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

用户58618113532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守仁君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就事论事,请地域黑们不要在下面秀智商。

黄巢之乱后,朱温控制了唐朝军政,唐昭宗已经成为朱温手里的提线木偶,朱温篡唐已经上了议程。


当时朱温虽然权柄滔天,但是在关中地区和朝中还是有支持李唐国祚的家族和大臣们,朱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迁都。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迁出关中就是让李唐皇室彻底成为无根浮游。而朱温的大本营在汴州,也就是后来的开封,迁到洛阳也便于朱温控制。第二步就是杀大臣,史称白马驿之祸,这里不谈。

怎么个迁法呢,基本上就是对长安城进行毁灭性打击,把宫殿,庙宇,房屋全拆了,木料通过渭水运到洛阳。长安城经此一难,基本成为一片废墟。

后来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国都在他的老巢开封,洛阳被定为西都,长安则被废掉了都城的名头。

后唐灭后梁后,由于长安实在过于残破,就把都城定在了洛阳。没过几年,石敬瑭就灭了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一把火把传国玉玺烧没了,也把洛阳烧成白地,石敬瑭在开封定都。

后来的后汉,后周均定都开封,开封定都有其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交通发达,水路陆路齐备,一但一地有事,可迅速从京师出兵,而且粮食钱物运输也极为便利。劣势也很明显,就是没有山川形盛之险,只能通过非常多的部队来保证自己安全,一但前方兵败,叛军很快就能杀到都城。

后周世宗在位期间,对开封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和整理,使开封完全有能力执行首都的职业。北宋建立后,开封有完善的各项设施,北宋脱胎于后周,后周根在开封,北宋的根自然也在开封,且高祖赵匡胤是一个雄主,开封优势便于军队的征伐和物资粮草的集散。


北宋基本统一后,赵匡胤其实是有迁都洛阳,甚至长安,通过山川地形防御,从而削减军队,缓解民力的。只是一来他弟弟晋王赵光义极力阻挠,二来长安洛阳确实已经不适合作为首都。首先长安洛阳残破不堪,重新营造将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二来天下初定,宋朝需要一个居于四方之中,交通便利的都城来控制天下,巩固江山。有人说是人口问题,其实人口不是问题,宋朝鼎盛时期开封不过一百五十万人,而盛唐长安常住人口达一百八十五万。

而元朝的根基在北方,自然不会定都长安。

明朝初年朱元璋南京起家,且当时北方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不在汉人王朝的统治下了,朱棣一来为了安定北方,二来北平是他的老巢,三来定都北京便于他北伐,所以都城就定在了北京。清朝时情况和元朝差不多。


当然,长安的辉煌是我们中国人的辉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时代的发展,长安的优势越来越小,只能悄然退居二线。


守仁看剧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中国吉林网


首先,这个问题不是非常准确,严格的说,大顺政权建立以后,是定都西安的。但是由于清兵入关,结束了西安再次成为帝都的希望。

要想理解西安为什么唐代以后不再成为首都了,先来介绍一下为什么西安能够作为十三朝古都。

1.地势优越,易守难攻。《两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晚首之险,带以洪河、径、渭之川。南有终南山,东有骊山,渭水和灞河是天然的护城河,你说位置优越不优越。

2.土壤肥沃,河水灌溉。”太史公在史记中也毫不吝惜地夸赞“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3.生于斯。定都西安的朝代,几乎都是根据地本身就在西安或者西安附近,先行割据,然后才开始进取中原。周朝和秦朝尤其如此。

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之间是相互转换的。这些优势导致中华文明的 前期多以西安为首都,但是文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优势就会变为劣势,这也决定了西安不会再成为真正的首都。

1. 位置闭塞,取得天下以后难以控制天下,优势转化为劣势。比如西汉,从关中出兵取得天下,但是刘邦已得到天下一般都在洛阳开会,比如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那番对话,就是在洛阳说的,刘秀干脆定都洛阳。

2.交通不便。西安东有骊山,渭水和灞河是天然的护城河,但是不打仗的时候,这些就是弊端,随着人口增长,西安的粮食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转运的话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就会发现,陆路转运粮草,路上吃的比交割的还多。所以唐德宗时期因为粮草发生了兵变,后来粮食运到以后兵变平息,唐德宗抱着太子哭着说:我们父子俩的小命保住了呀!

