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麼長處?這和他取得統一戰爭的勝利有什麼關係嗎?

手機用戶92317878516


任何的組織都是由人組成的,統治階層也是一樣的。從本質上講,統治本身就是一種駕馭,帝王通過管理和使用統治階級這些人的才能,進而實現統治的目的。對於秦王嬴政的用人之道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第一、秦王嬴政非常重視人才,有著“容才之量”的胸懷,他徹底貫徹韓非子法家的任人惟賢的治國方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雖然對他的為人歷來評價刻薄,但實際上在使用人才方面,他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嬴政高度重視人才,不管是誰,只要有才能,能夠為秦國的發展作出貢獻,他都加以任用,使他們為自己賣命。大梁人尉繚曾經給嬴政提了一個好的建議,讓嬴政出巨資賄賂六國的大臣,從內部瓦解敵人,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費巨大,但卻能夠獲得很大的實際利益。嬴政立即實施了這一建議,並且對尉繚禮遇有加,賞賜尉繚使用的東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樣,但是尉繚反而要走。他覺得秦王雖然現在對人才禮遇有加,甚至願意讓出自己使用的好東西給他們,這正表現了嬴政的虎狼之心,等他統一天下之後,則天下人都會成為他的奴隸。因此,尉繚不願意和嬴政長久交往,便暗地裡議論了嬴政一番之後,拔腳開溜,卻不幸被嬴政發覺,被逮了回來。不過,嬴政並沒有大發雷霆,將他投入監獄,而是執意挽留,任命他為秦國太尉,始終聽從他的建議,從而作出了很多正確決策。

第二、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於向部下承認錯誤。由於秦王嬴政善於發現人才並加以重用,所以這些人才在他的統一大業中,能夠各盡其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李斯的《諫逐客書》,在這篇文章裡,李斯用事實說明了客居秦國的人士在該國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批評秦始皇對人才“不問可否,不問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李斯還寫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即眾庶,故能成其德……”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說,看過《諫逐客書》後,秦始皇恍然大悟,心裡說差點上了圈裡人的當,誤了“來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大事。後來投其麾下的韓非,著有曠世之作《孤憤》,秦始皇讀後大為傾倒,感慨地說,若能見到作者,死而無憾。公元前234年,秦軍向韓國進攻,目的是為了得到韓非,韓國無力抵抗,只好讓韓非入秦。思想轉變的秦始皇,或者說,一心重用李斯們是不可避免的。圈內的人雖說心存不滿,但表面上還是認為李斯是自己人,於是劃歸到自己的圈子裡來,不過,我一直在想,倘若李斯不是呂不韋的門生,那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呢?

那時的秦國,被韓、趙、魏、燕、齊國等諸侯國包圍,你勢力再大,人家聯合起來對付你,總是不好辦的。在那幾國還未結成同盟之前,楚國人李斯、魏國人尉繚就向秦始皇提出吞併六國成就帝業的主張。所有的工作,李斯們早為秦始皇想好了,如作戰方案、用重金賄賂敵國大臣、使用暗殺和離間計等等手段,完備得簡直無懈可擊。

綜上所述,正因為秦王嬴政善於用人,把該用的人用在該用的地方,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幹,從而成就了始皇帝一統天下的霸業和功名。當然,就一統天下而言,嬴政善用人只是其中一個必要條件,還有其他因素才促成了最後的一統天下,比如其先輩們的功績等等,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瀏陽河趣史


我認為秦王嬴政用人只從國家利益出發,不計較個人恩怨,敢於承認錯誤並及時糾正,這才能人盡其才。

比如,秦國滅掉韓趙魏燕四國後打算滅楚。公元前226年,王翦伐燕時,其部將李信年事甚輕,而追擊燕軍極為勇敢。始皇前線勞軍時問李信曰:“吾欲伐楚,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對說,不過用二十萬人即足。始皇以後再問王翦,王翦則說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和秦始皇都有些輕敵,更何況先前有王賁(王翦的兒子)十天攻下楚國十城的先例,所以覺得摧毀楚國很容易,“乃以李信為將軍,與蒙恬共將二十萬人伐楚”。王翦則稱病辭官。

