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定都西安?

用戶58618113532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就事論事,請地域黑們不要在下面秀智商。

黃巢之亂後,朱溫控制了唐朝軍政,唐昭宗已經成為朱溫手裡的提線木偶,朱溫篡唐已經上了議程。


當時朱溫雖然權柄滔天,但是在關中地區和朝中還是有支持李唐國祚的家族和大臣們,朱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就是遷都。把都城從長安遷到洛陽,遷出關中就是讓李唐皇室徹底成為無根浮游。而朱溫的大本營在汴州,也就是後來的開封,遷到洛陽也便於朱溫控制。第二步就是殺大臣,史稱白馬驛之禍,這裡不談。

怎麼個遷法呢,基本上就是對長安城進行毀滅性打擊,把宮殿,廟宇,房屋全拆了,木料通過渭水運到洛陽。長安城經此一難,基本成為一片廢墟。

後來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朱溫建立的後梁國都在他的老巢開封,洛陽被定為西都,長安則被廢掉了都城的名頭。

後唐滅後梁後,由於長安實在過於殘破,就把都城定在了洛陽。沒過幾年,石敬瑭就滅了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一把火把傳國玉璽燒沒了,也把洛陽燒成白地,石敬瑭在開封定都。

後來的後漢,後周均定都開封,開封定都有其非常明顯的優勢,就是交通發達,水路陸路齊備,一但一地有事,可迅速從京師出兵,而且糧食錢物運輸也極為便利。劣勢也很明顯,就是沒有山川形盛之險,只能通過非常多的部隊來保證自己安全,一但前方兵敗,叛軍很快就能殺到都城。

後周世宗在位期間,對開封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建和整理,使開封完全有能力執行首都的職業。北宋建立後,開封有完善的各項設施,北宋脫胎於後周,後周根在開封,北宋的根自然也在開封,且高祖趙匡胤是一個雄主,開封優勢便於軍隊的征伐和物資糧草的集散。


北宋基本統一後,趙匡胤其實是有遷都洛陽,甚至長安,通過山川地形防禦,從而削減軍隊,緩解民力的。只是一來他弟弟晉王趙光義極力阻撓,二來長安洛陽確實已經不適合作為首都。首先長安洛陽殘破不堪,重新營造將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二來天下初定,宋朝需要一個居於四方之中,交通便利的都城來控制天下,鞏固江山。有人說是人口問題,其實人口不是問題,宋朝鼎盛時期開封不過一百五十萬人,而盛唐長安常住人口達一百八十五萬。

而元朝的根基在北方,自然不會定都長安。

明朝初年朱元璋南京起家,且當時北方地區已經有數百年不在漢人王朝的統治下了,朱棣一來為了安定北方,二來北平是他的老巢,三來定都北京便於他北伐,所以都城就定在了北京。清朝時情況和元朝差不多。


當然,長安的輝煌是我們中國人的輝煌,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時代的發展,長安的優勢越來越小,只能悄然退居二線。


守仁看劇


作為一個資深歷史迷,小編覺得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歷史節點劃分的很好,小編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你分析,為何唐朝之後在沒有封建王朝定都長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講。洛陽地域居全國之中,地輿位置險峻,洛陽可以恃險預防,有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全國的佳譽,建都此處可以讓天子坐鎮中間,遙控全國,又能很好的預防。

第二,歷朝戰爭破壞。緣故起因便是,西漢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綠林赤眉軍的征戰、安史之亂的破壞,對長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毀,繁榮已過的西安已經不如洛陽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時代是西漢之後第二個定都長安的大一統國度,隋唐固然建都長安,可是一向在建造東都洛陽,最出格的是隋煬帝,大運河修通之後,來自其他地域的糧食,綿綿賡續的運往洛陽,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沒有運河,並且隋唐時代西安地域農業出產也下降,從史書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討,隋書唐書中都有記實。以是唐朝許多時代,帝王是棲身在洛陽的。