3. 政治分离。随着西安多个朝代作为首都,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政治势力——“关陇集团” 所以取得天下,局势稳定以后,有作为、有远见的帝王会毫不犹豫的抛弃它,优秀的隋炀帝同志便定洛阳为东都,武则天更是直接定都洛阳,改为神都。

4.军事安全与政治决策。五代时期且不说,不是统一王朝,首都比较多,宋朝时期验孕十六州就不在中原政权手里;元朝北方起家,北京开始作为首都;明代朱元璋从南京起家,定都南京,但是朱棣从北京起家,为了政治考虑,迁都北京;清朝从东北起家,自然选择了北京。唐代之后,除了李自成,其他政权没有任何理由定都西安。

5.黄巢起义。黄巢这个反贼,西安人民灭他一万次都不过分,黄巢造反就算了,关键是战败以后西安给烧了,后期想要定都西安,就得重建建都,这个时候地形优势全部变成劣势,宋朝最后无奈的选择了开封。

6.隋炀帝杰作。隋炀帝杨广用他的雄才大略创造性了修建了京杭大运河。一举将南北漕运联通,一时之间洛阳开封等地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西安只能望河兴叹!且陕西到河南的地势落差,想把粮食运到西安,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7.政治格局的变化。从周朝、秦朝、汉朝到唐朝,大多数数威胁都在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后,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所以北京登上历史舞台,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也,北京本身就是一个军事重镇。

综上: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理解了这个哲学分析法,就知道西安为什么辉煌不再!


太史侯曰


最主要的因为环境和经济发生了变化!

从环境而言

在唐朝之前,关中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是很理想的居住环境。“天府之国”这个称呼原本不是说四川的,最先指的便是关中。因此关中地区便是很理想的都城选址。这个因素同样体现在洛阳上,洛阳地处周边很早便有人类活动。都城选择在这两个地方,有利于粮食供应。

从经济而言

同样从经济上来看也是如此,在唐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其中主要是在关中、河南、河东地区。如果我们看《史记·货殖列传》,便可以看出,在司马迁的笔下南方是瘴气横生,不易于居住的地方,而河东、关中等地则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安或者洛阳自然是定都的绝佳位置。

环境的破坏与经济重心的移动

但在唐之后,情况出现了变化,经过从秦到唐,关中地区的植被已经被严重破坏,比如在唐代还有记载从陇山砍千年大木来修宫殿的记载,可在唐之后却再无记载。这便表明,关中地区的土地、环境已经不适应百万人口的供应了。早在唐代,这个问题便出现了,由于唐朝关中常年大旱,便出现了唐朝皇帝去洛阳就食的现象。

而从经济方面,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南方早已经从蛮荒之地变为鱼米之乡。经济中心早已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所以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政治重心必然也要转移。

所以在唐之后,中国历史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开始东移。

所以这个时候,西安自然也不可能成为都城了。


智者善知


唐以后的朝代的确没有在西安定都,关于其中原因,我认为:帝王不愿远离老巢是主要原因。

赵匡胤他之所以把都城设在开封,除了离他的封地、老巢近点外,他本人也没有看好把开封设为宋朝的国都,原因是开封虽水源丰富,但地形低凹,无险可守,存在水患。元把都城设在北京,除了北京地形、风水较好外,主要与北京距离蒙古草原相对较近有很大关系。明朝更是帝王将相不愿远离开家乡的见证,听说朱元璋有意将都城设在西安,特派太子朱标在西安大兴土木,新建都城,只因峻工后朱标回南京重病身亡,被朱元璋视为不吉利,加之手下一帮安徽官僚反对远离家乡,朱元璋便放弃了往西安迁教的念想,这一决定让西安去失了再次成为都城的机会,后来朱棣把明朝京都迁到北京,主要是北京乃朱棣的老巢和复兴之地。清朝建都北京,一是北京距离东北比较近,二是北京有建都的基础,是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至于说西安自唐以后,从各方面已经失去了作为京都的条件和可能,纯粹是无稽之谈,完全是现在的人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古代的问题,替古人担忧!什么缺水说,还有关中平原经济难以支撑说,只不过是有些人自欺欺人罢了!现在西安常住人口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候,谁听说西安现在因缺水已到了无力供应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地步?还有经济难以支撑说,更是无立足之地,难道古代西安的经济比现在还发达?


