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目前處於什麼水平?

Royal_往事隨風


您好,用三個詞來形容上海科技大學:年輕!研究型!高水平!

京領新國際此前曾對上海科技大學進行深度研究,現與您分享。


對於很多成長於80年代後期的人來說,大學一直被視作是“象牙塔”,由於恢復高考的時間不長(1978年),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大學生真是少之又少,如果誰家出了個大學生,家長出門買菜的時候臉上彷彿都帶著光。


如果說“大學生”在那個年代算是稀罕物的話,大學生活則顯得更加神秘,人們一提起大學生,往往腦中浮現的是穿著白大褂手拿燒杯試管的科學家形象。而這種傳統的印象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大面積的擴招所改變,很多人直到上了大學才發現,原來大學生活主要是在獲取知識,研究什麼的要等到研究生階段才會涉及。這一普遍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直到上海科技大學的出現。


年輕!高水平!


上海科技大學是一所非常年輕的大學,2013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短短几年時間上海科技大學已經發展成為擁有總建築面積約70萬平方米校園、5個學院的理工科大學。目前共有學生3221人,157個研究組。


之所以說這所大學扭轉了人們對大學的傳統認識,是因為這是一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說到規模,這所學校佔地不足1000畝,不光是在全國的大學中,就算是在上海這種寸土寸金的城市來說(上海最大高校面積4000餘畝)學校的面積都算小的。除了佔地規模以外,學校只設有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創業與管理學院、創意與藝術學院五個學院,於其他大學動不動就十幾二十個學院相比,算是規模“比較小”的。但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學校雖沒有什麼大樓,但卻是聚集了一大批(1000人)出色的教授和科研人員。


出色的研究生+一流的教授=奇妙的化學反應


學校實行常任教授制,教授主要來源於國際著名大學的知名學者和優秀青年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來源於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優秀科學家以及國內外著名教授。截至2017年12月,學校已選聘448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155位,教學教授2位)。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3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6位、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4位、“外專千人”2位、“上海千人”14位、“青年千人”35位、“傑青”95位。大批的優秀教授極大的降低了學校的師生比,目前學校的師生比非常接近1:10,在全國的院校中位列前茅。



除了師生比出色以外,學校的本科生1198人、研究生由1098人,比例將近1:1,尤其是博士生所佔比例非常高(400人)。一流的教授和研究生聚集於此,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學校除了擁有一流的授課質量以外,還開展著大量的研究項目。截至2017年底,學校科研人員共參與發表科研論文1379篇,其中上科大為第一單位598篇,“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受體三維結構”等高水平科研成果開始湧現。可以說這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研究型大學。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科研團隊在光促進甲烷轉化這一重要能源化工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成功發展了一種廉價、高效的鈰基催化劑和醇催化劑的協同催化體系。這一重大科研成果以“Selective functionalization of methane, ethane, and higher alkanes by ceriumphotocatalysis”為題,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


注:該課題由上海科技大學左智偉課題組獨立完成,四位作者全部來自上科大物質學院,平均年齡不到30。


本科生搞科研?


在上海科技大學,學生從本科階段即可開展科研。由於學校採取的是導師制,學生在入學時都已第一志願入學且沒有調劑,保證了前期學術基礎、興趣、志向一致。在招生上,學校正視教師配置的缺口,並不盲目擴招,對火熱的專業也不盲目追逐。這樣就保證了學生的質量,也利於帶領本科生開展科學研究。以大一學生為例,學生在進入學校一個學期後就可以加入研究課題組,在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做試驗。與很多大學不一樣的是,除了日常的上課、寫作業外,學生還需要在實驗室中與各種實驗儀器和數據打交道。



重視科研的直接好處就是,相較於其他院校,本科畢業生都具備了必要的科研意識和動手能力,而這恰恰就是諸如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海外一流大學非常重視、恰恰又是中國學生普遍不足的。截至2018年,上海科技大學的首屆199名本科生中,有近38%的學生都前往海外攻讀研究生,全部畢業生的26%都進入了世界前100的大學。


日常教學國際化


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不論什麼專業,每位本科生必修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獨特的必修課還有“設計思維:應用創新”“經濟學導論”等。不僅如此,在人文社科領域,上科大還有“中華文明通論”“世界文明通論”“科技文明通論”等必修課及“文明經典導讀”課程群。很多自然科學基礎課和專業課都依據國際標準進行設計,採用英文教學、同步使用原版經典教材,英文PPT、英文作業、英文試卷在上科大是司空見慣的常態。截至2018年6月,66%的自然科學基礎課和72%的專業課都採用部分(PPT+作業+考試)或全英文教學。2016-2017學年,在288門本科課程中,基於研究的教學模式的課程為182門,佔比63.2%。


除了在校內推行國際化的本研教育,上科大還積極與國際一流大學開展合作,構建國際化的學習網絡。目前,上科大已與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知名高校在學生培養和教師培訓方面開展合作,給同學們提供包括“3+1”國際交流項目和暑期短期課程項目在內的、充足的、高質量的國際學習交流機會。



京領新國際


上海科技大學是2013年才成立的大學,雖說很年輕,但是畢竟是上海和中科院共同建設的高校,現在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估計未來也是上海重點發展的一所高校。類似於211水平?這個不太瞭解,估計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