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有胆英雄


诚邀,如题。民国时期通货膨胀严重,其实“钱”不值钱,所以民国市面上最受欢迎的是硬通货——由银和金做成的银元(大洋)以及金条(黄鱼),那么当时的”黄鱼值多少钱呢?

上世纪30到60年代,黄鱼有大黄鱼和小黄鱼之分。

大黄鱼是由民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成色极好的(储备金)5市两金条(也有旧制度十两一根的),重158克左右。金条的正面图案雕刻的为孙中山的头像,并铸有“中央造币厂制”的字样,背面铸有金条重量、成色、编号、等字样,现在金价还是250左右徘徊,也就是说当时的一根大黄鱼价值现在的40000元左右。

小黄鱼也是由民国中央银行发行的金条,只是重量略少,只有1市两,31克左右,价值7750元。

民国中期,一根小黄鱼大约可以兑换30—40块银元,对了。一个银元就是由1两银子熔铸而成,民国稳定期一银元大概可买70斤大米,而最值钱的军用武器,老式步枪一支约30块大洋,中正式步枪价值60块大洋,亮剑中出名的捷克造轻机枪要600大洋左右。大家可以以此衡量一下当时黄鱼的购买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民国时期的电视电影,经常可以看到整箱整箱的金条。黑市上走私物品,官场上行贿受贿,有钱人储存财富,用的都是金条。为了掩人耳目,一般都用大黄鱼小黄鱼代称,那么民国时期的金条究竟价值如何呢?

民国的金条规格很多,有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但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的两种规格。

大黄鱼,指的是十两一个的大金条,小黄鱼指的是一两一个的小金条。

本来“大黄鱼”是当时通行的规格,有钱人通常兑换一些作为压箱底钱,遇到逃荒逃难携带也方便,但是后来金贵银贱,兵荒马乱,许多普通百姓也希望购买黄金作为储备,大黄鱼太贵买不起,许多商家因此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也就是俗称的“小黄鱼”。

旧制一斤约为16两,1两=500/16=31.25克;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按照估计市场最新纸黄金价格:一克约为270元人民币,一条大黄鱼约合84375元,一条小黄鱼约合8437元。

当然时代不一样了,黄金的购买力也不一样,1949年,三条小黄鱼就能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今天同样重量的黄金连一个平方都买不到。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的金条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之前就有藏家在网上披露:一条民国小黄鱼,市场成交价格已超过了2万元。

如果你家里有祖传下来的民国金条,可以好好估量估量,看看价值几许,说不定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日慕乡关


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民国时期的银元和金条都是硬通货,特别是金条,体积小方便携带又比银元值钱,而且金灿灿的还好看。

民国时期的金条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一根为10两,那时候的一斤=16两=600克,600÷16=37.5,也就是“大黄鱼”一根等于375克,最新的黄金价格一克为273元人民币,375×273=102375,民国时期的“大黄鱼”相当于现在的10万多块人民币。

“小黄鱼”一根为一两,也就是37.5×273=10237.5,一根一万多点人民币。

不过民国时期的物价低,一斤米才几分钱,鲁迅买了个四合院,还带小花园的,才花了1000个银元,一两黄金差不多30块银元,也就是3根小黄鱼就可以买四合院了,对比下现在的房价,后面不知道加几个0了。


霦舞


“黄鱼”在民国时期,是对固定重量的金子的一种俗称。

为了计量和携带的方便,人们把金子按照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等不同的重量铸造而成。其中一两的叫“小黄鱼”,十两的叫“大黄鱼”。民国时期采用的是旧制,一斤为16两,即所谓的“半斤八两”。

为什么民国时期,家中要常备一些“黄鱼”呢?

在当时,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银元,金条并不直接参与到市场流通之中。如果有需要,可以将金条拿到银行或者钱庄兑换为银元,方可使用。

在民国那段动乱的时期,一般的富裕家庭,家中都会准备一些“黄鱼”。

在著名的谍战剧《潜伏》中,姚晨扮演的游击队长翠平,经常的往鸡窝里藏金条,最后将私藏的27根金条作为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相信大家印象一定比较深刻。

这里有一个问题,民国时期的金条,到底价值几何呢?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个是换算成金价,另一个是看当时的购买力。

先说第一点。

一根小黄鱼是1两,一根大黄鱼是10两。一斤=500克,一斤为16两。

所以一根小黄鱼是500/16=31.25克,一根大黄鱼是312.5克。

按照现在市面上的黄金单价为263元,这样算一下就可以得出:

