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一、初學者遇到的難題

篆、刻是兩回事,所以學習篆刻,須從書法、奏刀鐫刻兩方面入手,先學書而後習刻,書較刻尤難,刻雖較易,但也與學書一樣,須經過一番學習過程,首先是臨,其次是摹,臨摹到家,然後才可談創作。就是書法寫好了,再轉篆刻。書法相對較難一些,而刻字稍微容易一些。

最初級的創作,基本是“印中求印”的模式,即從《古璽文編》、《秦印文字彙編》、《繆篆分韻》、《漢印分韻》、《漢印文字徵》集字字典裡查找出需要入印的文字在古印中的篆法,挑出來,集中到印面,加以章法處理,最後鐫刻出來成一方印。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常用的集字字典封面)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常用的大全類的篆刻字典)

藉助相應的《篆刻字典》,臨刻的樣本選擇,臨是臨刻秦、漢古印以及歷朝人印,首先是秦、漢古印,因為秦、漢印是印的模範,後世都以為法,初學刻者,應以此作基礎,其次到歷朝人印,因為歷朝名刻,都是根據秦、漢而創出自己面貌的,通過臨刻,為將來創作作基礎,二者都須做到。這一節談的是臨摹樣本的選擇問題,臨印應當從秦漢印開始,後面所說的“歷朝人印”,當然還是要了解篆刻史,從中選擇有代表意義的篆刻名家的代表作品。秦漢印是法則,是標準,名家印是從秦漢印出發,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創出自己面貌的。打好這些基礎,將來的創作就有了相應的基礎。

漢印臨寫樣本: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前6方漢印作業)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精選趙孟頫、吾衍、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程邃、西泠八家(丁敬等)、鄧石如、吳讓之、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趙叔孺、王福庵,如圖: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文彭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何震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蘇宣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汪關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朱簡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程邃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丁敬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鄧石如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吳讓之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趙之謙的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吳昌碩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黃士陵作品)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齊白石作品)

入古是為了出新,既要在臨摹中繼承傳統,又要在臨摹中找到自己,這中間又有一個兼通和偏師的問題,遍臨各家是為了兼通,偏師一家是為了深挖細掘。最終大部分初學者會從晚清名家的風格中找到適合自家審美的印風,並深入研究,最終走向創作之路。

臨摹的方法

1、描稿

印面須與擬臨印的印面大小相等,用拷貝紙把擬臨印詳細影摹下來,複寫於石上照刻,不在形似,要能得其神韻。摹是以內容文字與欲摹印相似,或僅有數字相同,而摹擬之。通過反覆臨摹,則古印法度,歷朝人技巧,都已瞭解,以古印、歷朝人印之長,融會貫通,才可創出自己的面貌。

最初遇到的是摹寫印稿和上石的問題。大致的摹寫印稿的方法是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蒙在印譜上,為了避免印譜汙損,可以在印譜上蒙上一層薄薄的塑料膜,然後用濃墨、小筆一絲不苟地依樣勾描,要求與原作形神相似,併力求準確,只有描摹準確,刻時才能達到要求。覆紙時可以用夾子夾住印譜與拷貝紙,或者在拷貝紙與印譜之間的空白處點幾點膠水,將拷貝紙略微固定,以防臨摹時拷貝紙移動。

根據印譜的朱、白、粗、細的不同,描摹又有三種不同的方法:

(1)雙勾法。適合筆畫粗壯的白文印,用細毛筆依原作印文的外側依線勾描,線要細,要勻,原印的邊欄及筆畫的殘破、粘連處要原樣勾描出來。如圖: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雙勾法)

(2)雙勾填底法。這種方法是以雙勾的基礎上,將印文筆畫以外的地方以墨填實,以方便上稿之後的辨識,如圖: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雙勾填底)

(3)直接描摹法。這種方法直接用毛筆依照筆畫勾描,這種方法適合描細白文印(如將軍印)和朱文印。如圖: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單勾)

