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吗?

手机用户92317878516


任何的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统治阶层也是一样的。从本质上讲,统治本身就是一种驾驭,帝王通过管理和使用统治阶级这些人的才能,进而实现统治的目的。对于秦王嬴政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秦王嬴政非常重视人才,有着“容才之量”的胸怀,他彻底贯彻韩非子法家的任人惟贤的治国方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虽然对他的为人历来评价刻薄,但实际上在使用人才方面,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嬴政高度重视人才,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能够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贡献,他都加以任用,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大梁人尉缭曾经给嬴政提了一个好的建议,让嬴政出巨资贿赂六国的大臣,从内部瓦解敌人,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费巨大,但却能够获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嬴政立即实施了这一建议,并且对尉缭礼遇有加,赏赐尉缭使用的东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样,但是尉缭反而要走。他觉得秦王虽然现在对人才礼遇有加,甚至愿意让出自己使用的好东西给他们,这正表现了嬴政的虎狼之心,等他统一天下之后,则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因此,尉缭不愿意和嬴政长久交往,便暗地里议论了嬴政一番之后,拔脚开溜,却不幸被嬴政发觉,被逮了回来。不过,嬴政并没有大发雷霆,将他投入监狱,而是执意挽留,任命他为秦国太尉,始终听从他的建议,从而作出了很多正确决策。

第二、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李斯的《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里,李斯用事实说明了客居秦国的人士在该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批评秦始皇对人才“不问可否,不问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还写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即众庶,故能成其德……”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看过《谏逐客书》后,秦始皇恍然大悟,心里说差点上了圈里人的当,误了“来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大事。后来投其麾下的韩非,著有旷世之作《孤愤》,秦始皇读后大为倾倒,感慨地说,若能见到作者,死而无憾。公元前234年,秦军向韩国进攻,目的是为了得到韩非,韩国无力抵抗,只好让韩非入秦。思想转变的秦始皇,或者说,一心重用李斯们是不可避免的。圈内的人虽说心存不满,但表面上还是认为李斯是自己人,于是划归到自己的圈子里来,不过,我一直在想,倘若李斯不是吕不韦的门生,那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那时的秦国,被韩、赵、魏、燕、齐国等诸侯国包围,你势力再大,人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总是不好办的。在那几国还未结成同盟之前,楚国人李斯、魏国人尉缭就向秦始皇提出吞并六国成就帝业的主张。所有的工作,李斯们早为秦始皇想好了,如作战方案、用重金贿赂敌国大臣、使用暗杀和离间计等等手段,完备得简直无懈可击。

综上所述,正因为秦王嬴政善于用人,把该用的人用在该用的地方,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从而成就了始皇帝一统天下的霸业和功名。当然,就一统天下而言,嬴政善用人只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还有其他因素才促成了最后的一统天下,比如其先辈们的功绩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浏阳河趣史


我认为秦王嬴政用人只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敢于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这才能人尽其才。

比如,秦国灭掉韩赵魏燕四国后打算灭楚。公元前226年,王翦伐燕时,其部将李信年事甚轻,而追击燕军极为勇敢。始皇前线劳军时问李信曰:“吾欲伐楚,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对说,不过用二十万人即足。始皇以后再问王翦,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和秦始皇都有些轻敌,更何况先前有王贲(王翦的儿子)十天攻下楚国十城的先例,所以觉得摧毁楚国很容易,“乃以李信为将军,与蒙恬共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则称病辞官。

伐楚初战告捷,李信被胜利冲昏头脑,轻敌冒进孤军深入,被楚国大将项燕率主力突袭,秦军大败亏输损失惨重。

秦王嬴政此时并没有因此觉得在王翦面前丢了面子,为了找回面子而找王翦的麻烦。而是亲自登门向称病不出的老将王翦承认错误:“我轻信了狂言,当时没有用您的计策。李信兵败,辱我秦军!现在还得请将军您带兵出征。”王翦还是以病体为托词百般推卸。秦王政略带请求的口吻说:“现在楚兵一天天向西推进,将军您即使有病在身,难道就忍心丢掉寡人不管吗!”王翦还是推说:“请秦王还是另选贤将带兵出征。”