一根小黄鱼约为31.25*263=8218元,一个大黄鱼约为82180元。

再来看第二点。

民国时期,1两黄金可以在钱庄兑换31枚银元,1个银元可以买30斤大米。国学大师鲁迅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大洋,也就是400个银元;普通的警察是30个银元;人民教师是100个银元。

从这样来推断来看,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在上海生活,一个月需要30枚银元就可以搞定了。

所以,从当时的物价和生活水平,我们有理由推测出,一根小黄鱼足够三个人非常体面的生活一个月,一根大黄鱼生活个一年半载是没问题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黄鱼的贵重程度了。


当然了,要说民国时期的“黄鱼”的真正价值,除了其本身所有的价值以外,还要考虑收藏等附属价值。这就像一些收藏品一样,对于一些绝版的发行,可能其收藏价值要远高于其本身价值。


奇点历史


谍战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替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敲诈商人穆连成。为了奖励余则成的卖力,也为了分赃,吴站长通过妻子送给余则成的"妻子"一根金条。从电视剧上面的画面看,这跟金条有10两重,就是世面上俗称的"大黄鱼"。金条分两种,一种叫做"大黄鱼",一种叫做"小黄鱼"。

先说"小黄鱼",它是"大黄鱼"的1/10大小,既1两重。在民国时期,度量衡采用旧制,"半斤八两",一斤等于16两,一两=一斤的1/16=500克的1/16=31.25克。31.25克黄金,在20世纪40年代可以差不多等值于31枚银元。我爷爷曾经在40年代的上海学徒,学徒工资是一个月3枚银元,据他说,3枚银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而依据资料,30枚银元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过上一个月体面的生活。那么,30枚银元就等于现代的10000多元,10000多元让"一个三口之家在上海过上一个月体面的生活"也大致对应的上。那么,一根"小黄鱼"=1两黄金=一个月10000多元人民币的生活。一根"大黄鱼"=10根"小黄鱼"=1两黄金×10=一个月100000多元人民币的生活。人民币10多万元的购买力=一根"大黄鱼"的购买力。

余则成是一个少校,月薪为135枚银元,相当于一个月40000多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样的高薪也匹配他的洋房。一根金条相当于他2~3个月的薪水。怪不得人人对职位趋之若鹜。当然,中央方面军方的少校待遇和地方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怀疑探索者


“黄鱼”,1946年末,上海外滩中央造币厂加铸的金条。铸成后,即陆续交中央银行空运到各地备用,以供民众兑换。金条分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旧时上海俗称十两重(旧制,一斤=16两)的金条为“大黄鱼”,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两重的金条为“小黄鱼”,折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343元/克,那么“一条大黄鱼”的价格应该是:312.5克×343元/克=107187.5元。

“一条小黄鱼”的价格是:31.25克×343元/克=10718.75元。

也就是一根“大黄鱼”金条是现在的十万块,“小黄鱼”金条是现在的一万块左右。这是按照黄金的价格来估算。

但实际上,“大黄鱼”与“小黄鱼”,还是一种收藏品,可以作为古物收藏,这个历史价值在里面,自然比单纯的黄金售价要贵很多。

厂条上的编号代码表示不同的铸造厂,如编号代码以CK、CA、CC开头的,为重庆中央造币厂或昆明中央造币分厂生产的;编号代码以CB、CD开头的,是上海中央造币厂或南京中央造币分厂生产的。每枚一面压有民国财政部“孙中山”“布徽”图案或“中央造币厂制”字样,另一面打有确切重量、成色及数量编号。

一条大黄鱼有点于众不同,不是平面金板切割的,而是常见的银楼浇铸的,当时央行也将部分国库大金条委托有信誉的银楼改铸,应急市场之需求。一般10两厂条轨字以D开头,而这条轨字以S开头,S拟代表是上海。

2015年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拍卖的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制孙中山像布图五两厂条一枚,编号:CD22980,成色:991.0,重量:4.966市两,实际155.3克,保存颇佳,预估价为7-9万元,成交价是80500元。比市场价溢价60%左右。

也就是从收藏角度来看,“大黄鱼”与“小黄鱼”这样的金条,实际几价格在金价的基础上,至少上涨60%。


波士财经


都说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在民国这种动乱时期,更是高于其实际的价值。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使用金条交易,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不到金条的,需要去银行兑换银元才能正常使用。由于金条便于携带,价值又比较高,所以一些有钱人家往往在家中备有金条以备不时之需。