不管是單勾還是雙勾,描摹印稿是重要的練習,目的在於獲得精準的描摹稿。據啟功先生稱,齊白石曾以墨筆描摹過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其描摹之精,幾乎不露絲毫筆痕,啟功先生第一次看到,以為是用黑色印泥鈐制而成的,直到齊白石告知真相,啟功先生方才明白。白石老人能在篆刻上取得極大的成就,跟早期臨摹印稿下的功夫關係緊密。

2、上石

上面的單勾、雙勾,只是為了獲得與原譜相近的印稿,獲得印稿之後,要把印稿翻轉到石面上去,叫上石,上石的具體方法較多,大致有:

(1)、直接反寫上石:這其實已經不是所謂的“上石”了,直接就是“寫石”了,因此不再多說。需要說明的是,能夠反寫上石,並不證明這個人的篆刻水平很高(可以證明熟練程度),反寫上石並不證明一個人的篆刻水平;

(2)、水印上石:這是最傳統的方法,如陳巨來先生那樣的用唾沫上石,其他篆刻名家也有以白芨水上石,大部分印人則以清水上石等都屬此類,因為比較傳統,也被大多數人認可,甚至認為這才是正宗的上石方法。

不僅是初學者,即使是具有相當水平的人,亦應當以篆寫印稿,水印上石為好,特別是一些印文較多、章法不易安排的印。在臨摹時期學會熟練的水印上石技法,對後期創作亦很重要。具體方法是:將印稿紙在印面上,以手掌輕按一下,獲得輕微輪廓線,在輪廓線內描摹印稿,寫好印稿好,將印稿覆於印面上,使四邊對齊,並在側面以手固定,然後加水潤溼(不宜太多,如果太多,可以用紙巾吸掉多餘水分),再以宣紙或紙巾(二至四層)覆上,用拇指指甲或者茶杯蓋等物研磨,一直磨到表面有墨色滲出即可揭去。印面上字跡顯現是把印稿上的墨跡用水洗下留在印面而形成,如果翻印的不清楚,可用筆補描不清楚的筆畫,然後就可以奏刀了,水印上石的效果如圖(老文章裡的配圖):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水印上石的效果圖)

(3)、化學材料上石:風油精、洗甲水等等上石方法都屬此類。因為這種方法大致都借用了化學反應,因此不同於上述的物理方法,而洗甲水等又有相應的刺激性氣味,不建議大家使用,倒是風油精上石因為材料易得,上稿精準,對人體無害,是可以推薦給初學者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歷來為傳統印人反對,我們討論這中間有一個問題:“水印上石”是用清水將墨汁書寫的印稿中墨汁從印稿上浸泡下來留在印面,達到的目的是把我們寫好的印稿轉移到石面上;“風油精上石”是用風油精將複印或打印的碳粉從紙上轉到石面上,達到的目的是把印稿上的碳粉轉到石面上。如果說風油精在上石過程中油會泡洇了印稿,水印上石也同樣會因此造成印稿線條的損失。過程和目的、結果基本一樣,何以風油精上石會被貼上“野路數”的標籤呢?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印稿的形成中篆書的學習,“水印上石”的印稿是印人寫出來的,風油精上石的印稿是複印、打印出來的,這兩種方法中間差一個“寫”印稿的過程,傳統印人反對的是在風油精上石這個過程中,初學篆刻的學習者會忽視了篆書的學習,而篆書書法是學篆刻必須過關的硬功夫,它牽涉到字法、篆法、章法、刀法的各個層面,不寫好篆書,篆刻學習的路基本上是死衚衕,“風油精上石”本身並無大問題,但它忽略了“寫”的過程。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風油精上石效果圖)

其實,此外還有複寫紙上石,因為初學者大多是從白文印開始,而複寫紙上石多用於線條較細的細朱文上石,這裡不作詳細介紹,待白文臨摹完全熟練後,複寫紙上石只是一種變化的方法罷了。

需要注意的是:水印上石和風油精上石其中的細節很多,用水、用油的多少,墊紙的厚薄,磨石的材料,反砑打磨時間的長短,用力的大小,都可能影響到上石效果(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把握好這些細節)。大致的要求是:初學者應當多加練習,力爭做到5-10分鐘完成一方印稿的上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