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导读:这档“神仙节目”又重回观众视野!我们如何找到《国家宝藏2》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 | 杨一欣

时隔一年,这档文化标杆节目《国家宝藏》又迎来了第二季。刚刚开播,就有网友不禁感慨,这究竟是档什么“神仙节目”?走到第二季,它的出现还是那么难以让人“淡定”。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国宝走热、传统重述,那些藏匿在历史里的“执拗的低音”,就以这样充满人情味的表达重回当下。《国家宝藏》的背后,是用历史关照个体和生活,让每个当代人能够主动发掘和参与到历史文化之美的构建中;也只有这样更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电视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使命,才能真正走出“曲高和寡”,完成一场盛况空前的大众合唱。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读懂《国家宝藏2》:有仙气、有人味

被誉为开启“中国古典文化综艺元年”的《国家宝藏》,为2018年开年的中国电视荧屏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选择在年末回归的第二季,像是照应着这一年电视文化传播的首尾,用它的“变”和“不变”回应着一档标杆文化节目的现实价值。

对于近日首播的《国家宝藏2》,不变的是延循了上一季的呈现形式,继续用艺人+专业人士的组合多方位解读历史,表现视听兼具的故事,透视富有深意的文化内涵;而更引人注目的变化,也正在发生:更进一步地提纯出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用八大博物院作为专业支撑, 配合顶级阵容讲述更全民化的文化故事。既有王菲黎明守护国宝,也有濮存昕翟天临同台飙诗;既有“前世传奇”的演绎,也有“今生故事”的讲述,还有“国宝守护人”的见证……这些让传统“活化”的电视表达,展现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首期节目中,样式雷建筑烫样、《上阳台帖》、清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三件国宝跨时空“牵手”,它们有不同的“前世今生”,却也共同见证着中华传统文明瑰宝的岁月辗转。节目为这些国宝讲故事,每个故事都留给观众深刻而鲜活的记忆。当翟天临和濮存昕同台致敬李白时,李白和他的《上阳台帖》,这些封存在历史里的故事重回当下,观众打趣式的点赞层出叠见。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在观众的描摹里,我们似乎能为《国家宝藏2》找到一个新的注解——一档“神仙节目”究竟什么样?

每期的文物解读不再是一次冰冷的说明指导,而是集八大博物院院长于一席保驾护航,用3D投影和顶级灯光还原出“神仙式”的视听盛宴。包括专家围坐的中央,件件国宝文物立体生动,瑰光流转,绽放出独特的光华。例如翟天临演绎李白一段,综合调度了多样的蒙太奇手法,在动情处甫现特效,演员言之所及,灯光便随之变更。而舞台上看似布景简单,实则灯光、音响、特效互相配合,立刻同演员本身的表演一起,还原出了“逸瀚长风”的诗仙李白。一声鹏啼、一闪鹏影,便是运用技术将氛围再度升华。而一众明星大腕配合专业“守护人”叙说演绎,也以更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看似遥远的历史还原出了新的热度——呈现它们的“神仙范”,但不再高居神坛。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一切形式也都是内容本身。《国家宝藏2》庄谐兼具的表现形式下也有分量十足的专业读解,而在读解和还原下,我们也真正窥见了历史本身的厚重与魅力。就好像在读解“样式雷烫样”时,提到其使用的“平格”技术要比西方的“DEM”早了千余年。而当样式雷家族百年传承,主持建造的建筑名单现于屏幕,所有的观众都在这些简单的名称后,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豪。但文化总有绵延相续,国宝守护人王其亨说出自己一步步的坚守时,学者精神似乎不再止于书卷,网友纷纷感慨:“老爷子,你才是真正的明星!”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或许在演绎背后,历史本身的魅力更令见证者所感动。而《国家宝藏2》也向我们证明:历史和文化不只在教科书上,它也可以贴人肌肤、发人共鸣。

“仙”在哪里?——来自观众的答案

也有人说,看到王菲和黎明精心演绎历史,在专家读解时静静地站在一旁会神倾听,本身便足令人感动。面对五千年文明的流转,“天王”“天后”也卸下光环,让位于文化自身的流光溢彩。历史孕育生活,并始终观照时代。用时代的新意表达历史,其实本身便蕴涵了传承创新的微妙。

