分封制的基础,耕地、生产工具的重新分配,必须解决所有制形式,王权的地位受到挑战,诸子百家诞生了。

法家以法律来规定所有制,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儒家要维护西周的“礼制”,主张没有具体标准的仁德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轻傜薄役少管事;墨家主张发展工商业;兵家主张先强军而后强国。由于“王权”衰微所有制混乱,诸侯国纷争战乱兼并。各个国家率先采纳“兵家”之策,兵家可以战胜别国,但是不能强国,强军之路不能长久。各国开始任用法家“变法图强”。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发布了《垦草令》,拉开了秦国变法图强的序幕。《垦草令》解决了开垦荒地的所有制问题,鼓励农耕统一税租,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保甲连坐”把农民拴在土地上,奖励军功起到强军的巨大作用,废除分封制,秦国设立31个县。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全面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商鞅变法开创了土地自由买卖。

郡县制本身没有问题,只是过于超前了,秦灭六国的结果就是“消化不良”。秦始皇集政权、神权、军权、财权所有权力于一身的中央集权制,就演变成一个人的“独裁”,失去了权力制约的秦始皇,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秦朝的严刑峻法导致“罪徒遍地”,财权集中的结果就是大搞“跨世纪工程”,修长城、修骊山、修阿旁宫、修直道,无限制的使用财力、物力、人力,造成的结果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刘邦、项羽仅用三年时间就推翻了“暴秦”。

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废除分封制后,中央政权缺失了诸侯王的屏藩,而且帝国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秦朝110万军队,竟然不能保护秦朝的原因,反秦起义中的很多人,本来就是秦朝的军人。刘邦推翻秦朝,消灭项羽建立汉朝,采纳了秦朝的成功经验,也吸取了秦朝失败的经验,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用今天的话讲汉朝实行“股份制”,“王权、封国、郡县”并列,“皇帝、功臣、外戚”并列分权。

“三三制”是最稳定的结构,皇帝的君权是汉朝的核心,诸侯王是中央的屏藩,郡县制维系中央的财政,外戚、同姓王、功臣相互制约,只要有一方做大威胁中央君权,另外两方必然联手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保护了中央君权。而汉朝的股份制是建立在“适度宽松”的法制基础上,汉朝废除了很多的秦朝“严刑峻法”。刘邦开启了中国最成功的“契约精神”,“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契约,一次次的挽救了汉朝。

汉朝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家负责制定修改法律,天下人共同遵守法律,政府只是“法律”的执行者。汉朝治国的理念是任用道家,通行“黄老之术”,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之术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只要人民不违法,政府就少管事。“轻傜薄役”与民休息,汉朝初年实行“十五税一”的轻税,汉文帝又改为“三十税一”,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税赋”最轻的朝代。

汉朝由于和地方分权,由于财权没有完全集中到中央,迫使汉朝的皇帝们不敢搞“跨世纪工程”,这就自然而然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汉朝经过“文景之治”,七十年的发展积累,到了汉武帝时期,财力、物力、人力的积累,使得汉武帝有能力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始全面的开疆拓土。至于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只不过是后世的儒家们编造的一个谎言。汉朝从来没有罢黜过百家,更没有独尊过儒术。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之所以看不起儒家,是因为他知道儒家的学说只能“治世”,而不能够“强国”。刘邦因为功臣醉酒没有规矩,冒犯皇帝的威严,他让叔孙通制定宫廷礼仪,但是他从来没有重用过儒家。汉武帝利用儒家,从窦太后手中夺权,只不过是个手段而已。董仲舒在“贤良策问”中回答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完全接受董仲舒的观点。

汉武帝虽然很尊重董仲舒,他只是接受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观点,汉武帝也没有罢黜百家,更没有重用董仲舒。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汉朝的太学里增加了儒家经典的内容,但是百家的经典依然如故。刘向、刘歆父子编纂整理的《山海经》《战国策》等著作,这些都是儒家反对的诸子学说,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就是一部杂家经典。

 

有一个记载,更能说明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都是主张停止对匈奴的战争,对匈奴割地赔款和亲换取和平的。博士狄山是儒生,一次在朝堂上提出向匈奴“和亲”。汉武帝就问他给你一个边关郡,你能守得住吗?狄山说:不能。一个县呢?不能。汉武帝又问:一个要塞呢?狄山硬着头皮说:能。汉武帝真的让他去守卫一个要塞,不出半年,狄山就被匈奴砍头了。








冷清先生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只有在他即位之初的三年,丞相卫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三年里,政治清明。言论自由。没有一人因言获罪。

汉武帝之所以支持卫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他信仰儒学。仅仅是为了从窦太后手中夺权。

