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什么?

重在掺合


华夏文明的根基是:朴素的阴阳辩证法!

至阴潇潇,至阳赫赫。阳潇潇兮发乎天,阴赫赫兮发乎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发乎天者,归于天;发乎地者,归于地。

所以,人是精神和骨骸肉体的阴阳结合体。人死,精神和肉体阴阳两分。精神归于天,天人合一;骨骸还于地,入土为安。所以,人死又称:“归天”归于上天。精神离开肉体又称“鬼,鬼者归也”。鬼即是归的意思。

精神者,天之分。人的精神是天分出一部分。所以,中国人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阴阳朴素的辩证法。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阴阳的循环过程和规律。无形的精神(天)和有形的物质(地)的循环。精神,精:是精细、细微的意思;神:神识,即意识。所以,意识是精微的、看不见的物质古人朴素的称之为:无形,简称无。

太极图中,白鱼代表无——无形的精神。白鱼的鱼眼、小黑点就是老子所讲的“其中有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无数黑点聚集在一起,就形成看得见的有形质的——物质、地(黑鱼),古人朴素的称之为:有形,简称:有。

无形(阳)聚而生有形(阴),有形(阴)散则回归于无形(阳)。鬼谷子称之为“开与合”。从《易经》也可以看出,阳爻为“一”,阴爻为“——”,是两条阳爻聚在一起为阴。

所以,有形(物质)和无形(精神)是“同出而异名”,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的两个不同的名称。

“有生于无”,有形生于无形,是阴阳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天乃道,天之所以生万物,道之所以生万物,正是有精——精神。

所以古人云: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无形的精神独自“独立而不改”往来于天地间,就像水,凝而坠地,蒸而升天,不断循环“周行而不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曰“天行健”。

所以,道即是无,无形的精神。

精神,“上际于天”,故曰“有天道”。

精神,“下蟠于地”,凝结为地,故曰“有地道”。

精神,“化育万物”,化育人和万物,故曰“有人道”。



西蜀府河人


中庸天道与阴阳六行!(胡医生)

一、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道,即"规律、逻辑"。如"中庸天道、极端之道"。

器,即"术、维度、阴阳"。如"宗教、哲学、生命科学(医学、社会学)、非生命科学(数、理、化、天文、地理、手机、电脑)、法律、道德、义、利、智、勇、金钱、美女、权力)"等。

二、

宇宙中存在二种状态:

非生命体,它最基本维度为一维(非阴即阳),它遵循的规律是"极端之道";

生命体,它最基本维度为二维(阴与阳),它遵循的规律是"中庸天道"。

当构成生命体的阴阳之间逆中庸时,必导致"亡阴、亡阳、二维裂解为一维",这代表"死亡"。

所以说,中庸天道,是生命之道,是生命世界的万善之源,是所有生命体进化的终极目标。

在生命世界里:

顺中庸天道者,昌;

逆中庸天道者,亡。

三、

人类要正确认识宇宙,均应拥有二种思维方式:

用"非阴即阳"的一元思维(数、理、化),去认识非生命世界(一元世界);

用"阴阳中庸"的二元思维(儒医、儒教、儒商等),去认识生命世界(二元世界)。

大汉民族是唯一同时拥有这二种思维方式(逻辑)的民族。

而劣等人群(蛮夷、一神邪教徒、汉奸、脑病患者)则只拥有一种思维方式(逻辑)。

四、

中庸天道,是生命之道;

阴阳六行,则属研究生命的科学。

理解了"中庸天道与阴阳六行",

也就能理解生命本质,

也就能"养生、防末病、治己病",

也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攘外、安内"。

五、

中庸天道与阴阳六行,

它只有"大汉子孙、儒家君子"能理解。

而只有一元思维的劣等人群(蛮夷、一神邪教徒、汉奸、脑病患者)是理解不了"中庸天道与阴阳六行"。


中庸之道胡医生


中华文明的根基到底是什么呢?很大很广千头万绪似乎很难说出个道道来,但当你面对黑暗的喧嚣慢慢心沉稳了细细鉴别遴选,你就会发现中华民族区别于异族异国文明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了,而这个特点一直支撑和伴随着中华民族生生息息几千年,曾经被异族异国敬重,被异族异国学习,那么此特点算不算中华文明源源留长的根基呢?要说算,那么就给你一一道来,你看看是否在理,然后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观点和建议。那么在此愚兄就献丑了。