西安一帶,農產物生產入不敷出,成為制約西安成長最大的障礙,而運河的開通,讓洛陽開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陽開封一帶,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後中原政權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

西周,秦漢,三國兩晉時代,異族入侵都是從西北過來,可是唐朝之後的首要威脅來自東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壓北宋,末了北宋是被來自北方的金朝所滅,南宋和金朝又被來自北方的蒙古所滅。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為了抵制來自北方的威脅,也遷都北京皇帝守國門,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樣來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經持續三代成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選。

先是洛陽開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後北京又代替了洛陽,從此就在也沒有政權建都西安了。

總體上來說,中國古代建都的規律是從西往東,從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國力強勢,建都洛陽的守舊,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較強大。


中國吉林網


首先,這個問題不是非常準確,嚴格的說,大順政權建立以後,是定都西安的。但是由於清兵入關,結束了西安再次成為帝都的希望。

要想理解西安為什麼唐代以後不再成為首都了,先來介紹一下為什麼西安能夠作為十三朝古都。

1.地勢優越,易守難攻。《兩都賦》“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晚首之險,帶以洪河、徑、渭之川。南有終南山,東有驪山,渭水和灞河是天然的護城河,你說位置優越不優越。

2.土壤肥沃,河水灌溉。”太史公在史記中也毫不吝惜地誇讚“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3.生於斯。定都西安的朝代,幾乎都是根據地本身就在西安或者西安附近,先行割據,然後才開始進取中原。周朝和秦朝尤其如此。

但是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矛盾之間是相互轉換的。這些優勢導致中華文明的 前期多以西安為首都,但是文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優勢就會變為劣勢,這也決定了西安不會再成為真正的首都。

1. 位置閉塞,取得天下以後難以控制天下,優勢轉化為劣勢。比如西漢,從關中出兵取得天下,但是劉邦已得到天下一般都在洛陽開會,比如大名鼎鼎的“漢初三傑”那番對話,就是在洛陽說的,劉秀乾脆定都洛陽。

2.交通不便。西安東有驪山,渭水和灞河是天然的護城河,但是不打仗的時候,這些就是弊端,隨著人口增長,西安的糧食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轉運的話但凡有點軍事常識的就會發現,陸路轉運糧草,路上吃的比交割的還多。所以唐德宗時期因為糧草發生了兵變,後來糧食運到以後兵變平息,唐德宗抱著太子哭著說:我們父子倆的小命保住了呀!

3. 政治分離。隨著西安多個朝代作為首都,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政治勢力——“關隴集團” 所以取得天下,局勢穩定以後,有作為、有遠見的帝王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它,優秀的隋煬帝同志便定洛陽為東都,武則天更是直接定都洛陽,改為神都。

4.軍事安全與政治決策。五代時期且不說,不是統一王朝,首都比較多,宋朝時期驗孕十六州就不在中原政權手裡;元朝北方起家,北京開始作為首都;明代朱元璋從南京起家,定都南京,但是朱棣從北京起家,為了政治考慮,遷都北京;清朝從東北起家,自然選擇了北京。唐代之後,除了李自成,其他政權沒有任何理由定都西安。

5.黃巢起義。黃巢這個反賊,西安人民滅他一萬次都不過分,黃巢造反就算了,關鍵是戰敗以後西安給燒了,後期想要定都西安,就得重建建都,這個時候地形優勢全部變成劣勢,宋朝最後無奈的選擇了開封。

6.隋煬帝傑作。隋煬帝楊廣用他的雄才大略創造性了修建了京杭大運河。一舉將南北漕運聯通,一時之間洛陽開封等地成為政治經濟中心,西安只能望河興嘆!且陝西到河南的地勢落差,想把糧食運到西安,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7.政治格局的變化。從周朝、秦朝、漢朝到唐朝,大多數數威脅都在西北方向。但是唐朝之後,主要威脅來自北方,所以北京登上歷史舞臺,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也,北京本身就是一個軍事重鎮。

綜上:唯物辯證法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原理。理解了這個哲學分析法,就知道西安為什麼輝煌不再!