再强调一点,罢黜百家,并非禁毁百家。罢黜官职而已。美国共和党执政后。民主党在联邦政府的高官就要被罢黜。

汉武帝真正信奉的是法家。从汉武帝中前期开始,就重用法家酷吏张汤。重立汉文帝时已经废除的诽谤之法,夷族连坐之法,告奸之法。张汤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诽谤之法是批评政治,诽谤天子之罪。是法家为实行愚民政策,扼杀思想,扼杀言论。由秦始皇创立的恶法。

告奸之法是由商鞅创立,秦始皇发扬光大的恶法。支持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

从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来看。最邪恶的法律就是诽谤之法。

从人性角度看,最邪恶,最泯灭人性的是告奸之法。中国有三个时期,骨肉至亲之间互相告奸:一是秦始皇。二是汉武帝。三是猫猪屎。

汉武帝不但重用法家酷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把群臣屠戮殆尽。还重用法家酷吏张汤,以腹诽罪处死颜回十世孙。儒家大师颜异。更说明他真正尊崇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秦始皇是用法家思想作恶害人的恶魔。汉武帝一边用法家思想作恶害人。一边披上伪善的面纱。


杨朱学派


汉武帝是一个相当有智慧的统治者,他想要的很简单,国家稳定繁荣富强,就是这么简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秦始皇的做法是焚书坑儒,“独尊法家”。而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谁的方法好些,一成一败。

始皇帝和汉武帝为什么这么做?答:统一思想,控制人民的思想。秦始皇的做法是烧了所有的书,不让人民读书,而汉武帝的做法是让人民读书,但是他想的是,让人民只读儒家经典。

在哪个时代有一种人特别麻烦,他们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们就是谋士,一天没事就流窜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摇唇鼓舌,兴风作浪,虽然他们的本意并不坏,只是想为自己找一份工作而已,但是对于武帝而言他们就是帝国的威胁,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杀了他们,另一种则是威逼利诱拉拢他们,武帝选择的是第二种。

第一种的话,见效快,但是后患无穷,只能解一时之急,第二种的话,武帝为他们提供工作,他们为帝国效力,兵不血刃就解决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一个好办法。而他们之间的桥梁就是儒学。

同样是为了稳定帝国的统治,始皇帝选择杀人,而武帝选择的是诛心。从根源上掐灭造反的火苗。

武帝的工作重点是大力打击法家,纵横家,申不害,商鞅,苏秦,张仪之类的人物,因为他们学的都是乱世之法,这一点有点像始皇帝打击墨家一样,绝不准许有威胁帝国稳定的任何因素存在,根源上是一样的。

但是汉武帝只是独尊儒家,并不是独存。儒学成为了官学,在文化领域从此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其余的诸子百家不可能再与儒家平起平坐了。

汉武帝为什么会选择儒家呢?

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始皇帝推崇的法家是怎么样的,法家讲究的是霸道,建立绝对的权威,为达目的什么阴谋诡计都可以使用,外加严刑峻法,法家的政是苛政,法家的制是专制,法家的治是刑治,法家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法家要求的就是要你绝对服从就可以了,所以在和平时期法家很不得民心。

而儒家则不同 ,儒家推崇的道是王道,以仁义治天下,儒家的政也是仁政,儒家的制是礼制,儒家的治是德治,既可以保证帝国稳定,而且老百姓也能接受,不失民心,双方都很满意,实现合作共赢。

虽然后来朝代数次更迭,但是儒家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一直不曾改变,一直稳如泰山,难以动摇,即便后来兴起的玄学和佛学也无法挑战它的老大地位。每逢王朝末年,叛乱起义军数不胜数,但是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也一直都不曾是儒家思想,儒家士子也极少参与起义造反,比如后来的黄巾军,白莲教,太平天国运动都是这样,这一点从侧面说明了儒家思想的成功。

后世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也无不推崇儒家,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有趣猪


绝大多数人讨论西汉时期从黄老治国到独尊儒术时候,都要对秦朝的法家治国批判一顿,仿佛只有批判法家治国的不正确、不合理,才能证明自己的理论(理论是什么不重要)的合法性。也就是说批判秦朝的法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似乎一切无从谈起……

然而事实上秦朝的法治并没有因为秦朝的灭亡而彻底毁灭,甚至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改变西汉的法治框架,西汉是完全继承了秦朝的法治制度的,不能把个别情况的变化(比如汉文帝取消了肉刑,其实改为鞭刑只是惩罚手段变化了一点,于法治的主体、性质有何关系?)说成是整体上的改变。

