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我的儿童少年时代,这里是我最喜爱的地方。记忆中的曲艺剧场坐落在新民胡同路北,与著名的“回宝珍饺子馆”隔胡同相对。曲艺剧场总是那么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几乎每天都有各种节目的演出。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的一九六七年的初春夜里,一场大火把它化为灰烬,以后再也没能复建,永失过去的辉煌煌。

曲艺剧场的前身是爱国茶社,后来爱国茶社租给侯景轩、陈广义等人,更名为新民戏院,由于票价低,演出剧种多,深受群众喜爱,成为长春风靡一时的戏院。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裘盛戎,评剧演员爱莲君、筱桂,河北梆子演员云笑天、金刚钻等名角都在这里演出过。新民戏院占地120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建筑,有700多个座位,天天爆满。

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建立新中国后这里也一直是很重要的娱乐场所。五十年代后期组建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并由北京新艺曲艺团支援,组成了以团长王充及著名演员马敬伯、王宝童、叶茂昌、阚泽良等组成的广播文工团。由宋振庭批准将新民戏院划归广播文工团为驻地演出场所,改名为“曲艺剧场”。

那时的曲艺剧场更加火爆盛况空前,马敬伯与王宝童合说的化妆相声《资本家与洋车夫》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演出水准在国内也是一流的。

平时以曲艺演出为主,京剧、评剧、梆子、皮影、话剧也都有演出。我看过了许多演出《玉堂春》《火烧九江口》《柜中缘》等等,演柜中缘时追杀岳雷的官差由观众席后杀出跃上舞台,当时看了感觉很新颖。

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话剧《三代人》也是在这里看的。《三代人》就是后来样板戏《红灯记》早期版本。先改编成电影《自有后来人》再改编成京剧。拍电影时还在新民胡同这选了外景,我的俩邻居还客串了卖花和卖糖葫芦的群众演员。

六十年代电视机普通百姓家还难以看到,电视节目也很贫乏,电视剧那时还没有,只是转播电影录像,我的第一次在电视里看电影。就是在曲艺剧场里看到的。

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六十年代曲艺剧场晚间没节目时也放电视,一毛钱一张票,在剧场里前后放置四台电视机,那时还没有彩电。观众也是爆满,去晚了还买不上票,先看新闻之后演场电影,那时电视节目每周也就二三次。我在这第一次看的是电影《秘密图纸》电影院也是刚上映的。

曲艺剧场门前有一不足六十平米的小广场,门前也是很热闹,每天也是有很多杂耍在这里表演。魔术、戏法、气功、耍猴的、卖膏药、卖针的,都是表演点绝活换取收入的。最出名的就是胡同里的张师傅表演的古彩戏法,几乎每天都有,表演快结束时留点悬念,卖一本小册子教你几个魔术小技法,二毛钱一本,表演结束拿小册子随他回家讲授。

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顺便再提下小剧场它在新民戏院的西南侧大约五六十米处,原名富海社。

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单田芳母亲)出道在富海茶园。据了解,解放后,富海茶园扩大成新民小剧场,演出进一步扩大为二人转、皮影戏、蹦蹦戏等。

我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去看过演出,那时都叫蹦蹦戏,也就是二人转和单出头。最早里面还是土地,还算整洁,放的是木制长条凳,基本也是场场满员。

经过近年改革开放城市改造,新民胡同还有近一半尚待开发,曲艺剧场的原址处也只剩两座二层红砖楼废墟,曲艺剧场也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

新民戏院—我记忆中的曲艺剧场——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和平转自赵炳清的新浪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