坦白讲宋朝以前中华文明的根基还非常明显非常有特点的,本应该逐步扩大发展完善的,可是很不幸,有个元朝,此根基遭到建元初期的极大损毁,慢慢的又得以部分的恢复和攀升但无论如何也远远恢复不到原有的模样和节奏,谁知道又来了个清朝又遭到大肆的洗掠和劫杀,中华文明根基再遭重创,直到民国也远远没能恢复到应有的水平。那么此根基是什么呢?想必大家大体上能说出一二了,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做人的原则和风骨,大而言之是民族气节。中国从上古至今是特别注重如何做人问题的,(中间当然有低潮,弱化)扒扒日常用语字词典看看光对做人的行为心态词汇有多少?几乎占了所有词汇的大半是不是?在外国这种文化和教化是绝无尽有的,特别是宋朝之前,人们特有尊严和气节,士人是宁求玉碎不求瓦全,穷人是人穷志不穷,不吃嗟来之食,等等此类精气神主导文化占上风,看看崖山之悲壮你就知道中华文明之根基了;看看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开心颜的豪放也绝不是空穴来风;看看文天祥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看看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多么清晰的一条红线,可是过了元朝,这方面的气度气节就有些示弱,被迫屈从的意识慢慢加重,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圆滑在世间像涟漪一般一圈一圈的扩散……这是从精神层面意识形态方面来说的,当然中华文明的基石肯定是少不了儒释道的等等,由于时间和篇幅字数限制的关系那我也就不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了。儒释道是构成中华文明最基本的东西,但不是最最根基的东西,其没有因为元清的出现而断绝,也没有元清的出现而加强。另一方面从科技物质层面来说,就是宋朝以前中国还有闻名至今的四大发明,宋朝之后却榜上无名默默无闻了呢?那么伴随着中华文明气节的弱化是不是科技文明也得益弱化了呢?


天外来客222790859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敬畏与和谐。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祖宗,敬畏圣贤。荀子,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之本就是敬,卑己而敬人,就是培育人的敬畏之心。礼别异,乐和同。乐陶冶人的身心,使人的身心和谐,进而家庭和亲,亲族和合,邻里和睦,邦国和谐,天下和平。诸子百家,尽管各家宗旨不同,但无不肯定礼乐的作用,故中国乃有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富有六个特质,基于此,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儒家文化兴盛不衰。一,向上。孔子唯一自豪的优点是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正如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好学成风,尊师重教,自强不息,勇于探索进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二,向下。敬德保民爱民如子,以民为本,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汤诰》:古禹、皋陶久老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尚书·盘庚》,盘庚将都邑自奄迁于北蒙,声称“视民利用迁”。清华简之厚父“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夫临之无抗民之恶,胜之无犯民之言,量之无佼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不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之民之所不能。《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史记》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三,向中。政治讲中君,哲学讲中庸,建筑讲中轴,文化讲中和。国家有中心,万事讲执中。《史记》伊尹曰: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清华简第七辑整理的《子犯子馀》秦穆公问民心,蹇叔以贤王汤和昏王纣为例论述民心易成或难成取决于居上位者是否合度;晋文公问邦土,蹇叔指出,兴邦或亡邦,在于心中是以兴邦的王还是亡邦的王为效法对象。四,向内。儒家思想最注重内省和慎独,万事万物,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从自我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忌怨天尤人,立志高远,奋发图强。五,向善。与人为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周急不济富,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六,尚和。中和,和为贵。反战争,睦邻友好,爱和平,天下大同……


老黄0071



中华文明的根基,有二点。一是文字。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产生于我们祖先对于生活与人文的开拓。自从文字的出现,中华民族既进入了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文字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正是因为其中体现的中国文化,自远古时期传承下来的人文积累。这无论从那个角度讲,都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缺少中国文字,对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是不可思议的。
二是"易变”。在中华民族出现的早期,我们的先人就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探讨。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界的基本认识,来自于自我生存与生活中。以天地日月为“易变"的感知,去体认自然,体认人文,体认生活,终究于”易变”的认识,发展自身。使中华民族能有持续的创造力而对待生活与生存。在人文精神价值的基本问题上,以“易变”的基本认识,把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易变"的思想方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明根基不可缺乏的基本支柱。(书法、山水,自作)。


