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我的兒童少年時代,這裡是我最喜愛的地方。記憶中的曲藝劇場坐落在新民衚衕路北,與著名的“回寶珍餃子館”隔衚衕相對。曲藝劇場總是那麼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幾乎每天都有各種節目的演出。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間的一九六七年的初春夜裡,一場大火把它化為灰燼,以後再也沒能復建,永失過去的輝煌煌。

曲藝劇場的前身是愛國茶社,後來愛國茶社租給侯景軒、陳廣義等人,更名為新民戲院,由於票價低,演出劇種多,深受群眾喜愛,成為長春風靡一時的戲院。著名京劇演員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裘盛戎,評劇演員愛蓮君、筱桂,河北梆子演員雲笑天、金剛鑽等名角都在這裡演出過。新民戲院佔地1200平方米,為二層磚木建築,有700多個座位,天天爆滿。

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建立新中國後這裡也一直是很重要的娛樂場所。五十年代後期組建吉林省廣播曲藝團,並由北京新藝曲藝團支援,組成了以團長王充及著名演員馬敬伯、王寶童、葉茂昌、闞澤良等組成的廣播文工團。由宋振庭批准將新民戲院劃歸廣播文工團為駐地演出場所,改名為“曲藝劇場”。

那時的曲藝劇場更加火爆盛況空前,馬敬伯與王寶童合說的化妝相聲《資本家與洋車伕》至今記憶猶新。當時的演出水準在國內也是一流的。

平時以曲藝演出為主,京劇、評劇、梆子、皮影、話劇也都有演出。我看過了許多演出《玉堂春》《火燒九江口》《櫃中緣》等等,演櫃中緣時追殺嶽雷的官差由觀眾席後殺出躍上舞臺,當時看了感覺很新穎。

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話劇《三代人》也是在這裡看的。《三代人》就是後來樣板戲《紅燈記》早期版本。先改編成電影《自有後來人》再改編成京劇。拍電影時還在新民衚衕這選了外景,我的倆鄰居還客串了賣花和賣糖葫蘆的群眾演員。

六十年代電視機普通百姓家還難以看到,電視節目也很貧乏,電視劇那時還沒有,只是轉播電影錄像,我的第一次在電視裡看電影。就是在曲藝劇場裡看到的。

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六十年代曲藝劇場晚間沒節目時也放電視,一毛錢一張票,在劇場裡前後放置四臺電視機,那時還沒有彩電。觀眾也是爆滿,去晚了還買不上票,先看新聞之後演場電影,那時電視節目每週也就二三次。我在這第一次看的是電影《秘密圖紙》電影院也是剛上映的。

曲藝劇場門前有一不足六十平米的小廣場,門前也是很熱鬧,每天也是有很多雜耍在這裡表演。魔術、戲法、氣功、耍猴的、賣膏藥、賣針的,都是表演點絕活換取收入的。最出名的就是衚衕裡的張師傅表演的古彩戲法,幾乎每天都有,表演快結束時留點懸念,賣一本小冊子教你幾個魔術小技法,二毛錢一本,表演結束拿小冊子隨他回家講授。

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順便再提下小劇場它在新民戲院的西南側大約五六十米處,原名富海社。

著名西河大鼓演員王香桂(單田芳母親)出道在富海茶園。據瞭解,解放後,富海茶園擴大成新民小劇場,演出進一步擴大為二人轉、皮影戲、蹦蹦戲等。

我小的時候母親帶我去看過演出,那時都叫蹦蹦戲,也就是二人轉和單出頭。最早裡面還是土地,還算整潔,放的是木製長條凳,基本也是場場滿員。

經過近年改革開放城市改造,新民衚衕還有近一半尚待開發,曲藝劇場的原址處也只剩兩座二層紅磚樓廢墟,曲藝劇場也只能留在記憶之中了。

新民戲院—我記憶中的曲藝劇場——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和平轉自趙炳清的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