太史侯曰


最主要的因為環境和經濟發生了變化!

從環境而言

在唐朝之前,關中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是很理想的居住環境。“天府之國”這個稱呼原本不是說四川的,最先指的便是關中。因此關中地區便是很理想的都城選址。這個因素同樣體現在洛陽上,洛陽地處周邊很早便有人類活動。都城選擇在這兩個地方,有利於糧食供應。

從經濟而言

同樣從經濟上來看也是如此,在唐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其中主要是在關中、河南、河東地區。如果我們看《史記·貨殖列傳》,便可以看出,在司馬遷的筆下南方是瘴氣橫生,不易於居住的地方,而河東、關中等地則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在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安或者洛陽自然是定都的絕佳位置。

環境的破壞與經濟重心的移動

但在唐之後,情況出現了變化,經過從秦到唐,關中地區的植被已經被嚴重破壞,比如在唐代還有記載從隴山砍千年大木來修宮殿的記載,可在唐之後卻再無記載。這便表明,關中地區的土地、環境已經不適應百萬人口的供應了。早在唐代,這個問題便出現了,由於唐朝關中常年大旱,便出現了唐朝皇帝去洛陽就食的現象。

而從經濟方面,經過上千年的開發,南方早已經從蠻荒之地變為魚米之鄉。經濟中心早已從北方轉移到南方,所以伴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政治重心必然也要轉移。

所以在唐之後,中國歷史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即經濟重心南移,政治重心開始東移。

所以這個時候,西安自然也不可能成為都城了。


智者善知


唐以後的朝代的確沒有在西安定都,關於其中原因,我認為:帝王不願遠離老巢是主要原因。

趙匡胤他之所以把都城設在開封,除了離他的封地、老巢近點外,他本人也沒有看好把開封設為宋朝的國都,原因是開封雖水源豐富,但地形低凹,無險可守,存在水患。元把都城設在北京,除了北京地形、風水較好外,主要與北京距離蒙古草原相對較近有很大關係。明朝更是帝王將相不願遠離開家鄉的見證,聽說朱元璋有意將都城設在西安,特派太子朱標在西安大興土木,新建都城,只因峻工後朱標回南京重病身亡,被朱元璋視為不吉利,加之手下一幫安徽官僚反對遠離家鄉,朱元璋便放棄了往西安遷教的念想,這一決定讓西安去失了再次成為都城的機會,後來朱棣把明朝京都遷到北京,主要是北京乃朱棣的老巢和復興之地。清朝建都北京,一是北京距離東北比較近,二是北京有建都的基礎,是明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至於說西安自唐以後,從各方面已經失去了作為京都的條件和可能,純粹是無稽之談,完全是現在的人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古代的問題,替古人擔憂!什麼缺水說,還有關中平原經濟難以支撐說,只不過是有些人自欺欺人罷了!現在西安常住人口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候,誰聽說西安現在因缺水已到了無力供應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地步?還有經濟難以支撐說,更是無立足之地,難道古代西安的經濟比現在還發達?


知未是也


唐代之前的很多朝代,定都西安,是看中關中這個地區的優良條件。

早期關中條件優越

在早期,關中的自然條件比較好,可以提供充足的資源。相對封閉一些的地形,先有函谷關後有潼關,保護這東面的門戶。而與西面的交流方便,又可以讓關中地區的集團,比較迅速的同外面世界,進行交流。