金条一般分五钱、一两、二两、三两、五两、十两数种,一般将十两的金条称为“大黄鱼”而将一两的金条称为“小黄鱼”。

在民国时期,度量衡采用旧制,一斤等于16两,一斤约等于580克。一条“大黄鱼”的金条大概等于370克左右,按照金价兑换应该在10万元左右。

据说那时三根大黄鱼就可以在北京买套四合院,还可以在很多地方买上几十亩地踏踏实实当地主。所以实际价值并不能简单的换算成现在的十万块钱,现在拿三根金条可能连首付都交不起。


一点点历史


从小看到电视剧,书籍里对于“黄鱼”的表述,心里就会暗想如果自家要是有这么几跟金条那该多好呀,说不定现在就发达了,那么黄鱼(金条)到底价值多少呢?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民国时期”、“黄鱼”、“价格”。民国时期黄鱼分为大黄鱼(一般十两,约312克)和小黄鱼(一般一两,约31.2克)。

1928年,国民党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步入了国民经济黄金十年,所以在此期间黄金的价值也有所上升,购买力也逐渐提升,当年的一根小金条都能够在京城买上几套房子,和现在货币的等额价值发生了巨大变化。



黄鱼的价格应该分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按照现在的国际金价300元左右,大黄鱼的有形价值约为300×312=93600元,小黄鱼的有形价值约为300×31.2=9360元,还有一百多年的无形价值难以估量,作为收藏品来收藏肯定有巨大升值空间的。


纳兰谈史


你好,民国时期的金条是中国历史上黄金参与市场流通最深入的时期,这跟民国金银币的市场体系已趋完善,以及整个国民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有着深刻的关系。由于战乱时局动荡,钞票通货膨胀严重,黄金对于人们的意义就等同于最稳定的货币,所以整个民国中后期,人们对于黄金的需求量超过任何时期。

从清末开始到民国时期,市面上的黄金从开始是以私人银号制作,目前所见清末金锭主要为一两和二两,少见五两、十两金锭。常见制作银号有“沈阳宝华”、“天津同丰”、“裘天宝”、“大丰恒”等。清末民初的银号金锭样式多为椭圆束腰形,也有长方形,还有盖有花押的小金饼,锭面加盖银号名戳和赤金、足赤字样以证明成色稳定。


&清末民初天津同丰赤金一两金锭,2010年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21280元。
&清末民初花押小金饼,重7克,2010年中国嘉德成交价4256元。

到了民国,金锭的发行逐渐由官方为主,上海中央造币厂就发行了大量的比较规整的长方形金锭,这种金锭上市后十分受商民欢迎,被民间亲切的称为“大黄鱼”。这种金锭锭面有上海造币厂的厂徽“古布”,以及编号、成色和重量。重量有一两、二两、五两和十两几种,一两为31.6克左右。

&民国中央造币厂十两金条,2010年上海泓盛拍卖成交价166750元。


&民国中央造币厂一两金条,
2010年上海泓盛拍卖成交价13800元。

另外,民国时期国外银行和私人银号也铸造有自己的金锭,和民国政府发行的金锭形成竞争之势,但发行量远不及官方发行的金锭数量,尤其是民间银号已经势微。这些外资银行主要为汇丰银行发行的金锭和银锭,制作比官方发行金锭精美,但目前市场价不如官方发行的金锭,民间银号由于比较稀少,收藏意义较大,市场价较官方金锭略低。
&香港汇丰银行雄狮五两金条,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53760元。


&汇丰银行狮子头一两金锭,2010年上海泓盛拍卖成交价20700元。
&香港政府足银五两银条二枚,

2010年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12320元。

民国时期金锭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各地藏家收购完毕,目前也会有一两、二两金锭从他们手里流入圈子里交易,而且市场价强势上涨,是不错的收藏品种。
&民国天津恒孚足赤十两金条,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134400元。


风云说收藏


民国黄鱼 ;分大黄鱼; 和小黄鱼。大黄鱼10两一根 。明国10两和现在10两不一样。民国一斤16两。1两500除16约31.2克合现在312克 现在价格不好核算。按当今金价核算的话10几万左右



民国有大黄鱼的人家都是富贵人 或政府人员 黄鱼是国际通货富贵人家都会放几条在家里保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