伐楚初戰告捷,李信被勝利衝昏頭腦,輕敵冒進孤軍深入,被楚國大將項燕率主力突襲,秦軍大敗虧輸損失慘重。

秦王嬴政此時並沒有因此覺得在王翦面前丟了面子,為了找回面子而找王翦的麻煩。而是親自登門向稱病不出的老將王翦承認錯誤:“我輕信了狂言,當時沒有用您的計策。李信兵敗,辱我秦軍!現在還得請將軍您帶兵出征。”王翦還是以病體為託詞百般推卸。秦王政略帶請求的口吻說:“現在楚兵一天天向西推進,將軍您即使有病在身,難道就忍心丟掉寡人不管嗎!”王翦還是推說:“請秦王還是另選賢將帶兵出征。”

秦王政實在無法,只得下了決定:“就這樣吧,請將軍不要再說了,準備掛帥吧!”王翦多次推辭不了,只得勉強同意.但還是堅持原來的條件。他對秦王說:“大王要是非得啟用為臣,我還是那句老話,非得60萬人馬不可。”秦王政答應了他的要求:“唯將軍之計是聽。”於是秦王政傾全國之精兵60萬交給老將王翦統帥。

後面發生的事情想必不用多說,秦國順利地滅掉楚國,自此啃下統一六國過程中最後一個硬骨頭,只剩一個齊國甚至都沒有抵抗,齊王直接出城繳械投降。


楊某人雜家派


很多小說、史書中的秦始皇剛愎暴戾, 野蠻衝動, 多疑猜忌, 冷血無情,崇尚嚴刑峻法、濫施淫威。但實際上就像我之前的一篇問答中說的,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只要略動腦子一想就知道如果秦始皇真是這樣的人,會有人才尤其是很多本不是秦人的人才願意輔佐他嗎?他還能成大業嗎?事實上在秦始皇成其霸業的路上,他的用人手段是相當高明的,其用人的眼光、膽識和手段都非同尋常,真正做到了知人善用。


首先歷史上成就霸業的開國皇帝對待人才從來就是禮賢下士、心胸開闊,秦始皇就是這樣,為了爭取到尉繚,他不惜以帝王之尊“與之抗禮”,“衣服飲食與之同”(《史記•秦始皇本紀》)。雖然尉繚對秦始皇的為人屢有微詞,始皇帝也充耳不聞,繼續大力籠絡他,其用人的胸襟氣魄,遠遠超出一般庸主之上。鄭國是敵國奸細,潛入秦國被發現後,秦始皇不但沒有誅殺,反而予以重用,讓他主持完成了著名水利工程——鄭國渠,大大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荊軻刺秦王時的助手高漸離在荊軻失敗後流亡民間,秦始皇愛惜他的音樂才華,“重赦之”,命他為宮廷樂師。還有如果高漸離不再次刺殺他,始皇帝是不會殺他的。


其次秦始皇做到了用人不疑,敢於放權給下屬,他將二十萬大軍交於李信,將六十萬大軍交於王翦, 將三十萬大軍交於蒙恬, 並沒有設置各種限制他們權力的障礙, 也不干預他們的作戰過程。比起宋太宗、唐玄宗、蔣介石等人,秦始皇手下的這些千里馬們,那真是全無牽制,盡心盡力的把自己的全部才能發揮出來以效力秦始皇,使始皇帝的霸業得以實現,這樣的用人手段,就算到了今天有幾個領導能做到?

最後就是對比各朝開國以後對待功臣的做法,他對待手下的功臣、將相卻始終優待、厚待,賞罰分明,不輕易誅殺功臣。秦始皇當政期間唯一殺戮的忠臣就是呂不韋;他沒有像漢朝的劉邦、明朝的朱元璋那樣大廝殺戮功臣,對有功於國家的功臣宿將始終不離不棄,關係融洽,沒有出現“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悲劇。丞相李斯追隨秦始皇三十餘年,直到始皇帝去世,李斯也至始至忠心耿耿、鞠躬盡瘁。


許多謙


戰國時期只有貴族才能掌權,門第出身很重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折舊使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得不到重用,秦始皇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而且從商鞅變法後,秦國選材不是依靠門第,而是能力,使得秦國的人才最大限度的得到了重用,其他六國升遷考的是祖上的顯赫,老百姓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貴族,而秦國依靠的是軍功,家裡有人參軍,則全家不用服勞役,戰場上立了軍功可以升官,甚至封侯,所以,秦國的勝利更重要是人才的使用得當,這是關鍵。


喜歡歷史的學生


秦始皇善解人意,善於擇智用人。而且接受謀士的進諫:所以才能統一了天下。


難忘歷史的改變


賞罰分明,捨得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