即便是通向南方的巴蜀地區,也因為有關中等地的山區阻攔,而變得不是非常便利。

這樣一來,關中的勢力,既可以獲得西面來的技術與貿易,又可以對東方地區的攻略中,佔得先機。打得贏,圖謀天下,打不贏,就閉關自守。

但這些優勢,很快就在中原王朝的巨大發展背景下,逐步喪失了。

關中肥力耗盡

隨著中國歷史上的帝國越來越大,集權制特點下的中央官吏與宮廷人員,成為了每個帝國的沉重負擔。這樣,相對封閉情況的關中,逐步就養不過如此龐大的集團。原先的優勢,現在成為了劣勢。

大家上學時候可能都學過那篇著名的《賣炭翁》。這也是唐代時,關中衰落的一個側面。

核心變遷

在唐代之前的隋朝,就已經為這個情況,做出了選擇。隋煬帝主動在洛陽建都,將核心地區搬遷到了黃河中下游地區。那裡的環境與資源,足夠養得起帝國的巨大官吏隊伍。

當然,問題還是有的。那便是中原地區的資源,也未必足夠這樣長期消耗。於是,隋煬帝開始開挖大運河。大運河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江淮地區逐步開發的資源,輸入中原。當然,為了還有開挖的輔助水系,幫助洛陽的資源分一點去關中。

這裡大家就能看明白,關中被放棄的原因。隨著皇權的擴大,官吏隊伍的增漲,自然環境的惡化。關中被放棄是遲早的。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企圖以關中作為根據地的勢力是明末的李自成。然而此時關中已經不是當年的龍興之地。李自成敗退的速度,也就比當地重新產出資源的速度要快了幾十倍之多。

這個事例也能看出,關中在唐代之後的歷史舞臺上,是真的不行了。


米南德王問道


1,宋以前,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基本重合,都在黃河中下游。安史之亂,北方人第二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永嘉之亂),南方經濟開始趕超北方,唐朝後期財賦仰仗江南。

2,五代和北宋時期長安洛陽破敗,政治中心東移至開封。“靖康之亂”北方第三次衣冠南渡,從此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徹底南移。

3,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後,政治中心卻沒有隨之南遷,反而北移至北京。這是因為定都南方很難掌控北方,比如明初定都南京很快被朱棣靖難成功。而北方政權一定要統一南方,因為南方是天下財賦重地,這也是唐以後南北不會分裂太久,終會統一的原因之一。

4,至於西安洛陽不再是首都,一是文明開發時間長,破敗了。二是宋之後的遼、金、蒙古、滿洲均從河北地區入侵,而北京開始是作為異族的首都,天下統一後北京較西安更容易掌控滿蒙。


心向青山


我們都知道,西漢和唐朝都是建都於西安(長安)的,劉邦開始是建都於洛陽的,後來聽了兩個人的勸說之下,就決定遷都至長安,這兩個人就婁敬(劉敬)和張良,那麼他們是怎麼說服劉邦呢?

其實婁敬與張良之所以認為長安比洛陽更合適建都的理由就是兩點,第一,關中三面皆是險地,而東有函谷關,可以抵禦關東諸侯,這個也就是戰國時期,即使六國合縱起來一起攻打秦國,也被函谷關所拒。

第二,洛陽雖然也四面有險,但是洛陽所在的平原比較小,而關中平原再加巴蜀兩地,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國,就靠著關中之地,就足以抗拒關東的諸侯國。那我們再來看看唐朝之後的幾個朝代,又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唐之後,就是五代十國了,主要定都於洛陽、開封,為什麼不先長安呢?這裡面有幾個原因,第一,關中的過度開發,導致關中根本就無力供應。第二,隨著大運河的出現,經濟也向東移,向南移,比如長江與江南地區越來越富庶,關中地區過於偏西,糧食不好運進去。