那么独尊儒术有什么用呢?汉武帝没有用儒术治国,更没有搞仁政,他也不是那种仁慈的皇帝呀。但是他需要的确实是统一思想,需要巩固他的权利,需要培养听话的大臣,儒家的尊王攘夷思想,克己复礼思想是值得利用的,就是这么简单。

然而汉武帝这一改革,却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巩固了皇权的同时,也培养了新的贵族集团,他们借着儒家学说的兴盛,为自己阶级的特权世袭铺好了路。一切腐败的根源,不是贵族的特权本身,而是特权的世袭。


大秦魂的微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存在争议。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是真的,为了统一思想,搞改革需要;独尊儒术,是儒家给自己贴金的,故意恶心法家、道家学派。

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汉朝采用黄老之术治国。而黄老之术,主张君主“无为而治”,抓好主要政治纲领,不要过多干涉老百姓。同时,注重休养生息,提倡轻税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这些主张,得到汉高祖刘邦、吕雉、汉文帝、汉景帝的重视,简单地说,汉朝开国坚持"黄老之术”基本国策,100年不动摇,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坚持了60年。到了汉武帝这里,国情、民情都开是发生变化,他认为黄老之术不适应当前治国,需要新的政治纲领与治国理论。(很多人误认为,黄老之术就是道家思想,严格地讲它是道家的左派,并不能全部代表道家全部思想。)

2、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年青人干劲足,热血沸腾,斗志旺盛。但他知道,要改造汉朝,首先要改造汉朝思想与文化,汉武帝知道政治理论与意识形态很重要,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汉武帝知道黄老之术,不适合汉朝了,再这样无为而治,还得受匈奴的鸟气。汉武帝政府,迫切需要新的政治理论,及官方主流意识。这个时期,儒士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很符合汉武帝的胃口,于是开始磨合。汉武帝需要新的理论,支持他搞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董仲舒,也需要借助汉武帝力量,为儒家注入政治势力,排挤其他学派。儒家,也是在董仲舒的推动下,才从不入流的学派,成为官方主流学派之一,后来成为官方主流文化思想。

3、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是真的,为了统一思想;独尊儒术,是儒家给自己贴金的,故意恶心法家、道家学派。汉武帝,是个明白人,儒家那套理论只是适合作为官方主力意识,天天在大汉新闻联播念念,读给老百姓听很适合,教化老百姓好好做个顺民可以。真要用来治国做实事,还是得靠法家那套理论才有用。所以,汉武帝一直是“外儒内法”,包括后面的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甚至是后面的刘秀等人,都是沿用汉武帝刘彻的治国套路“外儒内法”。


所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很不要脸,纯粹是自己给自己头上带光环。


寒牛出栏



让人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用道德上来约束人们的思想。但是在利益面前,这些都是浮云。道理都是说给别人听的,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会讲道理的都是老大,不光你会说你还要有一个团队来证实和配合你这个老大。


小编今天不是来砸场子的,我们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遵纪守法,这样高深的问题留给有理想的人去做吧。


明天你会回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是汉朝版本的“焚书坑儒”,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唯一不同的是汉武帝迎合了占据道德仁义等主流思想的儒家需求,并且看起来更加的高大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相对于“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来说的,西汉开国之初到汉武帝即位初期实行了近70年国策的黄老学说,黄老学说本意是政府不过多干预社会的各个方面,主要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而做为皇帝在这种政策思想下,基本上是难以有作为的,因为政府不太干预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政府看上去是弱势的,这种政策是对于西汉开国受到相当大的战争创伤很有好处,近70年的休息,西汉国力恢复很快,人口、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于16岁即位的汉武帝来说,非常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实行了近70年国策“黄老学说”禁锢了汉武帝的手脚,因此汉武帝即位之初想在思想上破解黄老学说带来的禁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的,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经后人修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废除百家学说,独受尊重儒家学说。董伸舒的儒家学说是在集合先秦时期的儒家,参杂了百家学说中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有: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大一统。

要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需要了解董伸舒的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什么。

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的行为能互相感应,彼此影响。



三纲五常分开说,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究绝对的服从,臣要服从君,子要服从父,妻要服从夫。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

君权神授:是指君主(皇帝)权力是上天(天神)授予的。

大一统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统一,而是指整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制度上、思想文化上诸多方面的高度统一,类似于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废除了诸子百家,而独自尊崇儒家之术,实际上更是参杂糅合众家所长,合为我用。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也是一样,汉武帝并没有丢掉法家,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策,以法家思想为治国之本,内法外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问题,为汉武帝解决了黄老学说带来的禁锢问题,为汉武帝大展手脚提供了思想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