乾德堂1


信仰与敬畏是东方古文明的根,没有信仰就没有敬畏,正是因为我们的先圣们有博爱人类的信仰,怀有一颗敬畏万物的心态,才有五千年的沉淀。所以说: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也是做人最基础的一颗平常心。人一但没有敬畏之心,那是什么,无法用语言去表达。 以一个家庭而言,男人没有敬畏之心,那就是一个十足的混蛋,妻子儿女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的瓢渺之中,生怕某一天,某一时飞来横祸。家将不家,每个家庭成员象生活在地狱之中。女人没有了敬畏之心,那就是一个十足的泼妇,刚将不刚,柔将不柔,凌弱怕强,来自外界的屈辱,内部的无大无小,孤魂野鬼毛鬼神都来赶热闹。老人无所靠,男人无所依,养的孩子是未来的小皇帝。男人们,女人们:这个世界谁怕谁,这个家庭你怕谁,这个家庭你还敬畏谁?国亦如此。


阿牛97417243


中华文明的根基就是智能的本身和擎天启能的根本。智慧本身就就贮存在语言文字里,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它以科学著称,擎天启能根它对应是人工智能实现各种可能的根本保证。自然语言系统已经明确说明了自然语言系统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类未来事业发展中的特殊贡献和巨大作用。为人类未来科学史揭开新的一幕。是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职责。天擎引能计划必将取得成功和胜利。天擎云龙之智,万籁幸福之光必将铸就辉煌,成绩来之不易,感谢神的诚启与安慰,把本身属于中国的成绩交给了祖国和人民,科学难能可贵,怎么能随意送人,这就是神的可贵和精神世界的所为。值得珍惜可贵和保存。


天籁人


中华文明是浩大的范畴。包括这块土地上的从古至今的人民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领世界文明之风骚,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农业技术、工程建筑、军事技术、文化艺术、医药技术等等,社会生产力居世界之前列。然而,近代的闭关锁国,中国失去了全球大航海和工业革命大发展黄金时机,直至进入100多年的离乱和苦难时期。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之时,中国再次崛起,中华民族创造的新文明又重新进入世界的前列。

从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华明文明最核心根基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所具有强大的包容能力、学习能力和奋斗能力,才造就了辉煌的5000年中华文明史。


牛哥的天空


中华文明的根基当然是这块土地,是她催生了中华文明。

一个文明一个民族,从他诞生之日起,他的基本特征,基因就定下来了,这主要取决于他开始所处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产生于世界东方的一块平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大地。早期散落在那里或者周边的部族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地域和其他部族都慢慢变的熟悉,知晓彼此之后就必须争斗,这是必然。因为这个大平原就好比一个空旷无比的决斗场。在远古时代,农耕是先进的象征,就像近代工业是先进的象征一样。而农业需要广袤的肥沃的土地,这里气候地理资源都非常优越,更好的交通环境,更适合形成了文明的人类居住发展,简直就是块宝地。于是大家都来这个决斗场一决雌雄,来争夺平原的统治权,你不统治别人就是会被别人统治,谁能统治平原谁就是老大,谁就有发展的自主权和足够的安全感,这就是所谓争霸中原。争霸中原的结果是什么:统一。这是必然的,在大平原上的不断争斗的结果一定会出现一个最强大的部族或国家,然后吞并其他部族或国家实现统一,所以就有了黄帝统一部落,秦始皇统一六国,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形态和范围,这就是我们文化中大一统思想的来源。

在现代科技的全球化之下,山山水水早已不能阻隔人类,整个世界就犹如一块平原,人类可以畅通无阻,所以才有了世界大战,这当然只是开始,斗争一直没有停滞,只是对现代相对文明的人类来说,军事斗争不再是常态了而已,其它各方面的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贸易战,经济战,金融战,网络战,舆论战,科技战等等,所以最终整个人类也会统一。这就是秦始皇的真正意义,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演示过了。