第三,五代主要是在中原地區,來自於北東南西四面的威脅,如果定都於長安,就有點鞭長莫及。

北宋的情況與五代的情況相差不大,另外,如果看北宋時期的地圖,也能發現,長安的位置也是過於偏西北了。

到了南宋,那更是沒得選擇,只有半壁江山了,長安都不在南宋的疆域裡。

到了元朝的時候,因為疆域的原因,那麼長安也更是一點優勢都沒有了。

朱元璋發於南京,那麼就建都於南京了,而他一度想遷都到長安,還讓朱標到長安考察了一下,可惜朱標一回來就病死了,朱元璋可能認為長安是個不祥之地,後面也就沒有再考慮了。

而朱棣之所以選擇北京,原因也很明顯,主要是因為他之前是燕王,他更願意呆在北京那邊,而到了清朝,那更是省事了,直接從瀋陽遷都到北京。


歷史簡單說


古代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脅,主要來自西北,此後的王朝再沒有定都西安,很大程度是為中樞安全考慮,而主要還是長安及關中遭遇的劫難,元氣大損。五代十國之後的北宋王朝,曾有定都長安的意向,但這個氣局不大的王朝,魄力有限,最終未敢在關中定都。北宋時期,對西北少數民族政權西夏的戰爭,勝少敗多,長安的軍事壓力很大,關中不可避免地式微了。北宋末年,陸游等士人曾上書朝廷,遷都西安,重振社稷輝煌,此時的統治者,更是膽小懦弱,哪裡敢啊!元朝起於北方,定都北京,明、清延續北京的王朝中樞,北京取代西安,成為中國至今的京都。


唐中葉發生的安史之亂,將唐代劃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時代!叛亂雖然平息了,但地方與中央的關係弱化,唐王朝的社會政策,由開放變為保守,外在活力變衰。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對外再也抵禦不了吐蕃強悍的入侵;經濟上,由於八年戰亂,社會生產力大大降低,加之戰後銷煙再未中斷,導致京兆之地日趨凋敝,“天府之國”的關中,受損嚴重,唐王朝的經濟重心,已轉移至江淮地區和四川盆地。藩鎮宦官那些“南村群童”,肆無忌憚地欺負衰弱無力的唐王朝,朝廷只能“歸來倚杖自嘆息”!


唐末,朝廷疲於平叛,賦稅苛重,天災不斷,民不聊生,私鹽販子黃巢,藉機煽動商人和農民起事,亂軍勢不可擋,很快發展到50萬人規模,接連打敗唐軍主力,直搗大唐心臟長安。黃巢亂軍佔領下的長安,幾乎變成了人間地獄:“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家家血流如泉湧,處處哭聲聲動地”,匪軍缺糧時,竟然殺戮戰俘和無辜百姓充飢!關中是黃巢與唐軍交兵的主戰場,三年的拉鋸戰,將京兆之地打得殘破不堪。黃巢亂匪逃離長安時,一把惡火將輝煌壯麗的長安城,化為一片灰燼,長安自此失去了大國京都的輝煌,留給後人的,只有歷史的記憶!



唐朝以後的宋太祖 明太祖等都是想遷都長安!清朝西安作為行都長達一年多。唐以後的朝代國力越來越弱了,中國自唐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漢唐盛世(定都長安)那樣的朝代!

世界四大古都長安在唐朝之後的帝京之緣

宋朝: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記載: 趙匡胤日:“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趙匡胤想遷都長安可惜趙光義反對!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國初都京兆長安!

明朝:朱元璋更是派太子朱標來長安巡察擇地營建宮室,然朱標早逝只好作罷!然西安為大明天下第一藩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府所在!

大順朝都。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一月,李自成改西安府為長安府,稱西京。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京王城宮殿(明秦王府),召見群臣。大順朝以西京為都,歷時1年。

清朝:行都西安。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慈禧偕光緒皇帝及兩宮西狩長安,並在西安創刊《京報》。清朝以西安為行都,歷時1年。

民國:中華民國備都。民國二十一年三月五日,國民黨四屆 定名西京。七日,西京籌備委員會成立,二中全會決議:以長安為陪都,委員長,直屬國民政府領導。西京作為中華民國陪都,歷時1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