秦王政实在无法,只得下了决定:“就这样吧,请将军不要再说了,准备挂帅吧!”王翦多次推辞不了,只得勉强同意.但还是坚持原来的条件。他对秦王说:“大王要是非得启用为臣,我还是那句老话,非得60万人马不可。”秦王政答应了他的要求:“唯将军之计是听。”于是秦王政倾全国之精兵60万交给老将王翦统帅。

后面发生的事情想必不用多说,秦国顺利地灭掉楚国,自此啃下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一个硬骨头,只剩一个齐国甚至都没有抵抗,齐王直接出城缴械投降。


杨某人杂家派


很多小说、史书中的秦始皇刚愎暴戾, 野蛮冲动, 多疑猜忌, 冷血无情,崇尚严刑峻法、滥施淫威。但实际上就像我之前的一篇问答中说的,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略动脑子一想就知道如果秦始皇真是这样的人,会有人才尤其是很多本不是秦人的人才愿意辅佐他吗?他还能成大业吗?事实上在秦始皇成其霸业的路上,他的用人手段是相当高明的,其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真正做到了知人善用。


首先历史上成就霸业的开国皇帝对待人才从来就是礼贤下士、心胸开阔,秦始皇就是这样,为了争取到尉缭,他不惜以帝王之尊“与之抗礼”,“衣服饮食与之同”(《史记•秦始皇本纪》)。虽然尉缭对秦始皇的为人屡有微词,始皇帝也充耳不闻,继续大力笼络他,其用人的胸襟气魄,远远超出一般庸主之上。郑国是敌国奸细,潜入秦国被发现后,秦始皇不但没有诛杀,反而予以重用,让他主持完成了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荆轲刺秦王时的助手高渐离在荆轲失败后流亡民间,秦始皇爱惜他的音乐才华,“重赦之”,命他为宫廷乐师。还有如果高渐离不再次刺杀他,始皇帝是不会杀他的。


其次秦始皇做到了用人不疑,敢于放权给下属,他将二十万大军交于李信,将六十万大军交于王翦, 将三十万大军交于蒙恬, 并没有设置各种限制他们权力的障碍, 也不干预他们的作战过程。比起宋太宗、唐玄宗、蒋介石等人,秦始皇手下的这些千里马们,那真是全无牵制,尽心尽力的把自己的全部才能发挥出来以效力秦始皇,使始皇帝的霸业得以实现,这样的用人手段,就算到了今天有几个领导能做到?

最后就是对比各朝开国以后对待功臣的做法,他对待手下的功臣、将相却始终优待、厚待,赏罚分明,不轻易诛杀功臣。秦始皇当政期间唯一杀戮的忠臣就是吕不韦;他没有像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那样大厮杀戮功臣,对有功于国家的功臣宿将始终不离不弃,关系融洽,没有出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悲剧。丞相李斯追随秦始皇三十余年,直到始皇帝去世,李斯也至始至忠心耿耿、鞠躬尽瘁。


许多谦


战国时期只有贵族才能掌权,门第出身很重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折旧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秦始皇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而且从商鞅变法后,秦国选材不是依靠门第,而是能力,使得秦国的人才最大限度的得到了重用,其他六国升迁考的是祖上的显赫,老百姓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贵族,而秦国依靠的是军功,家里有人参军,则全家不用服劳役,战场上立了军功可以升官,甚至封侯,所以,秦国的胜利更重要是人才的使用得当,这是关键。


喜欢历史的学生


秦始皇善解人意,善于择智用人。而且接受谋士的进谏:所以才能统一了天下。


难忘历史的改变


赏罚分明,舍得花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