事实上,回溯过往并不是自说自话。网友在观看时,常常不由赞叹“这是何等神仙节目”,并在故事演绎、专业讲解、历史回溯等不同瞬间留下自己的真情抒发:“学到了”“泪目,太感动了”“给乾隆点个赞”……可见《国家宝藏2》将文物的妙处普世化,真正令观者“发觉”出了历史文化的奥妙。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如同《如果没有李白》朗诵一段,字字真诚、句句恳切,吟咏一出,立刻便有弹幕感叹“李白哟,幸哉我中华”“融入我们文化基因里的就是李白”……而濮存昕、张国立和翟天临的致敬“李白”环节,这个执剑、那个持杯,吟哦之间,也令观众大呼过瘾。可见观众已在完成共情后,能够主动来创造更多的良性互动。这种深入浅出的巧劲,高而不冷的诚意,是同类型文博节目远不能及,而也正是其“仙”之所在。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让观众自我找寻共情,《国家宝藏2》亦有独到的表现技巧。在视听呈现上,《国家宝藏2》摒弃了同类型节目在形态上的“大话漫谈”,而是将影视化的表现形式用到极致,并用细微处切入的视角,来还原文物下所深藏的历史文化。中华浩瀚五千年,你来我往,智慧纷呈,而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观众极易在历史中找寻到自我的认同和感喟。如同第一季所提到的: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历史与文字。观众在激叹“神仙节目”同时,也是在体认历史文化之美后,感叹其之“神仙”,并找寻到真正的文化认同。

从独唱到合鸣:电视的文化传播正在走向新阶段

文化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往往是双向的。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行为表达及其精神内涵表征,它并不冰冷,为所有人都创造了宽容的多元读解。李白的诗歌至今影响中国,中国人也始终在过往中寻求解答和智慧,文化的映射造就了每个个体的记忆,也给予了每个个体独一无二的人格。正如濮存昕在节目中所说:“不是我在塑造李白,是李白在塑造我”,观众不仅在见证文化,文化也反过来滋养观众。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或许在这种相互的观照下,《国家宝藏2》的呈现既是一个优秀的先例,也是一个微妙的契机,让电视的文化传播功能从独唱真正走向合鸣。“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倘若要普及历史、发扬历史,不妨真正将历史的魅力“共享”。只有当文博贴近人文,释发其美所在,大众认知才会打破壁垒而主动靠近。在电视的文化传播实践中,与其说让大众取得共情而实现互动,倒不如说赋予大众领略、体认文化之美的权力和能力,进而来催化观看和体验的主动性。

由这个层面看来,《国家宝藏2》已然在一个阶段的深刻洞悉中把准了前行的方向,将“主动权”充分下放给观众。从“开启中国古典文化综艺元年”到“神仙节目”,《国家宝藏》的恰如其分,正是它独特价值的所在——无论是于文化传播,或是于节目形式,《国家宝藏2》的升级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拓展提振,更类似于一次“仙人指路”——为观众点明传统文化之于当下至关重要的价值;而观众眼中的“神仙节目”,也或许在这样的立意照拂下获得了一个更鲜活的注脚:关于历史的叙事,不是无关痛痒,也并非疏远于当代人的生活。那些未曾远去的美丽,都是今天的“宝藏”,有如神话一样虽不可及却让人向往。

让文化传播完成大众合鸣:《国家宝藏2》究竟“仙”在哪里?

《光明日报》对节目的评论也在试图回应这一份探索,“因为《国家宝藏》,广大观众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文物也有生命的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能健康地走向未来。”可以说,《国家宝藏2》不仅真正落实了作为文化类节目“标杆”的引领作用,更在扎实的探索和变革中为文化综艺的创新升级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千金散尽还复来”“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等等名句不只是优美文学中的一角,而更多地融入了群众的生活,化作了一份智慧、一种象征。而文化由人创造,也将指向于人,文博背后的前世今生,历史背后的血缘脉络,都与大众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音乐表演的最高形式是“solo”,但于大众而言,文化关乎到生活的一张一弛,一呼一吸,甚至观照所有个体,指导整个时代。也许当内行独唱被“大众语境”消解之后,文化的自我认同也将随之而来,如同我们所看到的《国家宝藏2》那样,关于传统和文化的“合唱”正在呼之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