知未是也


唐代之前的很多朝代,定都西安,是看中关中这个地区的优良条件。

早期关中条件优越

在早期,关中的自然条件比较好,可以提供充足的资源。相对封闭一些的地形,先有函谷关后有潼关,保护这东面的门户。而与西面的交流方便,又可以让关中地区的集团,比较迅速的同外面世界,进行交流。

即便是通向南方的巴蜀地区,也因为有关中等地的山区阻拦,而变得不是非常便利。

这样一来,关中的势力,既可以获得西面来的技术与贸易,又可以对东方地区的攻略中,占得先机。打得赢,图谋天下,打不赢,就闭关自守。

但这些优势,很快就在中原王朝的巨大发展背景下,逐步丧失了。

关中肥力耗尽

随着中国历史上的帝国越来越大,集权制特点下的中央官吏与宫廷人员,成为了每个帝国的沉重负担。这样,相对封闭情况的关中,逐步就养不过如此庞大的集团。原先的优势,现在成为了劣势。

大家上学时候可能都学过那篇著名的《卖炭翁》。这也是唐代时,关中衰落的一个侧面。

核心变迁

在唐代之前的隋朝,就已经为这个情况,做出了选择。隋炀帝主动在洛阳建都,将核心地区搬迁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那里的环境与资源,足够养得起帝国的巨大官吏队伍。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那便是中原地区的资源,也未必足够这样长期消耗。于是,隋炀帝开始开挖大运河。大运河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江淮地区逐步开发的资源,输入中原。当然,为了还有开挖的辅助水系,帮助洛阳的资源分一点去关中。

这里大家就能看明白,关中被放弃的原因。随着皇权的扩大,官吏队伍的增涨,自然环境的恶化。关中被放弃是迟早的。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企图以关中作为根据地的势力是明末的李自成。然而此时关中已经不是当年的龙兴之地。李自成败退的速度,也就比当地重新产出资源的速度要快了几十倍之多。

这个事例也能看出,关中在唐代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是真的不行了。


米南德王问道


1,宋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基本重合,都在黄河中下游。安史之乱,北方人第二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南方经济开始赶超北方,唐朝后期财赋仰仗江南。

2,五代和北宋时期长安洛阳破败,政治中心东移至开封。“靖康之乱”北方第三次衣冠南渡,从此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彻底南移。

3,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后,政治中心却没有随之南迁,反而北移至北京。这是因为定都南方很难掌控北方,比如明初定都南京很快被朱棣靖难成功。而北方政权一定要统一南方,因为南方是天下财赋重地,这也是唐以后南北不会分裂太久,终会统一的原因之一。

4,至于西安洛阳不再是首都,一是文明开发时间长,破败了。二是宋之后的辽、金、蒙古、满洲均从河北地区入侵,而北京开始是作为异族的首都,天下统一后北京较西安更容易掌控满蒙。


心向青山


我们都知道,西汉和唐朝都是建都于西安(长安)的,刘邦开始是建都于洛阳的,后来听了两个人的劝说之下,就决定迁都至长安,这两个人就娄敬(刘敬)和张良,那么他们是怎么说服刘邦呢?