在远古时代争取不到土地的族类只能游牧,所以自古游牧=野蛮,农耕=文明。农耕本身使族群稳定,因为农耕要定居下来。农耕又能促进人口本身发展,因为农耕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农耕在当时最大的作用还是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为农耕需要协作,需要规划,需要管理,不然就没好收成。人口多了基础建设需求就大,水利工程,城市基础工程,防御工程等,这本身就需要团体协作和人口,在没有机械化的远古时代,少数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还记得80年代我们人民集体劳动,修建水利的盛况吗,满山遍野的人,肩扛手抬,来改造自然。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是以农耕为基础才能完成的人类伟大工程,游牧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现代,我们的农耕文明再加上现代化的科技,机械更使我们成为了基建狂魔,这都是有原因的。在工程上如此,在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科技上都如此,原理是一样的。当年用算盘研究原子弹,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人一但稳定下来,又能吃饱穿暖,这才能发展更多的文明,人口也积累更多。把农业中精耕细作的经验和意识用到小作坊,可以制造更多生活生存所需要的物品,可以产生出更多的文明,陶器,青铜器,金器银器不器,漆器,木器等等都是这类结果,从而更锻炼了人脑,促进了思考。

中华文化,人口和土地使东方文明就像一个黑洞,有足够大的定力和引力,逐渐同化吸收周边人口和土地,汇聚各种文化民族,大家又能和谐统一,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国的概念。

所以中华文明最原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聚,和”。聚就是汇聚,凝聚;和就是和谐,中庸。

我们喜欢聚,比如家庭聚,同学聚,同事聚,对朋友也常说:有空聚聚啊!因为我们的民族本来就是聚的结果。我们也讲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对,聚在一起就要和谐,和就是和谐,否则聚就变得没意义,大家都极端,太过于讲独立和自由就很容易分裂,就违背了聚的初衷。那怎么才能和谐呢,就是中庸之道。不要二元思维,非此即彼,不要什么事都走极端,找到平衡点,不就和谐了吗,不就中了吗,所以河南人说的那个“中”就这意思,就是平衡了,和谐了,中了,可以了,所以叫中国。一个凝聚的,和谐的大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的家庭观就是国家观,家就是祖国,国就是国家,当家庭利益跟个人利益矛盾时,以家庭利益为重,所以我们更注重集体,强大的集体才能跟其他集体竞争,从而更好的保护个体,国弱民受辱,国强民安康。当然,集体跟个体之间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是和谐共生的,思想简单的人会说,你把你的财产全都交给集体吧……

“聚,和”产生的大集体有他的优点,就是整体实力强,团结,管理组织能力强,思维更多元化,走中庸和谐之路,各族同胞和谐共处,更注重集体,有大我和小我之分。当然也有他的缺点,人多密度大,凝聚力强,团结,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从众。每天你一睁眼就是人,就要跟人打交道,每一个人作为数据采样的一部分强行的进入你的眼睛耳朵,直接影响了你的判断和思考,所以大家在生活习惯,意识思考方面独立性较差,为什么西方人的能力和思想高的更高,低的更低?而我们高的和低的相差不大整体比较均衡。就是因为我们人口密度大,而他们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和密度来提供采样数据,只能自己独立判断思考,从而保持了相对多样性。所以我们的民族需要精神意见领袖,精神领袖在我们的意识里是德高望重的人,这个人首先要有地位,有影响力,我们就更信他,就是现在的大V,大V的思想引导了人民。所以我们的竞争对手研究透了我们,控制了大V就控制了人民,就培养大V来破坏我们的社会。这些天关于中国人素质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大V跳得很欢,被人家黑的太多了,你自己都以为自己黑,人家说你不黑,你自己都不信,这是个悲哀的结果。除去偏见和我们发展阶段的因素,我们的素质一点都不差,而且是最好的。靠殖民和掠夺的强盗,有什么资格跟我们谈素质?这是另外的话题,先不说了。

从地理讲,我们的东西南这三个方向几乎都是天然屏障,西面是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边南边都是海,只有北方是大开口,所以自古我们受到的侵略来自北方较多也较强,匈奴,突厥等。当年亚力山大只打到印度度就停止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由于近代航海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东方海上才来了威胁。这个碗式的地理孕育了中华文明,又给了我们很好的保护,同时这里地理地貌又很复杂,南北温差跨度大,耕地资源少,人口多,所以自古我们是多样化的农耕文明,只有这样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我们的饮食文化才很发达。持续的频繁地大人口大规模的平原战争也锻炼了我们强大的战争意识和思维,形成了强大的独一无二的战争文化。


混沌大世界


中华文明,华夏文化,

字的生根,源育天造物象;

词的长茎,源育地人成型;

句的构语,源育自然规律;

文的成章,源育认识记录;

书的巨著,源育科目总论;

天的文道,地物人合一理;

总的趋势,续正弃误永新。

个人认为,不強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