其实娄敬与张良之所以认为长安比洛阳更合适建都的理由就是两点,第一,关中三面皆是险地,而东有函谷关,可以抵御关东诸侯,这个也就是战国时期,即使六国合纵起来一起攻打秦国,也被函谷关所拒。

第二,洛阳虽然也四面有险,但是洛阳所在的平原比较小,而关中平原再加巴蜀两地,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就靠着关中之地,就足以抗拒关东的诸侯国。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之后的几个朝代,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唐之后,就是五代十国了,主要定都于洛阳、开封,为什么不先长安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关中的过度开发,导致关中根本就无力供应。第二,随着大运河的出现,经济也向东移,向南移,比如长江与江南地区越来越富庶,关中地区过于偏西,粮食不好运进去。

第三,五代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来自于北东南西四面的威胁,如果定都于长安,就有点鞭长莫及。

北宋的情况与五代的情况相差不大,另外,如果看北宋时期的地图,也能发现,长安的位置也是过于偏西北了。

到了南宋,那更是没得选择,只有半壁江山了,长安都不在南宋的疆域里。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疆域的原因,那么长安也更是一点优势都没有了。

朱元璋发于南京,那么就建都于南京了,而他一度想迁都到长安,还让朱标到长安考察了一下,可惜朱标一回来就病死了,朱元璋可能认为长安是个不祥之地,后面也就没有再考虑了。

而朱棣之所以选择北京,原因也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他之前是燕王,他更愿意呆在北京那边,而到了清朝,那更是省事了,直接从沈阳迁都到北京。


历史简单说


古代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主要来自西北,此后的王朝再没有定都西安,很大程度是为中枢安全考虑,而主要还是长安及关中遭遇的劫难,元气大损。五代十国之后的北宋王朝,曾有定都长安的意向,但这个气局不大的王朝,魄力有限,最终未敢在关中定都。北宋时期,对西北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的战争,胜少败多,长安的军事压力很大,关中不可避免地式微了。北宋末年,陆游等士人曾上书朝廷,迁都西安,重振社稷辉煌,此时的统治者,更是胆小懦弱,哪里敢啊!元朝起于北方,定都北京,明、清延续北京的王朝中枢,北京取代西安,成为中国至今的京都。


唐中叶发生的安史之乱,将唐代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弱化,唐王朝的社会政策,由开放变为保守,外在活力变衰。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对外再也抵御不了吐蕃强悍的入侵;经济上,由于八年战乱,社会生产力大大降低,加之战后销烟再未中断,导致京兆之地日趋凋敝,“天府之国”的关中,受损严重,唐王朝的经济重心,已转移至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藩镇宦官那些“南村群童”,肆无忌惮地欺负衰弱无力的唐王朝,朝廷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


唐末,朝廷疲于平叛,赋税苛重,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私盐贩子黄巢,借机煽动商人和农民起事,乱军势不可挡,很快发展到50万人规模,接连打败唐军主力,直捣大唐心脏长安。黄巢乱军占领下的长安,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內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家家血流如泉涌,处处哭声声动地”,匪军缺粮时,竟然杀戮战俘和无辜百姓充饥!关中是黄巢与唐军交兵的主战场,三年的拉锯战,将京兆之地打得残破不堪。黄巢乱匪逃离长安时,一把恶火将辉煌壮丽的长安城,化为一片灰烬,长安自此失去了大国京都的辉煌,留给后人的,只有历史的记忆!



唐朝以后的宋太祖 明太祖等都是想迁都长安!清朝西安作为行都长达一年多。唐以后的朝代国力越来越弱了,中国自唐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汉唐盛世(定都长安)那样的朝代!

世界四大古都长安在唐朝之后的帝京之缘

宋朝: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记载: 赵匡胤日:“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想迁都长安可惜赵光义反对!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国初都京兆长安!

明朝:朱元璋更是派太子朱标来长安巡察择地营建宫室,然朱标早逝只好作罢!然西安为大明天下第一藩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府所在!

大顺朝都。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一月,李自成改西安府为长安府,称西京。大顺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京王城宫殿(明秦王府),召见群臣。大顺朝以西京为都,历时1年。

清朝:行都西安。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偕光绪皇帝及两宫西狩长安,并在西安创刊《京报》。清朝以西安为行都,历时1年。

民国:中华民国备都。民国二十一年三月五日,国民党四届 定名西京。七日,西京筹备委员会成立,二中全会决议:以长安为陪都,委员长,直属国民政府领导。西京作为中华民国陪都,历时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